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十三局驻德三十年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144
颗粒名称: 水电十三局驻德三十年纪略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13
页码: 164-176
摘要: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第十三工程局,简称“水电十三局,”亦即原水利电力部马颊河疏浚工程局。该局是根据国务院1962年11月3日计齐字第344号文件:《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关于调福建闽江工程局施工力量承担山东马颊河疏浚工程任务的报告》,由水电部从福建闽江工程局实调3032名职工和669台套施工机具为主组建的。工程局本部驻在德州市原闽江路中段,现东风东路88号。历史上黄河以北大片平原地区,旱、涝、碱灾害非常严重。旱涝频繁,连旱连涝,涝碱相随,危害很大。马颊河全流域耕地总面积980万亩,历年平均受涝160万亩。盐碱地面积逐年扩大,到。机械土方单价下降近一半,为在适当。在河道疏浚方面,则以大中型挖泥船为主要施工机械。
关键词: 德州市 水电十三局 驻德三十年

内容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第十三工程局,简称“水电十三局,”亦即原水利电力部马颊河疏浚工程局。该局是根据国务院1962年11月3日计齐字第344号文件:《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关于调福建闽江工程局施工力量承担山东马颊河疏浚工程任务的报告》,由水电部从福建闽江工程局实调3032名职工和669台套施工机具为主组建的。工程局本部驻在德州市原闽江路中段,现东风东路88号。
  历史上黄河以北大片平原地区,旱、涝、碱灾害非常严重。鲁北地区的主要骨干排水河道马颊河,“上宽下窄,形如马颊,河堤断残,芦苇丛生,河道弯曲,河槽窄浅”。下游最小的河段,排泄能力不到40立方米/秒。旱涝频繁,连旱连涝,涝碱相随,危害很大。马颊河全流域耕地总面积980万亩,历年平均受涝160万亩。1961年大涝,受灾面积达63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盐碱地面积逐年扩大,到
  1961年约达3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两岸农村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涝不旱白花花”,致使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艰难。解放后虽然历年有所治理和改善,但标准很低,尤其是马颊河下游和入海段,地广人稀,河底淤积堵塞,水下土方量很大,施工极为困难,因此在没有治理之前,自然灾害经常威胁着这一带的农业生产。
  1962年6月初,水电部在研究冀、鲁、豫、皖、苏、京五省一市平原地区水利规划时,为了初步减轻马颊河流域涝灾频繁,碱化严重,水利纠纷多的状况,决定在统一的水利规划未定案前,将马颊河疏浚工程列入1963年计划。由原水电部先按照“三年一遇排涝,十年一遇行洪”的标准,组织自义渡口至麦河干沟海口,长达154公里的下游段进行机械化疏浚,中上游地段由当地政府负责组织人力进行。1962年10月24日,山东省副省长栗再温召开了有省经委王昆副主任、水利厅长江国栋、商业厅马仲常副厅长、粮食厅张春生副厅长、劳动厅张万杰副厅长、建设厅柴诚副厅长、供销社于成凤副主任、德州地区陈吉士副专员和闽江工程局张浙局长、乔坦副书记、贺毅副总工程师参加的马颊河工程筹备会议,会后展开大规模的
  筹建工作。1963年第二季度,闽江工程局抽调人员和机具大部到达德州,新购我国自制的最新挖河机械设备也陆续运抵工地组装。1964年5月1日和7月1日,分别在乐陵善化桥、庆云任桥试挖,1965年全面展开施工,到1966年底机械挖土方3164万立方米,提前一年完成原定在1968年汛前完工的“三年一遇”标准的疏浚任务。1966年汛后,又按照“64年雨型排涝,61年雨型行洪”标准,即45天降雨量400毫米的标准,开始了马颊河扩大治理,还从任桥马颊河左岸新挖一条长达60公里的马颊新河,到麦河干沟与马颊老河汇流,以满足马颊河及德惠新河排水入海的需要,均于1969年基本完工(零星尾工陆续延续到1972年7月,最后撤走二条350立方米/时挖泥船)。马颊河治理和扩大治理工程,这两次机械施工任务,历时10年才全部完成。计完成土方6346.92万立方米,投资11244.31万元。从此马颊河下游汇合口以上最大行洪量由150立方米/秒,提高到1360立方米/秒,下游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遇1964年雨型降水,可减少涝灾面积180万亩,年增产粮食1.8亿斤,弃土(排淤场)可修筑台田和果园5万亩,改善两岸盐碱地8万亩。接着十三局又承建了乐陵孟家水闸和庆云大道王水闸,可蓄水3000万立方米,连同河上兴建的其他节
