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017
颗粒名称: 记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
分类号: I206.7
页数: 8
页码: 60-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组建过程、组织情况、经费来源及团员概况、活动情况。
关键词: 德州 工商业 余剧团

内容

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的前身是德州市工商业余国剧研究社。该社始建于1948年,是工商界的京剧爱好者自愿组织起来的。1950年,由市工商联直接领导,更名为“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1952年停止活动。这个剧团虽属业余,但在活跃德州市的文化生活,配合各项政治运动,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四十多年过去了,剧团中的一些积极分子已先后去世。现根据一些健在的团员回忆,将当时剧团的组建、活动情况整理如下。
  一、组建过程
  德州解放初期,很少有专业剧团来德演出,工商界中的一些京剧爱好者,为了消遣解闷,每晚“上门”后,几个人凑到一起拉唱一番。随着范围的扩大,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专长,逐步有了固定的活动地点。如:王振营、李茂林、徐书生、杜文华、魏玉珂等人集合在自强街新民表店向“鼓老”刁其坤学习打击乐(俗称“武场”,即京剧的锣鼓点);魏荣坡、刘吉皋、陈向亭、张士琪、刘瑞芝、徐建亭等人则集中在太平街信和公线店倪庆珩处练习唱段,有时也集中在一起进行“响排”(即有文武场伴奏的演唱)。以后又有宋丙寅、高星桥、张宝玉、陈丙谦、宋殿歧、杨洪仁、赵聚元、张凤歧、关家利等人参加。人员增多了,演员的角色—生、旦、净、末、丑逐渐齐全,活动范围也由单段清唱发展到排演折子戏。至此,大家的活动热情更加高涨,一致同意成立了“德州市工商业余国剧研究社”,选举魏荣坡、刘瑞芝、刘吉皋等人为领导成员。
  1949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全体社员一致同意在中山市场内国民大戏院(现工人文化宫院内)公演三天以示庆贺。为了化妆演出曾去吴桥县借来戏箱,并邀请吴桥、桑园的京剧爱好者陈丙章、谢维新等人来德协助演出。当时演职人员一律在各自家中吃饭,义演,门票收入一律作为购买化妆用品及招待费之用。当时票价池座2角,偏座及楼上是1角5分。三天的戏目是《玉堂春》、《黄金台》、《捉放曹》、《打渔杀家》、《打龙袍》、《二进宫》等。
  由于是本市的业余演员首次为庆祝新中国诞生的义演,所以观众都踊跃观赏,连演三场,场场暴满,观众达2000余人次。第一天演出时,由于拉戏箱的大车走错了路,没有按时到达,延误了开演时间,剧场负责人即向观众声明:不愿等待者可以退票,但观众对此却表示耐心等待,竟无一人退票。首场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
  首次演出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观众的好评。市工商联的领导看了演出后,认为这是个很好的艺术团体,如果加强领导,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建议提出后,全体社员一致同意。1950年初,德州市工商业余国剧研究社正式由市工商联领导,并更名为“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
  二、组织情况、经费来源及团员概况
  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直属市工商联领导。有演职员50余人,都发有团徽。由副市长、工商联主委曹万增任名誉团长,刘瑞芝任团长,魏荣坡、倪庆珩、徐建亭负责文场,刁其坤、李茂林、王振营、徐书生、杜文华负责武场,刘吉皋、陈向亭负责剧务,魏荣芳负责后勤。
  为了演出所需,50余名团员自愿集资1000余元,派人去天津购买戏装。计购来四蟒四靠、青衣道袍、红蓝官衣、箭袖马褂、软硬巾子、盔头朝靴、旦角头面及刀枪道具等,由工商联出资购置了舞台大幕、锣、鼓、钹、镲等打击乐器。这样就基本上满足了演出的需要。
  业余剧团的经费开支,是本着节约从俭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来解决的。平时排练期间无开支,演出时的费用由售票收入中解决。文武场的乐器如有损坏,由工商联负责报销。
  团员概况:
  刘瑞芝,擅演小生,曾演过《豆汁记》中的莫稽、《玉堂春》中的王金龙·《打龙袍》中的小王等,同时他还能串演老旦。
  刁其坤,自幼酷爱打击乐,先拜著名鼓老单贵良(曾为童芷玲、奚啸伯等名演员司鼓)为师,后又从名票王希文学艺,戏路很宽。业余剧团的武场人员都是他培养出来的,为德州市的业余文娱活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鼓艺为业余剧团的演出增光添彩。
