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旧时封建婚姻见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090
颗粒名称: 德州旧时封建婚姻见闻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19
页码: 71-89
摘要: 封建婚姻是旧社会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特定条件下存在的结果。在德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形形色色的封建婚姻也同样存在。“平头儿”虽不是妾,但也属于一夫多妻制的范畴。(二)“平头儿”同丈夫的元配妻子“平起平坐”,姊妹相称。(四)“平头儿”死后可与丈夫并骨(合葬)。据笔者所知,某某已逾不惑之年,因妻子不生育,经妻子的同意用数亩田地换来一位比自己小20多岁的姑娘作“平头儿”,婚后别居一院。几年后,先生的元配夫人病故,平头儿理所当然地成为先生的妻子,老夫少妻生儿育女生活了二三十年。妾,有两种含意,一是旧社会男子在妻子以外所娶的女子。在家族、来宾祝贺时,被扶正老夫人对晚辈
关键词: 德州市 封建婚姻 见闻

内容

封建婚姻是旧社会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特定条件下存在的结果。
  在德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形形色色的封建婚姻也同样存在。作为见闻特整理如下,缪误之处,尚请识者补正
  一、“平头儿”
  “平头儿”虽不是妾,但也属于一夫多妻制的范畴。
  “平头儿”与妾的区别在于:
  (一)婚姻“程序”(指六礼)同于初婚,女方特别强调“花花轿子”迎娶。
  (二)“平头儿”同丈夫的元配妻子“平起平坐”,姊妹相称。
  (三)可出面与亲戚、朋友往来,别人对其称呼不加“二”字。
  (四)“平头儿”死后可与丈夫并骨(合葬)。
  民国时期,讨“平头儿”的男人城乡都有并不少见,其“理由”是:妻子进入中年尚无生育,或未生育男孩,特别是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及“男子三十无子慌一慌”的封建礼教的影响,为了传宗接代,经其家长特别是妻子的同意,通过媒人不惜重金聘位“老”姑娘作“平头儿”。
  据笔者所知,某某已逾不惑之年,因妻子不生育,经妻子的同意用数亩田地换来一位比自己小20多岁的姑娘作“平头儿”,婚后别居一院。几年后,先生的元配夫人病故,平头儿理所当然地成为先生的妻子,老夫少妻生儿育女生活了二三十年。
  二、二婚
  二婚即“鳏夫再娶”和“寡妇改嫁”。
  昔日,当地曾流传着两则谚语:
  一曰:“人生三不幸”(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不能不认命。
  二曰:“好马不配双鞍,烈女不嫁二夫”,因此,二婚在旧时实非易事,更非“快”事。
  (一)鳏夫再娶
  1.普通人家失去配偶的中青年男子只要前妻没留下子女,通过“亲上保亲”续个“大”姑娘充作“干
  净填房”并不十分困难。
  2.大多数家境贫寒年过40岁的鳏夫前妻又留有子女,再想“续弦”那真是难上加难了。他们中多数怕子女受气,只好自认倒霉,委屈求全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安心守命苦度后半生。而那些因子女年幼,本身又确无照料子女的条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托亲靠友为自己找个后婚。至于婚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麻烦事,他们便顾不了那么多了。