  制闸和沿河两岸星罗棋布的排水闸、扬水站成龙配套以后,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20多万亩旱涝碱灾的低产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1971年大道王水闸以上45天的降水量468.8毫米,受灾面积占流域控制面积的16.9%,而1964年实际降水量493.1毫米,受灾面积即达46.6%。庆云县水利局聂兆振局长1989年8月25日向十三局回访人员说:1976年以前全县粮食最高年产9318万斤,低的年份4742万斤。平均亩产200斤。自1977年开始引马颊河水灌溉,全县粮食总产量第一次过亿斤,1989年已达2.7亿斤,一跃成为全国粮食高产县之一。1981年和1989年大旱,由于引马颊河水灌溉,下游沿岸各县棉粮仍获丰收。如今的马颊河两岸,桑林遍地,枣树成行,麦浪滚滚,棉桃累累,真是旧貌换新颜。
  马颊河下游段机械疏浚和比马颊河早两年开工的河南卫河机械清淤,都是我国水电系统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机械化疏浚平原地区河道的试点工程。当时的试点证明,就是在我国农村劳力多的具体条件下,在人烟稀少,潮汐影响多,水下土方量大的河海口和宽深河道里,机械疏浚具有人力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当时投入马颊河治理的主要施工机械有29台一立方米索铲,21条80立方米/时挖泥船,100台推土铲运机和当
  时我国自己制造最新最大的6台4立方米索铲和4条350立方米/时挖泥船。马颊河疏浚工人大部是在浙江黄坛口、江西上犹江、福建古田溪和闽江建造水电站大坝的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在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来到鲁北灾区施工。他们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按照“先通后畅,逐步见效,因陋就简,沿河为家”的施工方针,学大庆,学解放军,住农村土坯房,步行或骑自行车到机船上下班,开展了全局减少1000人,每方土单价降低0.1元,挖泥一年1000万立方米,提前一年完工的“四个一”劳动竞赛。操作人员很快掌握这些机械的性能,提高了操作熟练程度,机械台班产量相应的不断提高。350立方米/时挖泥船,技术设计定额台班平均年产量是50万立方米,实际达到173.6万立方米,为定额产量的347%。4立方米索铲定额年产量是24万立方米,实际达到85.7万立方米,为定额产量的357%。出现了350立方米/时挖泥船4号年产2858563立方米,1号月产459934立方米;4立方米索铲2号年产930705立方米,2号月产162120立方米;1立方米索铲14号年产455754立方米,15号月产63721立方米;80立方米/时挖泥船3号年产472300立方米,14号月产101073立方米的最高记录。机械土方单价下降近一半,为在适当
  地段大量使用机械挖河开创了广阔前景,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1970年元月份,马颊河疏浚工程局在基本完成马颊河二次机械疏浚任务以后,由原水电部军管会(“文革”时期三支两军)决定改名为“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驻地仍在德州市,但工作内容却逐渐变成疏浚为主,多业并举,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市场。在河道疏浚方面,则以大中型挖泥船为主要施工机械。从1970年底开始,陆续进入山东南四湖进行长达20年的东西股闸下引河疏浚和湖中庄台吹填。先后还承建了山东境内的漳卫新河、徒骇河、秦口河、泰河、黄河口、青岛海军港池,烟台经济开发区基地,青岛胶州湾围海造地,胜利油田广北水库,济梁运河,和苏州大运河、天津蓟运河、海河北四河、河北双龙口河口、洪泽湖二河、上海金汇港、淀山湖、蕴东水闸引河、太浦河、长江无为大堤、荆江大堤、葛洲坝二江上导渠,南京马叉河,内蒙古河套总排干,广东珠海特区造地等较大工程的开挖、疏浚、清淤或吹填任务。1970年以后,原水电部曾设想要十三局执行部指令性计划,承担国内各大中型水电站的施工削峰任务,因此配置了大批陆上运输吊装和土石方开挖机械。但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水电部的指令性计
