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王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931
颗粒名称: “圣人”王道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5
页码: 8-12
摘要: 王道,武城人,官至吏部右侍郎。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王道明武城人,正德进士,方献夫荐其学行,历国子祭酒。诸生翕然。比之宋仲敏。官终吏部右侍郎,卒谥文定,有易诗书大学億。”《清·乾隆庚午武城县志》记载:“王文定公者,武城人也,名道,字纯甫,性敏而好学,十五游邑庠,十八领东省解额,二十二举进士,以庶吉士累迁吏部文选郎进右堂中,历南北监祭酒,春坊谕德,以疾殁于官……。”出生在书香寒士之家的王道,天资聪颖,俊雅好学,很招人喜爱。明正德辛未年22岁举为进士。后又擢升为南京仪部主事,改吏部验封。王道原配夫人李氏后封号宜人。济南府接旨后,在其墓地挖井制棺椁,以深井悬椁的国葬规格下葬王道。
关键词: 德州市 圣人 王道

内容

韩风声 刘建义
  王道(1487-1547),武城人,官至吏部右侍郎。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王道明武城人,正德进士,方献夫荐其学行,历国子祭酒。诸生翕然。比之宋仲敏。官终吏部右侍郎,卒谥文定,有易诗书大学億。”《清·乾隆庚午武城县志》记载:“王文定公者,武城人也,名道,字纯甫,性敏而好学,十五游邑庠,十八领东省解额,二十二举进士,以庶吉士累迁吏部文选郎进右堂中,历南北监祭酒,春坊谕德,以疾殁于官……。”
  一、王氏家世
  武城县曹口村王道后人保存的《王氏家谱》记载:“公祖居登州府莱阳县大王庄,自大明永乐二年(1404年)西迁入籍,武城邑西之冯王庄,夫妇勤俭持家,好善乐施,教子孙以耕读为业。”其王氏迁来武城(现冯王庄村区划为河北省故城县建国镇,该村已无王姓)的一世祖王士中,字昌周,排行老二,王士中之妻杜氏生有二子。他是在燕王朱棣扫北之后第二年,明初大迁民时迁入武城,当时的华北一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片荒凉景象。修养生息近百年后,明成化丁末年,即公元1487年古历七月七日,王氏第五代人王道出生。其父王琮(音c〓ng),字苍壁,有七个儿子,长子王选,次子王道,后生五子均少亡。王琮在武城城内学校教书。出生在书香寒士之家的王道,天资聪颖,俊雅好学,很招人喜爱。他从小生活在武城(即今老城镇),十五岁到县学读书,十八岁中举为头名解元。明正德辛未年22岁举为进士。后皇帝选才,被选入北京翰林院任庶吉士之职。不久他以回家奉养祖母之名,辞官回家。皇帝诏令将其改为南京国子监教授。后又擢升为南京仪部主事,改吏部验封。嘉靖丙午起为南国太常卿,(太常卿为管祭祀礼乐之官,亦必是三品官,少卿为四品官),又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为南京户部,后改礼部侍郎,又改北京祭酒,礼、吏部侍郎(正二品)。后赠尚书。
  王道原配夫人李氏后封号宜人。继夫人张氏封号太宜人,生三男,长子幼康、次子幼广、三子幼庶。幼康举人,少亡,幼广邑庠生少亡,幼庶拔贡,后亦在朝中为官。
  王道为官后,武城南门里的王府挂着一块门匾,上写的“琅琊衍绪”四个大字,是严嵩亲笔所题。
  《王氏家谱》记载:王道为官后,嘉靖皇帝下诏书赐王道兄王选为六品冠带。王选谦逊地推说自己无学问,不称此职,于心有愧,终身不受衣锦,仍务农为生。
  二、三辞朝官
  明·嘉靖《武城县志》及《清·乾隆庚午武城县志》中均记载王道三次辞官不做,回归武城故里讲学。明·嘉靖《武城县志》均记载:“王道字纯甫,少颖悟不凡,十八领乡荐登正德辛末进士,初选翰林庶吉士,以欲养祖母及继母力辞前职。改应天教授。擢吏部主事,历员外郎中,选法公平,门无私谒,以辅臣荐升左春坊谕德。未几,以疾归家,十余年,杜门讲学,足迹不涉公府。性恬淡夷旷,慕邵雍、司马光为