  3.豪门士绅、官宦人家以及那些腰缠万贯的巨商、大户。他们并不为丧偶耽心,也不为年龄发愁。他们为了“正名”,可以不惜重金甚至不择手段的用钱买穷人家的女子作“继室”,因为只有继室才能正名、成主、入茔。正因为如此,才给社会带来许多的“未亡人”。
  (二)寡妇改嫁
  寡妇改嫁在旧社会被认为是妇女违背“三纲五常”大逆不道之事,而越是“名门望族”、“大家”的妇女被禁锢的越厉害。上述这些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丈夫死后她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遵循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活着甘当“未亡人”,梦想死后争取后人为其立座贞节牌坊,借以光宗耀祖留芳百世。
  只有那些丈夫死后自己受虐待,受欺凌,或因生
  活无着落;或因无力抚养孩子;或因没有亲儿热女,为了活命,迫不得已才背着他人偷偷托人找主儿改嫁。
  旧社会,鳏夫接后婚,寡妇改嫁,手续简便,只要经媒人,或中间人暗中牵线介绍,讲明条件,双方同意便可成婚。结婚日期,一般是密而不宣。结婚时间多在晚上。结婚方式,至时由男方雇车并请几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跟着作“保镖”到指定地点(一般是男方或女方靠得住的亲戚家),匆匆将改嫁妇接到男家,如不慎走漏风声,便有被女方家族人出面阻挠,或被光棍儿半路“抢劫”的危险(据传旧时光棍抢改嫁妇不犯法)。改嫁妇上车前或下车后先要找棵树搂抱(意为去掉自己身上的毒气,不再“妨夫”)。改嫁妇至男家下车后进门时先“迈火盆”(意为将前夫的灵魂赶走),然后才能到天地堂前与男人“拜堂成亲”,也有的干脆免去这一仪式,只是在堂屋里认亲(男方的主要亲属)。为了避免张扬,男方只是备些简单的酒饭招待来张罗婚事的亲友和帮忙的人。
  女方的子女一般都是在生母改嫁后三天才到继父家认亲。
  三、纳妾
  蓄婢纳妾是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典型产物。
  妾,有两种含意,一是旧社会男子在妻子以外所娶的女子。二是旧时已婚妇女自谦之词。
  妾有许多别称如:“侧室”、“偏房”、“二房”“如夫人”、“姨太太”。“小婆子”、“小”……
  妾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代称,然而总不如老百姓说得确切:“小老婆”。
  旧社会州城的纳妾者多为封建地主,官僚政客,巨富豪绅。在这些所谓的上层社会人物中,有的人借口妻子不生育,于是便公开地讨“二房”。二房仍不生育再讨三房,三房仍然不生育继续讨四房……尽管是妻妾满堂最终仍是个干净绝户。还有一些脑满肠肥的“阔佬”花大价钱买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专为自己烧烟、捶背,供自己调笑……他们第一步叫婢女,第二步叫上床的丫头,第三步叫“丫头收房”,即丫头上升为妾。这些人对外美其名曰“金屋藏娇”。更有些下野军官,失意政客以妾作钓饵,通过妾的交际活动,攀高结贵,为自己疏通门路,以达升官发财的目的。
  妾的下场好的少,其中有因受虐待熬不过而投井
  跳河的有之,出逃者有之,因老夫少妻与人私奔者有之,老夫死后与他人鬼混者亦有之……
  四、扶正
  扶正,旧社会老百姓称为“小婆子扶正”。
