今古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185
颗粒名称: 今古人物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24
页码: 89-110
摘要: 张执信,男,1913年出生于山东省德县小桥村。青年学生时代,就读于德县师范学校,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他热切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42年秋,日本侵略军采取“扫荡、分割、包围、清剿,蚕食”等手段,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极其残酷和险恶的形势下,张执信不畏强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按组织委派以伪军司务长的公开身份,从事德县敌占区的地下抗日情报工作。工委驻土桥一带,主要任务是深入日伪在鲁西北的统治中心德州城内开展地下工作,密切配合城外的抗日斗争,坚决打击敌人。有一次,张执信获悉驻王蛮街的伪军将在伪中队长董福本率领下,赴郑家屯一带骚扰,他及时将情报传递给德县县大队。
关键词: 德州 今古人物 张执信

内容

革命烈士张执信事略
  郭新中
  张执信,男,1913年出生于山东省德县小桥村(今陵县丁庄乡小桥村)。青年学生时代,就读于德县师范学校,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他热切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42年秋,日本侵略军采取“扫荡、分割、包围、清剿,蚕食”等手段,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极其残酷和险恶的形势下,张执信不畏强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按组织委派以伪军司务长的公开身份,从事德县敌占区的地下抗日情报工作。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1943年9月,中共冀鲁边二地委决定成立中共德州敌占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德州敌占区工委),刘子光任工委书记,魏国光、徐晓峰任委员。工委驻土桥一带,主要任务是深入日伪在鲁西北的统治中心德州城内开展地下工作,密切配合城外的抗日斗争,坚决打击敌人。10月间,德州敌占区工委派魏国光打入德州铁路机务段,做铁路工人的工作;派苗光升以拾粪为掩护,活动在豆腐巷、石家园一带,做掏粪工、车夫、装卸工的工作;派张佃俊、张志海、鲍玉顺以拉洋车为掩护,做贫寒居民的工作;派焦英打入德县中学,做师生工作;派张执信打入城内,以伪军身份深入日伪上层和日伪军中,开展情报和统一战线等工作。敌占区工委还在“舒中良药店”、“新民文化教育馆”等场所建立了秘密联络站,做为工委的活动点。
  在德州敌占区工委的直接领导下,他们深入到各行业、各阶层,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收集、传递情报,发动和组织城内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城外的抗日斗争。其中,张执信只身战斗在日伪营垒中。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广泛搜集日伪当局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努力发展抗日爱国力量。经常巧妙地避开日伪军、警、宪、特的检查搜索,为抗日根据地购买和运送弹药、药品、印刷用品等急需“禁运物资”,掩护中共地下工作领导人在德州城内的活动,为开辟德州敌占区的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1944年夏收后,张执信获取到伪德县县长王朝垒欲亲自率领12个伪军中队赴各乡抢粮的重要情报。他冒着极大的风险,迅速将情报传递给德州敌占区工委,工委及时传递给德县县大队。县大队、各抗日区队集中兵力,在伪军的行动路线上设下埋伏,狠狠地打击了日伪的抢粮活动,取得反抢粮斗争的胜利。有一次,张执信获悉驻王蛮街的伪军将在伪中队长董福本率领下,赴郑家屯一带骚扰,他及时将情报传递给德县县大队。县大队采取伏击战,重创了伪军。还有一次,张执信将伪军司务长×××外出活动的情报传递给德县县大队,县大队派部将其活捉。为分化瓦解敌人,开展争取伪军中队的工作,经教育又将其释放。后来,这人为抗日斗争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张执信在德州城日伪军、警戒备森严,宪兵、特务横行乡里,工作条件非常艰险的情况下,以自身的便利条件,在德州工商业界中发展抗日爱国力量,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南门外的“振鲁照像馆”(即“兄弟照像馆”前身),就是他开辟出的抗日斗争的秘密场所之一。他还与城内4个伪军中队长结为“拜把兄弟”,为掩护共产党的地下抗日活动创造了条件。中共德州敌占区工委书记刘子光等人出入德州城开展地下工作,多由张执信护送,有时甚至安排在伪军中队长王登山家中居住,保证了刘子光等人的安全和地下工作的开展。在同日伪特务的斗争中,张执信机智灵活,想方设法同其周旋,搜集到许多日伪特务机关活动的情报,并争取到许多伪特人员为共产党工作,为瓦解、打击日伪特务组织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日军德县宪兵工作队中的×××,过去曾为八路军购买过军需物资,被日军逮捕后当了特务。张执信利用关系,努力争取其为抗日救国出力,使其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情报。
