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敌救国从戎赤胆忠心为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747
颗粒名称: 克敌救国从戎赤胆忠心为民
其他题名: 记王克寇同志战斗的一生
分类号: K827
页数: 16
页码: 29-44
摘要: 王克寇,原名王汝清,1916年生于禹城县莒镇乡董屯村,1936年入党。他一生戎马倥偬,经历了上百次战斗,为建立和保卫齐禹抗日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为鲁西北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篇章。他那敦厚、聪慧、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中,他的英雄事迹,在人民中广为传颂。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5月,工作团奉县委之命,奔袭贾庄的伪区部,消灭汉奸周济三。但战士们不怕劳累,于黄昏前赶到了贾庄。他们假装在伪区部门口歇脚,乘其不备,猛地抱住门岗,迅速冲进伪区部大院。最后突击队以轻伤七人,牺牲一人的代价撤出
关键词: 王克寇 抗日英烈 德州

内容

王克寇,原名王汝清,1916年生于禹城县莒镇乡董屯村,1936年入党。他一生戎马倥偬,经历了上百次战斗,为建立和保卫齐禹抗日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为鲁西北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篇章。他那敦厚、聪慧、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中,他的英雄事迹,在人民中广为传颂。
  (一)
  1930年,王汝清同他的好友于春溪、高凤灵一起考入连五高小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心情十分沉重,暗暗立下抗日救国的大志。1933年,他考入平原乡师,因不满学校当局要求学生关门读书不问国事的做法,曾在作文课上以“立志”为题,愤怒地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写道:
  “国破民穷狗霸道,苛捐杂税如牛毛。日寇蹂躏我国土,独夫民贼任逍遥。富人吸尽千家血,强盗榨取万民膏。我国人民遭涂炭,胸怀大志救同胞。”国文教员马霄鹏(共产党员、鲁西北特委委员,代号“207”)看到王汝清有胆略、有勇气,敢于揭露时弊,伸张正义,便主动接近他,经常给他讲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知识,介绍一些马列主义书籍。这使王汝清的思想逐步开阔,眼睛更加明亮,进取心越来越强。
  1934年下半年,王汝清在马霄鹏老师的指导下,与于春溪等同学办起了《禹声报》,宣传马列主义,鼓动抗日救亡工作。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冒着被反动当局查禁取缔的危险,转载了毛主席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登载了《还我河山》、《起来,亿万同胞们》、《拿起刀枪冲向战场》、《埋葬日本帝国主义》等进步文章,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统战政策。这在宣传发动群众,揭露敌人的反动本质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王汝清在办报过程中,逐渐成了一名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经马霄鹏介绍,于1936年4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从此,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王汝清热烈拥护党的号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誓死抗击日寇,他请求校方在毕业证书上把名字改为王克寇,以示抗日到底的决心。于春溪也改名为于曼青。王克寇和于曼青、高凤灵毕业后一同回到家乡,常到他们的母校连五高小学去。他们三人同学校的地下党员组成党小组,王克寇任组长。党小组分析了当前局势,制定出抗日救亡行动计划:一、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坚定群众抗日信心;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争取学校师生投入抗日行动;三、揭露反动校长赵春雨的亲日行为。