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老师——郭金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954
颗粒名称: 雍正皇帝的老师——郭金城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6
页码: 137-142
摘要: 齐河县仁里集镇郭庄,郭氏家庭的五世祖郭金城授课于皇太子胤镇(雍正)的故事,流传至今已282年。据郭氏家谱记载,郭金城之妻乃肥城县孙家干之次女。郭金城生于顺治12年,读书读到24岁,历经乡试、县试、省试取得了京试的资格。当时孙家干认定这次京试郭金城准会考中,便打定主意把次女许配给郭金城。从此郭金城便留于京城,住在了孙府。不久,孙家干便择吉日与女儿完婚。婚后郭金城一面继续攻读,一面协助孙家干处理点公务。退朝后在后宫院举行了拜文昌星的仪式。郭金城死于孙夫人之后,合葬于窑头,坟墓现存。
关键词: 德州市 皇帝的老师 郭金城

内容

齐河县仁里集镇郭庄,郭氏家庭的五世祖郭金城授课于皇太子胤镇(雍正)的故事,流传至今已282年(自1722年)。据郭氏家谱记载,郭金城之妻乃肥城县孙家干之次女。
  郭金城生于顺治12年(1656年),读书读到24岁(1680年),历经乡试、县试、省试取得了京试的资格。这一年赴京应试,主考官就是孙家干。第一次京试,文章不但字迹清秀,而且文辞精采,写作超群,竟未过御笔亲点这一关。但孙家干对郭金城的才华确倍加赞赏,在孙家干看来,郭金城实乃一代人才,后必会发达,便把郭金城收为门下弟子。郭金城一看没有得中,便拜别了老师孙家干回了家乡,后又苦读三年(1683年),年轮已长到27岁再赴京会试,主考官仍然是孙家干。当时孙家干认定这次京试郭金城准会考中,便打定主意把次女许配给郭金城。俗话说:天有不测风雨、人有不料之祸福。当郭金城刚好把文章写完收笔时,猛然感到一阵头昏眼花笔触卷面。传说封建社会考生的文章写作再好,只要弄脏了卷面,卷子便成一张废纸,因此郭金城二次京试又名落孙山。郭金城虽然又未考中,但没有削弱孙家干对郭金城的好感,许女之意没有变。从此郭金城便留于京城,住在了孙府。不久,孙家干便择吉日与女儿完婚。婚后郭金城一面继续攻读,一面协助孙家干处理点公务。
  孙家干(外号孙老钱)朝中一品,左丞相之职,与刘同训同朝为官,具有一定的权势,对于郭金城一是爱他的文才,二是爱他人品,不免想在朝中给郭金城谋个一官半职的。招婿两年(1686年),恰好逢上康熙为四子(胤禛)选教师,当时,翰林院选中一张翰林,授读胤禛(雍正)不到一个月,突然身染重病,告病回乡,胤禛不能一日无师,孙家干借此机会向康熙奏本保举郭金城代替张翰林,在康熙面前说郭金城的才学如何如何,拿出了郭金城所写的文章,说什么让郭金城教四太子再好不过。康熙看了郭金城的文章也很满意,没有多问便准了孙家干的奏折,即传旨宣郭金城上殿面君,康熙一见郭金城确实仪表非凡,年庚正处而立之年,康熙简单地问了几方面的学识,郭金城神色坦然对答如流,说话口齿清晰,康熙对郭金城产生了好感。退朝后在后宫院举行了拜文昌星的仪式。(就从这桩事上,清朝落下了个“清家不清”的话柄,因为清朝当时规定,教太子必须是翰林,可郭金城不是翰林,只凭孙家干的保举也教上了太子)。