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80
颗粒名称: 历史回顾
分类号: K295.2
页数: 88
页码: 13-9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历史回顾情况包括艰难的历程 光辉的篇章、忆往昔 看今朝新湖商贸、上海方言救了陈赓、腾飞的新湖工业经济、新湖饮食服务业的兴起等。
关键词: 德州市 历史 回顾

内容

艰难的历程 光辉的篇章
  新湖街道办事处党委供稿 杜文祥整理
  江泽民总书记在《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信》中指出:“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新中国成立前后,新湖街道办事处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是在中共德州市委、德城区委领导下带领辖区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进行艰难的探索,创造辉煌业绩的历史。了解和总结其历史,对资政、育人、存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德州市党的早期活动始于1926年,但由于德州为鲁西北反动势力聚集地,党组织始终未能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敌后抗日武装根据地的建立,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1941年,中共德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942年,中共德州敌占区工作委员会成立。1946年1月正式成立了中共德州市委员会。
  德州解放后,中共德州市地方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1926年,共产党员王凤歧受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派遣来德州,以博文中学教员的身份宣传进步思想,介绍进步书刊,以唤醒民众,声援北伐革命。1933年,共产党员王力全利用仓廒小学校长的身份,在博文学小、师范讲习所秘密组织读书会,编印《南风周刊》,宣传马列主义和抗日救国道理。1941年夏,共产党员张大中秘密发展德县中学进步学生参加民族解放抗日先锋队,投身抗日救国运动。期间,皆因白色恐怖严重,党组织始终未得建立。
  1941年10月,经中共冀鲁边二地委批准,中共德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942年初,中共冀鲁边二地委决定,将共产党员、平北县(今平原县)各救会主任刘子光调来德州,任德县工委宣传部长兼七区区委书记。同年9月,刘子光利用同学关系,团结教育有志青年,将魏国光、吕子诚、徐晓峰吸收入党,并在县城东土桥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刘子光任书记。
  1943年9月,为加强敌占区党的工作,冀鲁边二地委决定成立中共德州敌占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子光,委员魏国光、徐晓峰,工委驻土桥一带。1944年1月,中共渤海区党委成立,敌占区工委改属渤海区二地委。
  中共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和建设街道办事处地方党组织活动始于抗日战争后期,党在辖区内的革命斗争首先在店员和手工业者中发展。1944年,上级党组织派遣张佃俊同志来辖区进行党的地下秘密组织活动。张佃俊以拉洋车、当店员为掩护,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分化瓦解敌军,发动组织手工业者和店员同日伪军、奸商、恶霸作斗争。1946年德州解放前夕,金凤阁同志受上级党组织委派,与张佃俊单线联系,协助张佃俊做党的工作,秘密发展党员12名;发动群众除奸、防特,为党提供敌军情报,为德州城的解放做出了很大贡献。
  德州解放后,党组织由秘密转为公开。新建立的中共德州市委迁入城内,改属渤海区二地委,同时增设一、二、三、四区党委。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分属于一、二区范围内,一区区委书记武善敬、二区区委书记张佃俊;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一、二、四区,四区区委书记张学文,后由孙朴任职。
  1947年10月,各区党委又合并为商业区、桥口区、城关区党委,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属城关区党委。此时,在街道居民中已发展党员31名,建立了5个党小组,直属区党委领导。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城关区、桥口区,并建立3个党小组,发展党员12名。城区区委书记张佃俊,副书记武善敬,桥口区区委书记范书金。
  1948年9月,各区党委撤销,改设5镇党总支。1949年12月初,市委决定公开党的基层支部。1950年5月,德州市委撤销,改设城关区委,所辖基层组织未变。1954年6月,各镇党总支撤销,改设6个居委会党总支。1956年3月,德州地委撤销,市委改属聊城地委,并将6个居委会合并为4个街道办事处,建立了党总支。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分属于一(丰华)、二(南门东)办事处范围;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分一(丰华)、四(金城)办事处范围。第一(丰华)办事处党总支书记卢希荣(女)、马海岭、王万福;第二(南门东)办事处党总支书记赵玉潭,副书记程淑兰;第四(金城)办事处党总支书记陈友诚、张俊田(1959年离职)许长岭(女,1959年任职),副书记解国强、王桂香(女)、张均(女,1957年10月离职)。
  1960年5月,在农村人民公社化的推动下,市内将四个办事处合并为两个人民公社,即花园人民公社、旧城人民公社,并成立公社党委,原建设街道办事处、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旧城人民社会范围。旧城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傅文达(1961年3月离职)、康连雨(1961年3月任职);副书记许长岭(女)、郑家亮。1963年3月,市内两个人民公社因规模太大划分为4个公社,即:花园公社、胜利公社、旧城公社、金城公社,撤销原公社党委,各公社建立了党总支委员会。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旧城、金城公社,建设街道办事处属旧城公社。金城公社党总支书记刘连泉(女);旧城公社党总支书记翟德新。