他们首先在师生中建立“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有27人,其中有9名教师,18名学生。他们以“民先”的名义在学校开展抗日活动。校长赵春雨是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又是杂团李朝平的政治部主任,是地地道道的亲日派。他不但不支持开展抗日活动,反而认为是破坏学校的秩序。一天晚上,他把王克寇和于曼青叫去,把匣子枪摆在桌上威胁道:“你们并非本校教师,不许煽动学生闹事。我是一校之长,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得经我批准。”王克寇和于曼青耐着性子对他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救国人人有份的道理,并严肃指出:把师生们的抗日爱国活动称为“闹事”,纯粹是亲日派的口吻,是无理指责。赵春雨哪里听得进这些,他把桌子一拍大声吼叫:“这个学校就得听我的,决不能听你们的。”王克寇和于曼青一听,觉得无法再谈下去了。当天夜里,党小组开了个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师生赶走赵春雨,来个先下手为强。次日一大早,民先队员和学生中积极分子把学校内外贴满了“赵春雨压制抗日,从学校滚出去”的标语。赵春雨一看到标语,便暴跳如雷。同学们又把他的被褥行李都扔到校外去,他也灰溜溜地逃走了。中午,王克寇、于曼青等党员带领全校师生到徐庄、程庄、坡武、丁寺一带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口号,张贴“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团结起来抗击日寇不做亡国奴!”等标语,高唱救亡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从此,党小组掌握了学校的局势,学校的抗日工作开展得更加轰轰烈烈。
  1937年11月,在鲁西北特委指导下,共产党员马凤元、尉景平、杨中一、杨瑞亭、张祝华、王克寇、于曼青等在禹城连五高小学筹建了第一届中共禹城县委员会,马凤元任书记,尉景平任组织部长,王克寇、杨中一任县委委员。
  1937年12月,马凤元,尉景平调聊城协助爱国将领范筑先将军工作,王克寇接任县委书记。根据抗日形势需要,1938年初,县委决定撤销“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禹城县总队部”,成立“禹城县抗日青年救国会”,主要动员进步青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县委通过青救会创办《青年报》和《血花》期刊,共出版40多期。
  (二)
  1938年7月,鲁西北特委调王克寇组建冀鲁支队。组织上先安排他在南宫学习了几天,返回后,立即着手组织。由于我党抗日救国的主张深得民心,他又一直扎根在人民群众当中,群众威望很高,尽管处境困难,还是很快就拉起了队伍,王克寇任政治部主任。队伍初建,经费十分困难,王克寇同志就把家里卖猪卖羊的钱拿出来。家里送来的衣服,他总是先让给同志们穿,自己穿旧的。他有件大衣,自己很少穿,常常盖在伤病号身上。有一次,战士史建训负了伤,他亲自安排史到寺前李去养伤,还把自己仅有的三块钱留下来,史建训感动得流出了热泪。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和战士同甘共苦,行军打仗从不特殊。官兵一致的作风,保证了部队士气旺盛,纪律严明,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拥护。
  1938年冬,民团李惠民部公开脱离王子范四支队,自称李团。王克寇坚持统一战线原则,为尽可能争取李惠民共同抗日,先捎信让于曼青和李谈判。被拒绝后又亲自说服李。李言不由衷,虚与应付,谈了五天,毫无结果。王克寇向特委汇报,李已决心自绝于人民。经特委研究部署,派部队一举消灭了李惠民部,同时收编了李连祥、李朝生两股民团武装。
  1939年正月十五,冀鲁支队和津浦支队进驻禹城八区的小赵庄、常庄一带。他们得知济南、高唐、长清的鬼子要合围小赵庄的情报后,便在小赵庄西设下了埋伏。战斗中炸毁敌汽车三辆,击毙日军50多名。当大批日军前来报复时,王克寇已率部经潘店东渡黄河,安全进入泰肥地区。