郭金城授教于胤禛那年,年龄才29岁(1685年)。虽然教了太子胤禛,郭金城的心境却不平静,他知道这项工作分量的轻重,为不辜负老岳父的苦心,可说把全身的精力都用在了胤禛的身上,教读百遍不厌,生活体贴如微,把胤禛奉为自己生命中的主宰,由于郭金城对胤禛的衷心,逐渐的培养起了师生之间应有的情感,胤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当胤禛年长二十二岁时(1700年),郭金城已授教14年矣。十四年胤禛没有在康熙面前提到过更换老师。这个时候由于胤禛时常参与一些朝政。或练点武功,便时常的不在老师身边。胤禛一旦离开郭金城十天或几十天后师生再见面时,总感到老师的精神上有点异样,礼节上也比过去慎重,感情似乎有些疏远。胤禛有一天请老师会谈,说:“我常常不能陪伴您,一月或数月才见一次面,见面的时间又仓促,老师对我有什么要求或需要什么,尽管提出来,学生一定会答应您。”郭金城想:我也是50多岁的人了,没有一官半职,还能在京城待多久呢?岳父年老不轻易上朝,一旦辞驾还乡,有点大事小事的怎么办呢?倒如要点能够显示身势的东西遇事也好有点拿手。郭金城想到这里便对胤禛说:“为师没有别的请求,请殿下与我合画一张画像,见像如见殿下,为师也就满足了。”胤禛立刻叫来总管,找来一画像高手,按照郭金城的布局画了一张胤禛为师赶驴的画像:即郭金城身穿朝服骑在驴背上,胤禛殿上着装,一手拿鞭一手牵驴,像画好后,郭金城非常满意,当时胤禛为满足老师也没有多想这张画的用意。没料想这张画,多年后真的起了一次大的作用,戏弄了一位钦差大臣。
  1722年胤禛即位,定年号为雍正,胤禛已过而立之年,郭金城年过花甲,虽然教了胤禛20多年,始终没弄到一官半职,胤禛登基后只顾忙于朝中之事,也就很少去郭府看望郭金城了。又过了两个年头,68岁(1724年)那年郭金城起心回乡,于是上表于雍正,雍正也念其老师年老无职,就准了郭金城回乡的奏折。郭金城动身之前与雍正见了一面,当面雍正赐给老师执式半卦、钦点御卫军20人,大桥一乘,御马两匹领头,一路护送到家。一路上所路过的州、府、县衙都要高接远送,声势不压于钦差。尤其到了本府本县、四面八方的一些头面人物,都来为郭金城接风,以后的郭金城的名声威振了这一方。雍正四年(1726年)为恩师70岁寿辰下了一道圣旨:为师建一座牌坊,表示对老师的思念。这一来郭金城的名望就更高了。
  牌坊座落在郭宅的南边,坐北向南,牌坊全部是石料,牌坊的四根立柱约高4米,面宽约有0.6米,是四根完整的石条,四面动凿,正面凿有花草、飞禽,牌坊的上层中间镶有“圣旨”二字,下层中间镶有“师坊”二字,据传说是雍正的手书。坊顶双龙戏珠,四檐雕刻着张嘴奇兽,工艺精细,四个角沿各卦一个钢铃,钢叫风磨钢,一有风四铃都响,此坊建成后引来不少文人墨客前来瞻仰。此坊历经220多年纹缝未变,1946年为治理黄河急需石头,郭氏家庭推倒石坊,将石头全部运往黄河,一代文物从此销声匿迹。
