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172
颗粒名称: 名人轶事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36
页码: 33-66
摘要: 卢雅雨清代德州才子,讳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康熙五十年二十一岁中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四川洪雅县知县,安徽六安州知州、亳州知州,庐州府知府,江宁府知府,颖州府知府。为官政声颇佳,后又被清廷擢升为“两淮盐运使”赴任扬州。卢公不但政绩显著,而且擅长诗文,性度高廓,不拘小节,“读书吟诗与名流相唱和,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实为清代诗坛上一位享有盛名、颇具影响的诗人。卢雅雨到任后,察觉贪官污吏,盐商巨贾,巧取豪夺,朋比为奸,甚为严重。此案卢公为盐民作主,从盐商手里夺回了土地所有权,使广大贫苦盐民均沾其惠。客居扬州奇才诗人郑板桥,闻雅雨被劾,前去探望。
关键词: 德州 名人轶事 郑板桥

内容

卢雅雨与郑板桥
  孙寿昌
  卢雅雨(1690~1768)清代德州才子,讳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康熙五十年(1711)二十一岁中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四川洪雅县知县,安徽六安州知州、亳州知州,庐州府知府,江宁府知府,颖州府知府。为官政声颇佳,后又被清廷擢升为“两淮盐运使”赴任扬州。卢公不但政绩显著,而且擅长诗文,性度高廓,不拘小节,“读书吟诗与名流相唱和,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实为清代诗坛上一位享有盛名、颇具影响的诗人。
  扬州为东南历史名城,位于长江下游北岸,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此交汇,是历代南北漕运船舶之咽喉,水路交通之枢纽。除漕运,扬州历来也是盐运的集散地,因而有“扬州繁华以盐盛”之说。地处富庶丰饶淮南地区的扬州,商贾如织,经济繁荣,又是历代名士荟萃之地,如:董仲舒、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都曾到过扬州,或为官,或客居,曾留下了许多描绘扬州的篇章。卢雅雨就是被清廷派驻这里管理漕运、盐运的高级官员,足见其才干的出众。
  卢雅雨到任后,察觉贪官污吏,盐商巨贾,巧取豪夺,朋比为奸,甚为严重。他们挥金如土,穷奢极欲,而对终年辛劳的盐民残酷盘剥和欺凌,更甚者盐商勾结官府,侵犯“炉户”(即盐民)土地(盐池)所有权,贫苦盐民深受其害。卢公以果断措施,清理盐政积弊,决定“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卢案”(《两淮盐法志》)。此案卢公为盐民作主,从盐商手里夺回了土地所有权,使广大贫苦盐民均沾其惠。但为此却也种下祸根,贪官污吏,豪门势家,心怀忌恨,交章弹劾雅雨。“羁扬(州)居董相祠,日以饮酒著书为事,越三年,案始定”,将卢雅雨革职,贬谪伊犁三年。后来“卢案”得以澄清,清廷又起用雅雨,乾隆二十年(1755)又调“两淮盐运使”,二次赴任扬州。
  一
  客居扬州奇才诗人郑板桥,闻雅雨被劾,前去探望。板桥素来敬佩卢公人品旷达,关心民瘼,诗文优美,为官廉正。久怀谒望面见其人,一睹丰采。而雅雨对诗苑中别树一帜、才华横溢的郑板桥亦是赞叹不已。两位诗人,一面如故,谈诗论文,海阔天空,推心置腹,十分投契,遂引为知已。心情激动的郑板桥,诗思喷涌,运腕挥毫作七律四首赠雅雨。
  送都转运卢公 讳见曾
  扬州自古风流地,惟有当官不自怡。
  盐筴米囊销岁月,崖花涧鸟避旌旗。
  一从吏议三年谪,得赋淮南百首诗。
  昨把青鞋踏隋苑,壶浆献出野田儿。
  清词颇似王摩诘,复以精华学杜陵。
  吟撼夜窗秋纸破,思凝寒涧晓星澄。
  楼头古瓦疏桐雨,墙外清歌画舫灯。
  历尽悲欢并喧寂,心丝袅入碧云层。
  尘埃吹去又生尘,汩尽英雄为要津。
  世外烟覆负渔钓,胸中宠利愧君臣。
  去毛折项葫芦熟,豁齿蓬头婢仆真。
  两世君家有清德,即今风雅继先民,
  何限鹓鸾供奉班,渐予引对又空还。
  旧诗烧尽重誉藁,破屋修成好住山。
  自写簪苑教幼妇,闲拈玉笛引双鬟。
  吹嘘更不劳前辈,从此江南一梗顽。
  乾隆四年十月二十日,恭赋七律四首,奉呈雅雨山人,卢老先生老宪台,兼求教诲。
  (见《郑板桥集》“诗钞”58~59页)
  郑板桥称卢雅雨老先生,老宪台,完全出于尊敬之情,其实他比卢公仅小三岁,况且早已成进士,只不过还没有出仕为官,客居扬州。这次拜会并赠诗雅雨,两位才子诗人从此结下了诚挚的友谊,这是郑板桥与卢雅雨第一次会面。
