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机床厂建厂及生产发展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731
颗粒名称: 德州机床厂建厂及生产发展概述
分类号: F127.52
页数: 15
页码: 107-121
摘要: 德州机床厂原名建华铁工厂。是我国机械工业部及省车床制造业的重点厂之一。她一九四五年秋,始建于山东省利津县。系由原来北海银行印纱厂的一个修理部改组的。厂址在利津县城南门里路东。厂名为建华铁木工厂。这个厂初建时的任务,为北海银行印纱厂承担印刷机的修理业务。对外修理枪械和农具。也是我原渤海军区军械修配所。有职员四、五人,工人十余人。是以畜力做动力。一九四六年末,该厂移交给了渤海行署实业处领导。在南当铺东南角被没收的一家姓李的地主的房子里进行生产。一九四七年初,和建铁工厂人员和设备移交给了渤海行署实业处并与建华铁工厂合并。这一时期,全厂职工总数已达一百人。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达到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 德州 发展史 机床厂

内容

德州机床厂原名建华铁工厂。是我国机械工业部及省车床制造业的重点厂之一。她一九四五年秋,始建于山东省利津县。系由原来北海银行印纱厂的一个修理部改组的。厂址在利津县城南门里路东。厂名为建华铁木工厂。
  这个厂初建时的任务,为北海银行印纱厂承担印刷机的修理业务。对外修理枪械和农具。也是我原渤海军区军械修配所。
  当时厂的各方面的力量很薄弱。有职员四、五人,工人十余人。机器设备仅有两部车床、一部钻床。是以畜力做动力。
  一九四六年末,该厂移交给了渤海行署实业处领导。当时渤海行署实业处派工业科吴超同志办理接收工作,办完交接后,并在厂里担任了经理(当时不叫厂长)。厂名改为建华铁工厂。厂址由利津县城南门里路东迁到路西。在南当铺东南角被没收的一家姓李的地主的房子里进行生产。
  为了扩展业务,上级(渤海行署实业处)指示,将羊角沟的和建铁工厂并入建华铁工厂。
  这个和建铁工厂的来历,是一九四六年春天,羊角沟贸易公司从烟台买过来的一个私人经营的新生铁工厂。当时贸易公司经理韩彪同志派王法武、刘青山和刘玉林三同志办理了新生铁工厂的购买和接收工作。经与原新生铁工厂经理于秀男,副经理卞中民、财东于发先(是经理于秀男同父异母的哥哥),为私方代表,达成协议时,公方欢迎原厂里的全部人员随厂到羊角沟来参加工作。
  接收后,厂开始从烟台往羊角沟搬迁。厂名定为和建铁工厂。厂还没有迁完,因羊角沟受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即将工人由羊角沟疏散到小青河以北。在以前称为唐王寨一带的一个老盐滩,临时修了些“地屋子”住着,逐步搬迁。
  从烟台搬迁的设备有:一丈二皮带车床一台、一丈八起凸皮带车床一台、六呎皮带车床一台、四呎皮带车床二台、牛头刨床一台、皮带铣床一台和皮带钻床一台。
  一九四七年初,和建铁工厂人员和设备移交给了渤海行署实业处并与建华铁工厂合并。合并过来的技术人员,即是后来德州机床厂副厂长卞中民同志等。
  两厂合并期间,在利津县城里建华铁工厂的厂址进行扩建。合并及建设就绪后,在当年夏季召开全厂大会,举行了建厂落成典礼。在大会上,有渤海行署实业处工业科科长林一风同志、利津县长王雪亭同志、建华铁工厂经理吴超同志,还有行署的一位处长参加,并分别讲了话,宣布了建华铁工厂的成立。当时工厂主要负责人有吴超、王少符两位同志。
  建华铁工厂举行建厂落成典礼后不久,由于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这年八月十八日凌晨,国民党进攻部队,已到达黄河南岸的道旭和大道王等地。在这一时期,利津县城因受到敌机的轰炸及敌人骚扰,建华铁工厂即由利津城里搬迁到县城北约十五里的东堤进行生产。
  这一时期,全厂职工总数已达一百人。其中:职员十二人、勤务七人、工人八十一人。组织机构:有工厂管理委员会、厂长办公室、会计室、工务部、营业部、保管。生产部门有车床组、翻砂组、烘炉组、钳工组、木型组。
  烟台原新生铁工厂来的人员中,有些人回了烟台,只余十三人留厂工作。
