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古会的历史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783
颗粒名称: 杂技古会的历史地位
分类号: K295.2;J892
页数: 5
页码: 287-291
摘要: 黄家镇杂技古会始于明代宗年间,前后历经近五百年,且每年一期,每期一个月。五百年来长盛不衰,这在中国杂技行业古会中是绝无仅有的
关键词: 黄家镇 杂技古会 历史地位

内容

黄家镇杂技古会始于明代宗年间,前后历经近五百年,且每年一期,每期一个月。五百年来长盛不衰,这在中国杂技行业古会中是绝无仅有的。
  《宁津县志》载:“每年农历八月底,云南、四川卖猴的和东北卖熊的客商便陆续赶来。古会兴盛时期,每天多达3万人,少则也有2万多人。”由此可以看出,杂技古会的影响之远,规模之大是一般行业性古会所不能比拟的。
  《宁津县志》又载:“古会上市的各种道具非常丰富。杂技类:小的如小碗,彩豆儿,大的如刀枪剑戟,花坛、彩缸、竹竿、绳索,动物如猴、熊、蛇、兔、小叭狗、小老鼠;戏剧类:刀把、旗靠、盔头、髯口,生旦净丑的戏衣,文、武场面的各种乐器等等,应有尽有,非常齐全。”从这段记载中又可以看出,黄家镇杂技古会是从明清,至民国年间各个年代的一个大型的文化用品博览会。杂技古会不但推动了中国杂技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的戏曲、曲艺说唱等民族传统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黄家镇杂技古会对中国杂技所产生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它结束了杂技、魔术道具由艺人自己制作并使用的传统作法,激励了道具制作业的发展。道具的制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光学、力学、化学等学科。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木工、锻工、板金工、模型工、油漆工等众多工种。特别是研制道具上的“门子”或“托”,需要一代、甚至几代艺人的心血。从某一角度上来看,道具的完美程度,就是表演技巧高低的标志。而艺人们常年飘流在外,加之门户之见极深,又寻找不到相互交流的机会,致使道具制作技艺发展十分缓慢。黄家镇杂技古会上道具的经营交易活动,为艺人们提供了极好的场所和条件。在这里,买者可任意挑选,卖者可以质论价。“买”与“卖”的交易也就形成艺人之间“教”与“学”和技艺切磋的过程。杂技道具交易,促进了道具制作业的飞速发展,道具制作由一人承做向小作坊生产发展,结束了艺人自己制作道具,自己使用的传统习惯,提高了道具制作的工艺水平,加快了“门子”或“托”的传播,激励了艺人工匠研制高档次道具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国杂技事业的发展。杂技道具的买卖,也促进了各种戏曲服装、文武场面上的各种乐器等相关文化艺术用品制作业的发展和交易活动。如黄家镇南的刘槐村制鼓业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该村制作的鼓,选料严格,制作工艺精细,规格齐全,所以在黄家镇古会上畅销不衰。自清顺治年间,刘槐村的制鼓业就已进入小作坊生产。
  二、黄家镇杂技古会是中国杂技界各路班团、艺人一试身手的大擂台,是中国杂技史上一个规模庞大的杂技艺术交流中心,它的举办大大促进了杂技艺术的提高和发展。杂技古会迎来了全国各路班团和艺人,从表演内容上有气功、马戏、杂技、驯兽、魔术、武术;从表演形式上又有义务演出和营业演出之分。义务演出多半是当地的杂技艺人或一、二人或二、三人,也有一人的,在街头、路边、茶馆、酒肆,边表演,边“卖口”,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为古会增添了活泼、欢乐、祥和的气氛。而营业演出的大棚鳞次栉比,彩旗高悬。演出班团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不等,演出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各种规模的杂技班团、身怀绝技的杂坛宿将荟萃一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杂技对棚演出盛会。杂技古会的对棚演出,实际上是一次中国杂技大赛,它虽不设评委,不评名次,但杂技之乡的看客是最有权威最公正的评判员。艺术水平的高低、节目质量的优劣,他们心里都有一杆秤。他们从这个大棚里出,那个大棚里进,这个大棚里看客寥寥无几,那个大棚里人头攒动。其水平高低、质量优劣也就显而易见了。杂技古会的对棚演出,带来了各路班团人才的竞争、节目技巧的竞争。要想在杂技古会上赢得声誉,站住脚根,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那就必须立足创新,在培养尖子演员、尖子节目上狠下功夫。为了提高技艺,在演出间隙,他们也相互观摩,切磋技艺,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黄家镇古会上的“千台戏”,带来了姊妹艺术的相互渗透和交流。杂技古会引来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业人等。古会期间,黄家镇实际上已成为江湖文化历史名镇。特别是河北梆子、评剧、哈哈腔等戏曲,西河大鼓、木板书、评词等曲艺以及“拉洋片的”、“大儡子戏”、“扁担戏”等表演说唱艺术门类的参与,为杂技古会带来“千台戏”的美誉。从而也带来了姊妹艺术的相互借鉴、交流、学习。尤其是古会上杂技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同台演出,使各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更为直接。为了争得观众,杂技大棚里也有时演戏曲或曲艺。上一个节目说大鼓,下一个节目演魔术。上一场演戏曲,下一场就演杂技。清朝末年,宁津城北崔庄的崔老板领子弟班在古会上演“哈哈腔”,其表弟陈师傅领马戏班也在古会上演出。陈师傅便从哈哈腔剧团里借来了戏曲服装、盔头、髯口,让自己的演员扮成关公、穆桂英、花木兰、杨宗保等人物,骑上艺马,沿古会上的大街小巷走了一遍。古会上的看客你拥我挤,争相入棚观看关老爷、穆桂英的马术表演。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种新的宣传观众的形式——“拉街”(演员化妆后的串街宣传)。
  总之,黄家镇杂技古会近500年来长盛不衰,对中国杂技的发展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杂技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第一辑共筛选了28篇史料,分设9个栏目。包括抗日英烈、、人物春秋、历史足音、血泪史痕、伪匪乡霸、名人轶事、史海钩沉、往事追怀、德州揽胜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承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黄家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