  1966年9月,旧城、金城、花园、胜利四个人民公社分别改称红卫、红星、向阳、东风人民公社。1968年各公社建立了革委会,取代了公社党委职权。1970年1月,各公社革委会建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小组。1971年5月,又陆续恢复建立党委。1976年4月,新建一个四新人民公社,同时建立了中共德州市四新人民公社委员会。1966年9月至1976年10月,此期间,原建设街道办事处是为红卫人民公社,原丰华街道办事处是为红星人民公社。
  红卫人民公社
  党委书记:刘兆水(1969年11月离职)
  刘兆超(1971年5月任职)
  副书记:赵明忠(1971年5月任职)
  薛玉玺(1972年11月任职)
  李恩实(1973年11月任职)
  王春兰(女,1975年7月任职)
  杨希荣(1975年7月任职)
  红星人民公社
  党委书记:张金旭(1967年2月离职)
  陈瑞祥(1971年5月至1972年5月)
  王殿顺(1972年5月任职)
  副书记:郭秀芹(女,1971年4月任职)
  田新海(1971年5月任职)
  吕长岭(女,1975年5月任职)
  1977年至1984年,在此期间中,于1980年12月红卫公社改为建设街道办事处;红星公社改为丰华街道办事处。随之,市委决定将公社党委改为街道办事处党委。
  红卫人民公社
  党委书记:刘兆超(1976年12月离职)
  杨希荣(1977年4月任职)
  副书记:李恩实、赵明忠、张学岭
  刘观众(1978年1月任职)
  建设街道办事处
  党委书记:杨希荣(1984年5月离职
  )董玉奎(1984年5月至8月)
  副书记:李恩实(1984年5月离职)
  赵明忠(1984年5月离职)
  张学岭(1984年5月离职)
  刘观众(1984年5月离职)
  杨子秋(1984年5月任职)
  张武杰(1984年5月任职)
  红星人民公社
  党委书记:王殿顺(1978年11月离职)
  张述茂(1980年4月任职)
  副书记:郭秀芹(女)、田新海
  吕长岭(女,1977年12月离职)
  邢宝升(1977年3月至1980年5月)
  刘登豹(1980年4月任职)郑吉彬(1980年4月任职)
  丰华街道办事处
  党委书记:张述茂(1984年5月离职)刘登豹(1984年5月至1987年4月)齐玉柱(1987年4月任职)
  副书记:刘登豹(1984年5月离职)郑吉彬(1984年5月离职)郭秀芹(女,1987年5月离职)李凤芹(女,1987年6月任职)
  1990年3月10日至12日,中共德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市委礼堂召开。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要求,十届市委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坚持党中央提出的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干部实行动态管理,使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脱颖而出。1993年初,市委对市直各部、委、办、局及街道办事处的领导班子成员作了较大调整。
  建设街道办事处党委
  党委书记:王树瑜(1988年2月至1992年11月)任爱国(1992年11月至1993年7月)李文勤(女,1993年7月任职)
  副书记:张书杰(1991年5月任职)杨子秋(1990年5月离职)李凤芹(女,1990年5月至1993年3月)侯学臣(1991年5月至1992年11月)范素云(女,1991年11月至1992年11月)吴建新(1992年11月至1993年7月)杨文明(1993年3月任职)董连水(1993年7月至1994年11月)
  丰华街道办事处党委
  党委书记:齐玉柱(1993年11月离职)赵清华(1993年11月任职)
  副书记:王笃祥(挂职,1990年4月离职)李凤芹(女,1990年4月离职)韩立功(1991年8月离职)于克来(1990年5月至1992年10月)伍新天(1991年8月至1993年7月)王玉兰(女,1991年11月至1993年5月)阎恩贤(1992年10月至1993年2月)翟建国(1992年11月至1993年3月)
  郁希宽(1993年3月任职)王志(1993年8月任职)董连水(1994年11月任职)
  1994年12月17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同意山东省撤销德州地区设立地级德州市批复》,批复决定:撤销德州地区,设立地级德州市;撤销县级德州市,设立德城区,行政区域和驻地不变。据此,1995年2月15日,中共德州地委决定撤销县级“中共德州市委员会”,成立“中共德州市德城区委员会”。随之,德城区对所属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调整。
  建设街道办事处党委
  党委书记:李文勤(女,1993年7月至2000年6月)
  副书记:王连奎(1994年12月至1995年8月)盖学金(1995年6月至1998年2月)贾毅明(1995年8月至2000年6月)张国庆(1995年11月至2000年6月)谢连增(1998年2月至2000年6月)刘金华(1998年12月至2000年6月)
  丰华街道办事处党委
  党委书记:赵清华(1993年11月至1995年11月)
  夏福庆(1995年11月至1998年12月)王怀勇(1998年12月至2000年6月)
  副书记:王志(1993年8月至1998年12月)董连水(1994年11月至1995年11月)吴海霞(女,1995年11月至1998年12月)赵永起(1996年12月至2000年6月)毕宜成(1998年12月至2000年6月)徐玉军(1998年12月至2000年6月)任刚(1998年12月至2000年6月)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奔小康步伐,中共德城区委、德城区人民政府,根据省、市委、政府的总体要求,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德城区部分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方案批复,将德城区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调整为3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据此,原建设街道办事处、丰华街道办事处调整合并为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随之,对新湖街道办事处党委班子进行了调整。
  新湖街道办事处党委
  党委书记:吴建新(2000年6月任职)
  副书记:毕宜成(2000年6月任职)
  贾毅明(2000年6月任职)
  赵永起(2000年6月任职)
  谢连增(2000年6月任职)
  刘金华(2000年6月任职)
  任刚(2000年6月任职)
  徐玉军(2000年6月任职)