  郑板桥(1693~1765)讳燮,字克柔,别号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四十岁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有奇才,在当时诗苑中,别树一帜,自成一家,诗书画,堪称三绝之狂士诗人。乾隆七年郑五十岁时,清廷才派他个七品官职,首任山东范县。乾隆十一年,调署潍县。他在山东为官十二年,因性情疏放不羁,对官场黑暗愤懑不平,为上官所斥。乾隆十八年,六十一岁时,潍县大饥荒,人相食,开仓赈饥,招来大祸,而被罢官。两袖清风的郑板桥,又回到扬州,以鬻诗卖画为生。
  二
  乾隆二十年,卢雅雨再次任“两淮盐运使”,是年红桥修禊甚盛,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卷十载:“卢见曾,山东德州人。……公工诗文……历官至两淮转运使。……丁丑修禊红桥,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乾隆二十二年(1757),暮春,卢雅雨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四方文士应邀,名人荟萃,如群星灿烂,规模宏大,盛会空前。板桥奉邀(此时他已罢官四年、仍客居扬州)。老朋友官途多舛都又暮年,今日重逢,相见喜极,感慨万千。风和日丽,两人乘画舫漫游,开怀畅饮,品茗赋诗,卢雅雨起首得诗四首,录其中二首:
  溪划双峰虹桥通,出亭一眺尽河东。
  好来斗茗评泉水,会待围河受野风。
  月瘦重阑香细细,烟笼远树雨濛濛。
  莲歌渔唱舟横处,俨在白湖碧帐中。
  逦迤平岗艳雪明,竹楼小市卖花声。
  红桃水暖春偏好,绿稻香寒秋最清。
  合有管弦频入夜,那教士女不空城。
  冶春旧调歌残后,格律诗坛试一更。
  (见《雅雨堂诗集》)
  雅雨成诗如行云流水,情景交融,一气贯注,笔势奔腾。板桥欣喜,按耐不住,随之唱和(共四首,
  录其中两首)。
  十里亭池一水通,俨开银钥日华东。
  逶迤碧草长扬道,静悄朱帘上苑风。
  天净有云皆锦绣,树深无雨亦冥濛。
  甘泉羽猎应须赋,雅什先排禊帖中。
  草头初日露华明,已有游船歌板声。
  词客关河千里至,使君风度百年清。
  青山骏马旌旗队,翠袖香车绣画城。
  十二红楼都倚醉,夜归疑听景阳更。
  (见《郑板桥集》111页)
  激情奔放,诗兴大发的郑板桥,和诗四首后,仍诗思喷涌,余音绕梁、余勇可贾、挥洒自如,接前又再和卢雅雨四首。两人情谊可见一斑。(详见《郑板桥集》112页。)
  这次红桥修禊活动规模之大,名流学士赴会之多,史无前例。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是清代中叶诗坛一次巨大的收获。此次唱和,是卢郑第二次相会。
  红桥在扬州城西北二里著名风景区之瘦西湖上(亦叫长春湖),此桥初建于明末,原为木桥,朱栏跨岸,取名红桥。由于景色优美,清初无数诗人来此吟诗结社。王士禛诗云:“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其形似长虹卧波,改称“虹桥”。《梦香》诗云:“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花红破一声箫,处处驻兰桡。”虹桥之名远扬四方,乾隆十六年(1751)又在桥上建桥亭。
  “修禊”活动,原是古代一种礼仪,内容是在暮春“上巳”,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去水边祭祀,并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认为这样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史书上称这种礼仪为“禊”或“祓禊”。据《后汉书·仪礼志》载:“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早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三月出游,沐浴祓禊的活动就已普及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逐渐丰富这种礼仪内容,人们不但在水边祭祀,沐浴,还扩大为游玩、宴饮、赋诗行令。皇帝在这天赐宴、赐钱给文武百官,并乘游船画舫,以助游兴。后来,禊日活动,逐渐大众化,亲朋家人提着酒,带着菜,春游野餐,形成一种新内容的民俗了。
  三
  时隔修禊六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清明日,卢雅雨又邀请诸名士,泛舟红桥,画船荡碧水,柳绿桃红春。清歌伴玉樽,饮宴好赋诗。这次泛舟,诸名士各记以诗,卢雅雨见到郑板桥应邀光临,非常高兴,即兴得诗:
  一代清华盛世饶,冶春高宴各分镖。
  风流间歇烟花在,又见诗人郑板桥。
  (《雅雨堂诗集》)
