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袖石烈士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936
颗粒名称: 张袖石烈士传略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5
页码: 29-33
摘要: 张袖石,化名张博,1908年生于庆云县板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他是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的发起人之一。历任救国军司令部书记处处长,庆云县、盐山县第一任抗日政府县长,一地委政治部主任、三地委副书记等职。1943年3月17日,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张袖石9岁入学读书,他聪颖、勤奋,只因家境窘迫,15岁时辍学,后来便到天津去闯荡,靠出苦力谋生。幸与一同乡邂逅相遇,同乡念其聪慧,出力供读,张袖石遂得以到铁路学校继续念书。国民革命军决定趁机拿下庆云县城。1946年3月14日,张袖石的灵柩迁葬故里。庆云县人民政府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政府和各界群众敬献挽联,以志纪念。
关键词: 德州市 张袖石 传略

内容

张袖石,化名张博,1908年生于庆云县板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他是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的发起人之一。历任救国军司令部书记处处长,庆云县、盐山县第一任抗日政府县长,一地委政治部主任、三地委副书记等职。1943年3月17日,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
  张袖石9岁入学读书,他聪颖、勤奋,只因家境窘迫,15岁时辍学,后来便到天津去闯荡,靠出苦力谋生。幸与一同乡邂逅相遇,同乡念其聪慧,出力供读,张袖石遂得以到铁路学校继续念书。在学校里,他经常阅读一些进步书刊,开始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张袖石20岁时返回家乡,在本村高小当了庶务员。因他廉洁奉公,深受师生们的信任。他利用与学校师生的亲密关系,将自己在天津接受的进步思想和阅读过的进步刊物,秘密地在师生中间广泛传阅,对于新思想在当地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1934年春,庆云县党组织领导的马颊河罢河工斗争遭到了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白色恐怖一时笼罩了庆云大地,血气方刚的张袖石对旧社会腐朽黑暗的统治和国民党当局的凶恶残暴深恶痛绝。他甘愿冒着被抓被杀的危险,积极寻求革命道路,立志做一个有为青年。当张袖石得知他的同乡范普权(共产党员)因在泊镇师范发动学潮斗争,被反动当局和学校开除的消息后,立即与他联系,积极动员他回乡教书。正是由于范普权的参入,对庆云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起了重大作用。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张袖石开始向党组织靠拢。1935年,在大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活动面临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经范普权等同志介绍,张袖石面对鲜红的斧头镰刀旗,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拯球中华民族的危亡,遵照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指示,张袖石与同志们一道,积极筹划组织抗日队伍的工作。为此,他经常走村串户,利用各种人际关系,在田间地头,在煤油灯下,向广大村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人们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动员人们组织起来,为抗战出力。经过他们艰苦努力,不久,抗日救国会第十三分会和庆云县抗日救国军便相继宣告成立。这支抗日武装的诞生,张袖石倾注了大量心血。
  抗日救国军成立后,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前来投奔。这期间,曾有一部分由沧县向南方溃逃的旧警察也来参入,他们中间,有个姓张的小头目,委身于此一是慑于救国军的威力,二是心怀异志,想暂且栖身后另谋他图,并非真心抗日。这个小头目开始在救国军中拉帮结伙,网罗党羽。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张袖石看在眼里。就在救国军到旧县总部会合的这天,张袖石精心安排,待这个小头目进屋时,下了他的枪。然后对他们进行了义正词严的训导。鉴于县抗日救国军这支新组建的队伍的人员成分极其复杂,张袖石决定亲自担任县抗日救国军书记处处长,他为了纯洁救国军的队伍,统一大家的思想,而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教育转化工作。
