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龙王庙和龙潭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992
颗粒名称: 龙潭、龙王庙和龙潭村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5
页码: 368-372
摘要: 龙潭,宁津县的一个村,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处。清光绪二十六年四月的《宁津县志》载:“在县西北三十里,水深莫测,苦寒不冻,相传有龙窟故名。土人建龙王庙于岸,早潦祈祷之。”1992年6月版《宁津县志》载:“其址在今漳卫新河南岸,龙窟已湮,庙亦早废,遗迹犹存。村中张姓系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自山东潍县迁来定居,以龙潭命村名至今。余有幸曾任1992年版《宁津县志》的编委、副主任之职,故对宁津县《主要地名考》有所了解。相传在老年间,东海龙王庆寿。因蟠桃关系到寿命,所以是龙王最重视的寿品。
关键词: 德州市 龙王庙 龙潭村

内容

龙潭,宁津县的一个村,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处。清光绪二十六年四月的《宁津县志》载:“在县西北三十里,水深莫测,苦寒不冻,相传有龙窟故名。土人建龙王庙于岸,早潦祈祷之。”1992年6月版《宁津县志》载:“其址在今漳卫新河南岸,龙窟已湮,庙亦早废,遗迹犹存。村中张姓系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自山东潍县迁来定居,以龙潭命村名至今。
  余有幸曾任1992年版《宁津县志》的编委、副主任之职,故对宁津县《主要地名考》有所了解。宁津县新旧县志之记载,是对“龙潭、龙王庙和龙潭村”渊源的《三国志》似的记述,另外,当地人民对此还有一些美好动人的神话传说,每当谈起这些,他们总是津津乐道……
  相传在老年间,东海龙王庆寿。这天,水晶宫大摆宴席。异果珍肴满龙案,尤其那蟠桃,个个酡颜醉脸,谁看了都嘴馋。守卫殿门的虾将,两眼凝视着蟠桃,心想,吃了蟠桃会长生不老,与天地齐寿,何不趁机偷吃几个。于是,他悄悄溜进殿内,抓起全盘里的蟠桃,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第二个蟠桃还没吃到一半,传来蟹将的喊声:“龙王驾到!”
  听到“龙王驾到”的喊声,虾将赶紧把吃剩的那块蟠桃藏在衣袖内,慌忙溜回殿门口。
  龙王来到龙案前坐定,发现全盘里少了两个蟠桃。原来,龙王庆寿的蟠桃每次有七盘,每盘七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此乃定例。因蟠桃关系到寿命,所以是龙王最重视的寿品。
  龙王怒视着分列两旁的龟、鳖、鼋、鱼、虾、鳌、蟹,喝道:“谁来过龙宴大厅?”
  下边鸦雀无声。
  “谁来过?快快讲来!”龙王锋利的目光,逼视着那个守殿门的虾将,怒斥一声,拍案站起。
  做贼心虚。那虾将在龙王的目光威逼下,身子不由自主地筛起糠来,吃剩的那块蟠桃象似有意做对,“啪”的一声,从衣袖里滚落到地上。
  “大胆!”龙王气得红胡须翘了起来,喝道:“竟敢偷吃本王寿桃!”