  板桥见了老朋友雅雨,心情亦是非常激动,不过天公不作美,阴霾的云层又将暖和的阳光所遮盖,自己虽然年老体弱,决不能因此而辜负挚友的美意,也唱诗一首:
  和卢雅雨红桥泛舟
  今年春色是何心,才见阳和又带阴。
  柳线碧从烟外染,桃花红向雨中深。
  笙歌婉转随游舫,灯火参差出远林。
  佳境佳辰拼一醉,任他酒杯渍衣襟。
  (《郑板桥集》204页)
  此次红桥泛舟,是卢郑二公第三次相会,也是最后一次相会。当时卢雅雨七十有四,郑板桥七十有一,都已是暮年老人了。时过二年,郑板桥卒,又隔二年,卢雅雨卒。两位才子诗人,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事权贵,关心民瘼,载入史册,世代传颂。
  卢郑二公一生在文学事业上的成就,比之政绩更为显著。卢雅雨一生著作《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出塞集》、《感旧集》、《金石三例》、《雅雨堂石录》、《山左诗钞》等,统称《雅雨堂丛书》共计十一种,一百二十八卷。板桥著作《郑板桥集》内收板桥诗钞、词钞、家书与题画诗等。他一生所作的诗书画,被中外博物馆视为“珍品”而收藏,可谓片纸价值连城,早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卢见曾被谪戍一说
  孙象九
  卢见曾(即雅雨),德州人,出身于世代高官之家,明嘉靖朝光禄卿卢宗哲七代孙,康熙辛丑(1721年)进士,出仕为官,即志在济世救民。在他任职期间,除杂税、兴水利、清积弊、止变乱等等一系列的益民措施,深受人民的爱戴,淮南百姓修建的“卢公祠”,就是他深得民心的有力佐证。象卢见曾这样为人民造福的贤吏,因犯何罪而被谪戍边疆呢?这是德州人民特别是卢见曾的后代子孙们最为关心而又想要知道的问题。有资料称:据传说,卢见曾一生爱好古玩、字画、书籍、碑帖等,当时他的一些亲友,僚属投其所好,馈赠他一些这方面的东西,因而被诬陷,遭不白之冤。另一种传说是,纪昀(即清学者,文学家纪晓岚)曾写给卢见曾一封含混其词暗示性的便函,大意是人老了,又有钱,不必俭省,可尽量享受。在临抄家以前,纪又派一亲信,在亲信的右手掌心上,写一“少”字(手加少是个抄字),面见了卢见曾。嗣后这封信被查抄出来,因此纪昀获罪……。以上两种传说,恐未必道出事实的真象。后一说法的《骨董沽祸记》作者,用意是好的,要为卢见曾“冤案”辩解,对卢见曾的道德文章大加赞赏,惟后面的一段评论,却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不但没有起到辩解的作用,反而更坐实了卢见曾贪污受贿的罪名。原文是这样写的:“惟小人工于献媚,无微不至,好财色者,即中以财色,好博古雅者,即投以旷古稀奇之物,稍一不慎,遂堕其术中,虽卓然名流,而已玉石不分”。这段评论,不但没有洗掉卢见曾身上的泥污,反而给他的脸上抹了黑。它只能说明卢见曾经不起诱惑,被小人拉下水去,弄成个“玉石不分”了。然而事实显非如此,《德县志》也说他是以“微嫌”而被谪戍的。
  为了弄清事实真象,我查寻了一些有关资料,虽然东鳞西爪颇多,但也确能反映出当时的一些情况。
  卢见曾既是循吏,及极风雅,在两淮盐运使任上,每于公事之余,便与当地名流游黄山、登九华,走遍淮南淮北,寻访名胜古迹,饮酒赋诗,即景唱和,成为东南一代文宗。由于他礼贤爱才,所以他的官署中,经常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食宿馈赠,开支自然很大,动用了公款,造成“亏空公帑”。
  乾隆元年(1736年),卢见曾“亏空公帑”事被朝廷知道,决议查抄卢的家财充公。纪昀(即纪晓岚)闻知,非常关心(纪的长女是卢见曾的长孙卢荫文的妻子),想通知卢见曾有所准备,又怕引火烧身,不敢公开传话或通信,再三考虑,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把一小撮茶叶、食盐,装在一个空信封里,用浆糊粘住,差人送给卢见曾。卢拆开一看,里外并无一字,先是惊愕不解,慢慢地从信封里面装的几样东西上,悟出其中隐藏着“查(茶)、盐、空”三个字,就意识到“亏空公帑”的事被朝廷知道了,要来抄家。于是把家中的资财分别寄存到别处去,等到奉旨执行查抄的人来到卢家时,财产已寥寥无几了。这个案件如果没有人在后面活动,也可能不了了之,可是和珅(清乾隆时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是一植党营私,专权纳贿的污吏)为报纪昔日羞辱自己的心头之恨(见附注),知道他和卢见曾是儿女姻亲,必定不会袖手旁观,就派自己的亲信暗中监视纪昀,密报给乾隆皇帝。卢见曾因“亏空公帑”谪戍新疆,纪昀亦因泄密传信,而被发配。
  附:纪昀与和珅结怨之由以及被谪戍的始末:
  和珅营造府第,请纪昀为他的花园中凉亭写一“亭额”,纪昀当即写了“竹苞”两个大字给了他,和珅非常高兴,制成金字,悬在凉亭上。府第落成后,和珅大宴宾客,真是车水马龙,冠盖云集,乾隆也临幸观礼。和珅引导着乾隆率同群臣宾客到府中各处参观,走到花园中,见到亭额上“竹苞”二字,乾隆忽然仰天大笑,把个和珅也笑傻了。乾隆对和珅说:“纪昀嘲笑你家个个都是草包,你把两个字拆开来看,岂不是“个个草包”吗?和珅因此怀恨在心,寻机报复。可是纪昀除了爱开玩笑戏弄人之外,行为方正,根本找不到他有违法失职,有违官箴的错处来。这次纪昀为了维护亲家卢见曾而泄密,却是千载难逢的报复良机,就在乾隆面前告了他一状,乾隆立即把纪昀软禁起来。第二天,召见纪问话,乾隆清癯的面孔上挂上了一副冷峻的神气,慢吞吞地说道:“你的儿女亲家卢见曾,亏空公帑,按律应予籍没,你知道吗?”纪昀回答:“微臣知道”。乾隆说:“可是奉旨到卢家查抄的人,发现他已家无长物,资财已转移他处去了,据报是你泄的密”。乾隆说毕,两眼注视着纪昀,纪昀为自己辩解说:“臣未有一字泄密”。乾隆说:“案情已经查明,你虽说未写一字,而事实俱在,人证确凿,掩饰也没有用,朕要知道的是你究竟用什么方法通知卢见曾的?”纪昀见否认无望,徒增己罪,就把如何通知的方法说了一遍,乾隆听着频频点头。纪昀便自动的摘下顶戴,跪奏:“皇上严于执法,合乎天理之大公,臣惓惓私情,犹蹈人伦之陋习。”这两句话说得很是得体,乾隆的脸上浮出了笑容,于是从轻谪戍新疆。
  和珅本以为可以砍掉纪昀的脑袋,乾隆乍听此事也大为恼火,后念纪昀的才华难得,又在内廷走动多年,不忍加戮,发配新疆军台效力。后又被朝廷召回。
  参考资料:①《新世说》②《纪昀外传》③《骨董沽祸记》④《德州史志》⑤《〈德县志〉人物传》
  顾炎武与德州学者的友谊
  李孟才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县人。明清著名思想家、学者。卒后,学者称他亭林先生。
  1644年,清兵入关时,顾氏年31岁。次年五月,清兵渡江,他参加了保卫昆山县的战斗。失败后,故乡难以立足,于是便离家出走过着漂泊生活。家乡沦陷时,嗣母王氏绝食殉国,给他留下“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的遗嘱,这更坚定了他的民族气节。
  当国破家亡之后,顾氏离开江南,长时期出游,广泛联合有识之士,图谋天下大事。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顾氏44岁,准备向山东行进。临行前,特地到南京钟山脚下,拜谒了明太祖的坟墓——明孝陵。北上以后,又多次哭吊明十三陵,眷恋故国之情由此可见。后来遍游河北、山西、河南、陕西一些主要地区,最后定居在陕西华阴县,直至69岁病故。
  顾氏在一生漫游中,写下了大量不朽著作。据张舜徽同志在《顾亭林学记》中统计,顾氏著作已刊行的31种,仅存书目的22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漫游当中,他到处求师访友,对朋友的选择非常严格,他鄙视功名利禄,注重德行、节操和学问。在他众多的友好中,德州境内占有四人,这也说明,在明末清初,德州是文风蔚盛、学者辈出的。
  明末清初,德州有两位名士,一是程绍、一是李诚明。顾炎武青年时代,在官方邸报中,对这两位长者即有所了解,久怀仰慕之情。他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52岁时,由泰安至德州,拜访了程绍之孙程先贞,李诚明之子李源,同时还结识了李浃、李涛兄弟。由于志同道合,他们便成了挚友。
  程绍,字公业,德州左卫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任汝宁府推官,廉明仁恕、多所平反。升户科给事中,后被除名,家居奉亲二十年。明光宗时,复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会玉玺出临漳,绍上书(明神宗万历皇帝)言国之所宝在贤臣,因荐东林党人邹元标、冯从吾等十余人,得罪权阉(魏忠贤),遂移疾归。德州议建魏忠贤祠,绍率诸绅力止之。崇祯中起工部右侍郎。以年老乞休,卒于家”(民国《人名大辞典》)。
  李诚明,本商河人,祖迁德州。字思伯,一字泰云,明万历甲午(1594年)举人。博极群书,以至天文、地理、战阵、推步数术之学无不通晓。魏忠贤以厚帑聘之,托病不赴。独居东村别墅,建一亭,椽、楹、瓦、甓(砖)俱方,名曰矩亭。读书其中,终身未仕。卒后,学者称为泰云先生②。
  顾氏来德州时,以上两位先贤都已故世,顾炎武即到泰云先生墓前拜谒,并写了《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③长诗一首。诗曰:
  人生无贤愚,大节本所共。
  蹉跎一失身,岂不失弦诵。
  卓哉李先生,九流称博综。
  心鄙马季良,不作西第颂。
  屏居向郊坰,食淡常屡空。
  清脩比范丹,聪记如应奉。
  力学不求闻,终马老家巷。
  同时程中丞,一疏亦惊众。
  玉玺安足陈,亟进名臣用。
  〔原注:中丞名绍,德州左卫人,巡抚河南时,漳河旁得玉玺,上书言秦玺不足珍,国家以贤为宝,因荐东林党籍诸臣十余人,不纳,遂谢病归。〕
  党论正纷拿,中朝并嚚讼。
  世推山东豪,三李尤放纵。
  (按:三李即德州李源、李浃、李涛)
  祠奄与哭典,后先相伯仲。
  初逾士类闲,竟折邦家栋。
