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156
颗粒名称: 我国货币简述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6
页码: 193-198
摘要: 因我曾从事过《德州地区金融志》编辑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广征博采,翻阅书籍报刊,查阅资料,故了解一些有关我国货币的资料,现就其主要的整理成篇,以供历史研究之参考。我国最早使用货币是在殷代、西周奴隶制社会,当时使用的货币是“贝”。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开始出现,铸造“齐刀币”和“赵刀币”,铸造金质的“爱金”和铜质的“布币”及“蚁鼻钱”。到西汉武帝时期,改铸钱面上有五铢二字的“五铢钱”。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代,所铸造的铜钱,虽大小重量略有不同,但都铸有“五铢”二字,因此,“五铢钱”③是我国使用较久的货币。1933年4月6日,国民党财政部公布作为正式国币。从此,纸币在广阔的中国市场上大量的流通。
关键词: 德州市 货币 简述

内容

因我曾从事过《德州地区金融志》编辑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广征博采,翻阅书籍报刊,查阅资料,故了解一些有关我国货币的资料,现就其主要的整理成篇,以供历史研究之参考。
  我国最早使用货币是在殷代、西周奴隶制社会,当时使用的货币是“贝”(真贝、以及仿制的骨贝、石贝、陶贝)。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开始出现,铸造“齐刀币”和“赵刀币”,铸造金质的“爱金”和铜质的“布币”及“蚁鼻钱”。①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②全国货币统一,废除刀币、布币的流通,铸造出一种圆形方孔的铜钱(俗称制钱),钱的正面铸有“半两”二字(每个重量为当时的半两),称“半两钱”,每个制钱称一文作为计算单位,每千文用“绳”穿起来称一贯(俗称一吊),从此统一了我国的货币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改铸钱面上有五铢二字的“五铢钱”。从西汉、东汉、三
  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代,所铸造的铜钱,虽大小重量略有不同,但都铸有“五铢”二字,因此,“五铢钱”③是我国使用较久的货币。
  东汉时,曾用白银,但流通不广。唐代以后钱的式样又有变化,每个皇帝登基改元,所铸造的铜钱,在钱的正面铸上自己的年号,例如:唐代有“贞观通宝”,宋代有“祥符之宝”,金代有“正隆通宝”,元代有“至正通宝”,明代有“永乐通宝”,清代有“康熙通宝”等等。这“钱”的形式直到清末一直没有改变。宋代徽宗时还铸造过当十文的“崇宁重宝”大钱,清代文宗时还铸造过当十文和五十文的“咸丰重宝”大钱,④并曾铸造一部分铁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开始铸造铜元,以此代替中间方孔的制钱。铜元有大小两种,大的当制钱二十文,小的当制钱十文。铜元正面盘龙图案,铸有“光绪元宝”四字,边沿有当制钱二十文、十文字样。宣统三年(1911),又铸造一种当十文的铜元,正面盘龙图案,边沿有“大清铜币”字样。背面正中有十文字样,边沿有“每百枚换银币壹圆”的字样。
  中华民国初期,北洋政府铸造的铜元有当十文和二十文两种,正面是“五色”国旗,背面是麦穗图案,铜
  元问世后与制钱在市面上同时流通,直到本世纪20年代初期,制钱才逐渐由废除到消失。
  中国很久以前,实行银本位制,早在汉代就有“银饼”、“银锭”作为货币流通。唐代开始有“银元宝”约重五十两,再小的称中锭重十两左右,以下又有“元锞”、“小锭”、“小锞”,重一、三、五两不等,其下还有“滴珠”,重量不一,一般在一两以下。这些银币的计算,都是以两为单位,与铜钱有一定的比价,但时涨时落,并不稳定。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银元开始流入中国,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台湾曾仿制。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广东开铸“龙洋”,各省纷纷仿造。光绪十六年(1890)和二十六年(1900年),铸造银元两种,正面都是盘龙图案(俗称“龙洋”),背面一种铸有“光绪元宝”,一种铸有“大清银币”,当时规定银币一元兑换十文的铜元百枚(合制钱一千文)。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鸦片输入,白银外流,出现银贵钱贱之危机,中国货币制度发生动摇。日本、印度、美国、安南等外国银圆乘机大量流入,藉此掠夺中国白银输出,其中:以墨西哥的鹰洋(图案是老鹰)流入最多。“墨西哥国以九成之银铸成流入中国,易我十成之银,岁耗以万亿计”。
  白银外流引起中国人注意,开始由民间私铸银圆,后来各省收归官府铸制。
  宣统二年(1910),清廷颁布“币值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银元同银两的折算率定为一元等于上海规元,每枚重,库平七钱一分五厘,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中华民国元年(1912),开始铸造孙中山半身侧面开国纪念头像银圆一种(俗称“孙头”),继后在上海、杭州等地又铸造多种。1933年4月6日,国民党财政部公布作为正式国币。中华民国3年(1914)及中华民国9年(1920),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圆两种(俗称“袁大头”),背面都是“壹圆”字样。在光绪年间还铸造了“角洋”有五角、二角、一角、伍分四种。但由于数量很少,市场上极少流通。还有一种外国银圆,图案是执戈武士(俗称“站人儿”),是公元16世纪西班牙在美洲铸造,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流入中国,因为数量极少,人们见到这种银币当作文物保存起来。
  中华民国16年(1927),北伐胜利,国民政府禁铸袁币,中华民国22年(1933)4月6日,国民政府“废两改元”⑤规定所有收付一律使用银圆,不再使用银两,并以银本位币“圆”为单位。颁布《银本位铸造条例》,规定每枚银圆重26.6971克⑥合纯银
  23.493448克,并铸帆船图案(另面孙中山头像)的“船洋”。清光绪年间,由于甲午、庚子两次战争的失败,对外付出巨额赔款,再加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大量借债,还本付息,都是以现洋支付,中国现洋外流,因而银元兑换铜钱的比值,从1900年到1935年,由一千文涨到八千文计增长了七倍。中华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实行以“法币”控制,并下令禁止银元在市场上流通。从此银元才结束了它充当货币在市面上流通的历史使命。
  据史书记载,中国实行纸币,始于北宋,称为“交子”⑦。南宋称为“会子”与金属币同时使用。金代称为“交钞”,元代的纸币不兑现,钞法规定“钞”是中国唯一合法的货币,禁止金银、铜钱流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纯纸币流通制度。明代称“宝钞”⑧分银钞和钱钞两种,从明代以后恢复了钱、钞并行制。1928年破除迷信,拆毁庙宇,在德州永庆寺佛像腹内曾发现大量明代纸币。清咸丰三年(1853)又发行的“大清宝钞”。
  明、清两代,各地大量出现私营金融业——钱庄(后称银号)。经营存、放款和汇兑业务,一般也都发行纸币。分银票和钱票两种(俗称“钱帖”)。银票票面上填写纹银若干两。
  据《中国实业志》(1924)等资料统计:德县(州)就有钱庄两家。
  从此,纸币在广阔的中国市场上大量的流通。这就是旧中国使用货币的慨况。
  1990.4.9

附注

①《中国历代货币》8页。 ②《中国历代货币》1页。 ③《中国钱币论文集》39页。 ④《中国历代货币》41页。 ⑤《辞海》第858页。 ⑥《金融时报》(1991年9月6日)第3版。 ⑦《中国历代货币》51页。 ⑧《中国历代货币》53页。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清代满蒙汉八旗兵简述”、“德州志尊堂老公所”、“德州孔庙”、“我对博文中学的点滴回忆”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赵一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