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德县水会(救火会)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五)》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921
颗粒名称: 解放前德县水会(救火会)概述
分类号: K266
页数: 5
页码: 202-206
摘要: 德县城在清朝及民国时期,民间曾有许多社会慈善机构。州城水会同属慈善机构之组成部分。旧县府把城区划分为四个基层行政单位,城内划为第一镇、第二镇,城外划为第三镇、第四镇,各镇设有水会。第四镇名曰“与善水会”,在税务街,因该水会之设备、人员均规模较小,故一般随“平安水会”活动。四个水会共有会员四、五百人。据旧《德县志》记载:同善、平安两水会均成立于清朝道光年间,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关键词: 德县 水会 解放前

内容

德县城在清朝及民国时期,民间曾有许多社会慈善机构。如:施粥会、施棺会、赈济会、红十字会、红卍字会,冬施衣、年施面及购义地掩埋客贫死者等。州城水会同属慈善机构之组成部分。旧县府把城区划分为四个基层行政单位,城内划为第一镇、第二镇,城外划为第三镇、第四镇,各镇设有水会。第一镇名曰“同善水会”,在大寺街(今德中街)。第二镇名曰“福善水会”,在南门西街双兴庵内(今展览馆处)。第三镇名曰“平安水会”,在城外线市街(今黎明街)。第四镇名曰“与善水会”,在税务街(今前进街),因该水会之设备、人员均规模较小,故一般随“平安水会”活动。四个水会共有会员四、五百人。据旧《德县志》记载:同善、平安两水会均成立于清朝道光年间,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一、水会组织:水会系社会民间慈善之义务组织。会首(长)由该镇地方上享有声誉,民众中负有威望之头面人物出任。镇长一般兼任名誉会首或副会首,仅挂名而已。每个水会设有帐房先生,负责该会财务收支,灭火器械保护、保管、发放与回收。下设有水龙组、云梯组、挠钩组、水工组等不同工种。水会会员入会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世袭接职,即老会员年老体弱或死亡,便由其子顶替;二是由各镇所辖的街道推荐中青年劳动者。入会者须去水会注册登记姓名、年龄、住址、会员号码和分担的工种等。入会后发放“号坎”一件(蓝布缝制,坎肩后背用白布缝上某某水会,及号数字样),“号牌”一块(长方木牌,长约20公分,宽约10公分,上写会员姓名、号码)。一旦火灾报警,会员闻之立即放弃一切工作,拿着“号牌”,穿上“号坎”,急奔水会,把号牌挂在木板上,名曰“报到”,然后按个人分工,取各自的灭火工具,速赴火场。穿着“号坎”可自由出入火场,这是水会会员的标志,火场由水会会首(长)用一立式长方形红布令旗指挥,会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命令,听指挥。
  火灾发生后,火场及其周围,必然引起混乱:哭叫的,逃命的,抢救物资的,救火的,围观好奇的,还有趁火打劫的……什么人都有。如果没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标志,是无法指挥和调动救火队伍的。会员身着号坎标志,就便于指挥了。进入火场,灭火会员要立即将现场包围起来,闲杂人员一律不准进入。指挥人员看到号坎名号,便知是哪个水会成员,根据火情,合理调动各水会会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临场不乱,步调一致才能很快将火扑灭。如有火警,会员不到或不听指挥,或其行为欠妥,轻者受会首(长)斥责(批评),重者罚款(罚款不超过一吊钱)。每次灭火任务完成后,会员每人发放肥皂一块,早年每人发放一吊钱(剃头、洗澡钱)。到民国和日伪时期,剃头、洗澡钱时有时无,水会每年古历九月份宴请会员一次,一般是十大碗席面,但不准喝酒。水会宴请会员具有交换意见,联系感情,慰劳答谢,增强团结的意思。