  3月5日,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和武装工作团掩护鲁西北特委机关向大峰山转移时,在陈营、吴营一带陷入日寇重重包围。激战突围后,一二九师独立旅武装工作团在曹庙再次与敌遭遇。武装工作团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损失很大。事后,武装工作团于曼青团长调范筑先纵队二团二营任教导员。鲁西北特委派王克寇在禹城、在平、长清、高唐边界,收拢被冲散的武装工作团成员,重新组织武装工作团。组团后,王克寇任团长,姜玉和任副团长,计有百余人。
  5月,工作团奉县委之命,奔袭贾庄的伪区部,消灭汉奸周济三。这次战斗由马锐锋任突击队长,选拔精悍战士50余人,化装成老百姓,用木轮车推着掩蔽好的枪弹,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向贾庄奔去。这天天气很热,又相距60里地。但战士们不怕劳累,于黄昏前赶到了贾庄。他们假装在伪区部门口歇脚,乘其不备,猛地抱住门岗,迅速冲进伪区部大院。汉奸队伍都在院里闲溜,一时都惊呆了。慌乱中只有少数敌人拿起枪来反抗。这本是全歼敌人的大好机会,可惜战士们缺乏近战经验,坐失良机,使敌人得以组织兵力反扑,形成一场混战。最后突击队以轻伤七人,牺牲一人(李大东同志)的代价撤出战斗。
  不久,奉上级指示,武装工作团进驻巩庄,开辟鲁西北根据地。9月,与茌平工作团、夏津工作团合编为“一二九师先遣队特务三大队”,群众一般称为“鲁西三大队”或“三大队”。干部进行了调整,原茌平工作团团长马布克任三大队队长,王克寇任政委,鲁玉光任参谋长。大队下设三个连,一支骑兵队,共300余人。
  那时鲁西北的情况很复杂,土匪和民团不下十五六个。“黄沙会”是个道会门组织,头目叫莫泽民,盘踞在津期店一带。他们帮会观念极重,全不着眼大局,村村修上土围墙,见谁打谁。三大队为筹集抗日公粮,派骑兵队去联系过几次,竟被莫泽民率黄沙会徒武力追击。王克寇派人摸清他的底细,知道他已暗中勾结上日寇,接受了日本鬼子的枪支弹药,当了汉奸,便决定消灭他。王克寇选派几名战士,化装成黄沙会员,由姜参谋率领,托言“来自云梦山大师兄处”,将莫泽民诳至夏津董古桥村赴宴。王克寇当面宣布他投靠日寇破坏抗日的罪行,随将其绑到村南砍去了脑袋,余下的黄沙会徒不攻自溃。三大队由此名振鲁西北。
  高唐县北部还有股土匪,领头人叫李卫道,借日寇势力胡作非为,欺压百姓。他对三大队明里表示欢迎,暗中却给鬼子提供情报。王克寇决定设计收编他的队伍。
  这一天,李卫道得到通知:三大队来了,便急忙集合队伍在庄头夹道欢迎。三大队荷枪实弹,在欢迎的行列中前进。忽然一声号令,行进的队伍站住了,左右一转,持枪逼住了在道路两旁的李卫道士兵。李卫道还没搞清是怎么回事就束手被擒了。这次三大队缴获歪把机枪一挺、大枪100多支、子弹2000余发。
  三大队在高唐、平原一带,兵不血刃,弹不出膛就消灭了两股汉奸武装。高唐的鬼子着了慌,乘汽车奔袭三大队。得到情报后,王克寇决定率部在聊禹公路上伏击这支来犯的日军。他们在公路上埋了7盘铁耙,还轻轻印上车印。战士则埋伏在路旁的麦田和树林里,有的就装成赶集的农民,提篮、挑担、推车,游动在附近的村路上。上午十点多钟,鬼子的汽车满载士兵呜呜地开来了。当进入埋伏区后,只听得“噗哧、噗哧”几声,轮胎被扎破,汽车动弹不了了。车上的鬼子还莫明其妙,叽哩呱啦乱问情况。王克寇一声令下,埋伏在两旁的战士万弹齐发。车上的鬼子来不及下车就死伤大半,跳下车来的鬼子,在枪林弹雨中难以立足,便趴在地上只图保命,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不到十分钟就结束战斗,击毙鬼子100多名,俘虏近百名,缴获平射炮一门,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两挺,步枪200多支,击毁汽车五辆。
  1940年3月,三大队转移到徐官屯附近。这是个较大的村子,位于高唐县东北部,村里驻有民团刘胡子百余人。当时三大队有300多人,还有随同行动的董纵两个连。如此兵力对付刘胡子应是稳操胜券。只是战斗打响后,徐官屯周围的13个伪杂团约2000余人,纷纷向徐官屯靠拢过来,反而把三大队包围起来。三大队在王克寇指挥下沉着应战,打得十分顽强。苦战两天两夜,虽然杀伤了大量敌人,但敌众我寡,难以继续作战。第三天黄昏,三大队决定突围。马布克、王克寇把部队集合在村东头,王克寇心情沉重地说:“同志们!敌人用重兵包围了我们,现在我们处于危急之中。指挥部决定:掩埋好烈士的遗体,带上伤员立即突围。”说到这里,王克寇把话锋一转,“同志们,革命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困难是重重的,但是我相信:任何困难都压不倒我们革命的战士,只要同志们振作起来,突围一定会成功。现在我命令:二连担任突击队,向东北方面突围。”二连连长肖金淦、指导员聂巨亭高挽双袖,手擎匣枪,在暮霭中率领全连战士猛虎般地扑向敌人。
  二排是二连的主力,排长贺少伍是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他一手提枪,一手握手榴弹,身先士卒杀向敌群。霎时,冲杀声、枪弹声响成一片。硝烟冲天,刀光闪闪,好一场鏖战,总算撕开一个缺口冲出一部分战士,但突破口很快被封锁了,突围没成功。
