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戏班中的习俗和内部用语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022
颗粒名称: 旧戏班中的习俗和内部用语概述
分类号: J809.2
页数: 7
页码: 78-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旧戏班中的习俗和内部用语概述情况。梨园行话有些是为了忌讳而形成的,如“隔念”二字,指的是不宜说的话和不宜做的事。当两个人或几个人围拢一块说什么或做什么时,忽然发现班主或外人走来,急忙说“隔念”以暗示快别说或快别做了。
关键词: 德州 旧戏班 内部用语

内容

在旧社会的戏剧班社中,较为普遍流传的由艺人自发组成而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组织形式,这就是“五仙坛”。它利用封建迷信思想观念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一致向旧戏班主进行经济、人格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斗争,以保护艺人们的利益。后来,由于班主的经济收买和拉拢,使“五仙坛”内部产生分化。有的坛便为班主所利用,成为压榨和剥削艺人的工具。因而形成了“官办坛”和民办坛两种对抗性的团体。
  “五仙坛”信奉五大家,所谓的五位“大仙家”:居首位的叫大仙爷——狐狸;居二位的叫黄三爷——黄鼬;居三位的叫白五爷——刺猬;居四位的叫柳七爷——长虫(蛇);居末位的叫灰八爷——鼠。发起办坛的人通常被称为“坛主”。“坛主”利用上述五种动物如何“苦心修炼而成仙得道终成正果”的说教来笼络人心和愚弄艺人,使艺人们聚拢在坛主周围,听其摆布为其所用。为便利活动和开展斗争,而逐渐形成了许多梨园内部特有的行话和术语。现将部分记述于后,尚望识者补充指正。
  梨园行话有些是为了忌讳而形成的,如“隔念”二字,指的是不宜说的话和不宜做的事。当两个人或几个人围拢一块说什么或做什么时,忽然发现班主或外人走来,急忙说“隔念”以暗示快别说或快别做了。再如“前不言更,后不言梦”,指的是在前台表演中,“更”字不能念正音,须念“惊”字;在后台谈话时不能说“梦”字,要把做梦说成“打亮子”。在后台的大衣箱和二衣箱之间供奉着一个神位,即所谓的“祖师爷”,而艺人们常以“老来神”称之。新入班的艺人必须先拜祖师爷,求祖师爷赏饭,保佑演出成功。故有“入班不拜祖师爷装么不像么”之说。
  旧戏班虽说生活散漫,纪律松弛,但却也逐渐形成一套适用本行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并以此确保演出的正常进行,如“十大款”所起的作用。“十大款”也是一种行话,它是保证顺利演出的十项条文,其中包括带酒上台、错报家门、错穿错带、错上错下、误场冒场、走板凉调、掉髯口、掉盔头、掉把子和挺头等。如有违犯者要给以经济处罚。
  在日常生活中“前线儿”是最有约束力的行话之例。“前线儿”也叫“前过言”,是指开玩笑时有越轨行为,如有触犯者要给以处罚。长辈要罚钱,买来食物分给大伙吃;晚辈者则要罚其头带小生巾儿,手执令字旗儿,站在高处向全班人员中找“爹”,要不间断的呼喊,直到有人答应为止,以博得大伙儿哄堂大笑。
  旧班主在组成自己的班社时,也很重视演员的阵容。要求角色行当齐全,故而形成了“四梁八柱”的行话之说。四梁指的是正生、正旦、正净、武生。八柱指的是小生、小旦、小丑、老旦、里子老生、二路旦角、二路花脸和二武生。过去旧艺人除名演员和主要演员外,一般演员的收入都很低,很难维持一家几口人的最低生活水平,不得不想方设法一晚多找几个演出场地,也就是从甲场演完一个角色又急忙赶到乙场扮演另一个角色,以求多挣点钱来养家糊口。因而行话叫这种演出为“赶包”。能以有条件“赶包”演出的多半是既能当主演又能当配角多才多艺的演员。对这类演员逐渐形成了一套很形象的行话是“生旦净末丑,龙虎狮子狗,英雄上下手,伙房带写头”。
  在演出和配角演员方面也形成了不少行话,如“码前”——快一些。“码后”——慢些。“误场”——误了上场时间。“冒场”——不该上场而走了出来。
  “赶场”——匆忙上场。对扮演家奴、院公、丫鬟、彩女的演员称“零碎儿”。对扮演旗手、锣夫、伞夫、报子的演员称:“旗锣伞报”。对不愿固定在一个班社的流动演员称:“跑散仙”等等,都有些贬低的语意。
  戏剧界经过多年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本行业特点的舞台用语,现分三个方面加以说明。实物用语