  由于设备和人力的加强,生产由修理转为半修理、半制造。是半机器半人力进行生产。生产也较为正常。产品质量以满足用户要求为合格。资金来源,是由上级调拨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缴获的战利品;再一小部分是实物等其他来源(当时这部分物资存放在利津城里大隅头北路西仓库)。工厂生产资金综合作价折合小米一百二十九万六千六百一十五斤。
  一九四八年秋,渤海行署确定建华铁工厂从利津迁往德州市。由行署实业处工业科副科长陈福惠与厂负责人吴超两同志到德州市安排迁厂工作。厂址选在德州市丰华街东头路北。迁厂建设由上级拨给小麦一百万斤作为工厂资金。于当年十月份建设完竣开始生产。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上级明确了生产方针,面向农村,以制造新式农具为主,以制造机器和修理为副。
  一九四九年二月七日,渤海行署决定,吴桥县曹洼利民铁工厂,迁往德州市与建华铁工厂合并。这个厂原属渤海行署实业处领导。负责人是张继学同志。(厂的前身,是原来宁津县合庄,属县大队的一个做手榴弹、修枪的单位。不做其他武器,只兼做自行车中轴及前、后轴,还修理榨油机等。)利民铁工厂合并来的人员有八十多人。
  这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一年。工业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相应的逐步建立。建华铁工厂也开始计算工业产值。按国家规定的一九七〇年不变价格统一换算。这一年产值达十六万一千八百元。
  一九五〇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开始进入了三年恢复时期。这年春天渤海行署确定到东光县去建设机器厂。当时东光县有个益民铁工厂。厂长是苏东山同志。产品只生产铁锅。领导上派建华铁工厂的刘宝璋同志,带着十多个人,到东光县益民铁工厂去负责建设机器厂。设备由建华铁工厂调去一台车床,钳工和锻工等工具。产品主要是生产水车并修理榨油机、五轴滚等。
  这个厂生产了将近半年,七月份进入雨季后,东光县大宫家被水包围。工厂在那里也因受洪水影响不能生产。于这年八、九月间,将益民铁工厂迁德州市并入了建华铁工厂。合并过来的人员,包括原派去的人,约有五十多名。
  这时建华铁工厂已发展到约有职工人数二百二、三十人。主要产品是生产磅秤、六呎皮带车床、十八时牛头刨床。这一年全年工业产值达到了二十六万五千一百元。完成机床十一台。
  一九五一年,上级按排建华铁工厂十五个火车大油罐生产任务。当时因为大油罐体积太大,在丰华街厂内没法制造。做了也没法向外运输。因此在铁路西征购了百多亩土地,修建了围墙,搭起了些临时性房屋,由刘宝璋同志带着一部分人,开始了大油罐的制造。这时建华铁工厂已由德州专区实业公司领导。从此也为计划迁厂到铁路西新厂址生产打下基础。这年的工业产值达到了五十五万九千五百元。完成机床十台。
  一九五二年九、十月间,建华铁工厂在铁路西新厂址,由兴德建筑工厂(德州地区建筑公司的前身,当时归德州专区实业公司领导)承包,开始兴建了第一批厂房。计有砖木结构的车间三座、仓库一座、礼堂一座。十五个大油罐生产任务,也在这一年全部完成。全年工业产值达到了九十六万一千元。完成机床四十台。
  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二年,我国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时期,厂的主要负责人,相继有吴超、王立森等同志。建华铁工厂的生产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三年合计,工业产值完成了一百七十八万五千六百元。每年平均产值五十九万五千二百元。按一九五二年的工业产值九十六万一千元与一九四九年建国的一年为基期的工业产值十六万一千八百元相比,为基期的五点九四倍。年平均递增率为百分之八十一点一,机床合计完成六十一台。
  一九五三年,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这年开始增加工程技术人员三人。铁路西新厂址新建的厂房全部收尾竣工。同年秋,工厂由丰华街迁往铁路西新厂址生产。全厂人数已达三百余人。从这年开始,在已生产解放式水车、三十六时牛头刨床的基础上,又生产水泥拌合机。磅秤不再生产。这年的工业产值完成五十四万三千三百元。完成机床二十一台。
  一九五四年,试制双轮双铧犁。厂名改为德州铁工厂。这一年完成工业产值五十九万二千五百元。完成机床九十台。
  一九五五年,归省领导。大批生产双轮双铧犁。完成工业产值三百一十九万八千元。增加工程技术人员十一人。
