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古会盛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781
颗粒名称: 杂技古会盛况
分类号: K295.2;J892
页数: 7
页码: 279-285
摘要: 黄家镇杂技古会是全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杂技古会,它如一位历史巨人,忠实地记下了中国杂技的繁荣与昌盛。黄家镇杂技古会是杂技之乡的骄傲,也是中华杂技的骄傲。
关键词: 黄家镇 杂技古会 杂技之乡

内容

“不赶九月会,不算生意人(指杂技艺人)。”这是在杂技艺人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所谓九月会,就是专为杂技艺人买卖道具、进行技艺交流和收徒组班的行业古会。
  历史上,中国的杂技艺人大都是半农半艺,“忙时在家种着地儿,闲时出去耍玩艺儿。”每年的中秋节前后,分赴各地演出的艺人都陆续返家,一是借仲秋圆月的机会全家团聚,更重要的是回来收秋种麦。待秋收秋种忙完后,紧接着就忙于搭班插伙,增添道具及演出设施,为到外地演出做准备,此时正是农历的九月初。进入农历九月的第一个集日,即九月初五,便是黄家镇杂技古会会始的“黄道吉日”。会期历时一个月,且随逢五排十的集日,每五天一个高潮,十五日前后是最盛时期。路途较远的艺人,因其农时不同,从八月就往黄家镇赶。如云南、四川卖猴、卖蟒的;东北卖虎、卖熊的;蒙古卖马的。有的直奔而来,有的则边“撂地”(演出)边赶路,大都在九月上旬来到。古会兴盛期间,每天多达三万人,少则也有两万多人。因其顺乎民情,故而盛况空前。
  古会上各种道具的品种繁多,演出设施一应俱全。魔术道具有彩豆、小碗、幻影、蜡台、揪子、换模儿、转碴子、翻囊子等。杂技道具更是数不胜数,如竿、索、坛子、刀山架子、刀门子、火圈、三股子、水碗子、空竹、蹬技座子、叨花梴子,带“门子”的桌、椅、凳等。杂技武术兼用的器械有:刀、枪、剑、戟、斧、钩、槊、鞭、锏、锤、铲等。兽类有:本地的鼠、狗、羊、蛇,南方的蟒、猴,东北的虎、熊,蒙古的马等。当然还有棚圈、网子、影身、摆子、车辆以及锣、鼓、饶、钹和箫、管、笛、笙等。另外还有各种戏曲行头,如靠、蟒、帔、盔头、髯口、靴子等。还有曲艺行的鼓、弦子、犁花片。各种道具和演出设施,分门别类,一溜长蛇阵似的摆出三里有余。
  古会上道具的交易形式大体可分以下几种:一种是卖者有固定的门店,常年经营道具买卖,在艺人中有较高的声誉,并有固定的常客,艺人慕名而来,并可以实行预约订做道具。另一种是有的艺人因受伤或年老不能再从事演出活动,便自制道具到古会上出售,这类情况有的有固定的门店,有的在街头上摆摊,不但卖道具而且卖“门子”,出卖的同时还教买者如何使用,当然所卖的“门子”一般都是普通的“活儿”,而绝活是不肯轻易出手的。再一种是节目、道具一同出卖,买者看中了这个节目,买卖双方订好合同,多长时间给多少钱,待合同期满后,人走,道具留下怎么说,不留下怎么论。还有一种是整个杂技班、团、组参加交易,一个班、团、组多少人,能演多少节目,什么节目,买者买下几个月或一年,付给多少钱,然后买下的班、团、组插到他自己原有固定的人马中共同演出。古会上,交易形式名目繁多,不再一一而论。
  黄家镇杂技古会不但是各种道具、演出设施的交易场所,也是行家里手切磋技艺的绝好去处。这些技艺的交流有的是在道具买卖的交易中,有的是在插班搭伙的组合中。他们或在村头,或在路口,或在演出场地,或在茶馆、酒肆,相互探讨如何掐活、粘托、漂托、护托、出托、回托、换托、抢托、收托,互相研究如何避免失托、抛托以及如何“规范儿”(符合要领),如何“把罩”(选找平衡)等等。
  黄家镇杂技古会,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在买卖交易、技艺切磋、搭班插伙、拜师收徒和一切活动的交谈中,都用自己的隐语——“春典”进行。“搏春”、“盘道”贯穿古会的始终,这给黄家镇古会更增加了浓郁的行业性色彩。
  宁津县道口敬老院百岁老人李哲铨于民国七年(1918年)曾到黄家镇古会一游,野竹李村杂技艺人孙宪元老先生每到会期必到黄家镇。据他们回忆,黄家镇古会“艺分百种,戏称千台”,绝非虚夸。杂技古会上,大小班团争相选聘演员,年轻英俊且有基功的姑娘、小伙,或来一个串小翻,或拧几圈旋子,或推几下桩子,或来一把单手顶。奇技异能之士各显身手,各路高手竞持高价。各路班主也绝非等闲之辈,哪个是“顶梁柱”,哪个是“摇钱树”,上眼一看就八九不离十。看中的或收一个,或“座”“尖”全要。只要看中的演员或节目,在“包银”上绝不斤斤计较。被招聘的演员又视班、团的规模、设施等条件而要求“吃包银”(固定收入)或“吃帐”(演员按艺评人,以分记帐,按帐分红)。