  圣旨条子——指皇上传旨降诏所用之物。
  加官脸子——指扮演加官、魁星面部所带之物。
  加官条子——指跳加官所用之物,上面书写“天官赐福,吉星高照,招财进宝”等吉祥话。
  笏板——指文武大臣朝见皇上时所用之玉圭。
  蝇肘——指太监、宫女、神仙、佛祖手执之物。
  挽手——指象征骑马用的马鞭。
  髯口——指胡须,分黑三、黑满、参三、参满、白三、白满、丑三、八字、吊搭、黑五朵、参五朵、白五朵、黑一字、黑开口、红开口、黑五绺、参五绺、白五绺。
  程式用语
  大摆队——是将帅升帐时特用的一种队列形式。
  小摆队——是将帅升帐时常用的一种队列形式。
  站门——是皇帝登殿,武将升帐,文官坐堂时惯用的一种队列形式。
  挖门——是队列在进行中须要停顿而应用的一种队列形式。
  杈门——是队列在静态中需要行动时应用的一种队列形式。
  倒杈门——是与杈门成相反方向行动的一种队列形式。
  一条边——是人物在骑马或步行中需要停顿时常用的一种队列形式。在殿下、帐下、堂口、府门前以及郊外均可应用。
  斜门——是人物乘轿行进中需得停顿下轿时常用的一种队列形式。
  圆场——有快、慢两种:慢是人物率兵行进中表现行程的一种队列形式;快,也叫“跑圆场”,是表现急行军。
  扎斜角——是人物率兵行进中表现急行军的一种队列形式。常与圆场挖门并用。
  碰头——也就是二龙出水,是两军开战前行兵布阵的一种队列形式。
  钥匙头——是两军对阵中表现迂回包抄的一种队列形式。
  倒扫雪——是主将拨打对方士兵用的一种队列形式。
  十字靠——是两军对阵表现士兵捉对厮杀的一种队列形式。
  功架用语
  起霸——是长靠戏中表现武将出战前顶盔贯甲的程式,如《挑滑车》高冲的起霸。
  走边——是短打戏中表现剑侠人物夜行术的程式,如《三岔口》中任堂会的走边。
  马趟子——是表现人物乘马急驰的程式,如《盗御马》冲窦尔墩的马趟子。
  杈拳——是表现人物徒手对打的程式,如《快活林》中武松醉打蒋忠的杈拳。
  拿法—是表现对打双方互相厮打激烈的程式,如《三岔口》中任堂会和刘利华厮打的拿法。
  吊毛——是表现人物行进中步履踉跄而跌滚的程式,如《汉宫惊魂》中刘秀的吊毛。
  僵尸——是表现人物悲愤惊厥的程式,如《战冀州》中马超的僵尸。
  卧鱼——是表现人物俯卧倒地的程式,如《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卧鱼。
  乌龙搅柱——是表现人物倒地翻滚的程式,如《泅洲城》中水母被擒时的乌龙搅柱。
  我国的戏剧艺术历史悠久,行话术语屡数不尽。建国后,广大艺人经过“三改”学习(改人、改制、改剧)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和舞台用语,早已荡涤绝迹,而新的术语正源源不断地吸收进来,如“三百六”、“七百二”和“拧棍”等术语之跟头功,已不断出现。展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的舞台用语之花,栽进艺坛。
  1990·11·20
  “五花八门”各指什么
  “五花八门”是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
  “五花”为:金菊花——卖茶的女人;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火辣花——玩杂耍的;土牛花——某些挑夫。
  “八门”为:一门巾——算命占卜;二门皮——卖草药的;三门彩——变戏法的;四门挂——江湖卖艺的;五门平——说书评弹者;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七门调——搭棚扎纸的;八门聊——高台唱戏的。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苏禄国东王德州后裔简述”、“解放前后德州文化机构记略”、“曲艺杂技艺从行业术语”、“德州市京剧团纪实”、“旧戏班中的习俗和忌讳简述”“记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北厂街狮子老会”“敌伪时期德县的话剧活动及《雷雨》排演经过”“一列式高缆拖带法首创于德”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祁维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