  党组织的主要活动。中共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和建设街道办事处地方党组织活动始于抗日战争后期,党在辖区内的革命首先在店员和手工业者中开展。1944年,上级党组织派遣张佃俊同志来辖区进行党的地下秘密组织活动。张佃俊以拉洋车、当店员为掩护,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发动组织手工业者和店员同日伪军、恶霸作斗争。1946年德州解放前夕,金凤阁同志受上级党组织委派,协助张佃俊做党的工作,秘密发展党员,发动群众除奸、防特,为党组织提供敌军情报,为德州城的解放做了大量工作。
  德州解放后,市委机关迁入城内,党组织由秘密转为公开,召开了德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德州市民主政府,增设了一、二、三、四区党委,原建设街道办事处、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一、二、四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积极开展参军支前活动,建设与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有177名青年应征入伍,为支前做军鞋、军袜、慰问袋5168件。同期,辖区党组织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大力扶持私人资本,发展工商业、文教卫生及社会福利事业。有力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此时,党的组织也有了较大发展,青年、妇女、民兵、工会等群众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任务给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中共德州市委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进行了整党运动,并对党员和干部逐个进行了审查。通过整党,全辖区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抗美援朝运动于1950年10月展开,辖区党组织首先在全区广泛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1951年6月,抗美援朝运动达到高潮,通过开展签订爱国公约和义务捐献活动,原建设街道办事处、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共捐款28220元(旧人民币),有35名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12月和1952年2月,辖区根据市委的部署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行贿、反偷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三反”和“五反,,运动分别于1957年5月、1952年8月结束。“五反”“五反”运动的开展,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了廉洁朴素的工作风尚,打击不法行为,巩固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组织建设主要是稳定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的战斗力。为此,辖区党组织加强了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全辖区党员的社会主义觉悟显著提高,党的领导力量进一步加强。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波及德州,各级党组织一度陷入瘫痪,党员被迫停止组织生活。1967年,大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德州市各群众组织联合夺了市委、市人委的权,1968年6月,经山东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德州市革命委员会。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原红卫公社),丰华街道办事处(原红星公社)也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1969年11月,开始在各级革命委员会内陆续建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并进行整党建党。因这次整党建党是在“左”的影响下进行的,所以未收到好的效果。1971年3月,红卫公社、红星公社党的核心小组撤销,经党员大会选举,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成立了公社党委。
  1976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时期,辖区内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坚决而积极地实行拨乱反正,清除“左”的错误影响,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各项政策。1985年以后,按照中央的决定,全面进行了市、乡、村三级整党,各级党组织较好地完成了“统一思想,整顿工作,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任务。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吸收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到1992年底,原建设街道办事处与丰华街道办事处共有党员156名。
  1995年2月15日,中共德州地委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撤销德州城区设立地级德州市的批复》,决定撤销县级“中共德州市委员会”,成立“中共德州市德城区委员会”。随之,德城区对所属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原建设街道办事处、丰华街道办事处党委,面对市改区后的困难局面,带领辖区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群众,积极地转变观念,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扎实工作,使辖区内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2000年6月,中共德城区委、德城区人民政府,根据省、市委、政府的总体要求,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德城区部分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方案的批复,将德城区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调整为3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据此,原建设街道办事处、丰华街道办事处调整合并为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同时,对新湖街道办事处党委进行了调整。