  由于当时险恶的形势,党的地下组织关系为单线联系,除中共德州敌占区工委极少数领导人外,其他党员和群众均不知张执信的真实身份。他经常与德州日伪当局的上层人物来往,被人们误认为是汉奸。1946年春,八路军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和冀南军区独立二团封锁围困德州城,为解放德州做准备,张执信在出城工作期间,被混入我渤海军区特务团的人员将其杀害。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1986)16号文件精神,中共德州地委组织部、德州地区公安处发出德公国安字(1987)第63号文件,确认张执信为革命烈士。
  为表达对这位献身地下抗日斗争的革命烈士的怀念和敬重之情,曾在德州战斗和工作过的原中共德州敌占区工委书记刘子光,委员魏国光、徐晓峰等曾于1985年3月赋诗赞誉:“执信一生唯忠诚,勇敢机智骨铮铮,出入敌穴功尤著,光荣簿上留英名。”
  农民起义英雄窦建德
  刘承智
  隋朝末年,炀帝荒淫,朝政腐败,赋重徭苛,天怒人怨,致使群雄蜂起,窦建德便是其中杰出的农民起义英雄之一。他领导的起义军以高鸡泊为根据地,高举反隋的旗帜,同隋王朝进行了殊死地搏斗,控制了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地区,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为中国农民战争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故里何处寻
  有关古籍均载,窦建德为漳南人,但其故里于今到底在何处,大约有山东“武城”说和“夏津”说。前说根据是,武城今有村名曰漳南镇,且有城墙、火台等遗迹,据传为窦建德称王之所,且有窦建德的不少有关传说。后说主要根据是,夏津县古有村庄名曰窦王庄(今名段庄),相传为窦建德之故里;城西五屯与柳园庄之间有古建筑遗址,至今仍有古砖旧瓦出土,推说为窦建德为王或“转输”(兵站)之地,该县关于窦建德的传说亦颇多。
  做为历史资料,“相传”、“据说”是靠不住的,遗址之中至今也未发现有窦建德称王于此的文物出土。
  “漳南”可以是具体地名,有资料载,漳南即今武城东北处。也可理解为“漳河之南”,而武城、夏津均属这一区域。
  对此《续通志卷201》记载得较为清楚些,“窦建德,贝州漳南人”,但贝州的故治在河北清河县,当时的武城有两个,一个在河北省磁县南,现在的山东武城当时叫做“东武城”,如此说成立,窦建德故里同这两个县又都不搭界。
  据著名史学家韩国磬教授考证,漳南属原恩县,而原恩县辖区现已分别划归夏津、武城、平原,但从窦建德的故事流传及遗址分布情况分析,其故里在原恩县境内,按现行区划当在夏津县城东北、武城县城东南一带。但要搞清其故里所在的具体村落,资料有限而又缺乏实证,实非易事。
  高鸡泊在哪里
  高鸡泊为古之大泽,《辞海》注,此泽在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南,方园数百里。窦建德准备起事时曾说,“我闻高鸡泊广袤数百里,葮〓阻奥”。有的方志推断,高鸡泊即今山东原恩县大洼。这种推断不无道理,现在,从平原县恩城镇西望,仍可看到地势低洼,土丘错落,芦苇丛生的景像。既然高鸡泊“广袤数百里”,而恩城距故城不足百里,当然在其范围之内。从窦建德的口气来看,高鸡泊距其家可能较远,因为他并没有亲自去过,只是“听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定:高鸡泊为这片方园数百里大泽的中心地带,因此以其为大泽的代称。现在,故城西南三百华里处仍有水泊,名曰“鸡泽”,鸡泽县即以此命名。从窦建德起义活动范围分析,高鸡泊当在今河北鸡泽县境。
  起义前的窦建德
  窦建德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农民之家,“少重然诺,才力过人”,从小就养成了富有同情心,敢说敢为的性格。一次耕地时,他见一家人围着坟坑哭泣,上前一问方知这家死了人无钱送葬,他就把耕牛送给这家,料理丧事。
  有几个强盗夜入其宅,企图劫掠,窦建德执木棒守住大门,“盗入,击三人死”,其他强盗再不敢进,央求带走尸体。窦建德令他们抛过绳索,从院墙拉出去。窦接过绳索,借以跃出墙外,夺刀拼杀,又杀死了几个,剩下的抱头鼠窜。窦建德“由是知名”,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其父死时,来送葬者达千余人,窦建德感谢乡亲们的深情厚意,但“所赠予皆让不受”。他当“里长”时,曾被逮捕坐过牢。