  刘吉皋,擅长文、武花脸,曾演过《坐寨盗马》中的窦二墩、《群英会》中的黄盖、《锁五龙》中的单雄信、《捉放曹》中的曹操等角色,工架大方,是票友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陈向亭,工铜锤花脸,嗓音浑厚,在《二进宫》中饰徐延昭、《法门寺》中饰刘瑾,演唱颇见功底。
  杨洪仁,老生演员,其扮相雍容逼真,嗓音宏亮,且做工传神。其《借东风》中的孔明唱段颇具马连良派韵味,而《逍遥津》中演汉献帝则甚得高庆奎派真传,是票友中屈指可数的人才。
  张士琪,自幼酷爱戏剧,先学河北梆子,后改学京剧。解放前每逢春节搭台义演时,经常登台票戏,是业余剧团的台柱。《贺后骂殿》、《法门寺》、《二进宫》、《女起解》、《玉堂春》、《武家坡》等重头唱工戏,皆由他饰演旦角。
  魏玉珂,身材瘦小,能说得一口流利京白,在地方京剧团内是一个难得的丑角演员。在扮演《女起解》中的崇公道,《群英会》中的蒋干都很出色。特别是《法门寺》中贾桂念状子一段,嗓音清脆,如珠落玉盘,越念越快,最后一声“哀哀上告,哀哀上告哇!”赢得满场喝彩。后来他转入石家庄铁路系统工作,继续发挥他的艺术才能。
  其他如高星桥、陈丙谦、宋殿歧、宋丙寅、赵维新、赵汉森、关家利等人都有独特的拿手好戏。
  当时团员中还有一些人不能扮演主角,但他们怀着把戏演好的愿望参加演出当配角,是业余剧团在每次演出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凡剧中的龙套、家院、旗牌、书童、宫女、丫鬟等,都有他们来甘当“绿叶”,为整个演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活动情况
  业余剧团建立后,由于人员增多,活动也由商店迁到街道上的三间空房内进行排练活动。为了提高技艺,还聘请了须生演员翟菊峰,旦角演员李淑英(艺名辛良玉)为教师,排练新的剧目。这一时期团员的情绪很高,经常排练到夜晚12点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排练,团员的技艺大有提高,上演剧目也有增加,计有:《贺后骂殿》、《钓金龟》、《大回朝》、《武家坡》、《豆汁记》、《法门寺》、《柜中缘》、《群英会》、《女起解》、《玉堂春》、《秦琼卖马》、《牧虎关》、《锁五龙》、《坐寨盗马》、《春秋配》、《举鼎观画》等近30个剧目。
  在建团初期,只是在节日期间进行公演,以后逐步与大工厂进行联欢活动。
  随着演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公演的场次也逐步增多。1950年,德州市举办秋季物资交流大会,剧团即在大寺广场公演五天,观众蜂拥而至。1951年春,桑园镇(当时隶属德州市)举办物资交流大会,由工商联决定,派剧团前往义演。同年秋季,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举办物资交流大会,被邀请前往演出,深受两地工商联的欢迎,最后向剧团赠送锦旗表示谢意。
  1951年秋,为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业余剧团义演三天,所得收入全部捐献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演出剧目除传统剧目外,并自编新戏《战汉城》,通过演出,充分揭露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本质和李承晚的丑恶嘴脸。为此受到市抗美援朝分会的表扬。
  1950年至1951年是工商业余剧团活动的鼎盛时期。因当时很少有专业剧团来德演出,所以工商业余剧团每次公演都得到了领导上的大力支持和观众的热情鼓励。但由于它是业余性质,演员技艺高低不等,所以在演出中经常出差错闹笑话的事也不断发生。观众对此也持谅解态度,故给演员以极大的鼓励。如有一次刘吉皋扮演《捉放曹》的曹操,剧中的台词是:“……有道是先下手的为强,这后下手的遭殃”。刘误说成“……有道是先下手的遭殃”,当他发觉说错,但又不能改口,只得接着说道:“这后下手的……更遭殃”。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
  1952年有的团员调动了工作,多数团员返回本店忙于自己的营业,演出活动遂告停止。戏箱租与“移风社”使用。1954年将戏箱卖与吴桥县评剧团,由此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活动全部终止。
  1990·5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苏禄国东王德州后裔简述”、“解放前后德州文化机构记略”、“曲艺杂技艺从行业术语”、“德州市京剧团纪实”、“旧戏班中的习俗和忌讳简述”“记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北厂街狮子老会”“敌伪时期德县的话剧活动及《雷雨》排演经过”“一列式高缆拖带法首创于德”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振营
责任者
关家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