区划调整以后,办事处党委按照“新机构、新班子、新措施、新业绩、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议》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了以街道办事处党委为核心,以居委会党支部为基础,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了党委议事规则、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生活会、廉洁勤政、干部诫勉、离任审计、党政成员包街道等制度,健全完善了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领导成员分工负责制。强化对党员和基层支部的教育与管理,注意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断发展新党员。截止2000年底,全辖区内有基层支部45个,有党员595名,街道办事处党委及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加强。针对行政区划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街道办事处党委确立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贸,突出抓骨干,关键抓投入”的工作思路,抽调精兵强将,强化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处上下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合力,开创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到2000年底,全辖区共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5万元,比上年增长26%;组建了个体民营企业工会联合会,个体工商户达到6255户,民营企业达到202家,从业人员达到16392人,实现营业收入73625万元,上交税金1338万元。外经外贸越上新台阶,2000年合同利用外资8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6%;实际利用外资56.75万美元,增长38%;合同利用区外境内资金18120万元,增长27%;实际利用区外境内资金15840万元,增长31.5%;园区建设有新突破,组建了丰华经济园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资350万元,征地116.2亩,工业园初具规模。“一把手工程”创出新业绩,2000年,全处工业上交税金260.1万元,比上年增长43.2%;实现利税316.2万元,增长25.4%;完成工业投入7822万元,增长28.6%;实现工业增加值1342万元,增长56%。市场建设管理又有新飞跃,到2000年底,全辖区市场达到17处,实现市场建设投资6609万元,比上年增长33.4%,商品交易额62278万元,增长27.8%,上交税金355.4万元,增长24%。全辖区房地产开发项目已达7个,当年实现投资6473万元,开发建设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实现税金140万元。
  新湖街道办事处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曲折过程,她每前进一步,都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全辖区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目前办事处党委正在中共德城区委的领导下,带领辖区人民,齐心协力,勇于改革,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为振兴辖区经济,为开创办事处两个文明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政权建设
  概述
  清朝末期,德州地方行政机构为德州州署,德州州署总揽地方行政、司法权力。民国初期,德州州署改为德县县公署。1931年,县政府推行乡镇自治,将区以下街市满百户以上者编为镇,村庄满百户以上者编为乡(不满百户者合数村为一乡),乡镇以下25户为闾,5户为邻。全县9区共编31镇229乡,各设区公所、镇公所、乡公所及区长、镇长、乡长、闾长、邻长。1934年12月裁撤区公所及区长,形成县乡镇闾邻之制。日伪时期,行政区划仍沿旧制,德县全境共分9区,各设伪区公所。城内为一区,区公所辖8镇,镇下为街,街下为保甲。伪区公所及所辖街分别设伪区长、伪镇长、伪街长和伪保甲长。
  1946年6月11日,德州解放。6月29日,德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会议选举了德州市行政委员会,成立了德州市民主政府,通过了德州市民主政府施政纲领。1946年7月2日,市行政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例会,决定于7月5日在城区内4区成立区公所,区公所设正副区长,辖各村、街。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分属于一、二区范围内;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一、二、四区。1947年10月,城区各区合并为商业区、桥口区、城关区,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属城关区,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城关区和桥口区。1948年9月撤销各区建署,改设镇,镇设正副镇长。1954年6月,镇改居委会,居委会设正副主任。1956年3月,德州地区撤销,德州市改属聊城地区,并将市内6个居委会合并为4个街道办事处,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分属于一(丰华)、二(南门东)办事处范围;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一(丰华)、四(金城)办事处范围。1960年5月,在农村人民公社化的推动下,市内将4个办事处合并为花园人民公社和旧城人民公社,原建设街道办事处、丰华街道办事处属旧城人民公社范围。1963年3月,花园、旧城两个人民公社划分为花园、旧城、胜利、金城4个人民公社,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属旧城人民公社,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旧城、金城两个公社。1966年9月,旧城、金城、花园、胜利4个人民公社分别改称红卫、红星、向阳、东风人民公社。
