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循同志与《冀南日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789
颗粒名称: 莫循同志与《冀南日报》
分类号: K825.42;G219.245.2
页数: 6
页码: 302-307
摘要: 莫循,原名张昭训,男,汉族。1914年10月,生于山东省夏津县前子粒屯村。莫循同志14岁考入县立第一高小,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九·一八”事变后,济南学生为要求抗日赴南京请愿,遭到韩复榘政府的多方阻挠,莫循参加集体卧轨,后到达南京。是年冬季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任北大学生执委会委员。“七·七”事变后,为参加救亡运动,莫循和平津学生一道辗转到济南、徐州、南京、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活动。后调任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国会执委。1939年8月,冀南区党委让艾大炎、莫循筹备出版《冀南日报》。1949年形势好转,莫循同志在《中原日报》协助下,在郑州中原大学办起了新闻系。莫循同志于1979年1月19日在南昌溘然逝世,终年65岁。
关键词: 莫循 冀南日报 报社

内容


  莫循(1914—1979),原名张昭训,男,汉族。1914年10月,生于山东省夏津县前子粒屯村。
  莫循同志14岁考入县立第一高小,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九·一八”事变后,济南学生为要求抗日赴南京请愿,遭到韩复榘政府的多方阻挠,莫循参加集体卧轨,后到达南京。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他参加过济南学生支援平津学生运动的活动。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先后参加了反对汉奸殷汝耕伪“冀东自治区”的集会活动,反对“老法”(法西斯)的斗争,支援绥远抗战的游行示威。是年冬季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任北大学生执委会委员。
  “七·七”事变后,为参加救亡运动,莫循和平津学生一道辗转到济南、徐州、南京、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938年春,民先总部组织平津学生到鲁西北参加抗日工作。到达聊城后,和齐燕铭一起创办了全国第一份铅印的抗战报纸《抗战日报》,莫循任国际版编辑,兼任鲁西北政治干校教员和鲁西北印刷部主任。是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聊城沦陷,莫循率领印刷工人数十人携带部分印刷器材,撤退到莘县、朝城、堂邑、冠县一带打游击(准备在农村继续出报。后因环境紧张,流动频繁,终未如愿),至年底,组织上分配他任冀南区党委党刊《平原》社编辑。后调任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国会执委。
  1939年8月,冀南区党委让艾大炎、莫循筹备出版《冀南日报》。报纸于“九·一八”创刊,艾任社长,莫任总编辑。1940年4月1日艾离任,由莫继任社长兼总编辑。1942年调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
  1944年初夏,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冀南区党委并入冀鲁豫区党委,调莫循任《冀鲁豫日报》社长兼总编辑。1945年分局撤销,两个区党委仍恢复原建制,莫仍回《冀南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在此期间,莫曾以记者身份参加以宋任穷为中共代表的聊城调处小组工作。1948年秋,他亲率一支新闻队伍南下,到中共中央中原局,参加筹建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于1949年元旦创刊。5月调江西省筹办《江西日报》。
  1949年5月底到达南昌,6月7日《江西日报》创刊,莫循任社长兼总编辑。1952年调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1954年秋,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曾当选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历任江西省政协一、二、三届副主席。此时,他虽然离开新闻岗位,但他对新闻事业仍非常关心。
  二