  雍正皇帝赐给郭金城的三件东西,其中有两件起到过效应:一、半卦执式:当郭金城之妻孙氏夫人八十岁寿辰时排列过一次,凡是前来拜寿的,上至雍正皇帝的钦差大臣(带有雍正、刘镛等八大朝臣的八幅寿屏);下至州、省、县的官员,都要一一行大礼参拜。二、雍正皇帝与郭金城的画像:郭金城在1726年(70岁)带着孙氏夫人去了长清城西南角的窑头村定居下来,因他有两个弟弟从郭庄搬迁到窑头,儿孙们没有去,仍在郭庄。两年后在长清周围置地千余亩,成为当时长清县的三大户之一(卢姓一户,卢化乐,南方平乱有功,官封平南王;石姓一户,郭姓一户)。郭金城死于孙夫人之后,合葬于窑头,坟墓现存。郭金城虽然亡于长清,可儿孙们还要在郭庄办理丧仪,传说丧期一个月,钱花无数,发了财的要数几家卖馍馍的,传说,卖馍馍的推着一车馍馍,到柜上过过称,按斤付了钱,再推到街上去卖,一车馍馍卖两车的钱,就是这样的花法,丧事办完钱余若干,内柜总理为了要面子,半夜偷偷溜走,意思是把钱没有花完,说明自己没本事,不会办理丧务。再说郭金城去世后,1743年是郭金城去世的第二年,是乾隆登基的第八年,一钦差官员南巡,钦差明知郭金城已去世,非要前来郭庄看看不可,人未到早有州、府、县、地方官员一站一站地把信送到郭庄,要郭氏家族作好接官的准备,一时间郭氏家族慌慌不安,人们都知道,接官要花很多的银两,自郭金城去世以后,日子过得挺紧,郭氏家族的名望也不如以前,接官这件事到底如何办呢?族长把院中的几位老人召集到一起商量,商量两天谁也拿不出个好办法,可接官的日期越来越近,尤其族长,整日茶不思饭不想,倒是有位少言寡语的老人提出去请教一位最高辈分的六世祖郭洪烈,看看能有什么好办、法?郭洪烈是位穷秀才,年老多病,整日不出大门,郭洪烈虽身为秀才,对于族中有些大事小情的他很少过问,既然提到了他老人家,去问一问又有何妨,或需在他那里得到良策。郭洪烈听完族长所说的事情后,他叫族长带人去窑头一趟,因为窑头还有二位长辈,看看他们能不能会有更好的办法。族长从窑头回来后,把去的情况告诉给了郭洪烈,紧接族长召集老人凑物凑钱,搭制接官大棚,钦差最近几天就到。接官大棚搭好以后,棚内正中迎门排好桌椅,只等钦差大臣的到来。当得知钦差大臣准时来到的前一天,族长按照预定的办法,叫来十来个年轻人,往接官棚担水泼地,一天的功夫把个接官棚里泼得满地是水,第二天在钦差未到之前,族长又叫人把准备好的新苇席铺到棚内的泥面上,从郭洪烈家中的红木箱内取出一个木匣,打开木匣请出了郭金城与雍正的画像,端端正正的悬挂在了接官棚的正中,两边又排出了那残存的半卦执式,至于接官用的钱粮,喂马用的草料一概没有准备,在街道两边站满了老老少少看热闹的族人。
  天快中午时分,郭庄村北响了三声大炮,一队人马直奔郭庄而来。听到炮声,族长带着族中一些人出村迎官,郭洪烈身着秀才衣冠有一青年人搀着站在棚前迎接差官。钦差大臣一见到接官大棚,脸上还算露出了点微笑,因为官棚搭得还算不错,棚的前脸一律黄绸遮面,前檐红丝穗子,檐上边彩旗飘飘,钦差下马,没等郭洪烈参拜就撩衣进棚,几步走到桌前,本想落坐后受礼,但一抬头看到了先皇雍正的画像,两边的半卦,赶紧后退两步,双膝跪倒磕头,三头磕过站起身,接下来的是后退一步磕一个头,一直磕到大棚之外,再看身上弄了一袍黄泥,钦差大臣二话没说,吩咐随从赶紧离开郭庄,一队人马出庄西行,转南上了长(长清)茌(茌平)官路奔茌平而去,郭氏家族的人们倒也平静下心来。(画像、执式都毁于土地革命时)。
  郭金城十七代孙郭相艾讲述
  郭延生 整理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文记述了德州市文史资料发展历史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