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掌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90
颗粒名称: 风物掌故
分类号: I276.3
页数: 14
页码: 217-22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
关键词: 德州市 风物 掌故

内容

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有很多民间传说,这些传说记载了德州文化灿烂的历史,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内容十分丰富,今选录几节,以飨读者。
  九达天衢坊的传说
  区政协文史委
  古城德州,地处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在此穿过,为历代王朝南北漕运转运之所。运河东侧,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古驿道,晋出京都的各级官员、传递诏书谕旨的驿使、赶考的举子、商贾络绎不绝,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德州古城大西门以北,小西门以南(今迎宾路东),原有一座横跨南北驿道的骑街牌坊,红柱黄瓦,金碧辉煌,十分壮观。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德州九达天衢坊。
  九达天衢坊始建于明代,为木石结构,牌坊高约8米,面宽约10米,其造型为3洞式,由4根朱红色的圆立柱支撑。在4棵圆立柱两侧,各有对称的斜顶柱1棵,共计8棵,每棵斜顶柱的柱脚下,各有1个造型奇特的顶柱石兽。石兽为伏卧状,头向一侧仰望,脊后生出尾巴。因其头部似虎,故有人称其为石虎;又因其状似青蛙,民间俗称为石蛤蟆。8只石蛤蟆,7只伏在原位置上不动,唯东南角的1只却爬到大路旁的海子边上去了。就因为这只石蛤蟆的擅离职守,留下一段南蛮子盗宝的传说。
  传说有一年来了个手摇串铃的南方游医,这个游医从小练就了一双锐利的眼睛,白天能看出各种奇异的宝物,夜间能看入地下3尺。这天他从九达天衢坊经过,一眼便看出东南角的这只石蛤蟆成了精。于是,他就在离天衢坊不远的顺城街王家老店住了下来。晚上客店关门时,游医便离店外出。店伙计李二狗问他何时回来,他说出去配药,回来的时间不定准儿。可是,游医每晚出门,天明方归,日子一久,二狗便犯了疑心。一天夜晚,游医又出门去了,二狗带好门,悄悄地跟在后面要去看个究竟。出了米市街口,二狗忽然发现天衢坊东南角的那只石蛤蟆爬到海子边上去了,他心中吃了一惊。于是,便躲在墙角处偷看,只见游医一步一步向在海子边喝水的石蛤蟆靠近,离石蛤蟆还有20多步,游医不走了,看着石蛤蟆喝完水回到原位置上,游医便开始往回走,这时,已是五更天了……。这天晚上,游医离石蛤蟆还有两步远,二狗看得心急,情不自禁地喊了声“快抓”,岂料,那只蛤蟆随着喊声顿时又变成石头的,趴在那里一动不动了。气得游医把脚一跺说:“眼看到手的宝贝,叫你给冲了。”游医盗宝不成,一气之下,离开德州。从此,那只蛤蟆就一直趴在海子边上。
  这一传说,在州城民间世代相传,传说不一,也并非史实,但却反映了那时匠人高超的技艺和人们对“九达天衢坊”这一古代建筑的赞美。
  元代皇帝为何没有陵墓
  每当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后都有一座陵墓,唯独元朝皇帝没有留下陵墓。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元朝皇帝的葬仪和其他朝代不同。据叶子奇《草木子》记载,元朝皇帝死后,是不用棺椁的,也没有殉葬品,其葬仪很奇特,只是“用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然后挖一条很深的坑埋人。地面堆土后,再“用万马蹴平”,并派一支队伍把这一地区暂时封锁起来,等到青草长成,一点也看不出痕迹后才解除封锁,撤走队伍。因此,后世就很难发现元代皇帝陵墓之所在了。
  摘自《周末》
  青龙桥的传说
  田贵宝
  德州市德城区旧城长乐门外(今勤奋街东首),有一座不大的石桥,名青龙桥。相传,长乐门外原是一片洼地,往东1.5公里,有一道绵亘数十里的大堤,名陈公堤。堤内传说是钩盘河故道,除遇特大水患时,这里是常年干涸,河里无水,逐渐形成了风道,故长乐门外俗称黑风口。有一年,狂风骤起,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对面不能见人。大风过后,长乐门外堆起一条象青龙背一样的大土岭,自陈公堤下平地至柴市街东头逐渐隆起,西行过米市街到火宫庙,迤逦至小庙门,北过峡开涨延南向迴龙。土岭南不远处堆积起一个长10余米、宽5米、高约3米的大土台,相传那大土台是黄三泰镖打窦尔墩的地方,石桥就建在青龙背与土台之间,因此,取名青龙桥。如今,青龙桥原址已辟新街,此街便名青龙街。
  井的传说
  区政协文史委
  很早以前,德州没有自来水,人们不习惯吃河水,日常饮用全靠井水,故旧时水井颇多。关于井的传说也很多,辖区内流传较广的有卢家井、马家大井、三山夹一井的传说。