  乡亲们的贫困,贪官污吏的暴行,为窦建德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隋炀帝杨广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以卑鄙的手段登上皇帝的宝座后,“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他骄奢淫逸,营建东都(今洛阳),大兴土木;他不惜民力,修道凿渠,为所欲为。据统计,他即位后的五年内调徭役不下六百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只有四千六百多万,征调民夫占全国总人口的七分之一,致使“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不自量力地发动了对辽东(今朝鲜)的战争,更使百姓苦不堪言。这年秋末,山东“水潦成灾”,天灾人祸齐降,于是,遍及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暴发了,而山东则为首义之区。
  炀帝发动对辽东战争时,窦建德在被征之列,并任“二百人长”。这时,其同乡孙安祖亦被征,因其家被洪水吞没,妻子冻饿而死,请求免征,不但未被允准,反遭“捕劾笞辱”。孙安祖一怒之下刺杀县令,到窦建德处避难,窦建德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劝他立即起事。
  窦建德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鼓励孙安祖“建功于世”,并说高鸡泊的地势优越,可以“乘间窃出,掠夺足以自资,因得聚豪杰,且观时变,以就大计。”孙安祖欣然同意。窦建德即召集乡亲数百人,并由他率众推举孙安祖为首领,向高鸡泊进发,投奔已在那里聚义的蓨(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
  当时鄃(夏津)人张金称、高士达义军“往来漳南”,“独不入建德间”。官府怀疑窦建德为义军同伙,便残酷地杀害了他全家。当时,窦建德正在河间,闻知全家被害,他悲愤满腔,率众投奔高鸡泊,公开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辉煌的业绩
  窦建德投奔高鸡泊后,很受高士达的器重,被任命为“司兵”(管理兵器)。不久,高鸡泊起义军发生内讧,孙安祖被张金称杀害,其部下数千人皆投奔窦建德,使高士达部很快发展到万人之众。
  窦建德待人诚恳,身先士卒,“倾身接物,执笞与士卒均,由是能致人死力”。高士达雍容大度,“自以智力不及建德,乃推为司马”(“司马”为领兵要职)。自此,高鸡泊起义军在窦建德的领导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辉煌的业绩。
  长河之战。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王朝派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余进犯高鸡泊。窦建德请高士达看守辎重,自率精兵七千迎敌。他在长河(今山东德州市郊)布下伏兵,严阵以待,同时致信郭绚,诈称自己同高士达不合,请求投降。郭绚信以为真,大摇大摆地“从建德到长河界”。义军伏兵出其不意,猛烈袭击郭军,斩杀数千,获马千匹,郭绚仅带数十骑突围而逃。义军穷追不舍,将其斩杀于平原。
  败走饶阳。
  隋太仆卿杨义臣击败张金称起义军后,气焰非常嚣张,他闻知郭绚兵败,发誓要将高鸡泊“穷〓根穴”,率兵进剿。窦建德对敌情做了客观分析,提出“宜引兵避之,彼欲战不得,军老食乏,乘之可有功”的作战方案。高士达却错误地认为不足为虑,没有采纳。窦建德乃留守大营,高士达率军迎击,初获小胜,他更加蔑敌轻进,终于战败被杀。杨义臣向大营发动猛攻,窦建德抵御不住,仅带百余骑突围北上,乘隙攻占饶阳(在今河北省)。杨义臣“谓余党不足忧,引去”。
  窦建德返回平原,为高士达发丧,并借机招集旧部,“得数千人,军复振”,自称大将军。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西南)筑坛场,称长乐王,年号丁丑,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
  七里井大捷。
  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隋王朝妄图先消灭窦建德部,尔后消灭瓦岗军,派遣涿郡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督兵三万,陈兵河间七里井。窦建德佯装自乐寿(今河北省献县境)向南败退,并放出风声将撤到豆子〓(今山东惠民县境),暗在高鸡泊内设下伏兵。薛世雄因此放松戒备。窦建德亲率千余名敢死队中途急返,迂回至七里井,趁拂晓弥天大雾,部署大军,向薛部发起猛攻,杀声震天,直插敌阵。薛军“遂溃,相腾藉,死者如丘”。薛世雄仓皇逃回涿郡,惊吓而死。
  蜕变的悲剧
  窦建德称长乐王后,对隋亡之后出现的群阀并起的复杂局面缺乏清醒的认识,由于农民革命的时代局限,在封建思想的浸蚀下,他的立场逐渐发生变化,由坚强的反隋英雄蜕变为隋王朝的忠臣。
  随着农民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隋王朝的官吏们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这些义军眼里的“刽子手”,在窦建德看来却成了“忠臣”、“义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七月,被起义军围困一年之久的隋河间丞王琮被迫投降。对这个隋王朝的顽固分子,义军将士皆曰该杀,但窦建德固执己见,称王琮为“忠臣”,任命他为瀛州刺史,并下令“与琮隙者敢辄摇,罪三族。”并说,“往为盗,可枉杀人,今将安百姓,定天下,而害忠臣乎?”
