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在德州市推行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037
颗粒名称: 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在德州市推行概况
分类号: K820.52
页数: 6
页码: 199-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在德州市推行概况。速成识字法对扫除文盲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使一些干部、职工、农民、社会青年摘掉了文盲帽子,并有一部分人升入初级民校、高级民校、夜中、职工学校、干部学校学习,适应了工作的需要,同时推动了职工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德州 祁建华 徐殿宸

内容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造成了劳动人民的经济贫困和文化落后,因而在成人中文盲占80%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在广大工人、农民和城市居民中开展扫盲工作。1952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在广大的工人、农民中间普遍地推行‘速成识字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扫除文盲,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大政治任务”。
  德州市根据《通知》精神和上级指示,首先建立了扫盲委员会,以推动速成识字法的工作全面开展。扫盲委员会由市长张国中任主任,宣传部长常玉、工会主席范书金、妇女委员会主任杨之全、文教科长段新源等为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常玉为主任,段新源为副主任。徐殿宸为扫盲校长,姚峻峰为扫盲教导主任。各镇、工厂均建立扫盲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街道、村庄建立扫盲领导小组。
  为了摸索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在德州市设立两个实验点:一是专署文教局在烟厂设一个点,由王长岭、寇洪林、刘士忠负责,刘凤庆任主课教师,辅导员数人,学员均是工人;一是在建设街小学设一市的试点单位,姚俊峰任主课教师,辅导员数人,学员均是市民,约60人,宣传部长常玉任该班班长。
  试点前,由专署文教局举办试点工作人员学习班,各县市派人参加,由王汉景任教。他原是部队的文化教员,又与创造“速成识字法”的祁建华同在一个军,在部队做过这项工作。
  速成识字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在部队干部、战士学文化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识字方法。它是以部队的特点,利用注音字母作“拐棍”突击识字。速成识字法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会注音符号和拼音方法,掌握识字的工具,即识字的“拐棍”。
  第二步,突击识字,集中学习单字,先要求会读
  与初步会讲,重点在于读。讲解力求简明,联系学员实际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讲解字词要形象化,并大力组织复习和互助,加强个别辅导。做到逐步脱离注音符号也能认识已学过的字,即所谓“丢拐棍”或“搬家”。
  第三步,教学语文课本,同时开展大量的阅读、写字、写话活动,巩固所学的字,以扩大了解字义的范围,做到会写会用。
  所用的注音符号,就是过去所用的国音字母。它的组成是:
  声母ㄅ、攵、ㄇ、匚、万、ㄉ、ㄊ、ㄋ、ㄌ、《、ㄎ、兀、厂、ㄐ、ㄑ、广、ㄒ、ㄓ、ㄔ、尸、ㄖ、ㄗ、ㄘ、ㄙ共24个;
  介母一、ㄨ、ㄩ共3个
  韵母丫、〓、〓、ㄝ、ㄞ、ㄟ、么、又、ㄢ、ㄣ、ㄤ、ㄥ儿共13个
  识字教材,由教育部工农业余教育司编写的《工农速成识字教材》一册、《工农速成识字阅读课本》上下两册。这套教材包括突击识字用的注音字母和注音,拼音词表,字同音不同的字,写字练习和2000个常用字表,以及在突击识字后供阅读用的69篇文体不同的长短文章。
  教材的编写,是依据1952年教育部公布的常用汉字表规定的2000个常用汉字,内有32个已经归并,实有1965字。
  扫盲的标准:男14岁至45岁,女14岁至40岁的青壮年,凡不识字或识字在500以内者为文盲;识字500以上但达不到脱盲标准的为半文盲,都是扫盲的对象。要求是:干部、工人一般识20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识1000个常用汉字,后增至1500个,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速成识字法的教学特点,采用了部队的战斗化形式。教师、学员精神高度集中,教师的动员也采用战斗术语,如一上课,教师命令式的提出:“今天我们要攻克多少堡垒,消灭多少敌人”(就是学习多少个字),“要集中力量打好这一仗”等等,以引起学员的精神集中,高度专一。然后教师高声领读,按照拼音,读出字音,联系字义,如学“八”字,教师按注音符号读勹(拨)、丫(啊)读出“八”,再解释八个的“八”。学员在高声跟着读。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的学下去,一节课可学十几个或二十几个字。为配合教学的形象化,加强学员的记忆,主课教师读到什么字义,他自己站在讲台一边相应演示动作,如读到“瞎”,瞎子的“瞎”时,教师随即两眼一闭;读到“瘸”,瘸子的“瘸”时,教师随即用单腿一弓,一走一拐;读到“倒”,打倒的“倒”时,教师随立刻倒在地上。由于学习紧张,精神集中,谁也不认为可笑。学习中间,齐唱《速成识字法歌》,以增强学习情绪。一节课下来,教师满身大汗,口干舌燥。接着分组复习,由辅导员辅导,小组、学员之间互相帮助,每天考试一次,列表公布。
  由于速成识字法的特殊教学方法,也由于学员具有学习文化的迫切性,因而学员情绪很高涨,再苦再累,始终不懈,真正做到了不论黑天白天,风雨无阻。
  在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训练民师,工厂、街道、农村建立夜校,吸收学员。据有关人员回忆,当时全市速成识字班约有五六十处。每到晚上,街街有读书声,处处有歌声(速成识字法歌)。晚上学习,白天小组辅导,有的到家包教。家庭妇女回家做着饭,干着活嘴里仍然念着学过的字。当时扫盲工作达到了高潮。
  高潮期大约有一年左右,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转入正常学习。
  速成识字法对扫除文盲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使一些干部、职工、农民、社会青年摘掉了文盲帽子,并有一部分人升入初级民校、高级民校、夜中、职工学校、干部学校学习,适应了工作的需要,同时推动了职工教育的发展。但年龄大的职工,城乡的家庭妇女,学的不巩固,忘的快,收效不大。据1959年9月24日《德州市报》载:“几年来党和政府大力进行了扫盲工作;1952年推行速成识字法,在我市扫除了2991名文盲”。转入正常学习后,每年有一批人继续脱盲。1957年《德州市报》报道:1956年工人、农民、干部、市民参加扫盲的人数3463人,其中468人摘掉了文盲帽子。
  本文根据徐殿宸(当时扫盲校长)、姚峻峰(当时扫盲教导主任兼试点主课教师)、王汉景(当时专署速成识字法培训班主课教师)和《中国教育年鉴》中的有关文献及我市有关速成识字班的资料综合整理而成的。错误和遗漏之处,望知情人士指正。
  1990·6·20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苏禄国东王德州后裔简述”、“解放前后德州文化机构记略”、“曲艺杂技艺从行业术语”、“德州市京剧团纪实”、“旧戏班中的习俗和忌讳简述”“记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北厂街狮子老会”“敌伪时期德县的话剧活动及《雷雨》排演经过”“一列式高缆拖带法首创于德”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田宝昆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祁建华
相关人物
徐殿宸
相关人物
姚峻峰
相关人物
王汉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