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雅雨与郑板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173
颗粒名称: 卢雅雨与郑板桥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9
页码: 33-41
摘要: 卢雅雨清代德州才子,讳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康熙五十年二十一岁中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四川洪雅县知县,安徽六安州知州、亳州知州,庐州府知府,江宁府知府,颖州府知府。为官政声颇佳,后又被清廷擢升为“两淮盐运使”赴任扬州。卢公不但政绩显著,而且擅长诗文,性度高廓,不拘小节,“读书吟诗与名流相唱和,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实为清代诗坛上一位享有盛名、颇具影响的诗人。卢雅雨到任后,察觉贪官污吏,盐商巨贾,巧取豪夺,朋比为奸,甚为严重。此案卢公为盐民作主,从盐商手里夺回了土地所有权,使广大贫苦盐民均沾其惠。客居扬州奇才诗人郑板桥,闻雅雨被劾,前去探望。
关键词: 德州 卢雅雨 郑板桥

内容

卢雅雨(1690~1768)清代德州才子,讳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康熙五十年(1711)二十一岁中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四川洪雅县知县,安徽六安州知州、亳州知州,庐州府知府,江宁府知府,颖州府知府。为官政声颇佳,后又被清廷擢升为“两淮盐运使”赴任扬州。卢公不但政绩显著,而且擅长诗文,性度高廓,不拘小节,“读书吟诗与名流相唱和,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实为清代诗坛上一位享有盛名、颇具影响的诗人。
  扬州为东南历史名城,位于长江下游北岸,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此交汇,是历代南北漕运船舶之咽喉,水路交通之枢纽。除漕运,扬州历来也是盐运的集散地,因而有“扬州繁华以盐盛”之说。地处富庶丰饶淮南地区的扬州,商贾如织,经济繁荣,又是历代名士荟萃之地,如:董仲舒、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都曾到过扬州,或为官,或客居,曾留下了许多描绘扬州的篇章。卢雅雨就是被清廷派驻这里管理漕运、盐运的高级官员,足见其才干的出众。
  卢雅雨到任后,察觉贪官污吏,盐商巨贾,巧取豪夺,朋比为奸,甚为严重。他们挥金如土,穷奢极欲,而对终年辛劳的盐民残酷盘剥和欺凌,更甚者盐商勾结官府,侵犯“炉户”(即盐民)土地(盐池)所有权,贫苦盐民深受其害。卢公以果断措施,清理盐政积弊,决定“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卢案”(《两淮盐法志》)。此案卢公为盐民作主,从盐商手里夺回了土地所有权,使广大贫苦盐民均沾其惠。但为此却也种下祸根,贪官污吏,豪门势家,心怀忌恨,交章弹劾雅雨。“羁扬(州)居董相祠,日以饮酒著书为事,越三年,案始定”,将卢雅雨革职,贬谪伊犁三年。后来“卢案”得以澄清,清廷又起用雅雨,乾隆二十年(1755)又调“两淮盐运使”,二次赴任扬州。
  一
  客居扬州奇才诗人郑板桥,闻雅雨被劾,前去探望。板桥素来敬佩卢公人品旷达,关心民瘼,诗文优美,为官廉正。久怀谒望面见其人,一睹丰采。而雅雨对诗苑中别树一帜、才华横溢的郑板桥亦是赞叹不已。两位诗人,一面如故,谈诗论文,海阔天空,推心置腹,十分投契,遂引为知已。心情激动的郑板桥,诗思喷涌,运腕挥毫作七律四首赠雅雨。
  送都转运卢公 讳见曾
  扬州自古风流地,惟有当官不自怡。
  盐筴米囊销岁月,崖花涧鸟避旌旗。
  一从吏议三年谪,得赋淮南百首诗。
  昨把青鞋踏隋苑,壶浆献出野田儿。
  清词颇似王摩诘,复以精华学杜陵。
  吟撼夜窗秋纸破,思凝寒涧晓星澄。
  楼头古瓦疏桐雨,墙外清歌画舫灯。
  历尽悲欢并喧寂,心丝袅入碧云层。
  尘埃吹去又生尘,汩尽英雄为要津。
  世外烟覆负渔钓,胸中宠利愧君臣。
  去毛折项葫芦熟,豁齿蓬头婢仆真。
  两世君家有清德,即今风雅继先民,
  何限鹓鸾供奉班,渐予引对又空还。
  旧诗烧尽重誉藁,破屋修成好住山。
  自写簪苑教幼妇,闲拈玉笛引双鬟。
  吹嘘更不劳前辈,从此江南一梗顽。
  乾隆四年十月二十日,恭赋七律四首,奉呈雅雨山人,卢老先生老宪台,兼求教诲。
  (见《郑板桥集》“诗钞”58~59页)
  郑板桥称卢雅雨老先生,老宪台,完全出于尊敬之情,其实他比卢公仅小三岁,况且早已成进士,只不过还没有出仕为官,客居扬州。这次拜会并赠诗雅雨,两位才子诗人从此结下了诚挚的友谊,这是郑板桥与卢雅雨第一次会面。
  郑板桥(1693~1765)讳燮,字克柔,别号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四十岁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有奇才,在当时诗苑中,别树一帜,自成一家,诗书画,堪称三绝之狂士诗人。乾隆七年郑五十岁时,清廷才派他个七品官职,首任山东范县。乾隆十一年,调署潍县。他在山东为官十二年,因性情疏放不羁,对官场黑暗愤懑不平,为上官所斥。乾隆十八年,六十一岁时,潍县大饥荒,人相食,开仓赈饥,招来大祸,而被罢官。两袖清风的郑板桥,又回到扬州,以鬻诗卖画为生。
  二