  卢家井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翰林光禄卿卢宗哲,字睿卿。自幼勤奋好学,谙于经史,慷慨有大志,《四书》、《尔雅》读一两遍就能背诵如流。明嘉靖七年(1528)举于乡;十四年(1535)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由于卢宗哲清政廉洁,政绩有声,被升为光禄卿,后因不满奸相严嵩所为,请告归里。归里后在今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育新街筑建府第一座,并在府前修一水井,因称卢家井。井深10米,宽度1.2米,水深2.5米。1985年,因城市建设,水井被填平,新建成的住宅小区,因此取名为卢家井小区。
  马家大井
  马家大井系解放前马家大户所修,井址在今新湖街道办事处旭升街,人称马家大井。此井深10余米,水深3余米,井口呈正方形,约10平方米;井口镶有木制十字形框架,间隔成4个小井口,水井两边各有二块条石,供挑水人休息所用。据走访和了解知情人,解放前,马家是一大户人家,拥有田产五、六顷,宅基地五、六亩,房舍近百间,建有庭院花园。德州解放后,马家人大都迁往外地。此水井也于1956年,因旧城改造需要被填平。
  三山夹一井
  三山夹一井的井址,位于今裕丰大酒店东侧,区政府办公楼西南,建于何年何月已无据考证。此井是因夹于两户人家的三个房山之间而得名,即井的东、西面为两户人家的南房房山;井的北面为西户东房房山;井台为宽约0.75米见方的木制井台;井深约10米,井台与三个房山的间距约1.5米左右。井的南面为出口,出口前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巷,街巷的南面便是古城墙。解放前与解放初期附近的居民大都在此井挑水吃,1958年因修建原市委、市政府大楼,水井被填平。
  鬼谷子与创新思维
  相传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的老师鬼谷子在教学中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方法别具一格。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孙膑则经过认真考虑后,选择一些榆木放到一个大肚子小门的窑洞里,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的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干柴,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
  鬼谷子的创新教育启发我们:既要有创新式教授,也要有创新式学习与之呼应。如果孙膑也像庞涓一样,只知道机械地吸收知识,而不能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创新,既使是把鬼谷子的全部知识学到手,也不会超过《鬼谷子》,更不会写出《孙膑兵法》这一传世之作了。(梁言顺)
  摘自《光明日报》
  能法“小和尚”
  区政协文史委
  1936年初夏,一名自称能法的年轻和尚到德县南门城关帝庙请求挂单。能法自称家遭横祸,被迫出家,现因东北已沦陷,黎民百姓无法生活,小僧冒死逃进关内,请长老看在佛祖面上,准请挂单。南门城关帝庙绪和长老闻言,便将其收留。此后,能法在僧民中说自己俗家姓郑,父亲本系国民党校级军官,后被国民党无辜杀害,自己被迫出家当了和尚,……。但是能法在挂单期间,一不按时诵经行礼,二不守佛门戒律,而是经常早出晚归,与一些行为不轨的纨绔子弟日夜鬼混,接交诡秘。日久天长,引起庙内绪和长老和众僧的怀疑。绪和长老为了慎重从事,急忙前往大西门里准提庵,向当时任德县佛教会会长的觉悟法师详细汇报了挂单和尚能法的可疑之处,并商讨了如何对能法和尚进行考察监视的问题。
  为了弄清能法和尚的来历,有一天晚上,觉悟长老悄悄地来到南门城关帝庙内,和该庙住持绪和长老共同对挂单和尚能法进行面谈。觉悟长老首先向能法和尚询问了一些有关佛门戒律和经典名著。能法和尚开始还能搪塞几句,但随着话题的逐步深入,回答便语无伦次了,有的一知半解,有的张冠李戴,霎时又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经过这次口头考察,觉悟、绪和二位长老的心里有了底儿,但究竟怎样处理,尚待时机。能法和尚很机警,通过这次问话,心里象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他坐卧不宁,自知已露马脚,只好星夜潜逃,溜之大吉。
  第二天,身为德县佛教会会长职务的觉悟长老正打算到县衙向县长李树德禀报挂单和尚能法的可疑情况时,绪和长老急忙赶到准提庵向觉悟长老说:“能法没有‘起单’,于昨夜偷偷‘跑’了。”
  1937年10月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德县城,次年4月20日由日本宣抚班(驻城内喧哗角南路西刘家大院)会同以李子和为首的维持会,在宣抚班班长松田主持下组成伪德县县公署。随后,商会、警备队、伪警察所等机构也相继建立。与此同时,住在日本宣抚班的“随军僧”也乘机活跃起来。这时,有一个和尚,有时以日本随军僧的伪善面目出现在城乡寺院,有时身穿西服,足蹬马靴,头戴日本军帽,陪着腰挎洋刀的日本军官神气十足地出现在街头巷尾。这个“随军僧”便是曾在南门城关帝庙挂单的小和尚能法。