  悲哉五十年,风尘尚澒洞。
  我来拜遗阡,增此儒林重。
  虽无謦欬接,犹有风流送。
  自非随武贤,九泉谁与从。
  在这首诗里,对程、李两位先贤的高风亮节,给以高度的评价。
  另有《题李先生矩亭》七律一首。诗曰:
  董生祠畔子云亭,涧雨岩虹望独扃。
  门外晓寒萦带草,林湍秋散照书茧。
  长留直道扶千载,自见遗文表六经。
  今日似君还肯搆,应知家学本趋庭。④
  程先贞,德州人,程绍之孙。字正夫,别号葸庵。“以祖绍荫,历官至工部员外郎。才至中年,便辞官归隐,家居三十年,杜门简出。编《州乘》一书,垂成而卒。稿交李星来(李源)、赵仲启(其星)赓续进行,乃付剞劂(刻版印刷)。著有《葸庵诗草》等诗集数十卷”。⑤
  程先贞是顾氏在德州的友人中最亲密的一个。清康熙四年(1665年),顾氏到德州时,首先与程氏订交。后来,又为程氏的诗集作了《程正夫诗序》⑥。程先贞有《赠顾征君亭林序》⑦一篇,其中叙及顾氏的行止,他写道:“每过吾州,辄见访,为余谈说经史,不惮娓娓。或留信宿,浃月经时,然后乃得去”。⑧顾氏有《德州过程工部》⑨一首,诗曰:
  海上乘槎客,年年八月来。
  每逢佳节至,长得草堂开。
  老桂香犹吐,孤鸿影自回。
  未论千里事,一见且衔杯。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顾氏由泰安至德州。程先贞、李紫澜延先生于家讲《易》⑩,并写了《德州讲易毕奉柬诸君》〓长诗一首,节录如下:
  “……草木得坚成,吾人珍晚节。亮哉岁寒心,不变霜与雪。忧患自古然,守之侯来哲。”
  程先贞去世,顾氏由章丘亲自来德州执绋送葬,并写诗二首。
  其一,《自章丘回至德州则程工部逝三日矣》〓高邱立马鲍山旁,旅雁初飞木叶黄。
  十载故人泉下别,交情多愧那君章。
  其二,《送程工部葬》〓
  文献已沦亡,长者复云殂。
  一往归黄泉,百年若须臾。
  寥寥扬子宅,恻恻黄公垆。
  挥涕送故人,执手存遗孤。
  末俗虽衰漓,风教犹未渝。
  愿与此邦贤,修古敦厥初。
  从以上情况来看,顾氏每次来德州,在程家或住三两天(即诗中“信宿”),或住月余(即“浃月”),相会时总是谈经说史。程氏死后,亲自执绋送葬,并写了挽诗,以表哀悼,两人的交情,可谓极其深厚。程氏的学问,也非常广博,他著的《州乘》一书,资料极为丰富,可称是一部《州志》稿本。康熙年间知州金祖彭、乾隆年间知州王道亨先后所续修的两部《州志》,都是以《州乘》作为主要依据的。
  李源,德州人,字星来,一字江余。“李诚明子,清顺治二年(1645)举人,三年(1646)成进士,知河津县。不久,辞官告归后,茸先人矩亭,觴咏其间,卒年七十。”〓
  李浃,德州人,字孔皆,一字霖瞻。“明代举人李允祯子。与李源同年中举,同年成进士,知延庆州,调茶陵州,降知芮城县。罢归后,游览山川,诗酒自娱。晚筑室日陶庵,贮书千卷,环以竹木,卒年八十。著有《秋崖遗诗》,收入《四库全书》。”〓
  李涛,德州人,字紫澜,“允祯次子,李浃弟也。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解元(举人第一名),康熙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官浙西盐运史。康熙南巡时,特书‘惠爱’二字褒之。升广西布政史,终官刑部侍郎”(民国《人名大辞典》有著录)。
  以上德州“三李”,个人的归宿,有所不同。李源、李浃登第居官,是在清初顺治年间。当时天下初定,民族矛盾还相当尖锐,所以他二人辞官归里后成为隐士。李涛登第居官,是在康熙年间,这时全国已大致实现统一,所以他仕途顺绥,政绩卓著,得到杰出君主康熙皇帝的依重,官居极品。隐士也好,大官也好,但都学问渊博,德行笃厚,很为顾氏器重。在《亭林文集》中,有六篇写给“三李”的书信。其中:《与李星来书》两篇,与《李霖瞻书》两篇,与《李紫澜书》一篇,《答李紫澜书》一篇,都分别载在《文集》和《蒋山佣残稿》〓中。李源、李浃、李涛都是连捷进士〓,在清初都成为德州的名门望族。德州人为了区别他们并非同宗,自发地把他们分称为北李和南李。李源的第宅在旧州城的北部,现联云街东头十字街口即称为李家角。李浃、李涛的第宅在旧州城中部,即现二郎庙西建设街东首路南。刻有青砖篆书“南李宗祠”的大门,如今还依然存在。顾氏写给“三李”的书信,都也注明南李和北李。顾氏在《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长诗中有“世推山东豪,三李尤放纵”的诗句。把他们三人誉为山东豪,其敬佩之意,概可想见,彼此的诚挚友情,决非一般泛泛之交可比。
  以上所叙述的程绍、李诚明、程先贞、李源、李浃、李涛这几位德州先贤,在《州志》、《县志》中,都被著录在《人物志·大儒》篇里,在《艺文志·内篇》中,也都选录了他们的诗文。但是都已逸失不传。
  最近笔者有机会阅读徐北文教授所著《济南史话》一书,他谈到了顾炎武在德州以文会友的情况时说:“顾炎武路经德州,就寓居于程家,并曾在程家为朋友讲《易》学。听讲的有李涛(翰林,刑部侍郎)、李源(进士、知县)等。名列“都中十子”的德州谢重辉也是顾的好友,是他在北京停留时的东道之一”。