  自新中国成立后到1966年,原建设街道办事处与原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人民在市人民政府的带领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开展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完成了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有计划地、全面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是,由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及1959年的“反右倾”、“拔白旗”,出现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加上1960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伤。尽管如此,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中,德州市以及办事处辖区内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仍然取得很大成就。
  1966年6月,全国掀起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市内各公社辖区学校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后发展到工厂企业,并成立了各种战斗队。9月,市区旧城、金城、花园、胜利4个人民公社分别改称红卫、红星、向阳、东风人民公社。1976年1月,受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红星公社(原丰华街道办事处)、红卫公社(原建设街道办事处)“革命造反派”组织,相继夺了公社党政大权,并成立了老、中、青三结合的公社革命委员会。至此,德州市的各级政权系统组织机构遭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领导人被迫停止工作。1968年6月6日,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了由干部、群众代表和解放军代表组成的山东省德州市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市人民委员会的职权。接着,全市各个公社相继成立了新的革命委员会,其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1980年。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党中央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各公社辖区人民认真贯彻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逐步解决了干部、职工、群众在十年动乱中形成的混乱思想,使党的中心工作和企业的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此期间,辖区党政领导班子带领辖区人民认真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等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始突破旧有的僵化的经济体制。积极的执行《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围绕增加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积极搞活流通,研究并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商业开始打破独家经营的局面,建立起多形式、多成份、多渠道的新体制。此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物价等方面,也从实际出发,进行同步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冲破了僵化体制的束缚,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城市的综合功能作用得到发挥。
  1980年5月,德州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规定和中央、省有关指示,实行市级直接选举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市级人民政府,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同月召开了德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会上正式决定撤销德州市革命委员会,恢复德州市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各公社革命委员会,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1980年12月,根据上级指示,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向阳公社改为马市街道办事处,东风公社改为盐店口街道办事处,红卫公社改为建设街道办事处,红星公社改为丰华街道办事处,四新公社改为东地街道办事处。
  在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建设街道办事处、丰化街道办事处的党政领导班子,始终把学习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地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使辖区内的经济建设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进入九十年代,辖区人民在上级的领导下,认真的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团结一致负重奋起,顽强拼搏,深化政策,在组织建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辖区内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事业进步,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大好局面。1994年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完成工业产值8600万元,其中,处办企业完成产值3700万元,完成销售收入19000万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005万元。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完成居办以上工业总产值15914万元;实现企业总投入2099万元;实现利税181.4万元;实现固定资产投入2000多万元。