  王克寇又出一条妙计,他命令骑兵队将一匹爱嘶鸣的劣马拴在村头,让它那一声声长啸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轻装后的部队,却在夜色掩护下,从敌人的结合部悄悄冲出了包围圈。敌人一直注意马叫的方向,集中火力,从东西两头夹击过去。黑夜中,双方都以为对面是被包围的三大队,巷战了一夜,天明才知上了当。三大队早已不知去向了。
  徐官屯之战后,部队元气大伤,奉命在茌平境内休整。这事被日本鬼子知道了,又跟踪而至,想趁三大队疲惫之机,一口吞掉。三大队不得不取道杨圈返回鲁西北根据地,以避其锋。
  一次,李连祥密令他的小舅子孙歪脖夜袭小纸坊,对革命战士的家属下毒手。孙歪脖在魏寨子饭店喝酒时把这消息说出来了,被一年轻媳妇听到。她娘家在小纸坊,便连夜向三大队报告。王克寇当即作了部署。当孙歪脖带上100多人走到担杖河时,在桥头遇上了三大队。出其不意的一阵排子枪,打得孙歪脖一伙慌了手脚。有的跳河,有的被打死,大部分举手投降,100多人没剩几个。
  李连祥夜袭小纸坊失败,损兵折将,还不甘心,又秘密串通王金祥,窜到王克寇的老家董屯村,打死王克寇的父亲和祖母,绑走王克寇的祖父、母亲、妻子和弟弟。王金祥把绑去的人质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王克寇妻子的牙齿全被打掉,还被折磨成精神病。敌人如此残酷卑劣的行径,无非是想借此摧毁克寇同志的抗日信念。但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把人民大众从日寇的铁蹄下拯救出来,王克寇同志强压怒火,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坚定地战斗在抗日第一线。
  1940年冬,三大队奉命改编为“冀鲁豫军区四分区基干二团”,徐翼任团长,王克寇任政委。二团活动在齐禹、茌平、高唐、长清、夏津、恩城一带,开辟茌南、茌平根据地。从1940年冬到1942年秋,二团主要是对茌南、茌北的伪杂团进行斗争。在徐翼、谭光汉(接徐翼任二团团长)、王克寇的领导下,二团采用毛主席制定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机动灵活地袭击敌人,搞得敌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二团先后在孟庄、大吕庄、时桥、王磨庄、罗庄、寺后王、寺后李、枣刘庄、高贺庄、刘望山、毛徐庄、胜张庄等地与日伪军作战20余次,歼敌千余人,缴获各类枪支1000多件。全歼孟兆树的红枪会、伪军谢吉海部;重创齐子修、罗兆荣、谢吉红、王荣环等伪军,取得辉煌战绩。
  大吕庄之战是二团同日军的一场恶战。当时日寇集结的兵力近万人,将二团主力和几支兄弟部队围困在大吕庄。二团为了蒙蔽敌人,在大吕庄周围构筑工事,摆出固守到底的决战架势,一天之内打退敌人四次猛攻。王克寇同志负伤后,仍在火线上仔细观察敌人的兵力分布情况。当夜色降临时,王克寇命令敢死队用机枪开路,向村东呐喊冲杀,为兄弟部队杀开一条血路。他们突出了重围,但二团的主力却悄悄留在庄里没动。激烈的枪声使敌人误认为我军已全部东去,立刻调动村西的兵力向东截击。这时王克寇瞅准村西的空隙。他一声呐喊,率二团主力向村西冲出。敌人大吃一惊,又慌忙调头向西追赶。东西两头一折腾,敌人已失去战机。兄弟部队从村东脱险,二团从村西突围成功。事后,同志们说:“王政委这套战术,叫做声东击西,虚实并用,鬼子只好干瞪眼。”
  1942年秋,日寇对我解放区实行“铁壁合围”,形势十分严峻。我党、政、军的组织形式和斗争方法也相应作了调整。四分区并入一分区,二团改番号为“冀鲁豫军区一分区基干二团”,由刘克奎任团长。王克寇调任禹城县委书记兼县长及县大队政委,实现党政军一元化领导。这期间王克寇和县委一班人主要抓农村的减租减息、改造村政权、整顿党支部、领导群众开展“反蚕食”、“反资敌”斗争,巩固抗日根据地。
  (三)
  1943年7月,情况好转,王克寇又调回一分区基干二团任政委。1944年5月,二团奉命攻占牛角店。位于齐禹根据地和茌北根据地中间地带的牛角店是茌平县境内的一处较大的集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守敌是伪军刘恕安部队,武器好弹药足,镇内建有据点炮楼。攻占牛角店对改变我军处境有很大意义,军区首长和二团领导对此十分重视。部队集中后,团长和政委都作了动员讲话。王克寇说:“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已经在望,汉奸刘恕安却不识时务,盘踞在牛角店,断我交通,扼我供给,实在是可恶之至。现在上级命令我们拔掉这颗钉子,为早日渡过黄河解放济南扫除障碍。同志们!我们一定要打好这一仗!”话音刚落,战士们就挥拳高呼:“坚决完成任务,拿下牛角店,活捉刘恕安!”