  旧社会,妾不但在家庭中地位低,在社会上也同样受到鄙视,如:长辈对其可直呼其名,张姑娘、李姑娘;平辈的则叫姨太太、二姨太、三姨太;晚辈的顶多称呼她们为二太太、三太太。而妾本身则称丈夫为老爷,称丈夫的妻子为太太,称丈夫的子女为少爷、小姐。妾所生的子女为庶出,妻生的子女为嫡出。庶出子女对正室称娘,称生母为妈。
  妾不经过扶正,活着一般不能公开见人,更谈不上参与正常的家庭事务,死后不能与丈夫合葬并骨。妾的子女在社会上常常被人议论为:“小老婆儿生的!”因此有条件的庶出子女,总是千方百计为其生母扶正以摘去压在生母头上的妾字头衔,生母“名正”了,其子女自然也就“言顺”了。
  民国时期,在州城中也曾有几家“大户”为生母扶正。
  (一)扶正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1.父亲的元配夫人已亡故。
  2.庶出的子女有钱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
  (二)扶正的关键
  1.通过各种渠道用钱买通州城中军政界的上层人物出面为其主办扶正事宜。
  2.取得本族族长和元配娘家人的同意。
  (三)扶正的步骤
  1.由头面人物出面下“请帖”请扶正之家的族长和元配夫人娘家人届时到指定的饭馆子赴宴,酒席宴间某长官以个人名义提出为某姨太太扶正,赴宴者慑于权势只好唯唯称“是”。表示同意。
  2.由庶出儿子亲自出面携带厚礼到族长家、外祖母家征求同意。族长和外祖母家的长辈只好顺水推舟,满口答应。
  (四)扶正大礼
  1.下请帖: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即由庶生子(或由本族近支长辈领衔)下请帖恭请亲友光临参加扶正大礼。
  2.扶正仪式:扶正之日办事之家大门悬灯结彩,院内高搭席棚,客厅内贵宾们高谈阔论,正房里老老少少喜气洋洋,大门外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出出进进,熙熙攘攘宾客如云。上午10时左右宾客陆续到齐,主办人将宾客们请至院内听其先将扶正者的贤德
  向宾客们大加称赞夸奖一番的颂词,次将祝贺仪式中有关事项一一交待清楚,然后带领本族人等及众来宾至正厅按照先后次序进行祝贺典礼。
  3.叩拜仪式:在院中主办人讲述和组织叩拜的同时,正厅内也有执事者指挥将扶正的老夫人搀扶在正厅中央端坐静候叩拜。叩拜礼首先由扶正者的儿子和媳妇口称:母亲大人在上,儿子、儿媳给大人叩头,然后恭恭敬敬磕头如仪。依次是本族的晚辈、平辈,中表晚辈、平辈,远亲、近邻中的晚辈。晚辈先称呼伯母大人,姑母大人……然后叩头。平辈则称大嫂大姐……然后作揖。在家族、来宾祝贺时,被扶正老夫人对晚辈的叩拜便说,免了吧,对平辈则回半礼(略施“万福”)并说实不敢当,或说谢谢,并有同辈的作揖表示回礼。在叩拜仪式结束前几分钟由专人陪同贵宾到场致意并有代表说两句祝贺的话。
  4.宴请宾客:仪式结束后,由执事安排贵宾、亲友、家族人等分别就座入席。开席后,由执事引导扶正者的儿子、媳妇分别到贵宾席、长辈或平辈席前敬酒表示致谢。
  5.上坟祭祖:扶正的第二天有“家庙”的户则由扶正者的平辈长者率领扶正者及其子女到家庙的供案前向神主施行叩拜大礼。这是扶正者第一次进家庙。
  第三天还要备骡马轿车仍由本族的平辈长者陪伴扶正者母子到坟地祭祖。同样这是扶正者第一次进祖茔。
  五、一支双承