  杂技之乡的魔术是远近闻名的,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法的表演尤为精采。古会期间,各路名师云集于此,棚靠棚,摊挨摊。使“手法门”的演的是“七解丝绦”、“月下传丹”;使“彩法门”的演的是“平地抠杯”、“金钱保柱”;使“药法门”的演的是“茶水变墨”、“口中吐火”;使“符法门”的演的是“抽签叫点”、“八仙转桌”。各位大师出手干净利索,变幻神速,风趣幽默。各类变法令人费解,扣人心弦,眼花缭乱。练家们一边“使口”(解说),一边“使活”(表演)。“使活”一招紧接一招,“使口”一环紧扣一环,峰起潮落,目不暇接,“活”、“口”配合得严丝合缝,恰到好处。路南的棚里表演的是以帽炸蛋,帽犹新而蛋熟;对面棚里表演的是木人口能吸烟、能说话,手杖转眼成了长长的花蛇。在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人群中,大部分是普通观众,但也有天南海北慕名而来的魔术界各门派的传人。俗话说得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魔术艺人专看你的关键——“门子”,把“门子”弄明白了,就等于“笼了人家的‘门子’(偷学了人家的戏法)”。如看不懂,等演出告一段落,便凑上去用“春典”接茬答话,或拜师交友,切磋技艺,相互交流,或购买道具。
  古会上的杂技表演更是红火热闹,各式各样的“摆子”(布制招牌)迎风招展,“喊影身”(作口头宣传)的声音此起彼伏。大棚、小棚、“撂地”的连成一片。马戏棚内,紧锣密鼓声震天地。各类艺马身材高大,脖串铜铃,跑起来哗哗作响,犹如万马奔腾,闻者紧扣心弦,精神振奋。表演马术的艺人有男有女,男着黑衣黑裤,女着红衣红裤,个个年轻英俊、干练利落,眉宇间透出英豪之气,表演起来身轻如燕,如履平地。在飞驰的快马上忽而倒立,继而蹬里藏身,就地拾金钱,八步赶蟾,后跳马,从马上翻到马下,从马左跃至马右。
  古会上,不少班团大都做“爬刀山”的表演。刀山架子高有数丈,上悬绳索几根,绳系铡刀十余口,刃皆朝上,作软梯状。演者赤足踏利刃拾级而上,上端系有吊扣、横杆。演者在上边从这端跳到另一端,做空中飞人状。观者为之咋舌。会上的软功、硬功、轻功、气功的表演各有拿手绝招,吞铁剑、吞铁球、吊小辫者比比皆是,煞是惊险。气功表演者运起气来,身硬如铁,头顶断石,钢枪刺喉,若无其事。一人舞起拇指粗的铁棍,呼呼作响,猛击自己的左肋,铁棍顿作弓形。铁沙掌手起掌落,石块一分两开。另外,还有珍鸟异兽供人观赏。鹦鹉、八哥七效人言;孔雀、锦鸡展翼开屏;大蟒丈余,粗如屋檩;细蛇尺许,钻入口鼻;么么小鼠,竟解人意,随艺人指挥做种种游戏。总之,耍飞刀、耍飞叉、踩立绳、走钢丝、骑单车、转花碟、抖空竹、钻刀门、钻火圈、蹬大缸、蹬花伞、二鬼摔跤、狗熊掰棒子、猴媳妇回娘家等等,表演应有尽有。
  黄家镇的杂技古会,始于魔术、杂技行业,但随着不断发展,其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从事戏剧、曲艺、“儡子戏”以及“拉洋片”等各类艺人都慕名前来参加,丰富了古会的内容,活跃了古会的市场,给古会凭添了光彩,带来了“千台戏”的美誉。
  黄家镇杂技古会迎来了各种艺人,近则宁津、吴桥、陵县;远则黑龙江、吉林、福建、广东、广西,真可谓高手云集,群英荟萃。他们或招兵买马、充实班底;或拜师访友,切磋技艺;或增置设施,一展宏图。古会一结束,艺人们便闯关东、下江南、进甘陕,也有的东渡日本,南下东南亚,北去苏俄,还有的途经香港赴英、美演出。但无论走到哪里,一般都到来年再来黄家镇聚会。这样周而复始、年复一年,黄家镇杂技古会便名震四海、传扬中外。
  黄家镇杂技古会是全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杂技古会,它如一位历史巨人,忠实地记下了中国杂技的繁荣与昌盛。黄家镇杂技古会是杂技之乡的骄傲,也是中华杂技的骄傲。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第一辑共筛选了28篇史料,分设9个栏目。包括抗日英烈、、人物春秋、历史足音、血泪史痕、伪匪乡霸、名人轶事、史海钩沉、往事追怀、德州揽胜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承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黄家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