  此时的窦建德已视隋朝降吏为“忠臣”,而称起义者为“盗”,政治上已走向了他反隋立场的反面。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冬至”那天,窦建德置酒“大会僚吏”,适有群鸟随五只大鸟从宫殿上空飞过,又有人来献“玄圭”。投降义军的隋景城丞孔德绍借机大谈“祥瑞”,说“昔天以是授禹,今瑞之侔,国宜称夏。”窦建德依其言改国号为“夏”,且改年号为“五凤”。
  这年三月,隋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一伙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发动政变,缢死炀帝。其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到达魏县(今河北大名南),窦建德居然说,“吾为隋之百姓数十年矣,隋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杀之,大逆无道,此吾仇也”。他已公开声明,自己是隋朝的“臣民”了。
  于是他随即发兵声讨宇文化及,连战皆捷。宇文化及退守聊城(在山东省),窦建德令以撞车机发石破城而入,他向肖皇后俯首称臣,将宇文化及的一班官员“枭首”,把宇文化及同其子押至大陆县(今河北晋县西南)砍了头。
  为了取得隋王朝忠臣的正式名分,他以诛杀宇文化及为资本,向炀帝的孙子越王侗请赏,越王侗正式封他为“夏王”。与此同时,他大量起用隋朝故吏。
  这年八月,窦军攻陷洛州(今河北永年),即迁都于此。越王侗为王世充所废,他才“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书称诏”,并追谥炀帝为闵帝。看来,他这个隋朝的忠臣算是当定了。
  此后,窦建德从封建的“忠孝”观念出发,不管政敌态度如何,凡“忠”者皆待之以“礼”。
  唐黎阳守将徐世勣(即徐懋公)为窦所俘,因其为唐之“忠臣”而释之。有人劝他诛杀徐,他亦不肯。隋王朝的“忠臣”赵州刺史张志昂、邢州刺史陈君宾、大使张道源等被俘后,窦下令“即释之”。
  窦建德的后期,还犯了主观武断的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错误导致了他的最终失败。
  大将王伏宝,屡建战功,有人诬陷他谋反,窦建德便将其杀害。王伏宝临死时,大呼:“我无罪,王何信谗,自刈左右手乎!”
  纳言宋正本好直谏,窦建德也听信谗言将其处死。由是,“政教益衰”。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窦建德率军西进,去救援在洛阳同李世民激战的王世充,一路连克管州(今郑州)、荥阳、阳翟(今河南禹县),屯军荥阳,同王世充约定共同讨唐。
  三月,秦王李世民进据虎牢(今荥阳西北),派骑兵五百侦察窦营后,“设伏道侧”,亲率数骑诱窦军入埋伏圈,“追杀三百”,窦军殷秋、方瓒二将阵亡。窦军见唐兵势众,即止兵不进,“顿六十日不敢进”。
  鉴于这种情况,祭酒凌敬建议,先不同唐军决战,而过河攻占怀州(今河南沁阳)、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且派良将据守,然后越太行山,进入上党(今山西东南),继而占领壶口关,以收复河东地区。并明确指出这样做的好处是“乘虚捣境,师有万全,一也;拓土得众,二也;郑(洛阳)围可解,三也。”
  这本是个切实可行的战略,但窦建德听信了王世充派来求援的王碗、长孙安世的话,决计同李世民决战,妻子劝他依凌敬之言行事,他却蛮横地说,“此非女子所知”。
  五月,窦建德大举攻打虎牢,李世民先是“按甲不战”,以待时机。到了中午,李世民见窦军“皆坐列,渴争饮,意益怠”,即亲率史大奈、秦叔宝等将兵绕至窦军阵后,大杀大砍,窦军惨败。窦建德逃至牛口峪被俘,次年被斩于长安。时年四十九岁。
  窦建德的后期尽管由反隋英雄蜕变为隋朝忠臣,犯了战略错误,但其仍保持了勤俭节约、关怀下属的美德,他“不喜食肉”,妻子也“未尝纨绮”,每攻城有获,即分送将士,曾俘“隋宫人千数,皆放去”。