  所谓“一支双承”即亲兄弟两家,只有弟弟家生有男儿,按封建传统习俗兄弟家的男儿必须过继给兄长这叫做“绝次不绝长”。后来这种不合理的习俗慢慢演变为“一支两不绝”即给一个男儿娶两个媳妇,兄弟俩各娶一房,男儿定期轮流到两家居住。如果在短时间内两房都见了子嗣便算是一支两不绝,然而事实往往总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美满”,如果弟方有了子嗣,则应由兄方抚养为嗣,以符合绝次不绝长的习俗。如果兄长有了子嗣而弟方无出,弟方只能另找过继的子嗣。这种情况,在宗法制度很严的官宦之家有之,贫寒之家因无力娶两房媳妇,所以上述习俗一般都发生在中产阶级以上之家。
  六、换亲与转亲
  换亲与转亲在州城内虽很少见,但在广大的农村并不稀罕。
  旧社会,有些户由于孩子多,日子穷,男孩子到了结婚年龄说不上媳妇,此时此刻作爷娘的没有别的
  办法,只有托亲靠友央媒人走换亲这条路。
  换亲的好处是:双方的要求都不高,只要双方男女年龄相差不多,不犯“大相”即可成亲。如果有一方条件不够,媒人还可以找第三方,那就是姓张的闺女嫁给姓李的,姓李的闺女嫁给姓王的,姓王的闺女嫁给姓张的。三方的条件基本相同既不收对方的彩礼,也不“陪送”(嫁妆)。但有一条必须是花轿迎娶,相互间迎娶的时间都不能拖得太长。这种习俗的弊端,往往产生像貌上、性格上的差异,只因家境贫穷,婚后的日子也只好迁就了。
  七、童养媳
  60年前在我家的西院里搬来一户姓杨的,这户人家才搬来时只有三口人,老夫妇俩都在50岁上下的年纪,儿子叫杨树林那时大约有20来岁。爷儿俩靠给别人家挑井水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杨家来了个十一二岁的小丫头。听院里的大人们说:来的这个丫头是老杨家的老乡,因为姊妹们多,家乡年景又不好,爷娘才狠着心把这个孩子送到城里来给杨家小子当童养媳(俗称团圆媳妇儿)。目的是吃口饱饭。后来日子长了人们才知道这丫头的小名叫芹头。
  这个童养媳虽已十多岁,可长得又黄又瘦,脑后梳着个小辫儿,身上穿着带补钉的衣裳,偶尔出门,从不抬头看人,更不跟别人说话。
  童养媳进了杨家门光会喊爷,不大愿叫娘,这么一来公公喜欢,婆婆恼。公公喜欢不要紧,婆婆恼了可就苦了这个小丫头儿。婆婆整天盘腿坐在炕头上端着烟袋指手划脚,大呼小叫什么刷锅洗碗,做饭洗衣,铺炕叠被拿尿盆……一些脏活累活都加在这个倒霉的孩子身上,一天到晚,弄得这个孩子不知如何是好。有时老杨头进门看见孩子蹲在灶门前偷偷抹眼泪,最初还说句为媳妇儿争理的话,日子常了老婆子干脆往炕里边一躺,将被子往头上一蒙,谁叫也不应声,这么一来全家谁也别想吃饭了。最后还是老头子出来央求邻居中和老婆子能说上话来的婶子大娘出面说合。说合人也不管谁是谁非先把童养媳派些不是,并让她跪在炕沿下,然后再劝说老婆子,这时老婆子才掀开被子坐起来“黄瓜、茄子”老老少少数落一顿,最后说合人看老婆子消了气儿才对着童养媳收场说:“还跪着干啥,快给你娘做饭去……一场风波才算平息。后来老杨头再遇到老婆子喊叫,媳妇擦眼抹泪的事再也不敢插嘴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七·七”事变前夕芹头
  才和丈夫“园房”。园房之日既无花轿又不吹打,只是童养媳和公公换了换住处便算结婚。
  八、倒插门
  旧时,招女婿叫“倒插门”。
  旧社会把只有女孩子而没有男孩子的户称为“绝户”,儿女都没有的户称“干净绝户”。绝户在旧社会时常遭人非议。仅别人非议还不打紧,而自感没有后代,老了无人管,死后无人埋,以后连个上坟燎草的也没有,所以总觉着比别人矮一头。为此,有的户千方百计在本族找个过继的或者提前要个男孩子“挡住绝户门”。而那些家贫如洗,既无亲友,又无能力的怎么办?只有找倒插门的女婿养老送终。在旧社会有一种习俗说:“小子无能,改名换姓”就是说凡是给人家招女婿的青年男子是最没出息的窝囊废,社会上也同样看不起这号人。
  招女婿的主要条件是改名换姓进门叫爷娘,有了孩子必须姓母亲娘家的姓。这三条标准,就限制了女儿的婚姻,有的女孩年过三十尚无人问津,真是“难煞闺女愁死娘”。到民国时期,条件似乎降低了些,有的把改姓推到第二代。