  划越来越少,十三局不得不转变经营方向,自己“找米下锅”。因此在陆上机械施工方面,在执行部指令性计划,承担水电系统内辽宁红石、青海龙羊峡、陕西安康、广西大化、云南鲁布革、湖北葛洲坝等大中型水电站土石方工程和山西漳泽、大同电厂灰场工程的同时,也“找米下锅”,承接了山西神头和河北石家庄,德州华鲁,上海石洞口等火电厂的灰场工程,山西平朔安太堡,内蒙元宝山等大型煤矿的露天剥离工程,青海格尔木进藏物资,晋煤外运秦皇岛,胜利油田散装水泥等大宗运输任务。在土木建筑方面则承建了山东金堤河张庄闸,德州四女寺枢纽,寿光引黄济青弥河倒虹吸,莱芜大汶河和龙潭河铁路桥,德州火车站月台,铁路粮站商业用大型予应力折板货棚,平原棉纺厂、面粉厂主厂房、潍北盐田防潮坝,北京电科院开关断流试验站,水电总局电子计算机楼和外宾接待室,天津杨柳青电厂等较大工程的新建、扩建任务。到1991年止,累计完成施工总产值8亿多元,土石方3.5亿立方米,工业与民用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30年来,十三局职工的足迹遍及除宁夏、新疆以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150个基本建设工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许多省市自治区报纸、电视台先后报道过十三局的施工新闻,热情赞扬十三局这支能打
  硬仗、大仗的队伍。
  与此同时,从1968年8月第一次派出有关人员和设备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阿尔巴尼亚经援项目代乌一代耶水电站(阿方1969年命名为毛泽东水电站)施工开始,按照原水电部的安排,先后派出有关人员多名参加了阿富汗、伊拉克、坦桑尼亚、突尼斯、斯里兰卡、塞内加尔、刚果、马尔代夫等国“经援”项目的施工。1978年4月,十三局又派出100多名技术干部和工人,独立承建了马里共和国尼日尔河上的马尔卡拉水闸修复工程和引水总干渠清淤工程。这是我国对马里的两项较大“经援”项目,先后于1980年和1981年竣工,由马里共和国尼日尔办公室代表和中国水利组领导验收,马里公共工程旅游部长剪彩移交启用。1987年,十三局在国际招标中中标,承包了巴基斯坦KPOD/DPOD一期工程,贾米诺一期工程和尼普卡什地表排水工程。KPOD/DPOD一期工程已竣工,其他两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施工产值近2亿元人民币。
  此外,十三局还有机械修造厂、汽车修理厂和橡胶制品厂,从事门式起重机、泥泵,各型钢闸门以及各种金属结构件制作与安装,各种汽车和土方施工设备的修理,橡胶制品生产等。
  随着施工项目的展开和工程量的递增,十三局职工队伍和机械装备也不断壮大和更新,机构体制也变化多次。1963年建局之初,即在德州、济南两市和本局职工子女中招收640名学徒,大部培养为各种挖泥船、挖土机、推土铲运机和载重汽车的驾驶维修人员。再加上从密云水库调来司机,山东水利厅修配厂的合并和分配来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1963年底,十三局职工已超过4000人。1965年5月,水电部为了统一使用平原地区水利机械化施工力量,决定将基地在河南新乡的水电部卫河疏浚工程局和马颊河疏浚工程局合并,仍称“马颊河疏浚工程局”。原卫河局中的502名职工调来德州,其余1200名职工留在新乡成立卫河工程处,归马颊河疏浚工程局领导。1968年,卫河工程处与岳城水库工程局合并,共同组建“水电部白龙江工程局”,即现在甘肃的“水电五局”。1970年,十三局调出2321名职工去湖北葛洲坝水电站后,根据南四湖治理和四女寺枢纽扩建的需要,从济宁、德州两地区各县城乡招收了490名复员军人和200多名本局职工子女,从此历年都有少量招工和分配来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以及全国水电系统职工调进调出,到1991年底,十三局职工实有6283人。在这段时间内,十三局机构几经分合,变化很大。1970年秋,原水电
  部军管会决定,将水电部海河勘测设计院738人连同资财并入十三局,成立十三局勘测设计大队,后改为十三局勘测设计院。1979年春,原水电部决定将十三局设计院945人连同资财,与原水电部十一局设计院(在河南三门峡市)合并组成“水电部天津勘测设计院”,迁往天津市。1971年春原水电部军管会决定将水电部漳卫南运河管理局361人连同资财并入“水电部十三局”,成立“十三局生产部河道组”,后改为“十三局河道分局”。四女寺枢纽管理处仍归十三局领导,沿河各闸管所、修防处段交地方管理。1979年秋,原水电部决定将十三局河道分局349人连同下属各单位人员和资财分出,成立“水电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漳卫南运河管理局”。随着水利部与电力部的分与合,1978年到1979年,十三局曾分成“水利部机械施工局”,“电力部机械施工局”和“水利部第四工程局”。1982年,三局仍合并恢复“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名称,直到现在。
