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魏高庆墓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730
颗粒名称: (四)魏高庆墓碑
分类号: K877.45
页数: 5
页码: 100-104
摘要: 据《德县志》载;“碑为北魏正始五年镌。清光绪二十一年秋,第三屯河岸崩坼,石沦於水。光绪二十三年,水落石出,邑人移于学宫。碑早建于高贞〔碑〕十余年。以文考之,当与高贞〔碑〕为雁行碑。字如出於一手,惟石质不逮,今移置民众教育馆”。在高庆碑阴,也刻有一段文字是:。“光绪乙未夏六月,河决第三屯,得之决口。於丁酉三月念六日,移置学宫。”这段题字没有具名。由于史籍材料的缺乏,高贞和高庆的身世,不得其详。我们从高贞碑的碑文中,得以了解到,高贞是渤海蓨人,汉族。一九二四年,直奉战争⑥,大军过境,学宫成为驻军场所。(二)高湛墓志,《德县志》说出土后为“邑人封希孔收藏”。而《碑帖录》说出土后“移植德州学宫”。
关键词: 德州 高庆 墓碑

内容

据《德县志》载;“碑为北魏正始五年(公元508)镌。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秋,第三屯河岸崩坼,石沦於水。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水落石出,邑人移于学宫。碑早建于高贞〔碑〕十余年。以文考之,当与高贞〔碑〕为雁行碑。字如出於一手,惟石质不逮,今移置民众教育馆”。在高庆碑阴,也刻有一段文字是:
  “光绪乙未夏六月,河决第三屯,得之决口。於丁酉三月念六日,移置学宫。”这段题字没有具名。
  由于史籍材料的缺乏,高贞和高庆的身世,不得其详。只能从碑文残余字句中,看到一些端绪。例如,在高贞碑中,能看到这些字句:“魏故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使君懿侯碑铭。君讳贞,字羽真,渤海蓨人也……盖帝炎氏之苗裔……□祖左光禄大夫渤海敬公纯嘏所锺,□诞文昭皇太后,是为世宗武皇帝之外祖考。安青将军青州刺史□公,即文昭皇太后之二兄也。”
  我们从高贞碑的碑文中,得以了解到,高贞是渤海蓨人,汉族。他的祖父是文昭皇太后的父亲,是魏宣武帝(元恪)的外祖父。他和高植应为兄弟行。高庆墓碑,名讳官职,虽已残缺无存,但在碑文中也有这样两句话;“文昭皇太后之侄,世宗武皇帝之内弟也。”高庆怎么又是世宗武帝的内弟呢?《辞典》在“高后”条下有这样的记载:“高后,后魏宣武帝之后,性悍忌,孝明帝立,为皇太后。”原来宣武帝之后,又是高庆的姐姐,文昭皇太后的侄女。因此,我们可以说,高贞和高庆也是兄弟行,都是皇亲国戚,现在弄不清家世的,只有高湛一人了。
  可是在史书中,北朝晚期的北齐时代,竟又出现了另一高湛和高贞。他们和墓碑所载的高湛和高贞,不但姓名相同,而且籍贯也相同。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不然就容易混淆。
  渤海高氏,在北朝整个时代,是最大的名门权贵。在史书上记载的人物(不包括北齐),就有高允、高肇等十六人。他们出将入相,与元魏皇室互通婚姻。所有这些人的籍贯,都是“渤海蓨人”。当时“蓨”的范围,包括现在的河北景县城南大部分,吴桥县的西南部分,故城县和山东德州的北部。现在河北省景县,就有一个高家老庄(俗称高庄),全村居民,绝大多数都是高姓。他们不但都承认是北魏高氏的后裔,而且他们的《族谱》,以及景县的《县志》,都有明文记载。北魏高氏的古墓群,在景县城南一带,不断的有所发现。德州城北第三屯发现的“四高”碑、志,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这一部分,可能属于高肇的近支,相当于后魏时期。兹按照立碑时间的先后,列表示意。(见附表一)