  一九五六年春,开始试制C620车床(仿苏1〓62M普通车床)。厂址向南扩大,扩入了盐业公司地基。这年完成工业产值七百零七万三千三百元。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达到的最高水平。与三年调整时期最后一年为基期计算,四年的平均递增率为百分之六十四点七。这一年晋升了一批工程师、技师。
  一九五七年,C620车床试制成功。于三月八日鉴定了第一台样机,并投入批量生产。生产一米和〇点七五米两种规格。当年生产八十台。厂址又一次扩大,使用了土产的一部分地基。这一年完成工业产值一百二十六万三千五百元,机床八十台。
  整个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厂的主要负责人相继有:王立森、马忠堂、王善文等同志。合计完成工业产值一千二百六十七万零六百元。平均每年产值二百五十三万四千一百二十元。为三年恢复时期平均年产值的四点二五倍以上。五年合计完成机床一百九十一台。
  一九五八年,进入了我国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这年国家和地方均大量投资进行建设,又全民大炼钢铁。这一年厂里先后建设了三立方米、十二立方米的小高炉各一座,六立方米的小高炉两座,投入了大炼钢铁的生产。C620车床也大批量投产。厂改为德州机床厂。基本建设投资相应地增加,扩大了厂房等生产建设。总计全年完成了基本建设投资一百二十三万三千元。完成工业产值四百零五万五千一百元。完成机床三百六十台。
  一九五九年,除大批量生产C620车床外,又开始试制C650普通车床。这一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九十五万元。完成工业产值四百四十九万七千八百元。完成机床三百九十八台。
  一九六〇年,试制并批量生产C650普通车床外,仍大批量生产C620车床。在这年开始试制八二迫击炮产品。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九十七万九千元。完成工业产值五百八十二万零七百元,完成机床五百二十六台。
  一九六一年,仍继续生产C620车床外,并为八二炮生产制做所需设备。开始试制深孔机床。这时的工厂规模按职工总数衡量,全厂年末人数,已发展到一千四百二十三人。年工资总额达到七十九万九千元。这一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十万零二千元。完成工业产值二百九十七万一千四百元。完成机床一百七十六台。
  一九六二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按照上级的规定,下放了一部分家在农村的职工。下放人数有六百多人。这年的年末人数是七百九十二人。全年工资总额五十四万二千元。完成墓本建设投资五十八万五千元。其中国家投资六万五千元。自筹资金五十二万元。工业产值完成二百一十二万四千九百元。完成机床一百九十二台。
  自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整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厂的主要负责人相继有:马忠堂、王善文、刘洪业等同志,技术负责人有主任工程师都本才同志。总计完成工业产值一千九百四十六万九千九百元。平均每年产值三百八十九万三千九百八十元。完成机床一千六百五十六台,平均每年完成机床三百三十点四台。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三百八十四万九千元。平均每年完成七十六万九千八百元。产值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一点五四倍。
  一九六三年,是国民经济三年调整的第一年。自行设计并批量生产ZT80系列深孔钻、镗床。全年完成工业产值二百二十一万九千三百元。机床完成二百二十七台。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三十万元。年末职工人数七百五十二人。工资总额四十八万四千元。