  水电十三局是全民所有制大型机械化施工一级企业,现由能源部和水利部二部共管,挂靠能源部,主要从事疏浚与吹填、陆上土石方开挖与填筑、水工及工民建施工、大中型设备吊装和运输、金属结构件和橡胶制品制作与安装、进口运输车辆和土方施工机械
  维修等项业务。目前下设4个分局,3个工程指挥部,2个直属工厂,5个直属工程队和企业处,勘测设计室、科研所、物资供应公司等相对独立单位。北京、上海、济南设有3个办事处。现有工程技术和各类专业人员118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70人,中级职称369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2亿元,净值1.68亿元。主要施工设备1004台套,总功率14万千瓦,其中:大中型绞吸式挖泥船29艘,其他辅助船舶37艘,大中型运输起重车辆700余台。年完成机挖械疏浚吹填能力为4000万立方米,开挖和填筑土石方能力1000万立方米年完成施工总值能力1.5亿元。1991年,实际完成施工总产值9500多万元。
  在十三局众多的施工设备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从荷兰进口的1720立方米/时海狸4600型绞吸式挖泥船,国产350立方米/时和200立方米/时绞吸式挖泥船,在治理大江大河的施工中已经发挥出巨大的威力。被多家用户称为“黄色旋风”的载重20吨等自卸汽车,在各大水电站坝基开挖出碴,各大矿山露天剥离中起了重要作用。100吨半拖挂车和40吨履带吊车等一批大型起吊运输设备,解决了多家用户大件吊装运输中的难题。由于十三局这些大中型设备比较先进,型号较多,因此适应了涉及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
  水利、电力、铁路、纺织、航运、煤炭、粮食、商业、军工等许多行业的基本建设需要,成为一支部属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队伍,并具有参加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在长期施工实践中,十三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从严、求实、开拓、拼搏”的企业精神,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发扬光大。1970年,十三局派出一条350立方米/时挖泥船参加海河北系永定新河、蓟运河、潮白新河的入海段疏浚取直的会战,四年共疏浚土方1139万立方米,平均每年挖泥300万立方米,每方土成本降到0.434元,全年人均产值22000元,这在当时已是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1年9月初,十三局奉原水电部之命,把正在上海施工的一条海狸4600型挖泥船,在9月底调到湖北葛洲坝水电站工地,参加举世瞩目的长江大江截流。任务是在11月前完成两江上导渠清淤,保证长江大江(主航道)上游截流戗堤形成220米龙口并开始合龙时,两江导渠顺利分流,以降低龙口的落差和流速。面对这样重大、紧迫而危险的任务,十三局职工迎难而上,解决了几个技术上的难题,按时保质完成了清淤任务。葛洲坝工程局为此书赠“长江播友情,截流建奇功”锦旗一面。1984年元月,十三局承建石家庄热电厂灰场工程
  的施工人员没有单纯按图按合同施工,而是为国家为用户着想,从实际出发建议建设单位修改原设计,将灰场加深,大坝加高,使竣工土石方量从149万立方米增加到320万立方米,有效容积由368万立方米提高到729万立方米,使用年限由18年提高到35年,为建设单位节约占地面积900亩,征地费441万元。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十四局运输公司耳闻目睹十三局这支队伍好作风,号召全工地职工“外学大成(日本承包公司),内学十三局”。山西平朔煤矿的美方经理为此对十三局职工竖起了大姆指。十三局职工以优质高速的良好服务,得到业主的广泛赞誉。
  1991.10
  民间常有“三姑六婆”之说。明代学者陶宗仪著《辍耕录》卷十中论述:“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清李汝珍《镜花缘》中论述,“吴之祥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这里道出了三姑六婆的性质。
  注:牙婆——贩卖人口的妇女
  师婆——女巫
  虔婆——鸨母
  稳婆——接生婆
  (耀荣)
  何谓“三姑六婆”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清代满蒙汉八旗兵简述”、“德州志尊堂老公所”、“德州孔庙”、“我对博文中学的点滴回忆”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武英
责任者
周松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