  谢重辉,德州人,字方山,号匏斋,一号杏村。“清顺治内院大学士、吏部尚书谢升〓之嗣子。以荫封官至刑部郎中,为当时‘京师诗坛十子’〓之一。性傲慢不与俗伍,后引疾归。著有《杏村集》七卷,收入《四库全书》”〓(民国《人名大辞典》有著录)。
  谢重辉和李涛,在顾氏德州友人中是最年少的。谢氏有《感里中亲旧》〓诗一首,诗曰:
  程赵爱文史(程先贞、赵其星),乡党号书淫。二李嘉精深(李源、李浃),卷轴无纤尘。
  蒙斋独好奇(田雯),诘屈不犹人。大木尤像拔(冯廷櫆),造语每清新。……回首三十载,含意向谁伸。一起钟期思,挥琴泪沾巾。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谢氏与程氏及“三李”的友情也是很笃厚的。那么顾氏在德州的友人中,除程先贞、李源、李浃、李涛外,又应当增添一个谢重辉了。
  ①②⑤〓〓〓〓〓俱引自《德县志》。
  ③④⑥⑦⑨〓〓〓俱引自《亭林文集》。
  ⑧⑩引自《顾亭林学记》。
  〓连捷进士:科举时代,每逢子、午、卯、酉之年,秋八月,举行乡试。考中者称举人;次年春,到京参加会试,考中者称贡士;接着参加殿试,考中者称进士。三场连中者称连捷进士。
  〓谢升:德州人。明万历进士,崇祯时官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顺治间降清仍官吏部尚书、内院大学士。〓京师诗坛十子,清康熙朝京,诗坛十子计有:颜光敏、叶燮、林尧英、汪懋麟、王士祯、宋荤、曹贞言、曹禾、谢重辉、田雯。
  世界兵器之最
  最早的原子弹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其新墨西哥州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
  最早的坦克1916年9月15日,英国在法国松姆河畔的英、德战场上首次使用了坦克。
  最早的飞机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研制成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并有发动机驱动的飞机。
  最早的火炮1231年,我国宋朝制成的“霹雳炮”和“震天雷”是现代火炮最早的雏型。
  最早的导弹1944年,德国制成并投入使用的V和1V—2型“飞弹”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弹。
  最早的潜艇18世纪,美国研制的名为“海龟”的潜艇第一次用于实战。
  最早的航空母舰1917年7月,英国制出第一艘航空母舰。
  (编者摘)
  国民党名将李玉堂在台湾被枪杀内幕
  胡林亭口述 李振崙整理
  黄埔军校第一期有三个山东籍的李姓学员——李仙洲、李延年和李玉堂,他们先后都晋升为蒋军的兵团司令要职,都是国民党的中将衔著名将领,号称“山东三李”。其中,李仙洲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被我生俘,1988年10月在山东省政协常委任内病逝;李延年在淮海战役中是杜聿明部的总予备队——第六兵团司令,于1949年1月中旬在淮海战役末期由蚌埠撤往江南,后又逃往台湾,1974年在台湾病逝;李玉堂则于1951年2月在台湾被蒋介石枪决。
  蒋介石为什么要处决李玉堂呢?这需要从解放海南岛前后的情况谈起。
  1949年9~10月间,我人民解放军第二野和四野各一部,自江西南部进入广东,并于10月初解放了粤北门户曲江,继续向南进军。此时海南防卫司令部(总司令薛岳)指挥三个军的兵力负责防守海南岛,东路军为21兵团(司令刘安琪兼东路军指挥官),辖32军和50军,驻守海口和琼海一带;西路军为广东的64军(军长容有略兼西路军指挥官),驻守岛西澄迈、临高一带;另有独立131旅驻守在海口以南安定县附近地区归防卫司令部直接指挥;此外,还有地方的杂牌部队和保安团队等。
  当我人民解放军于10月初进军广东北部后,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命令21兵团司令官刘安琪派有力部队渡海增援广州,刘安琪随即命令32军军长赵琳带领一个师以上的兵力渡海援粤。刘本人首先飞赴广州与当地驻军联系海南部队在粤登陆以后如何配合作战的问题。但赵琳对刘安琪的命令阳奉阴违,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只派了一个团(206师616团)渡海增援广州,而且行动缓慢。该团渡海后未及全部登陆,广州即于10月14日被我军解放。该团团长吴仁国在危急情况下把前来指挥登陆的刘安琪拉到舰上,并乘原舰艇返回海南。