  一九六四年,由省交德州地区领导。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年末职工人数上升为九百二十一人。工资总额五十五万九千元。完成工业产值三百零一万八千一百元。机床完成了三百二十五台。基本建设投资完成五十万双零四百元。其中国家投资四十九万九千元,地方自筹一万一千四百元。
  一九六五年,深孔机床列入正式产品,这年年末职工人数上升到一千零六十七人。工资总额达到五十九万六千元。完成工业产值四百六十六万二千八百元。完成机床五百一十三台。基本建设投资完成七十三万一千七百元。其中国家投资九千六百元,地方自筹七十二万二千一百元。
  三年调整时期,厂的主要负责人相继有:王善文、马元岭、李鲁活同志等。合计完成工业产值九百八十九万九千二百元。年平均产值三百二十九万九千七百三十多元。按一九六五年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末一年的工业产值为基期相比,三年平均递增率为百分之二十九点九。总计完成机床一千零六十五台。每年平均三百五十五台。基本维持“二五”时期的水平。基本建设投资三年完成一百五十三万二千一百元。
  一九六六年,进入我国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深孔机床,更新为T21系列深孔钻、镗床。钻孔直径四十至八十毫米。最大镗孔直径为二百毫米。钻、镗深度分别为一至五米五种规格。并发展为厂的主要产品。同年还自行设计并批量生产M41系列深孔珩磨机。工件最大珩磨直径为二百毫米,珩磨深度分别为一至三米三种规格。珩磨光洁度稳定在花九(▽9)以上。也发展为厂的主要产品之一。这年年末职工人数达到了一千一百四十九人。工资总额六十五万六千元。完成了工业产值五百六十六万三千六百元。完成机床六百九十八台。
  一九六七年,军工车间迁走。同年自行设计并生产成套管加工机床Q194及Q198。厂址第三次扩大,又扩进了土产的地基。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地方自筹五十三万三千八百元。完成工业产值五百九十万零三千四百元。完成机床七百零三台。年末职工人数一千一百零八人。年工资总额六十六万二千元。
  一九六八年,由德州机床厂着手筹建德州第二机床厂。这个厂是德州机床厂“下蛋”的工厂。当时的筹建小组是德州机床厂配备的人员。由崔秀亭同志任组长,组织筹建班子。在市交通局所属的马车队、搬运二队驻地做厂址,着手筹建。设备及人员也是德州机床厂配备的。除改建原有房屋外,于一九七〇年相继建设了铸、锻及装配等车间,并自制了五吨梁式吊车。主要产品是M131W万能外园磨床及M8325凸轮磨床。新厂负责人相继有张玉成、薛宗武、徐郁文等同志。
  一九六八年,德州机床厂完成工业产值五百九十六万九千九百元。完成机床六百三十七台。完成地方自筹基本建设投资三十一万六千五百元。年末职工人数达到一千二百九十四人。年工资总额六十五万元。
  一九六九年,试制生产CQ61100普通车床。全年完成工业产值六百六十八万七千五百元。完成机床八百五十三台。完成地方自筹基本建设投资五十万零九千八百元。年末职工人数到达一千三百九十五人。年工资总额七十一万九千元。
  一九七〇年,完成工业产值一千零八十二万七千一百元。完成机床一千一百七十一台。创造了产品年产量的最高历史水平。全年完成地方自筹基本建设投资五十四万八千二百元。年末职工人数一千四百五十四人。年工资总额七十七万九千元。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厂的主要负责人相继有:李鲁活辛广宇、吴学农、王安忠、张绪范等同志。技术负责人主任工程师都本才同志。五年共完成产值三千五百零五万一千五百元。每年平均七百零一万零三百元。以一九七〇年与一九六五年为基期计算,“三五”期间年平均递增率为百分之十八点四。机床五年合计产量完成四千零六十二台。每年平均八百一十二点四台。为“二五”时期的二点四六倍。基本建设投资完成一百九十万零八千三百元。
  一九七一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进入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第一年。德州机床厂移植并批量生产T68型卧式镗床。又从CQ61100普通车床转产CW61100普通车床。中心距有三米、五米、八米三种规格。也发展为厂的主要在品。全年工业产值完成一千一百二十三万八千元。机床完成一千零三十二台。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三十四万七千二百元。其中国家投资四万元,地方自筹二十六万九千七百元,企业自筹三万七千五百元。年末职工人数达到一千四百九十八人。年工资总额七十六万五千元。