  尽管条件降低了,但找当地人仍不好办,于是媒
  人只好把目光集中在流落在本地没有长期职业无家可归的男子汉身上,这些人没有任何顾虑只要女方不嫌,便可入赘,但是招女婿的后果好的不太多,不是男人被丈人以“不孝”的罪名被赶出家门,便是老夫妇被小夫妇气死,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九、倒妆帘儿
  “倒妆帘儿”说得好听些就是女方在议婚时提出:女方的嫁妆费用一律由男方负责。说得实在些就是女方“使钱”。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卖闺女”。可是在旧社会谁家也不愿落这个不好听的名声。然而为穷所迫一家子有五六个闺女,做父母的还真的陪送不起。没有别的办法,只好通过“使钱”这条路,用其中的一少部分,做上“一铺一盖”和三两件衣裳以及随手用的生活用品为父母遮遮脸也就算了,而所使钱中的大部分还是贴补了“日子”。
  使了钱的闺女嫁出门去和婆家人日子长了哪有个不“抬扛拌嘴”的,一遇到这种场合,婆家人总要直接或间接的“揭短”,媳妇受不了,便和婆家大吵大闹,有的跑回家找爷娘哭闹“算帐”。父母只有好言相劝(因为爹娘自感内心有愧),最后还得由爹或娘把女儿强送回婆家,陪不是,认错。
  十、结阴亲
  结阴亲起自何时无从查考,但到了民国还屡见不鲜。
  旧时德州有个传统习俗就是15岁以上,就到结婚年龄。而未婚男女死后,只能埋在祖茔的边沿,年代久了便成为无人祭扫的孤坟,因此凡是死在家的未婚男女父母总是先将棺木暂厝起来,然后四下里托人“说坟头儿”。
  “说坟头儿”也得讲个门当户对,所以大户人家为了给儿女说坟头儿有的一拖就是若干年,而普通人家说坟头儿就没那么多讲究,只要是年龄差不多,正常死亡,把两口棺材合葬在一起便算了事。
  大户人家对已死儿女的婚事同活人一样,坟头儿说成了要订亲,订完亲还要看日子迎娶。迎娶时又是棺罩,又是马车,又有纸扎,又有祭品,还有不少的“迎亲”和“送亲”人。
  下葬前男方邀请僧人设坛念经超度。下葬时有继承人“引柩入穴,还有许多亲朋到茔地送葬。安葬仪式完毕后,男方还要设宴招待宾客。过后男女双方的家长还要互访认亲,有的经常往来。
  十一、指腹为婚
  指腹为婚是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中的个别婚姻。
  指腹为婚系指“门弟相当”、“地位相等”的官宦之家,为巩固两者的名禄、地位而交往甚厚。恰遇两家夫人都身怀有孕,双方则通过一个适当的场合,对着各自夫人郑重声明:为使两家的友好关系世代相传,如双方的夫人皆生男儿便可结为金兰之好;如均生女儿则可结为异姓姊妹;如一方生男,一方生女定要结为“秦晋之好”(即结为夫妻)。空口无凭,当场各自拿出能作为信物的珍贵物品,如玉佩、玉镯等作为信物。民国时期,在德州民间只有传闻并未见实例。
  十二、娃娃亲
  娃娃亲是旧社会做父母的在自己的儿女还在娃娃时,便一手包办将他(她)们的婚姻订了下来,美其名曰“娃娃亲”。
  娃娃亲的由来叫作“爱好(hǎo)结亲”,这里所说的“好”,含有双重意思:一是双方的家庭门当户对,相互间非亲即友,关系密切。二是双方的父母对双方的子女既了解又疼爱,认为是“天赐良缘”。
  娃娃亲同样讲求“命相”,如命相相克,即使两
  家关系良好也不能成亲。旧社会的娃娃亲一是“巧合”二是算命先生的“撮合”。
  娃娃亲不必央媒,只由双方父母当面口头允许,并以互赠的“信物”为凭,待“娃娃”成年后,再按“六礼”行事。
  娃娃亲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即:“订亲之后的两个娃娃再也不能随意见面,或者说根本不能见面”,