  北魏高氏另一支系是高欢。他是北朝北齐的创业者。据《辞典》载:“高欢北齐蓨人,字贺浑六(鲜卑名),初事葛荣,为亲信都督。尔朱兆弑魏孝庄帝,欢起兵讨兆,灭之。封渤海王,专权。帝西走依宇文泰,欢别立孝静帝,由是魏分东西。”高欢为了政治目的,“对汉人自称是渤海大族高氏的子孙。认信都守将高乾、高敖曹为族叔。但他对军队讲话,总是用鲜卑语,高敖曹如在行列,高欢就改用汉语”。⑤高欢第二子高洋灭东魏自立为齐文宣帝,在位十年死(550—559)。五六〇年,高欢第六子高演夺高殷帝位,自立为齐孝昭帝。五六一年孝昭帝死,高欢第九子高湛继位,是为齐武成帝。在位四年(561—564),禅位给太子纬。又据《辞典》载:“高贞,北齐武成帝第五子,字仁坚,封北平王,官至大都督。”兹再列表说明。(见附表二)
  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北齐的高湛是齐武成帝,上距后魏高湛的立碑晚二十余年。北齐的高贞是北齐武成帝的第五子,上距后魏高贞的立碑晚四十余年。经过这一分析,混淆可以避免了。至于北齐这一支也称“渤海蓨人”的高氏(范文澜通史简编肯定高欢是鲜卑化的汉族)他们和后魏高肇一支,是否同族一家,那是属于史学范围的事,在这里没有再进一步考证的必要了。
  上述四件北魏碑、志中,幸存的两幢墓碑——高贞碑和高庆碑,自出土以来,也历经坎坷。在学宫的时候,一些金石法帖爱好者,经常拓取碑文,分赠戚友。看守学宫的人,也随便拓印,私自出卖。天长日久,碑面自然受到损伤。一九二四年,直奉战争⑥,大军过境,学宫成为驻军场所。嗣后军阀连年混战,学宫也就连年驻军。看守学宫的人也搬走了。从此无人照管。一九二八年,北阀军进驻德县,各地都拆除寺庙,学宫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这两幢魏碑,又迁到德县民众教育馆(现在的地直机关门诊部)。七七事变以后,又迁到伪德县民众教育馆(现在的工人文化宫)。德州解放(1946)后,又几经搬迁,现在总算固定下来。德州市图书馆,把残破的碑身,用水泥粘合完好。在院中修建了碑罩,和其它碑石,一并陈列。
  北魏高贞碑,在我国碑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和北朝的张猛龙碑,洛阳的龙门二十品,称为我国北魏时三大名碑。它的拓本,上可溯到宋代,分布面遍及全国,并远及日本、朝鲜等国家。历代金石丛帖,都把它收集在内。高庆碑是近代才发现的。它既未曾收入在历代丛帖之内,流传后世的拓本也为数极少,几乎成为海内孤本。在这意个义上来讲,高庆碑更应当受到特别珍视。
  高植和高湛的墓志石刻,虽然已不存在,但它们的拓本,毕竟得流传于后世。杨震方编著的《碑帖叙录》⑦中,都有简略的说明。例一:“高植墓志。清康熙中(1662—1722)在山东德州出上,旋为田雯所得,仅存上截残石……此志多为神龟三年刻成,但文中无神龟年号,而有葬于正光二年(521)十一月十六日等字,当即刻于是年。楷书二十一行,行约三十八字。虽稍有残字,但字体精整,锋颖犹新,充分具有北朝小楷之特徵,为颜真卿所祖,有翻刻本”。我们从这里得知,高植墓志,有拓本,还有翻刻本。例二:高湛墓志:“清乾隆十四年(1749)山东德州运河岸崩时出此石,移植德州学宫。东魏元象二年(539)刻,楷书二十五行,行二十七字。出土时几无损字,但后来损字逐渐增加,字形方扁,运笔正雅,而富含蓄,杨守敬⑧评为骨格整练,其《平碑记》⑨又云:‘褚河南(褚遂良)似从此出’。此石初拓本‘遐流’二字不损。”我们从这里又得知高湛墓志有初拓本,还有很多续拓本。
  最后必须说明的有两点:(一)高植墓志,《德县志》说“元象二年刻石”,而《碑帖叙录》说应为正光二年(521)刻石,应以《碑帖叙录》为准。(二)高湛墓志,《德县志》说出土后为“邑人封希孔收藏”。而《碑帖录》说出土后“移植德州学宫”。当以《德县志》说为宜。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文收录了回忆三人小组在德州、胜利光复禹城、渤海军区袁司令谈禹城战役、一夜拔除陵、盘沿线十个伪军据点、岗楼、德州历史沿革、德州明苏禄国东王墓考、德州航运史料、德州地区地震史料、德州机床厂建厂及生产发展概述、我所经历的南京“四·一”惨案14篇德州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孟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