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放后德州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008
颗粒名称: 二、解放后德州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分类号: G123
页数: 3
页码: 17-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后德州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德州市政府教育馆、德州中心文化馆。
关键词: 德州 解放后 文化事业

内容

(一)德州市政府教育馆
  1946年,州城解放后,置德州市,以接管原新民教育馆的部分图书和报社、出版社赠阅的部分报刊杂志为基础在中山市场东跨院内建立了德州市政府教育馆,负责人宋书铭,工作人员三人,1949年增至五人,隶属德州市教育科。任务是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任务。宣传形式有黑板报、“土广播”、书报阅览、书写大字标语、图片实物展览,组织辅导群众业余文娱演出,并代管专业戏曲艺术演出团体和流动艺人。曾大力开展了参军、支前、支援大军南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重大任务的宣传活动。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组织专业、业余演出团体义演,代收慰问品等,同时设火车站分馆于车站街,由吴振东负责。
  (二)德州中心文化馆
  1950年5月,德州专署成立,驻德州市,将德州市政府教育馆改称德州中心文化馆,隶属地、市两级文教科,编制13人,设馆长一人,副馆长一人。下设图书、宣传、文娱辅导三个组,兼管艺术表演团体、广播、体育等,还设有一处速成识字班。1951年由市场内迁至原山东省进德会德县分会处,占用了除移风社以外的全部设施。
  1952年,地委文工队撤销后从中调入该馆11人,加强了力量,人员增至24人,是德州市群众文化活动的鼎盛时期。
  1950年,德州地委文工队进驻德州市,演出了大型歌剧《刘胡兰》、《钢铁战士》和新创作歌剧《丰产忙》、《田园新歌》等。领导的重视,专业艺术团体的启迪,群众性的业余文娱组织蓬勃兴起,遍及城乡。先后出现了在群众中较有声望的青年业余剧团,烟厂业余剧团,工商业余国剧社,仓廒小学师生业余剧团,四镇业余剧团,新兴街业余剧团,手工业联社业余剧团等,演出了《白毛女》、《赤叶河》、《三世仇》、《红旗歌》、《罗汉钱》、《柳树井》、《小女婿》、《大结婚》、《惠芳担水》、《井台会》、《王定保借当》、《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群英会》、《春秋配》等节目。《井台会》、《惠芳担水》参加了山东省业余文娱会演,荣获嘉奖。广大青年、业余文艺工作者对流传在德州城乡的民歌、民舞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搜集记录了民歌百余首,有30余首分别载入山东省和德州地区编印的《民歌选集》,其中《巧女绣花》、《十美图放风筝》、《尼姑思凡》、《随河小调》等荣获山东省民歌会演优秀节目奖,选入《山东省建国十周年优秀民歌选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参加了山东省组织的巡回演出队,到首都和全国各地演出。长庄路家民乐班埙篪合奏,1951年参加山东省民歌会演荣获嘉奖。1954年,郊区辛庄农民民歌手谢景明唱的夯号《十针扎》先后在省城济南和北京演出。前进街刘子生、车站街刘万仓表演的民间舞蹈《跑驴》,也先后在济南及上海演出。其他宣传活动也较活跃。1953年、1954年,在物资交流大会和明街闹市举办了大型图片实物展览、图书借阅、幻灯放映、“土广播”、黑板报遍及城乡,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苏禄国东王德州后裔简述”、“解放前后德州文化机构记略”、“曲艺杂技艺从行业术语”、“德州市京剧团纪实”、“旧戏班中的习俗和忌讳简述”“记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北厂街狮子老会”“敌伪时期德县的话剧活动及《雷雨》排演经过”“一列式高缆拖带法首创于德”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世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