  综观窦建德的一生,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消灭了隋王朝大量有生力量,为摧毁腐朽的隋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受时代局限,犯有一些错误,但仍不失为杰出的农民起义英雄。同时,他具有良好的品格,因而受到百姓的敬仰,人们为其在河北献县修建祠庙,以示纪念。
  两个人的共和国
  埃伯兹·费尔德共和国是巴哈马群岛中一个面积仅有5英亩大的荒岛,居民只有两人:担任总统兼国务卿的是锡德·亚伯拉罕;身为总理兼驻美国大使的是曼尼·亚伯拉罕。今年76岁的锡德和73岁的曼尼都是美国人,而且是兄弟俩,一直居住在美国纽约市。在那里,他俩曾成功地经营着一家油漆供应公司。几年前,他们卖掉了这家公司,花了2万美元,向巴哈马联邦购买了这座荒岛,然后宣布独立,建立了共和国。
  (据《法制日报》)
  孙勷传略
  孙象九
  孙勷,字子未,号峨山,又号诚斋,山东德州人。祖父孙继,字曰可,号书台,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进士,授江南长洲(今江苏吴县)知县,为人清白廉洁,政声甚著,深受民众爱戴,因此称之谓“清介先生”。然而终因爱民,解决了百姓的奇重负担而未能完成国家征收任务被罢官。民众们为了酬其保民之德,争相僦居,并供以饮食。一日,偶过里塾,见学童李勷,聪颖异常,甚为喜爱,询之塾师,知为本地商人李文科仲子,继便向文科要求令勷拜认其长子云锦为父,文科不忍拂意,从之,改名为孙勷,挈而归,亲教之读,不再出仕。
  孙勷,少负异才,勤奋好学,熟读经史,旁涉百家,传说能过目不忘,一目十行。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解元,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进士,入翰林院,授检讨,文名满天下。舆试福建时(年代不详)有请托者,勷不肯以私情负国,一一予以拒绝。四十八年已丑(1709年)督学贵州,经常巡视各府,扫除陋例,以正学风,并选择士之优秀者,集中于黔阳书院,亲临教诲,对确有才华而经济上实有困难者,则酌情予以补助。如:陈法,包祚永、朱定元、李运升、王瓒,陈仁圻,米绣等人出仕为官时,不但清正廉洁,而且诗文亦名于海内。贵州巡抚刘荫枢见孙勷如此重士爱才,大为赞赏,密奏朝廷,极力推荐,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补为通政司参议。
  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隆科多,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世宗的舅父,总理事务四大权臣之一(即大功,大名,大德,大权),闻知勷才,使人传语曰:“苟入我门,则巡抚可得也”,被勷婉言谢绝。征西大将军年羹尧的幕宾、孙勷的门人唐赤子、张太基二人在年的授意下,多次致书邀请,勷不为所动,置若罔闻,函亦未复。及年羹尧入京,世宗诏命群臣迎于芦沟桥,年羹尧单独接见了孙勷,交谈甚欢,尧意欲招致门下,告勷说:“回京后,务请过我一谈,”勷既不肯依附权门,又不能公然拒绝,只好唯唯而已。勷回京路过年府,守门人坚约孙勷入内少坐,勷说:“我是奉圣命来迎接大将军,在未完成使命之前,不敢以私人身分晋谒大将军,后当专程拜谒”,说罢离去。不久被推为大理寺少卿。
  孙勷为官数十年,蔑视权贵,亢直敢言,奖掖后进,礼遇时贤,深受朝野称赞。一进士张江者,有人妒其才,阻其入翰林院,孙勷直言于朝堂之上:“百川(张江字)进不了翰林院,还有什么公道可言呢”?其耿直就是如此。张冢宰告诫他说:“你太直率,容易得罪人,事不关己,还是少说为佳”。孙勷说:“我出身农村,蒙圣上恩宠,赐我名誉地位,我所以不避嫌疑,直言不讳,正所以报圣上对我的厚恩”。
  勷与田需(田雯弟)相友善,同在翰林院,不断联袂出游。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夏天,田需与孙勷同游京郊柳湖村圣安寺,田需有诗以记其事:
  《同孙子未过圣安寺观壁画,慧明上人出王文安公所遗饮器,贳酒相饷,晚归记事》
