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古会渊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780
颗粒名称: 杂技古会渊源
分类号: K295.2;J892
页数: 3
页码: 277-279
摘要: 黄家镇自秦、汉时就属古冀州地,据《史记》记载,冀州地,多“角抵戏”。随着历史的沿革发展,这一带杂技颇为盛行。唐、宋以后,由于词曲、戏剧的兴起和发展,杂技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随之杂技艺人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不少杂技艺人从宫廷被逐到了民间。杂技艺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杂技艺术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艺人们迫切需要一个交流技艺,买卖道具的场所。特别是杂技艺人长年漂流在外,年复一年,即使是同村艺人也很难见面。因此寻求一个相互磋商技艺,交流演出情况的机会和场所,已成为艺人们的共同愿望。于是,黄家镇杂技古会于明代宗年间便应运而起。
关键词: 黄家镇 杂技古镇 杂技之乡

内容

黄家镇自秦、汉时就属古冀州地,据《史记》记载,冀州地,多“角抵戏”(杂技的雏形)。随着历史的沿革发展,这一带杂技颇为盛行。唐、宋以后,由于词曲、戏剧的兴起和发展,杂技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随之杂技艺人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不少杂技艺人从宫廷被逐到了民间。为皇宫贵族表演的杂技艺人大都是技艺高超、娴熟的艺术家,而他们所表演的杂技是杂技艺术的精华。杂技艺术家从宫廷回到民间,这就推动了民间杂技艺术的发展,而民间的杂技队伍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壮大。杂技艺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杂技艺术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艺人们迫切需要一个交流技艺,买卖道具的场所。特别是杂技艺人长年漂流在外,年复一年,即使是同村艺人也很难见面。因此寻求一个相互磋商技艺,交流演出情况的机会和场所,已成为艺人们的共同愿望。于是,黄家镇杂技古会于明代宗年间(1450-1457)便应运而起。
  提起南北八寨,杂技艺人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南北八寨是杂技之乡的乡中乡,是杂技之乡的“核”。南八寨和北八寨是中国杂技的重要策源地。黄家镇处在南北八寨的中心位置。而且交通极为方便。它东邻古镇保店,西邻四女寺碱河(即原黄河故道现漳卫新河)。从前,一条大路从河的东大堤顺坡直下,直贯村中。村南是“官道”,北去连镇、沧州、天津;南连陵县、德州、济南;东接宁津、乐陵;西通吴桥、桑园。
  黄家镇是一历史古镇。杂技古会兴起之前,每年的古历三月已有奶奶庙会和逢五排十集场,形成了集市贸易的集散地。这里的乡民为人厚道、善良、乐善好施,从不弱肉强食,欺行霸市。质朴自然的乡情民俗,仪态万千的人文景观早已传遍四里八乡。
  黄家镇地处杂技之乡的中心,这里的杂技艺人与江湖各业的人士接触很多,加之奶奶庙会和集市贸易的文化积淀,人们对江湖行当的衣食住行都非常熟悉,什么人“团什么点”(说什么话),什么人“垛什么窑”(住什么店),什么人“上什么啃”(吃什么饭),搭眼一看就心中有数。同时,什么人是“空子”(外行人),什么人是“相家”(内行人),什么人是“火点”(有钱人),什么人是“水码子”(穷人),黄家镇人也“朵儿尖清”(心里很清楚)。这对于接触江湖各业人、开办杂技行业性古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这样一来,杂技古会的会址选在黄家镇也就顺理成章了。始于明代宗年间的黄家镇杂技古会,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艺术明珠,镶嵌在了中国杂技艺术的王冠上。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第一辑共筛选了28篇史料,分设9个栏目。包括抗日英烈、、人物春秋、历史足音、血泪史痕、伪匪乡霸、名人轶事、史海钩沉、往事追怀、德州揽胜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承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黄家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