  一九七二年,完成工业产值一千一百六十万零二千元。完成机床八百六十五台。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三十三万元。年末职工人数到达一千五百一十人。年工资总额八十一万一千元。
  一九七三年,完成工业产值一千双零三万四千元。完成机床七百三十台。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三十二万三千元。年末职工人数发展到一千五百二十三人。工资总额八十九万九千元。
  一九七四年,完成工业产值二百四十七万九千元。完成机床七十一台。年末职工人数一千五百一十八人。工资总额八十六万二千元。
  一九七五年,移植生产C61160型普通车床。车削工件最大直径为一千六百毫米。全年完成工业产值六百五十九万一千元。完成机床五百三十二台。年末职工人数发展到一千五百八十人,工资总额八十八万二千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八万八千元。其中国家投资八万元,自筹资金八千元。
  自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五年,整个“四五”时期。厂主要负责人相继有:张绪范、郭颜荣等同志。合计完成工业产值四千一百九十四万四千元。平均年产值八百三十八万八千八百元。超过“三五”时期的生产水平。机床五年完成三千二百三十二台。年平均六百四十六点四台。较“三五”时期降低百分之二十点四三。基本建设投资完成一百零八万八千二百元。
  一九七六年,进入国民经济计划的“五五”时期。这一年完成工业产值六百七十五万八千元,完成机床二百三十六台。基本建设投资完成五万一千六百元。年末职工人数一千五百七十八人。工资总额九十万零七千元。
  一九七七年,完成工业产值八百七十一万元。完成机床五百三十一台。基本建设投资完成十二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五万元,自筹资金七万元。年末职工人数一千五百七十人。工资总额九十万零九千元。
  一九七八年,自行设计并生产Q137切丝机。生产效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八至十倍。开始研制数显机床。在深孔加工机床上应用数显技术。同年喷吸钻在深孔加工机床上的应用获得省科研奖。深孔机床加工的成套刀具,也作为特殊定货供应用户。全年完成工业产值一千二百双零三千元。完成机床四百九十三台。基本建设投资完成十七万四千元。其中地方自筹九万元,企业自筹八万四千元。年末职工人数发展到一千七百七十七人。工资总额一百一十二万八千元。
  一九七九年,完成工业产值一千二百一十一万九千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完成机床五百三十六台。基本建设完成地方投资六万九千元。年末职工人数一千七百四十八人。工资总额一百二十四万三千元。
  一九八〇年,在T21系列深孔加工机床基础上,增加生产T22701深孔钻、镗床,镗孔深度为七米。在机构方面,德州机床厂于年初和德州第二机床厂、德州机床维修站,合并为德州机床总厂。总厂下属三个分厂,七个车间二十二个科室。原德州第二机床厂为二分厂,机床维修站为三分厂。总厂领导班子由八人组成;党委书记是马挺军同志(八一年已调出);党委副书记兼厂长是曾宪亭同志;党委副书记刘洪达同志;副厂长有阎中印、吴芳廉、郭光来、周云普、孙连奎五位同志。总厂对人、财、物、产、供、销实行统一管理。全厂职工总人数达到二千三百四十七人。年工资总额为一百八十万零一千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为一千一百一十七万一千元。完成机床八百四十三台。基本建设投资完成十一万一千元。其中国家投资一万元,地方自筹十万零一千元。
  整个“五五”时期,总计完成工业产值五千零七十六万一千元。平均每年产值一千零一十五万二千二百元。超过“四五”时期的水平。以一九七五年为基期与一九八〇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率为百分之十一点一。产品产量五年合计完成机床二千六百三十九台。平均每年完成五百二十七点八台。较“四五”时期降低百分之十八点三五。基本建设投资完成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元。