  到民国时期,无论是城镇或乡村,订娃娃亲者已很少见。
  十三、小女婿儿
  30年代初,笔者曾随家母乘坐“老牛车”到离城很远的农村去参加过一次“别开生面”的婚礼。
  喜期这天上午10点左右,一乘花轿在吹吹打打的乐器声中停在某庄苏家门前。土炮响,长号呜的声音告诉人们“新人下轿”的吉辰已到。这时只见早已站在门前的几位大姑娘,小媳妇儿一起走到轿前,先掀起轿帘给新人抹了“白鼻”,而后将新人请出轿门儿搀扶着在前呼后拥的人群中倒着红毡慢慢地走入院内,最后停立在“天地堂”前,等候拜堂。
  “请新郎拜花堂!”“请新郎拜花堂!”赞礼者的喊声,一遍比一遍高,唢呐声,伴奏的乐器声吹打
  地也越来越急、越快,吵得观礼的人们真有点心烦意乱,而新娘却在那里一动不动。过了好大的一会儿,新郎官才在一群男男女女的簇拥下从堂屋里走了出来,有专人把他“摆”在比他高半截的新娘下首。鼓乐声、笑声和周围亲友的喊喊喳喳声,新郎官儿左顾右盼不知所措,两手拽小坎肩的衣角,脚踢拖落在地的长衫……
  赞礼先生看到新郎官手脚乱动,急忙喊:“一拜天地!”赞礼先生的喊声未落,新郎官儿双膝一屈跪在地上磕头不止,赞礼者再喊什么,他是什么也听不见了。
  当新郎官儿“叩头如捣蒜”的时候,我才发现在他的脑后有一条像干瘪豆角儿似的,扎着红头绳的小干瘪辫儿(俗称“八十毛”)一蹶一蹶的上下摆动。这一举动引起站在周围看热闹的年轻人们的阵阵笑声。而在场的那些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却似乎是“司空见惯”,他(她)们扳着面孔,认认真真,不说不笑,这说明他(她)们都已经是“过来人”了。
  事后我才听说附近这一带村庄从“老辈”便有“小女婿娶大媳妇”的习俗。
  附录:“小女婿”民谣一首
  石榴开花儿叶儿长,
  十八儿的媳妇九岁的郎。
  九岁的孩子还不懂事,
  硬给他成亲娶妻房。
  爹娘作主把婚订,
  吹吹打打拜花堂。
  天地堂儿前行过婚礼,
  一高一矮入了洞房。
  “拉完了弓、射完了箭”、“饮完了酒”、“坐完了帐”,
  新郎紧忙跑出了房。
  要问新郎那里去?
  找他的伙伴“捉迷藏”。
  送走了亲友办完了事儿,
  他爹满村找儿郎。
  好不容易找回家,
  进门先去找他娘。
  娘啊娘啊俺怪困,
  今天特别累的慌。
  娘说睡觉天还早,
  天黑我送你进新房,
  不到黑天把新房进。
  一头扎在炕头上。
  没给媳妇说句话,
  呼噜呼噜进了梦乡。
  媳妇越想越难过,
  两眼发酸泪汪汪。
  女大男小成婚配,
  是谁出的坏主张。
  说他是丈夫他年岁小,
  说他是儿来俺又不是他娘
  新娘正在暗思量,
  炕头上爬起了他的郎。
  闭着两眼把娘叫,
  俺要撒尿憋的慌。
  没等媳妇把他抱,
  哗啦哗啦尿了一炕。
  尿湿了褥子尿湿了被,
  尿湿了新媳妇的大花鞋一双。
  媳妇越看越生气,
  哐啊哐的三巴掌!
  没等小孩醒过盹,
  巴掌抽在屁股上。
  第一巴掌叫姐姐,
  第二巴掌叫大娘。
  第三巴掌刚打完,
  孩子疼的直叫娘。
  大姐大姐别生气,
  从今后,俺光吃干粮不喝汤。
  实在不行俺在地下睡,
  免得尿炕挨巴掌。
  媳妇越听越难受,
  伤心外带疼的慌。
  也是妇女爱掉泪,
  新媳妇,眼泪湿透了新衣裳。
  1989.8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清代满蒙汉八旗兵简述”、“德州志尊堂老公所”、“德州孔庙”、“我对博文中学的点滴回忆”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田雨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