  侵晓连骑出,远至柳湖村。雨过天初霁,
  虢虢(国)溪流浑。山僧立板桥,揖我入寺门。
  荒草埋石径,残碑插松根。披藓辨文字,
  代历唐宋元。竟有丹青手,尚喜壁画存。
  像设三十六,位置如弟昆。上人颇好事,
  禅榻开清樽。先辈遗饮器,历历饮酒痕。
  醉后拟题句,留连传衹园。应不让画史,
  兼可招吟魂。嵇阮耽逸趣,斜日行将昏。
  晚凉上马去,秋塍蝉声紧。
  江南八怪之一郑板桥,对孙勷这位比他大三十七岁的长辈颇为敬重,从雍正三年(1725年)到乾隆三年(1738年)的十三年间,曾多次到德州看望孙勷,并作画赠诗,以表达对这位前辈的敬意:
  《孙峨山前辈》 清·郑板桥
  屡劝诸儿莫做官,立官难更立身难。
  一门只有千秋业,万石高风国史看。
  注:万石,即谢万,晋谢安弟,字万石,才气隽秀,早有时誉。工言论,善属文,简文章作相,召为抚军从事郎中,再迁豫州刺史,王羲之曾向桓温推荐谢万石,称其为后来之一器,温不能从,后受任北征。以啸咏自高,未尝服众,诸将恨之,军绩被废,后复以散骑常侍终。
  画盆兰送大中丞孙丈子未归乡
  清·郑板桥
  宿草栽培数十年,根深叶老倍鲜妍。
  而今归到山中去,满眼明葩是后贤。
  此雍正三年事也,后十三年过德州,公八十二岁,子孙满堂,并见玄孙,复出是图索题,郑又书二十八字:
  栽得盆兰返故乡,天家雨露郁苍苍。
  今朝满把兰芽出,又喜山中气候长。
  这两首诗都是郑板桥在1725年(雍正三年)到1738年(乾隆三年)题在为孙勷画的一幅兰草上的。
  浡尼国王墓
  浡尼国王墓位于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岗东向花村附近,青松翠柏掩映之中的乌龟山南坡,俗称“马回回墓”。墓冢不高,但墓前摆列丰碑、石马,规模和明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同样宏伟,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
  浡尼国是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旧名婆罗洲)的一部分,远在北宋太宗时已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洪武四年(1371年),国王马哈漠沙曾遣使祝贺明朝的建立。明永乐年间,由于三保太监郑和等人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各国使臣和商人纷纷来到南京,其中满刺加(麻六甲)和浡尼两国与明朝关系最密切,满刺加国王曾带领妻子和陪臣先后四次来南京访问。浡尼国王也相继率领妻子和陪臣,几次来到南京,他们都受到永乐皇帝的盛情接待。
  永乐六年(1408年),浡尼国王麻那惹加那带领妻子、儿女,弟妹,亲戚,陪臣一百五十多人来到南京,永乐皇帝朱棣,以很高的礼遇接待了这位国王,派专使到福建迎接,八月到达京师(南京),居住在“会同馆”(国宾馆)。国王到南京的第一天,永乐皇帝在宫中的华盖殿设宴接待,接着连续在奉天门(今明故宫午朝门公园)欢宴国王,王后则由朝中高级官员的夫人陪宴于会同馆内,有大臣和太监日夜陪伴。国王在南京活动期间,对中华大地倍加称赏,一个多月以后,这位国王忽然患病,永乐皇帝立即派太医前去诊治,并且每天都有大臣去探视,终因病势严重,国王不幸于同年十月,病逝于南京会同馆内,年仅二十八岁。国王临终前曾嘱咐妻儿等人,希望“体魄托葬中华”。国王逝世后,永乐皇帝和他的臣僚,輟朝三日,以示哀悼,并按王礼安葬,立祠,建碑于墓前,还专派了三家农户守护墓园。祠堂前还立有神道碑,以及石马、石羊、石虎和石刻文臣、武将等,每到春秋二季派人祭扫。永乐十年(1412年),浡尼国王遐旺(麻那惹加那之子)曾偕同他的母亲来到南京祭奠,一九五九年印尼友好代表团以及国王的后代都先后来到墓地凭吊。
  孙象九摘自《金陵野史》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记述了德州文史,内容包括州城往事、名人轶事、古迹寻踪、今古人物、文史长廊、名老字号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