  晚十点,队伍离开驻地陈海子村,朝30里外的牛角店奔去。一路上,战士们情绪十分高涨,王克寇的心情却不平静。他一边走一边对他的老战友、东阿县敌工部长聂华民说:“牛角店是块硬骨头,不好啃呀!必须内外夹攻才能奏效。现在我直担心内线的配合问题。”聂华民回答说已经做了安排,在我们发起攻击前,内线会把伪军的中队长们集中到伪区公所去抽大烟。到时候,敌军无人指挥,一定抗不住我们的进攻。王克寇沉思了一下,“战争中情况瞬息万变,主要是信心强、动作快、火力猛。老聂,我向你打个招呼,要是在战斗中我革命到底了,请把我这把骨头弄回去,埋在家乡的土地上。”部队到达牛角店已是午夜时分,村外静悄悄的,星光下,位于村中央的炮楼象一头硕大的怪兽。围墙很高,从炮楼中射出探照灯光,在夜空中晃来晃去。这一切迹象,表明敌人没发觉我军的行动。按预定计划,攻击部队迅速潜入村内,凌晨一时开始进攻,可惜的是,内线配合失误,伪军指挥官已从区公所回炮楼,他们持枪督战拼死顽抗,战斗十分激烈。一夜之间,我军多次架云梯进攻,都被敌集束手榴弹炸毁,没能突上去。一度冲进去的手枪排,也被敌人火力压了出来。天明后,我方又组织了三次进攻,终因敌人居高临下,火力又猛,未能奏效。战事胶着,双方相持不下。
  下午3点,王克寇带领几个干部亲临前沿视察地形,选择新的突破口。他们发现据点门前有几口井,据内线介绍,这是据点敌人的唯一水源。王克寇命令“严密封锁井口,断绝敌人水源。”敌人也懂得这一手很厉害,所以拼死相争。还调集特等射手,从侧面封住我军冲向井口的战士。克寇同志见此情形,心如油煎,正在这时,通讯员前来报告,说敌人要向东逃。他听说敌人要跑,忙喊一声:“同志们随我来!”一跃而起向东冲去。谁知还没过十字路口,就被飞弹击中头部,他一个踉跄扑倒在地。同志们赶紧把他抢救下来,已是血如泉涌,当时就不能说话了。医生和护士一面流着眼泪,一面千方百计紧急抢救,克寇同志却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中。分区首长、二团干部心情焦急地守候在他的身旁,多么希望我们的政委赶快苏醒过来呵!他微微睁开了眼睛,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因伤势太重,话不成音,只听到一些难以辨别的“呼噜”声,但从他那神态他那眼神中,人们清楚地了解他的意思,“莫失战机,不要管我,冲上去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随后他徐徐地闭上眼睛,一个人走了。同志们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中。
  噩耗传到激战在牛角店的战士们中间,更激起对顽敌的满腔怒火。他们悲愤交集,纷纷表示:“王政委的决心,由我们来完成。这块骨头再硬,也要啃下来。刺刀不见红,决不下战场!”分区司令员刘致远同志号召大家:“化悲痛为力量拿下牛角店,为王政委报仇!”二团在刘克奎团长指挥下,再次组织强攻。全线出击,杀声震天。战士们愤怒的烈火,化作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排山倒海般冲向敌人。炸毁鹿寨、跨越堑壕、登上围墙、直捣敌巢。
  在凌厉的攻势中,敌人乱了阵脚。敌人据点就象一条破船,被进攻的风暴摔在礁石上,顿时变成碎片。500多伪军,除死伤外,全部投降,无一漏网。
  牛角店攻下来了,我们胜利了,却永远失去了党的好儿子、二团的好政委王克寇同志。二团全体干部战士和齐禹根据地的党政首长、成千的群众,在齐禹县总寺庙为王克寇同志召开追悼会,缅怀他的英雄业绩。刘致远司令员致悼词,当他说到“克寇同志为保卫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死,临死前吃的是一肚子高粱米饭啊!”战士们都失声痛哭了。
  王克寇同志离开我们已有50多年了,他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
  (禹城政协文史办 整理)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第一辑共筛选了28篇史料,分设9个栏目。包括抗日英烈、、人物春秋、历史足音、血泪史痕、伪匪乡霸、名人轶事、史海钩沉、往事追怀、德州揽胜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王克寇
相关人物
马霄鹏
相关人物
1937年11月于曼...
相关事件
1937年12月王克...
相关事件
德州
相关地名
徐官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