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的新湖工业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84
颗粒名称: 腾飞的新湖工业经济
分类号: F427.52
页数: 15
页码: 66-8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历史上的德州,伴随着大运河的开凿,至明永乐年间,已成为全国33个著名的工商城市之一。今新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即是原州城旧址,在漫长的古代,州城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曾创建了令人瞩目的繁盛的封建城市经济。德州瓷窑旧址在德城区原城内西北角,占地约8.7公顷,瓷窑中研制出的瓷器至今还留存相当多。经市委批准,对私营工商业者的财产作价入股,使较大的工商业户加入到社会主义企业的行列。期间,原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充实、提高和关、停、并、转,理顺了各种关系,工业发展很快,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6%。
关键词: 腾飞 新湖 工业经济

内容

历史上的德州,伴随着大运河的开凿,至明永乐年间,已成为全国33个著名的工商城市之一。今新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即是原州城旧址,在漫长的古代,州城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曾创建了令人瞩目的繁盛的封建城市经济。
  本辖区内,早在宋朝就有了烧瓷手工业与红炉锻造业。德州瓷窑旧址在德城区原城内西北角(今德州市方向机厂一带),占地约8.7公顷,瓷窑中研制出的瓷器至今还留存相当多。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辖区已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行业——制硝业,只是当时制硝业尚未形成大的规模和覆盖面。自进入清朝以来,随着运河航运事业和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各种手工业也随之增多,有红炉锻造、制硝业、食品加工、酿造业等。
  单制硝行业就由明朝时期的10余户发展到清朝后期的30余户,硝的产量、质量远近闻名,当时辖区内就有24户熬硝户所产的硝专供清军使用,故有“城中三宝盐、卤、硝”之说。
  据1935年《德县志》记载:“毛硝以碱土制造而成者也。县境东、北两部地多洼下,夏秋积潦水,故成盐卤之地,每年春天经日光曝晒,则碱土浮出,刮去其土滤而煮熬则毛硝出矣”。辖区居民扫土熬硝以胜利街居民最多,已有数百年历史。清朝后期,清军指定白玉亭、侯君等熬硝户生产的硝专供清兵制造炸药使用,并指令他们,不准售于他人,违者必罚。解放后,国家采取对手工业扶植保护的方针,提倡并发动群众熬硝,继之熬硝业发展很快,硝卖给国家用以制作炸药、爆竹。硝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芒硝,化学名称为硫酸纳的水含物,是鞣制皮革、生产硫化碱的重要原料,此硝制作方法简单;一种是火硝,化学名称为硝酸钾,是制做火药的原料,可供军事、矿山、建筑部门使用。盐卤自销自用,盐可腌制咸菜,卤用于制作豆腐,泥土可托坯砌墙,群众称碱土全身是宝。
  辖区内制锉及铧店也比较有名气,由尹福寿独家制做的钢锉,其制做手艺高超,质量坚实耐用,颇受用户称赞,锉把上打印一“中”字商标,用户看了便知产家。他制做的锉由于质量好,销路广,除销售在本地外,还远销到黑龙江、山西等地。
  由栗建章、孙连福、许大章、谭跃忠、徐天奎、王瑞成合伙开办的信诚铧店,闲时雇工10余人,忙时雇工25人,主要产品有:铧头、炉子、小型农具,以后又增加翻砂铸件,生产牙板,供加工棉籽油使用。销往河北南皮、东光、连镇、故城、平原、禹城等地。
  红炉锻造历史久远,在辖区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唯有高树德经营的红炉颇有名气。主要产品有:铁铲、镰刀、菜刀等家用工具和部分农具小件。
  辖区制锅业始建于清朝中期。其中“民丰”锅店、“协昌”锅店各自独家经营,主要生产铁锅。
  建国前,辖区内未有大的工厂企业,各类行业大都是以手工业为主,小家小户个体经营,本利都不大。产业主要有三种经营方式,一是经营的产业由手工业者自产自销,独家经营,用工形式灵活多样,忙时多雇工,闲时少雇工,如熬硝业、铁器加工业、木器制作业;二是以经商的形式搞自产自销,如:糕点业、酿造业、酱菜业、扒鸡制作业;三是单纯的加工制作,如编织、刻字等行业。到建国前夕,辖区内共有红炉锻造业、木器加工制作业、食品加工业、酿造业四种类型14个制作店(铺),生产17种产品,手工业者130余人。
  解放初期,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的奋斗目标,原德州市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确定了工作的主要方针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制定了鼓励扶持政策,辖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恢复经济重建家园的工业生产自救热潮中去,在社会主义土壤的滋养下,辖区的手工业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揭开了辖区工业建设发展的序幕。