  乾隆二十年,卢雅雨再次任“两淮盐运使”,是年红桥修禊甚盛,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卷十载:“卢见曾,山东德州人。……公工诗文……历官至两淮转运使。……丁丑修禊红桥,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乾隆二十二年(1757),暮春,卢雅雨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四方文士应邀,名人荟萃,如群星灿烂,规模宏大,盛会空前。板桥奉邀(此时他已罢官四年、仍客居扬州)。老朋友官途多舛都又暮年,今日重逢,相见喜极,感慨万千。风和日丽,两人乘画舫漫游,开怀畅饮,品茗赋诗,卢雅雨起首得诗四首,录其中二首:
  溪划双峰虹桥通,出亭一眺尽河东。
  好来斗茗评泉水,会待围河受野风。
  月瘦重阑香细细,烟笼远树雨濛濛。
  莲歌渔唱舟横处,俨在白湖碧帐中。
  逦迤平岗艳雪明,竹楼小市卖花声。
  红桃水暖春偏好,绿稻香寒秋最清。
  合有管弦频入夜,那教士女不空城。
  冶春旧调歌残后,格律诗坛试一更。
  (见《雅雨堂诗集》)
  雅雨成诗如行云流水,情景交融,一气贯注,笔势奔腾。板桥欣喜,按耐不住,随之唱和(共四首,
  录其中两首)。
  十里亭池一水通,俨开银钥日华东。
  逶迤碧草长扬道,静悄朱帘上苑风。
  天净有云皆锦绣,树深无雨亦冥濛。
  甘泉羽猎应须赋,雅什先排禊帖中。
  草头初日露华明,已有游船歌板声。
  词客关河千里至,使君风度百年清。
  青山骏马旌旗队,翠袖香车绣画城。
  十二红楼都倚醉,夜归疑听景阳更。
  (见《郑板桥集》111页)
  激情奔放,诗兴大发的郑板桥,和诗四首后,仍诗思喷涌,余音绕梁、余勇可贾、挥洒自如,接前又再和卢雅雨四首。两人情谊可见一斑。(详见《郑板桥集》112页。)
  这次红桥修禊活动规模之大,名流学士赴会之多,史无前例。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是清代中叶诗坛一次巨大的收获。此次唱和,是卢郑第二次相会。
  红桥在扬州城西北二里著名风景区之瘦西湖上(亦叫长春湖),此桥初建于明末,原为木桥,朱栏跨岸,取名红桥。由于景色优美,清初无数诗人来此吟诗结社。王士禛诗云:“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其形似长虹卧波,改称“虹桥”。《梦香》诗云:“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花红破一声箫,处处驻兰桡。”虹桥之名远扬四方,乾隆十六年(1751)又在桥上建桥亭。
  “修禊”活动,原是古代一种礼仪,内容是在暮春“上巳”,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去水边祭祀,并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认为这样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史书上称这种礼仪为“禊”或“祓禊”。据《后汉书·仪礼志》载:“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早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三月出游,沐浴祓禊的活动就已普及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逐渐丰富这种礼仪内容,人们不但在水边祭祀,沐浴,还扩大为游玩、宴饮、赋诗行令。皇帝在这天赐宴、赐钱给文武百官,并乘游船画舫,以助游兴。后来,禊日活动,逐渐大众化,亲朋家人提着酒,带着菜,春游野餐,形成一种新内容的民俗了。
  三
  时隔修禊六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清明日,卢雅雨又邀请诸名士,泛舟红桥,画船荡碧水,柳绿桃红春。清歌伴玉樽,饮宴好赋诗。这次泛舟,诸名士各记以诗,卢雅雨见到郑板桥应邀光临,非常高兴,即兴得诗:
  一代清华盛世饶,冶春高宴各分镖。
  风流间歇烟花在,又见诗人郑板桥。
  (《雅雨堂诗集》)
  板桥见了老朋友雅雨,心情亦是非常激动,不过天公不作美,阴霾的云层又将暖和的阳光所遮盖,自己虽然年老体弱,决不能因此而辜负挚友的美意,也唱诗一首:
  和卢雅雨红桥泛舟
  今年春色是何心,才见阳和又带阴。
  柳线碧从烟外染,桃花红向雨中深。
  笙歌婉转随游舫,灯火参差出远林。
  佳境佳辰拼一醉,任他酒杯渍衣襟。
  (《郑板桥集》204页)
  此次红桥泛舟,是卢郑二公第三次相会,也是最后一次相会。当时卢雅雨七十有四,郑板桥七十有一,都已是暮年老人了。时过二年,郑板桥卒,又隔二年,卢雅雨卒。两位才子诗人,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事权贵,关心民瘼,载入史册,世代传颂。
  卢郑二公一生在文学事业上的成就,比之政绩更为显著。卢雅雨一生著作《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出塞集》、《感旧集》、《金石三例》、《雅雨堂石录》、《山左诗钞》等,统称《雅雨堂丛书》共计十一种,一百二十八卷。板桥著作《郑板桥集》内收板桥诗钞、词钞、家书与题画诗等。他一生所作的诗书画,被中外博物馆视为“珍品”而收藏,可谓片纸价值连城,早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记述了德州文史,内容包括州城往事、名人轶事、古迹寻踪、今古人物、文史长廊、名老字号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寿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卢雅雨
相关人物
郑板桥
相关人物
“修禊”活动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