  人,而笃志力行实允蹈之。嘉靖间迁南监祭酒,科条严肃,经义德行各有学程。士类翕然宗之。旋复以疾告归家,后因台臣论荐,起太常卿,历北京祭酒,礼部、吏部侍郎。”
  刚正聪明的吏部侍郎王道同众大臣一样对严氏父子为所欲为十分不满。严嵩对王道的品行才华十分佩服、器重,想为其所用。皇帝也深知王道才华藻丽,勤于政事,名传朝野,不断擢升重用。但刚正的王道却视高官厚禄如粪土,决心回家讲学。
  在王道辞官还乡时,朝中六部很多官员写诗赠别,留恋地送出京畿。在《王氏家谱》中曾有过许多首诗,后在文革中烧毁。有人仅存了二首。
  一、送王侍郎归武城
  萧散高情早息机,衣冠祖送出都畿。
  六官守道如君少,七襄辞荣自古稀。
  沃野秋风黄黍熟,长河春水白鱼肥。
  不才苦被樊笼系,矫首冥鸿故愿违。
  二、送王道归武城七绝
  十载为官两鬓丝,玉壶秋水共襟期。
  潞河一棹还乡日,赢得松筠似旧时。
  霄汉飞英五十年,衣冠令喜赋归田。
  竹窗梦觉霜风晓,犹似朝钟到耳边。
  两个朝代的县志均记载可看出,三次以疾苦归家,时间最长的是第三次。当时的内阁大学士严嵩为王道撰写的碑志中也写到:“旨允以病归。公虽去而名誉高,士大夫日其复用,居一载,(王道)起为南京国子祭酒,未几,又以疾乞归。自是一意家居,屏迹城府,读书、讲学,种树,灌园,以自适,盖不通仕籍者,十有三年,而当时自公以至台谏荐疏,日至嘉靖丙午起为南京太常卿,未至,迁南京户部侍郎。”其第二次辞官还乡才一年,又被擢升为南京祭酒,其第三次辞政还乡时间最长,长达13年,回归武城教书讲学,足迹不涉公府。其敬慕宋代易学大家邵雍(字康节)及司马光,并一心一意学习其为人处事。严嵩在碑志中评价王道说:“两任国子执法,端教表率人才,期于俗变风美,入官虽久,自奉如寒素是以君子察其行而考其言,推其用心,而柄用以福生民利国家。”
  三、侍郎之死
  嘉靖25年,离开朝庭13年的王道仍在故乡开馆讲学。一天接到皇上让其返朝的圣旨,他以患疾养病为由让来使转告圣上。皇上也认为他又想辞官不做,然后又下达了第二道圣旨。首辅严嵩怕王道不归又加上他的大印,宣王道进京。严嵩不加印还好,一加印起了反作用,王道胆怯起来。此时,由于多年松驰的边防在崛起的北方民族冲击下溃散开来,剽悍的蒙古马队长啸直入。战报传来,在西苑修炼梦想成仙的世宗醒来。世宗忙招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抵御外侵。尤其想念足智多谋而迟迟不归的吏部侍郎王道。古训讲:文官怕宣,武官怕调,王道正犯此大忌,以为进京必死无疑。所以以疾不起床为由不返京都。正如严嵩在王道碑铭中所写“公已属疾,遂不起矣。”(1547年7月)世宗朱厚熜第三次宣王道进京,并对钦差大臣讲,王侍郎非一般人才,足智多谋,他头脑很好(指记忆超群),手写得很好(指文章书法)。这次去无论如何得把他带来。古历七月二十一日,王道听说皇上又派来钦差带旨宣其进京,本以疾不起,如活着进京去,岂不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必死,反正是死罪,遂在家吞金自杀。钦差对皇帝的喻旨理解有误,认为皇帝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头、手,遂砍下王道首级及手臂装入玉匣,火速回京交皇帝御览。嘉靖皇帝打开玉匣一见果是王道首级及他掌上细长的手指,知其死无疑,痛惜万分,失声痛哭:“一代圣人鸣呼,惜哉!惜哉!”遂下旨赠王道为吏部尚书,谥号文定,赐国葬,并配上金头银臂,责成济南府厚葬,赐祭田一倾二十亩,选茔地在武城县城南运河东岸,命首辅严嵩为王道写墓志铭。即:“明故吏部侍郎王公神道碑,分宜严嵩太学士(题)”,碑正面是“永垂不朽”。
  济南府接旨后,在其墓地挖井制棺椁,以深井悬椁的国葬规格下葬王道。出殡五十天,一天一个同样的棺椁下葬,以防盗墓。《王氏家谱》记载:“墓建于河北龙湾口(城南2里运河拐弯处)计祭田一倾二十亩,坟五十家。”墓前有大赑屃驮石碑,石马、石羊、石人、石猴、石狮、石鸽、石磨等,号称“石仪方阵”。据老人们讲和宋代包公墓同一规格。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文记述了德州市文史资料发展历史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