  蒋军32军向广州增援未遂撤回海南后,薛岳即以“不服从调度,图谋不轨”为由向台湾统帅部控告赵琳,于是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便从台北飞至海口,叫赵琳从加积(在琼海县境,32军军部驻地)到海口机场和他会面,说有急事相商。赵琳到海口机场后,顾祝同未下飞机,令赵登机面谈,这样就把赵琳带回台湾去了(后因“图谋不轨”证据不足,对赵只给予撤职处分)。同时刘安琪也以对广州增援不力而被调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蒋军统帅部于1950年初乃从台湾调李玉堂(1948年7月,他在第10绥靖区司令官任内,率该绥靖区部队3万余人守卫兖州被全歼后,化装逃往微山湖一个小岛上的小村内,后被接往徐州,先后在沪、台赋闲)到海南岛,委任他为海南防卫司令部副总司令,并接替刘安琪兼任21兵团司令官,还兼任32军军长。李玉堂到海南一身兼任三个重要军职后,他的夫人陈伯兰和内兄陈石清(中共地下党员)便从香港来到海南,陪同李玉堂共同生活。他们兄妹2人的任务就是策动李玉堂率海南守卫部队起义,以达到和平解放海南的目的。李玉堂从兖州失败后亲眼看到国民党集团已众叛亲离,败局已定,再跟国民党干下去将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就接受了率部起义的意见,但要求和共产党的高级负责人协商起义的条件。陈石清等根据李玉堂的要求,请李写了亲笔密信,派夫人渡海送交广州人民解放军最高司令部。
  1950年3、4月间,我四野在完成了对海南的进攻准备之后,东线登陆部队于4月上旬首先从该岛东部海港——塔市〈琼山县境〉登陆,在占领了琼山县重镇大陵坡后,直接向腹地安定县挺进,以便切断国民党守军的退路,再配合在岛西临高县登陆的西线登陆部队,围歼防守海南北部的国民党守军主力。在解放军登陆后和向南挺进的过程中,除在安定县东北的居丁圩与守敌131旅发生过局部战斗外,均未遭遇到有组织地抵抗。防守海南的蒋军主力三个军,在我解放军东西两线登陆成功后,因军心涣散,士无斗志,未与解放军接触即先行逃跑,仓惶向海南南部撤退。在这种情况下,本该是李玉堂动员部队起义、下达起义命令、率部起义的良好时机,但因当时战事紧急,交通受阻,我解放军驻广州最高统帅叶剑英亲笔批示“李玉堂火速起义”的密文他未能接到,一直未下决心发动部队起义。此外,我们判断,李玉堂未能起义还在于,一方面是对共产党的宽大起义人员的政策抱有怀疑心理;另一方面可能因他到任不久,他所指挥的三个多军,都不是他组建、培养的部队,各级指挥官都没有他的亲信和可靠的人,他发动起义怕遭到下级官兵反对。以致失了良机,这实在是他最大的遗恨。
  国民党三个多军的守岛部队,在向岛南溃逃的过程中,犹如惊弓之鸟,在解放大军追赶下,于4月下旬分别从万宁、三亚两地海港,登上军舰仓惶逃往台湾,李玉堂也不得不随部队同台,这样,我军于4月宋即全部解放了海南岛。
  李玉堂的32军分批乘舰逃往台湾后,即集中在新竹及其以东地区进行整编。当时我在255师警卫营副营长的岗位上,作为编余人员到新竹32军军官队任该队第3排9班班长。正巧魏天民(李刚)也编在了我这个班中,此人高大魁伟,英俊潇洒,能讲善写,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久,我又被拨到台北瑞坊整编战斗第一团去。我去该团报到时,正好遇到我过去在黄埔军校时的同队同学,在上海战役中被歼的67军的一名连长毕荣甫,他被俘释放后又被介绍到海南32军任职,这次编余后也到战斗第一团来报到。我俩在报到处门外正在谈话之际,毕荣甫忽然发现比他晚一步来战斗团报到的人象是李刚,他便给打招呼说:“你不是李刚吗?”此人惊慌地回答说:“我叫魏天民,你认错了人了吧?”当李进入报到室报到时,毕荣甫拉我走开,并边走边低声对我说:“在上海战役中,我和李刚同在67军的一个连队中,当时我是连长,他是文书,我是不会认错的。在攻守双方激战的过程中,是他在我连里组织了一部份人,和进攻我连的共军里应外合,突破了我连的防线,李刚并站出来对大家说:‘大家赶快缴枪吧,共产党的政策是缴枪不杀,’这样,我连的官兵就都放下了武器,上海的防线就首先从我连正面打开了缺口,我也成了共产党的俘虏。”我说:“此人在32军军官队和我一起编在第九班,叫魏天民,他精明能干,在军官队管伙食管得特别好。”毕荣甫又对我说:“他的真名叫李刚,魏天民是他钻到32军后的化名,你回队吧,我马上到大门口向宪兵排报告,请他们赶快把李刚这个共产党抓起来。”随后,我眼望着毕荣甫走进了宪兵排的警卫室,把李刚在上海战役中的情况作了具体汇报,宪兵排立即派宪兵把李刚抓起来送交战斗第1团团部处理。
  我在事后了解到,李刚这个地下共产党员,在上海战役中立功以后,凭借党组织的介绍,化名魏天民即到海南岛找到了李玉堂的内兄陈石清(在蒋军中是上校军衔),经陈推荐,在32军军部当上了李玉堂的中尉随从副官。李刚被逮捕以后,经不起严刑拷打,全部招认了李玉堂的夫人陈伯兰及内兄陈石清从香港到海南岛来的任务是策动李玉堂率部起义,他本人也参与了这项工作。李玉堂在得知李刚被抓的情况后,立即秘密给刚调到高雄要塞工作的内兄陈石清写信,要他赶快逃跑保命。当李玉堂派人向邮筒投送此信时,便被布置在李公馆周围的便衣特务把信截获了。根据李刚的口供和李玉堂的信件,李的内兄陈石清和夫人陈伯兰便同时被捕。蒋介石在获悉这一重大案件的情况后,勃然大怒,对李玉堂以“掩护匪谍”罪予以逮捕,并交军法审判。1951年2月5日,蒋介石下令把李玉堂、李刚和陈石清、陈伯兰四人同时抢杀。