  一九八一年,又对C620普通车床进行了改型设计。研制成功C620B型普通车床。其转速每分钟达一千转。
  总之德州机床厂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她在生产方面,是伴随着解放战争、国民经济三年恢复和国民经济计划发展各个时期,她为军工修械;为农业制造农业机械;为工业投入机床生产。产品产量不断上升;品种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为解放战争、经济建设,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她的贡献在于:为革命的每一时期提供了物质技术装备;为经济建设积累了资金;特别为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培养了许多干部和技术人才;更为我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节省投资、艰苦创业”等有用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在中型深孔加工机床生产方面,居国内突出的地位。她生产的T21和M41系列深孔加工机床,广泛应用于机械、石油、军工、煤炭、铁路、电气、液压元件等行业生产厂。并成为国家中型深孔机床主要出口厂。从一九七二年开始出口C620普通车床和T21系列深孔机床,到一九八一年,已行销亚、非、拉、欧等各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八十四台。
  她在培养干部和技术力量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厂至现在已培养出干部(包括以工代干)四百六十七人。其中自一九七四年开始,在厂办大学中,三届学员,计培养出技术干部八十七人。厂历年向外输送的干部约有一百八十五人。其中技术干部约有一百五十人。这些干部除分布在德州市各金属加工企业等外,也有一些调出德州市输送到外地工作。
  她在技术力量方面,拥有一百三十八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工程师或相当于工程师级的有三十七名。厂设有机床工艺研究室。能够进行典型工艺及结构试验。对一般普通车床,深孔加工机床设计周期为半年。生产试制周期为六至八个月。较复杂的产品为一年。技术力量是较强的。
  她在生产资料和生产力方面,全厂占地面积二十四万三千三百三十四平方米(合三百六十五亩)。其中生产面积四万二千六百五十八平方米。全厂职工总数一九八一年已达到二千四百二十三名。拥有工业生产设备六百三十四台。其中金切设备三百六十六台。精尖设备五十一台。
  她的迅速成长、发展壮大表现在总的数字方面,以一九八一年到建国初期计算,职工增加了十二倍。金属切削机床拥有量增长二十七倍。提供的通用及专用机床品种共七十个。培养干部计四百六十七人。机床累计产量达一万四千零四十五台。工业总产值累计二点零五亿元。上交利润累计二千三百九十一万四千元。缴纳税金九百二十八万八千元。上交利润和税金为国家历年投资总额的四点八倍。
  从她以上各个方面,及她创造的主要生产指标的历史最高水平方面看,她已是发展为历史最高年产值达到一千二百一十一万九千元;产品历史最高年产量完成机床一千一百七十一台,而且是在德州市历史最长;为国家贡献较大;技术装备及技术力量较强,更是在中型深孔加工机床生产方面,居国内突出地位的一个机械制造业企业。
  本文作者:政协德州市委员会委员
  政协德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
  德州市计划委员会工程师(已离休)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文收录了回忆三人小组在德州、胜利光复禹城、渤海军区袁司令谈禹城战役、一夜拔除陵、盘沿线十个伪军据点、岗楼、德州历史沿革、德州明苏禄国东王墓考、德州航运史料、德州地区地震史料、德州机床厂建厂及生产发展概述、我所经历的南京“四·一”惨案14篇德州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绍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