  1953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行公私合营,使手工业者共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是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运动。手工业对辖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经营分散、技术落后的诸多缺点,不但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更不利于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因此,在当时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到1956年,原德州市的543家个体手工业户全部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参加了工业生产合作社,共组成16个生产合作社和11个生产合作小组,从业人员达到1148人。在全市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大环境下,原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的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自愿组成互助组,1954年改为合作社。1956年,辖区私营工商业者联合向当时的市委申请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经市委批准,对私营工商业者的财产作价入股,使较大的工商业户加入到社会主义企业的行列。辖区内的“信诚铧店”、“民丰锅店”合营到德州齿轮厂;“振恒煤场”、“张广生煤场”合营到煤建公司;“东合成”、“聚兴东”等布店合营到棉布总店;点心铺、面条铺、米碾铺、磨坊、酱园等14个杂货铺分别合营到饮食服务公司、副食品厂、糕点厂。到1956年1月组织起来参加合作化的本辖区手工业户已达120余户,占总户数的98%以上。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使落后的生产力得到了初步的解放,合作化的手工业者的收入显著提高,合作化前全辖区手工业者的平均月工资仅12元,1956年达到30.50元,1957年又增加到37.30元。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处办企业、服务行业及街道生产在1957年以前是一无所有,到1957年,各街开始着手建服务性行业,公社创建了工业,当时的工业有衡器厂、木器厂,由公社统一组织领导工业生产。
  至1957年,对辖区内的私营工商业全部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处办集体所有制经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生产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社会生产力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原德州市及辖区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在“停产闹革命”口号的煽动下,辖区工业生产一度出现停滞、倒退的局面。自1970年底开始,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自觉抵制极“左”思潮的干扰,全辖区工业开始有所回升。又由于国家向地方下放了一部分发展企事业的权力,根据这种形势,在原德州市委的领导下,本市兴起了大办街道工业,兴办小化肥、小农机、小五金、小水泥等“五小”工业热潮,小工业开始大量涌现。原建设街道办事处辖区先后建立了红卫电磨面条加工厂,红卫机械修配厂(1978年改称为德州市电动工具厂),支农修配厂,综合厂,红卫服装一厂,石油加工厂,红旗布轮厂,铸造厂,红卫塑料厂,红卫油漆厂,红卫网套厂等11个工业企业,共有职工470人;原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先后组建了红星综合厂,童鞋厂,红星机械厂,红星商标印刷厂,防潮纸厂,红星晒图厂,红星五金厂,针织一分厂,制秤厂,红星木器厂等10家工业企业,共拥有职工1319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德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辖区工业企业认真贯彻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改革总揽全局,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积极、稳妥、协调地进行了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多方位改革,企业随之跨入了一个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阶段。期间,原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充实、提高和关、停、并、转,理顺了各种关系,工业发展很快,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6%。1988年底,处办厂、队企业11个,职工1062人,总面积10896.3平方米,主要机械设备307台,载重汽车5辆;流动资金543.8万元,工业总产值803.8万元,利税64.4万元。主要产品“月宫”牌童皮鞋、“花岭”牌女西服、“丽风”牌相巾布鞋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产品被销往全国各地。专用锁肖、錾子行销美德和马来西亚,为发展外向型产品创出一条路子。1988年底童皮鞋产量达57.8万双,布鞋42.4万双,服装4.2万件,木杠秤2627只,专用锁肖216.3万只,导纱钩、板88.8万只,糕点9.38万公斤。从此,处办企业由过去的单一型逐步向综合型、外向型全面发展。同时,街道生产也在街道居委会组织下成立并发展起来。街道生产属集体经济实体,生产指标由街道自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街道生产项目曾受到限制或停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街道生产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1988年街道生产网点达到53处,从业人员达到294人,经营项目有扒鸡加工、糕点加工、酱菜加工、来料加工及花圈加工等24种。其中制做扒鸡的有桥口街和工农街2个生产组,职工25名,制作工艺保持了回民传统方法,桥口街设在车站的“德盛斋”扒鸡店,是德州扒鸡行业名店之一,自古以来就享有很高的盛誉,产品久销不衰;桥口街、工农街各有回民糕点生产组1个,职工17人;桥口街酱菜厂拥有职工10名,产品有面酱、醋、酱油及各种咸菜,1988年生产面酱7000公斤,各种咸菜10万公斤,酱油6300公斤;另外,还有工农街电磨组、和平街弹花组、解放北纸盒组、吕家街面条加工组及旭升街、光荣街的花圈组等,收入各自不等。