  二、水会经费:各水会会首与商会会长均有密切的联系,为确保德县各大小商号之财产安全。商会每年须向水会提供一定数量之款项,这项款由商会摊派到各家商号交纳。另外,还有其他慈善团体和乐善好施的个人之自愿捐赠。
  水会每年所收款项,主要用于购置灭火工具,向会员发放号坎、肥皂、洗理费及宴请之开销等。各水会主管财务人员必须当众张榜,公布收支帐目以杜中饱私囊之弊。
  三、报警信号:德县古城朝阳门(即南门)城楼上,悬一古钟,钟高约2公尺,直径约1公尺。如发生火灾,值勤人员在城楼眺望全城,辨别方向后,立即撞钟报警。信号为:“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就是说以朝阳门为全城之中心点,若火灾发生在朝阳门前方,撞钟一次三下,中间顿开。若后方,撞钟一次四下,左方五下,右方六下。古钟声音宏亮,白天可听五华里,夜间可听十华里。各水会听到钟声所撞几下,便知火场方位,立即由鸣锣员疾步沿街鸣锣招集会员,各水会会员听到锣声便急奔水会,按着分工操起灭火工具,跑步奔向火场。火势扑灭后,敲打慢锣,钟声停止。
  四、灭火工具:
  1.每个水会备有两个灭火机(或曰水龙)。灭火机形状呈一长方形水柜,长约2公尺,宽、高各约1公尺,水柜底盘装有铁轮四个,可推、可拉,也可抬。水柜内安装2—4个唧筒,唧筒内装有活塞,活塞连杆上方,连接一根长约3公尺的大杠,大杠两头各横一小杠,由八个身强力壮的水龙手,上下压动,其物理性能系利用吸水、压水、喷水之原理。水柜内之水,吸入唧筒,受到活塞压力,便由唧筒下部的出水孔,顺水龙带、龙头口喷出。压力越大,射程越高,其射程高约15—20公尺,喷出之水柱好似一条银龙,急涌而出,强大而迅猛,几架水龙交插喷射,很快控制住火势。水龙手由于消耗体力过大,必须由二至三组人员轮流接替操作,否则难以支持。
  2.云梯:各水会备有长短云梯多架,供云梯手攀登楼房或屋脊(旧时代楼房少而很低)救人,抢救贵重物品。云梯手必须挑选机智勇敢青壮年充任。
  3.挠钩:挠钩可分长、中、短,按不同情况,可钩取屋内楼内之物件;可钩散成堆之燃烧物;可钩倒燃烧之屋架、货架、垛架等。挠钩手必须由力大勇敢者担当。另外还配备手持铁锨、镢头、三齿等工具的人,可拆墙扒屋,平整道路,是专门协助水龙手、云梯手、挠钩手灭火的辅助工。
  4.挑水工具:挑水工每人一条扁担,两只水桶(早年每人还有一个备夜间用的铁丝罩糊纸的小灯笼),主要负责水龙足够的用水。他们必须手脚利落,行动迅速。
  德县水会会员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均系城镇贫苦个体劳动者,如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他们自身生活并不富裕,也没有什么财产。加入水会既不为钱,也不为名,由于先人世代相传“为人一生要做点好事”的原因,故水会会员们怀着这种朴实、憨厚、自我牺牲的精神而入会。听到火警扔下自己的活计(工作)奔赴火场,人人忘我,奋力抢救,自觉吃苦耐劳而又任劳任怨。他们文化低(甚至没有文化)思想单纯,不为私利。多少年来,劳动人民把这种淳朴、善良的美德,能够代代相传,这是值得深思和学习的。
  解放后,城市的消防工作,由国家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消防早已摆脱了那较原始的灭火工具。笔者乘工作之余暇,把县城过去消防组织“水会”作为史料记述下来,以供后人参考,是不无裨益的。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五)

《德州文史(五)》

本书收录了德州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回忆德县抗日斗争二、三事、忆德县二区队抗日活动片断、德州满洲驻防兵情况及后裔之兴衰、我所知道的德县日本宪兵队、北海银行概述、德州市人民踊跃认购胜利折实公债、德州市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记实、德州解放前后的医药业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寿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