  能法在德县城公开露面以后,首先到南门城关帝庙内以看望众僧为名,和庙内众僧一一施礼,随后口蜜腹剑,侃侃而谈,什么“很对不起大家,上次因有要事走得很急,没来得及‘起单’,也没有和众位师兄辞别,实在失礼,请大家不要误会”啦;什么“这次回来是应大日本佛教界的邀请,随皇军一起光复佛教,普度众生”啦……等等。在场的众僧对这个神秘莫测的日本“随军僧”哪敢说半个不字,只好合十相迎,笑脸相送。
  能法和尚以“随军僧”的身份二次回德县后,巧施诡计,报复老和尚觉悟。可他知道觉悟和尚在德县佛教界是颇有影响的人物,又没有抓住他反抗日军的把柄,因此,无法对他治罪。他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先把觉悟和尚撵出城,然后再下手。主意拿定后,能法便四处活动,改组佛教会,免去觉悟和尚的职务,另派一尼姑到准提庵当住持。这时觉悟和尚预感到能法要对自己下毒手,于是潜离州城到外地去了。
  为控制佛教会,能法和尚与伪县公署日本顾问密谋,由伪县公署出面组成新佛教会。为掩人耳目,他把南门城关帝庙的本真和尚请来当挂牌会长,能法担任副会长,会址设在永庆寺内。从此,能法便由宣抚班迁至永庆寺居住,并自称住持。
  能法和尚把持了德县佛教界的大权,为了索取不义之财,便以维修庙宇为名,通过伪县公署下令向商会及各乡镇征收巨款,对永庆寺进行了草率维修,并把原在永庆寺的僧人招回寺内进行佛事活动。
  能法借维修永庆寺大捞一笔钱财之后,又以为佛爷“开光”为名,发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为永庆寺捐款施舍,并亲自到德县志尊堂志公所当面邀请所内“承办”人布施并赏光。当时,有些不明真相者解囊施舍,但有些知其人者无不背后大骂能法认贼作父,欺压良善。经过所谓“开光大典”,能法名利双收,显赫一时。但没过多久,这位行踪诡秘的永庆寺住持僧便携带巨款逃之夭夭,不知去向。
  摘自《德州文史》第十辑
  陈赓将军的幽默
  开国大将之一的陈赓,不仅是战功赫赫的一员大将,而且在生活中心胸开阔、乐观幽默。听好友叙谈,四则幽默,尤为精彩。
  一、猜测不出的幽默
  1943年夏,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整风报告。陈赓将军忽然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急步奔主席台。毛泽东一愣,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陈赓不语,手取主席搪瓷杯,“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水。而后,擦了擦嘴,向主席敬了个礼,报告说:“天太热,借主席一口水。现在没事了!”
  这时,在场听讲的干部哄堂大笑,毛泽东也微微笑之。
  二、难中遇救的幽默
  1927年秋,南昌起义的部队败走广东潮汕。这时,陈赓任贺龙第二十军第三师某营营长,周逸群任第三师师长。陈赓于南昌起义后随撤退部队恶战会昌时,左膝盖受重伤,脚腕骨被折断。他拖着断腿几经周折,潜入香港寻党,不遇。又拖断腿买票登上海轮。恰巧,时逢周逸群师长身着便服混入同船。陈赓见是周逸群师长,随即以报纸掩己面,小声唸叨说:“这鬼记者的消息真灵通,周逸群还没上船,报纸上就登出来了”。周逸群闻听大惊失色。冷静后,细思量,其话音很稔熟,顺手轻掀报纸,果然是陈赓。方安然自若,遂大笑。
  三、挖苦蒋介石的幽默
  1933年春,某日。因叛徒告密,陈赓将军于上海被捕。后押送南昌时,蒋介石在科学仪器馆(现为南昌图书馆)召见陈赓说:“陈赓,你瘦了。”陈赓对蒋介石说:“瘦吾貌而肥天下。”片刻,他对蒋氏说:“校长也瘦了。”蒋氏对他说:“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陈赓说:“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
  蒋介石哑然,闭口无语。
  四、讽刺性幽默
  那是在延安整风时期。一日,陈赓与彭德怀老总聊天。康生掀门帘而进,问:“你俩聊什么呢?”彭德怀说:“陈赓救老蒋。”康生对陈赓说:“当年你要把蒋介石毙了,现在哪里还打那么多仗!”陈赓对道:“如果那样,那老蒋不就像廖仲恺一样成了烈士?我岂不成了反革命?”康生觉得自讨没趣,只好讷讷而退。(松鹤)
  摘自《人民政协报》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记述的是新湖街道办事处位于德州市德城区西北部,地处鲁西北冀鲁交界处,为德州旧城区的全部。东依德城区东地街道办事处,西与运河街道办事处隔河相望,南接新华街道办事处,北与天衢街道办事处接壤。辖区南北最大纵距3.7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75公里,总面积10.3平方公里,人口74519人。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