  路遥知马力,烈火见真金。莫循同志是敌后办报的创业者。抗战八年他都坚持在敌后根据地,在残酷斗争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险阻,使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厥功甚伟。只以《冀南日报》为例,该报创刊于1939年9月,当时冀南区正值日寇沿平汉、津浦两线南犯后,又回师占领了各个县城之际,到处修公路、筑碉堡,疯狂地进行“扫荡”。八路军挺进冀南后,在区党委领导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50余个,同时建立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战争。此时国民党政府却派鹿钟麟任河北省主席,鹿与石友三部勾结,设立“第二政府”。到处破坏抗战,制造摩擦,逮捕与活埋抗日工作人员,使冀南抗战遇到严重困难。《冀南日报》一出刊,即以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指导,努力唤醒与引导人民,团结抗日,揭露日寇烧杀抢掠等罪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石友三部破坏抗战的罪行,在对敌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冀南日报》创刊时,是石印四开四版的三日刊,当时只有社长、总编辑、编辑、记者、缮写员、石印工人、发行员、交通员、炊事员等13人。莫循除写社论及其他重要文章外,还兼编一个版。没有电台,只有一部收音机,时事消息不足,他经常从外文报纸上译用一些资料作补充。没有校对,由编辑自己校。编定一期,就分头出去采访。没有邮局,大家自己动手分发,卷束、贴标签。随着形势的要求,报社逐渐发展壮大,到1940年9月份创刊一周年时,队伍发展到近700人,报纸发行达7000份。设有编辑部、印刷部、供应部、管理部及电台。同时,六个分区均建立了分社。在各条战线上都有了自己的记者,还有18名特约记者,220名特约通讯员,成为活跃在冀南根据地一支坚强的战斗的文化纵队。
  报社地址开始活动在南宫、威县、广宗交界的沙丘地带。这里茂密的丛林,遮掩着几十个村庄,是平原打游击的好地方。农民家的桌上、炕头上就是编报的场所。经常在敌人隆隆的炮声中,白天埋头编辑,晚上行军转移。敌人闯来了,女同志抱起房东的孩子,男同志扛起锄头和群众一起去“跑反”。敌人连续“扫荡”时,为了坚持按时出版,常在路沟里、坟场里抓紧时间编报。遇上敌人,群众不惜身家性命掩护报社人员,一次次度过险关。因此,每一个新闻战士,不仅会搞新闻业务,还必须会做群众工作。最令人痛心的,是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有许多好同志为国英勇捐躯,有不少同志被敌捕去运往东北边疆做苦工。为了适应战斗环境,凡能独立工作的单位都分散作战。印刷设备、材料散到各地挖地洞保存,有的隐蔽到敌人据点附近群众基础好的村镇。最紧急时,编辑部则夜夜随军行动。
  作为新闻创业者的莫循同志,在艰苦动荡地环境中,除了模范地完成自己的领导工作任务外,还要动员团结各方面人士,从敌占区采购应用材料、器品,寻找联系可靠的隐蔽关系和地点。为了工作保密,他经常于晚上独自骑车几十里路,越过封锁沟、县界沟和公路网。有时连续几夜不能平安睡觉。一次,莫循同志在编报时实在支持不住了,就依靠在墙上说:“睡五分钟叫我!”看报容易编报难,飞往各地的《冀南日报》的确是来之不易啊!
  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莫循同志在培养教育干部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当时敌后新闻干部缺乏,水平又差,他找些中等学历甚至小学生,耐心把着手教,百问不厌,诲人不倦。平日报社人员按文化程度分甲、乙、丙三组学习。甲组自学马列主义理论,定期讨论,并辅导乙组学习;乙组除自学外,负责给丙组读报,教文化课。经过言传身教和多种形式的培养教育,终于锻炼出一批经过各种严峻考验并适应敌后办报环境的坚强的新闻战士,党报在广大群众中的声誉日隆,而且名闻遐迩。1942年重庆《新华日报》和《大众报》曾向大后方人民介绍过《冀南日报》,1945年10月延安《解放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过冀南新闻工作者艰难创业的事迹。重庆进步刊物《全民抗战》记者苗培时曾专程采访过《冀南日报》,并写出了以《冀南人民的喉舌》为题的报道,高度赞扬:“在那残酷的斗争环境,居然安装着机器,印成报纸,真是奇迹!”
  三
  1949年形势好转,莫循同志在《中原日报》协助下,在郑州中原大学办起了新闻系。是年5月1日进入江西,又开办了江西省立新闻学校,自兼校长。他还在《江西日报》连续举办了三期短期培训班,为新闻战线培养了急需人才。学员结业后不仅使报社力量得到加强,还给全省、地、县机关配养了干部。他在主持省委宣传部工作时,又在江西大学增办了新闻系,学员分配到全国各地。莫循同志高瞻远瞩,身体力行,为我党新闻事业奋斗一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山不老,绿水常流。莫循同志于1979年1月19日在南昌溘然逝世,终年65岁。他的一生是和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我党的优秀党员和新闻巨匠、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莫循同志,将永远活在其战友和人民的心中!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第一辑共筛选了28篇史料,分设9个栏目。包括抗日英烈、、人物春秋、历史足音、血泪史痕、伪匪乡霸、名人轶事、史海钩沉、往事追怀、德州揽胜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马秋芸
责任者
李寿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莫循
相关人物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