  “搅了龙王爷的寿辰,该当何罪?”龙母气愤地质问。
  “打入水牢,后当处死!”龙王厉声下令。
  后来,经过一个蟹将说情,龙王赦免了虾将的死罪,将其点化成一只蚂蟆。随即颁旨,命小白龙带着水卒护卫,把虾将发配到远离东海的一个村旁的池塘里。塘内水浅而浑,怕其有不轨行为,小白龙口吐清水,再用嘴一吹,那池塘便成了“水深莫测,苦寒不冻”的“龙窟”。随后,命两个蟹兵注意看守,并嘱咐道:“池塘虽点化成‘龙潭’,但蚂蟆虾可能贼心不死,要严加看管。”
  蚂蟆虾被发配到“龙潭”后,不但不改贼心,反而憎恨起龙王来,决心修炼成精,寻机报复。
  蚂蟆虾修炼的方法是吸食人畜血液。从此,每到夜深人静,趁两个看管的蟹兵熟睡时,蚂蟆虾便爬进周围的百姓家中吸食人畜之血。久而久之,这里人死不知因,畜亡不知故。
  一天,小白龙播云布雨路过龙潭,看到蚂蟆虾长得粗壮,精神振作,觉得蹊跷,回宫向父王禀告。龙王掐指一算,知道了原因,大为恼怒,告诉儿子,这是蚂蟆虾吸食了人畜之血。“七七”四十九年后,伤害“七七”四千九百条人命或牲畜,就会变成蚂蟆精。那时,蚂蟆精力大无穷,神通广大,难以对付。
  小白龙说:“我把池塘点化成了龙潭,深而无底,水清晶莹,并将池塘边的那个村命名龙潭村,以为好记便找。”
  “好。”龙王对小白龙说,“你带几个水卒,速到龙潭周围村查询。”小白龙回头禀报,龙潭附近百里之内,人畜尸骨遍地,此剩百姓无几。
  龙王听了回报,深感内疚。他一面派小白龙带三个弟弟押送蚂蟆虾到边远的湖南(传说南方水乡多蚂蟆由此而来,此乃另一个神话故事,此不赘言),一面亲自带领水族来龙潭帮助这里的百姓耕田种地,以弥补自己的过失。从此,每年阴历二月二,龙王君臣都来此耕种十日,龙母则亲自带人送饭到田间。据说,宁津人民春种、秋收季节,男人耕种在田间,女人送饭到田头的习俗,由此而来。
  在龙王深入龙潭村帮耕种的第三个年头,潍县——现在的潍坊市有个叫张明善的人经过这里,看到此地人烟稀少,但水源充裕水质好,土地肥沃,庄稼油绿,回去便和当地人学说。后来,在他的带领下,迁来不少人。龙王看到后大喜,用手一指,龙潭旁便出现了一条河,原名鬲津河,后改名减河,现名漳卫新河。接着,龙王用手向河两边一点,两堤之间出现了一座桥,名普济桥,意即“普济”众生,便于老百姓来往河两边,耕种良田。从那时起,潭水泉涌不断,河水长流不息,庄稼旱涝保收,五谷丰登六畜旺,人民安居乐业。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附马都尉王大礼的孙子王府君,“终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二月六日“临津县(今宁津县)之私第”,其三个儿子于三月五日将王府君之灵柩迁葬在龙潭池塘近处,今龙潭村西漳卫新河东大堤下。王氏兄弟何以看中“龙潭”作阴宅呢?原来,一千多年前,这里潭水甘冽,河水清澈;塘边、河岸,树木郁郁葱葱;河塘水波荡漾,鱼游水面嬉戏,是一个美景如画的好地方。对此,有1987年5月22日出土于龙潭村的《王府君墓志铭》为证。
  花开两朵,另表一枝。再说小白龙和他的三个弟弟,在押送蚂蟆虾的途中,有两条小龙没提防,被蚂蟆虾咬伤了尾巴,成了秃尾龙。多亏四弟火龙机灵,口吐火焰,烧得蚂蟆虾缩回恶口,小白龙才没受伤。龙潭周围的百姓听到这一消息后,为了纪念龙王和他们四个儿子的功德,在龙潭村北,鬲津河南岸,修了座龙王庙,庙堂正中是龙王,两旁是他们四个儿子——小白龙、两个秃尾龙和小火龙。另外,还有十八罗汉列两厢,哼哈二将守庙门,脚下踏着害人的蚂蟆。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时节,方圆百里的百姓,纷纷到庙堂烧香、叩头,祈祷龙王保佑,企盼风调雨顺。清光绪年间,那座小龙王庙改建成大庙院,香火兴盛一时。
  龙王、龙王庙和龙潭村的渊源、传说,广为传颂,流传至今,表达了人民的美好心愿。现在,龙王庙没有了,但每年阴历二月初二,来这里赶庙会的人不少。不过,原先是烧香、叩头、行好;当今成了城乡物资交流会,有买有卖,活跃了市场,满足了人民的生活、生产需要。
  宁津西北部,龙潭村四周,方圆百里内,至今流传着一首民谣:
  二月二,龙抬头,
  龙王耕地臣牵牛;
  龙母娘娘来送饭,
  五谷丰登太平秋。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文记述了德州市文史资料发展历史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俊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