街道生产虽然规模都不大,但由于它的建立,不仅解决了闲散居民的生活收入问题,同时为搞好居委会各方面的工作奠定了经济基础,为无业人员和家庭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开展经济工作,全处处办企业普遍实行了厂长(经理)责任制,厂长(经理)有权制定生产方案和安排一切生产任务,有权管理一切财物、有权处理违纪职工、有权制定分配方案;把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效益紧紧连在一起,执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劳多得、浮动工资和奖金相结合制度。经过十年改革,辖区工业发展很快。截止1988年底,对11个处办企业通过招标、答辩、签订承包合同、法律公证等形式对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办事处加强了对所属企业的监督与协调,帮助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建立和完善了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员承包风险抵押金制度,变一人承包为全员承包和层层承包;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上项目,旨在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企业发展的后劲,先后对电动工具厂、石油加工厂、第一服装厂、第二服装厂、油漆美术厂、综合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仅1988年投资达89万元,全处处办及居办企业共完成产值473万元,完成销售收入547万元,实现利税56万元,其中实现利润31万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推动下,辖区工业经济在历经20多年的发展后,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工业生产逐步由建国初期的以手工业为主、产业经营方式单一的作坊式生产向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产业多样化发展。
  德州市电动工具厂是六十年代末在一无设备、二无工具、三无资金的艰难情况下,由最初的5个人自带工具组建起来的,其前身是红卫机械修配厂,建厂初期只是进行一些小型的维修和加工业务,以后的几年时间内,通过职工们的辛勤劳动,生产逐年递增,资金逐年积累。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单靠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该厂于1971年初改建扩建了现有厂房,新建了翻砂车间,引进了设备,广纳贤才,当年即开始生产八尺皮带车床及6250车床产品。1978年该厂更名为电动工具厂后,为适应市场的发展,该厂在产品更新换代上下功夫,在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的支持下,经市电刨技术鉴定后,试制成功了回DB-80/2手提式木工电刨产品,于1979年开始批量生产,年生产能力2000台。
  产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该厂积极按IS09002的质量标准,对工厂进行严格的质量体系管理,推行“三不”原则,即原材料不合格不进厂、零部件不合格不装配、产品不合格不出厂。经常聘请高级工程师给全厂职工上课轮训,强化了职工“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
  在电动工具厂的发展历程中,充满着艰难与曲折,该厂职工凭借着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经过数次技术革新和改造,使企业产值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递增,1985年共完成销售收入94.38万元,比1975年增长71.6%;实现利税5.2万元,比1975年增长63.6%。
  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前进,就象逆水行舟,必须不断增强竞争能力,要保持实力地位,就要有过硬的产品。因此,该厂1999年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超深钻探技术实验室合作开发研制出了薄壁金钢石钻头系列产品,该产品主要应用于高速公路、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基础设施建筑的各种管路和各种装修材料的钻孔,建筑物件的采样及旧建筑的翻新改建等,应用面极广,市场前景广阔。
  经过全厂职工3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电动工具厂已成为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木工工具专业生产厂。厂区占地3600M2,建筑面积3200M2,现拥有职工168人,工程技术人员20人,各种设备C602车床、套管车床、中频电炉、压力机等共70余台套,拥有资产650万元。生产的喜工牌双重绝缘电动工具产品通过了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的安全认证,拥有长城标志使用权。同时,还获得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颁发的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与2000年顺利通过了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850万元,利税80万元,产品有部分出口。