  整个冀鲁边区的抗日救国军汇合以后,便趁日寇沿津浦、平汉铁路南进、敌后空虚的大好时机,着手建立边区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敌后武装力量。1938年初,由救国军改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别动纵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连续转战冀鲁边区各县,除汉奸、灭恶霸、斗顽匪、威震盐山、无棣、乐陵、宁津一带,吓得庆云县伪县长王兆康只身逃往沧州。国民革命军决定趁机拿下庆云县城。
  王兆康逃跑后,庆云县只剩伪保安大队把守,伪保安大队长为防游击队来袭,派手下加深护城河,在城外围上铁蒺藜,还把东西两个城门用土坯垒实,日夜闭门防守。为了减少伤亡,张袖石建议采取智取的办法拿下庆云县城,并主动要求进城去做伪保安队的分化瓦解工作。征得领导的批准后,张袖石只身一人化装混入城内,与县伪保安大队接触,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做通了一些人的工作,促使一个伪军中队起义,通过里应外合,三十一游击支队以最小的代价一举解放了庆云城。4月5日,冀鲁边区第一个县抗日民主政权——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张袖石当选为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当时,有一股国民党的部队盘踞在庆云县严务村,他们经常借机挑起事端与抗日队伍闹摩擦。为了制止他们的挑衅行为,维护团结抗战的大好局面,张袖石亲临严务与其谈判。面对国民党兵的刀枪威胁,张袖石大义凛然,毫不怯懦,据理力争。他向国民党部队的头头和士兵们晓以大义,宣传我党一贯团结抗日的主张和枪口一致对外的道理,阐明分裂的危害,终于说服了广大的士兵,粉碎了国民党部队个别头目借机滋事,制造事端,破坏抗战的阴谋。
  由于工作的需要,张袖石先后又调任一地委政治部主任和三地委副书记。虽然他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尊干爱兵的优良革命传统。他与干部战士和驻地群众打成一片,生活上从来不搞特殊。一次,部队行军到一个村,开饭时,警卫员心疼他日夜操劳,日渐消瘦,就给他要来几个馍馍和一碗菜。张袖石问:“战士们都吃这个?这个村的老百姓都吃馍馍吗?”“这……”没等警卫员说完,张袖石一摆手说:“快送到伤员那里去。去呀!”警卫员望着张袖石消瘦的双颊和深陷的眼窝,还想说什么,但被张袖石那严厉而深情的目光制止了。
  张袖石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依然保持饱满的革命热情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举止文雅,言语幽默。有一次,张袖石正脱下褂子捉虱子,正巧被房东老大娘看见。看到他身上那么多的虱子,房东大娘说:“哎哟,快让虱子把你吃了。”张袖石索性抓起一把笤帚扫起来,并且边扫边风趣地对大娘说:“虱子吃不了我们,它们和害人的日本鬼子、汉奸一样,迟早要被我们一扫光。”
  1943年3月17日,日军纠集驻扎在庆云、乐陵、阳信、盐山等县的伪军共1000多人,分13路对庆云的“三汾水”(汾水王、汾水马、汾水杨)一带进行合围式的“扫荡”。一度将活动在这里的三地委、三分区包围。接到情报后,地委、分区机关从拂晓开始由大、小丁庙向南转移。到达刘化风村南头时,先头部队与敌遭遇。部队边打边撤,敌人尾追不放。当撤到蔡王村西时,三分区副司令杨成德在激战中中弹牺牲。张袖石与三地委书记李广文、冀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李其华及一部分战士继续分头向北转移,到达汾水王村东南时,又与迎面赶来的200多名敌人相遇,身为三地委副书记的张袖石率领战士们向敌人猛烈射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李广文、李其华等领导同志则乘机突出包围圈,而张袖石等人却被敌人紧紧咬住。当张袖石和另外7名战士边打边走转战到小田村西北时,又遭到敌人的截击,后面的敌人也乘势追了上来,把张袖石和7名战士团团围住,此时,张袖石镇定自若,他一面指挥战士向敌人射击,一面观察寻找突破口,但是敌人越来越多,包围圈越来越小。这时,张袖石一边向敌人射击,一边高声向身边的7名战士喊道:“同志们:我们宁死不当俘虏!为国尽忠的时候到了!”当每人剩下最后一粒子弹时,他们高喊着“至死不当亡国奴”和“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46年3月14日,张袖石的灵柩迁葬故里。庆云县人民政府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政府和各界群众敬献挽联,以志纪念。
  张袖石的家乡板营村民众送来挽联:
  勇气本堪钦视死如归捐生愧煞偷生辈
  敌风尚未息欲扫而平靖难偏成殉难人
  中共庆云县委、县人民政府、县各救会送的挽联是:
  救国先起义毅然投笔从戎冀鲁打开根据地
  抗日抱血心竟致杀身成仁渤海留下壮烈风
  张袖石去了,他是为民族的独立而死的,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死得伟大,死得壮烈。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庆云县民政局)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文记述了德州市文史资料发展历史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