  现在可以告慰李玉堂及其亲属们的是,经有关部门反复调查落实,198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追认了李玉堂为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人物的功过,都会做出公正的实事求是的结论,李玉堂将军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
  注:本文口述人胡林亭现住德州市,系李玉堂将军部下在台湾曾亲历这一事件始末。
  艺术大师侯宝林初访德州
  宋书铭
  1950年夏天的某日下午,在火车站下崖说西河大鼓的张泰泉派人来文化馆办公室告诉我侯宝林来了,现在他们书棚内,要和我见面。因为当时我任文化馆副馆长,凡文艺界的人物来访都要见面。于是我立即赶到火车站张泰泉的书棚,由张泰泉介绍,我们两人握手致意。这位当时已经有些名气的相声演员身着紫花布①的中式裤褂,脚穿洒鞋②,俨然是一付老解放区的农民打扮。谈话一开始,他首先自我介绍:“我是随铁道文工团来德石铁路线慰问演出的,看到这里有曲艺界同志演出,特意前来拜访。听张老师说咱这里群众文艺活动很好,于是我提出和领导见个面,了解一些情况学点经验。”我说:“我们都是文艺工作者,是一家人,都不要客气。根据你的演出活动安排,你认为什么时候方便,就请什么时候到文化馆去,我随时恭候”。按照他的意见约定第二天下午两点在文化馆见面。
  在张泰泉的陪同下,侯宝林同志如约来到文化馆,张泰泉寒喧了几句就告辞回去演出了。那时没有烟茶招待,唯一招待客人的就是一壶白开水,每人一碗。他送给我一本北京戏曲界第一期学习班《资料汇编》和一份《中国曲艺改进协会筹备委员会章程》,还有数本新编曲艺说唱段子的小册子。我看了章程后才知道侯宝林同志是曲艺改进协会筹备委员会的联络部部长。接着他向我介绍了北京戏曲界第一期学习班的情况。他说:“北京和平解放后戏曲艺人得到新生,社会地位提高了,参加学习班的同志们经过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文艺界领导人的报告,思想觉悟提高很大。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有了认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已经树立起来。曲艺改进协会就是在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指导下发起组织的。德州市是解放较早的城市,听说群众文艺活动开展得很好,希望能介绍一些经验……”。
  我向他介绍了德州市自1946年6月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劳动人民及各机关、团体、工厂、学校和街道在土改、自卫战争、解放战争、参军支前等运动中,群众性文艺活动很活跃,纷纷自编自演快板、快书、相声、对口唱、活报剧、小歌剧、话剧等短小精悍的节目到街头、戏院演出的情况。近二年,我们还在春节后举行汇演,评选优秀节目给予奖励……。他对我的介绍非常赞赏,提出希望能把优秀节目的脚本给他看看。我非常抱歉地告诉他:“我们评是评了,奖也奖了,就是没有想到留脚本这回事”。他建议今后对自编自演的节目,特别是优秀节目都要留脚本,以便积累资料。这对文艺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优秀作品可以整理发表,传播。我们二人推心置腹地畅谈大约有两个多小时,为了不误演出,他就告辞回去了。我和侯老因工作关系只有一面之交。后来当荧屏上传来他与世长辞的消息,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顿时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侯老在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沿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扎根在群众中为人民大众服务,因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成为全国人民公认的艺术大师,他的高尚艺术品德和崇高的艺术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注①紫花布是过去华北地区农村种的一种黄色棉花,纺成线织成的土布。
  注②洒鞋是一种鞋头有两道鞋脸、农民和城市劳动人民爱穿的一种布鞋。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记述了德州文史,内容包括州城往事、名人轶事、古迹寻踪、今古人物、文史长廊、名老字号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