  德州市红星机械厂始建于1966年,占地面积10582平方米,现有总资产814万元(净资产478万元),其中机器设备100余台套,具有机械加工、冷镦、冷拔、冲剪、折弯、板金、热处理、电气焊等设备技术条件。现有在职职工150人,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1023万元,利润11万元,税金57.8万元,利税合计68.8万元,人均创利税6622.52元。主要产品是拖拉机配件——悬挂总成、机罩总成、挡泥板总成、锁肖总成、高强度T型罗栓和各种规格的双头罗栓、肖轴等。产品主要销往德州、潍坊、泰安、临沂、长春、天津、邯郸、西安、开封、银川、淮阳等三十余家工厂企业,锁肖总成曾销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该厂是市级“文明单位”、市级“管理示范”企业、市级“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和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2000年6月行政区划以来,合并后的新湖街道办事处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针对行政区划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主题,团结带领全处干部职工,振奋精神抢机遇,自我加压求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创了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截止2000年底,辖区内工业有服装加工、食品加工、木器加工、煤球加工、广告牌匾制作、摩托车及家电修理、印刷等近20个行业、509家个体工商户,是1988年的二倍多,处办及私营企业发展到67家,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销量,其中德州市红星机械厂、德州市电动工具厂位居榜首,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辖区工业从业人员达到近3000人,实现产值24186万元,工业增加值653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5126万元,实现利税1220万元,上交税金438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投入7822万元,其中技改投入6767万元。纳入办事处“一把手工程”管理的重点工业企业达44家,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4972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42万元,实现利税316.2万元,上交税金260.1万元,分别占全部工业经济总量的8%、20%、21%、26%、59%,占有很大比例,是办事处工业发展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加快工业发展是振兴全处经济的希望所在,是实现赶超目标强化税源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因此全处上下齐动员,掀起了“比查订干,大上工业”的热潮,把工业发展摆到了突出的位置来抓,实行“科技带动”和“名牌”战略,把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做为投入重点。电动工具厂筹资480万元,在研制出建筑工程用钻机系列产品后,又成功地研制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薄壁金钢石钻头,该厂被办事处授予2000年“科技进步企业”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深入进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搞好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大大增强了企业活力,工业生产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按照“优化环境、建设载体,政策引导,利益驱动”的原则,修订完善五股力量带动创办领办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结合社区服务,兴办民营企业项目,形成了“千军万马闯市场、波澜壮阔干民营”的强大声势。在城区发展空间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办事处党委以工业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投资350万元,在德城区天衢工业园内征地116.2亩,共引进企业8家,总投资1345万元,入园企业达到5家,至2000年已完成投资1170万元。工业园实行高起点引进,制定经济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采取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走出去招商等多种方式进行引资。办事处专门成立工业发展协调委员会,下设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园区建设的筹备机构,搞优质服务、规范性管理,下派三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常驻工业园,为入园企业排忧解难,全力帮助企业办理项目立项审批、工商税务登记等事宜,提供全方位服务。工业园的建设和开发可以说是给办事处工业发展提供了一块新的用武之地,膨胀了经济载体,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过去的一个时期,经过全处上下的不懈努力,新湖街道办事处的工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新世纪新起点,尤其是行政区划后,新的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全面实施工业“一把手工程”、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千方百计加大工业投入、全力推行对外开放,努力开创新湖经济的新局面。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记述的是新湖街道办事处位于德州市德城区西北部,地处鲁西北冀鲁交界处,为德州旧城区的全部。东依德城区东地街道办事处,西与运河街道办事处隔河相望,南接新华街道办事处,北与天衢街道办事处接壤。辖区南北最大纵距3.7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75公里,总面积10.3平方公里,人口74519人。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