  1995年2月15日,中共德州地委根据上级有关指示决定撤销县级“中共德州市委员会”、“德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中共德州市德城区委员会”、“德州市德城区人民政府”,随之,德城区对所属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了调整。面对改区后的新问题、新情况,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和丰华街道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工作方针,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以工业为基础,市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重点,快速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强化实施“外向带动”和“科技兴处”战略,推动了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健康的发展。1999年,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8万元;固定资产投入9860万元;处办企业产值1100万元;销售收入1080万元。民营企业发展到95家;个体工商户达到2460户,从业人员4200多人。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7万元,固定资产投入近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621万元,实现利税2484万元;民营企业发展到89家,个体工商户达到3540户,从业人员6691人。两个办事处辖区内的计划生育、社区服务、创建文明城市等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区的前列。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奔小康步伐,中共德城区委、德城区人民政府,根据省、市委、政府的总体要求,于2000年6月,将德城区15个乡镇、办事处调整为3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据此,原建设街道办事处、丰华街道办事处调整合并为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针对行政区划后出现的新情况,办事处党、政领导班子,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这个主题,紧紧围绕“财政增收、企业增效、职工收入增加”这个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面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团结带领全处干部职工,振奋精神抢机遇,自我加压求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创了两个文明建设欣欣向荣、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
  政权机构
  1946年7月2日,德州市行政委员会在崇德小学召开第一次例会。会议决定7月5日成立一、二、三、四区公所。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分属一、二区范围;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一、二、四区范围。1947年3月将一、二区合并为城区,三区改称商业区,四区改称桥口区。1948年9月,城区、商业区、桥口区撤销。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属城区,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城区、桥口区。
  1946年7月至1947年3月
  第一区公所
  区长:陈桂堂 副区长:杨云山 陈捷
  第二区公所
  区长:(无)副区长:董成之
  第四区公所
  区长:蒲春和 副区长:武善敬 李金田
  1947年3月到1948年9月
  城区区公所
  区长:陈桂堂 副区长:陈 捷 石连珍
  桥口区区公所
  区长:蒲春和 副区长:李金田 潘尚朴(1948年1月离职)王朝元(1948年1月任职)
  1951年,城内有五个镇,是年将吴桥县的桑园镇划归德州市,1953年6月,城内五个镇划为十个居委会。1954年5月将十个居委会合并为六个居委会,同年将桑园镇划归吴桥县。1956年4月,城内六个居委会改为四个街道办事处。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分属一(丰华)、四(南门东)办事处;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一(丰华)、四(金城)办事处。1960年5月4个街道办事处又改为花园人民公社和旧城人民公社。1963年3月城内两个人民公社划分为花园、旧城、胜利、金城4个人民公社。1960年,原建设街道办事处、丰华街道办事处属旧城人民公社,1963年,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属旧城人民公社,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分属旧城、金城人民公社。
  1956年至1960年6月
  第一(丰华)办事处
  主任:金凤阁 卢希荣 张恩泉
  第二(南门东)办事处
  主任:黄宝文
  第四(金城)办事处
  主任:陈友诚 韩宝璋 张均(女)马麟祥 徐梦德 董少华
  1960年5月至1963年3月
  旧城人民公社
  社长 傅文达 翟德新
  副社长 卢希荣 郑吉彬 孙洪吉 胡继英
  1963年3月至1966年9月
  金城人民公社
  社长:金凤阁
  副社长:陶云奇(女) 张新明(女) 张之汉
  旧城人民公社
  社长:石连珍(女)
  副社长:胡继英(女) 赵明忠 赵艾荣(女)王秀珍(女)
  1966年9月,旧城、金城、花园、胜利4个人民公社分别改称红卫、红星、向阳、东风人民公社,1968年各公社建立了革委会。1966年9月至1976年10月,原建设街道办事处是为红卫人民公社,原丰华街道办事处是为红星人民公社。
  1968年6月至1976年10月
  红卫人民公社革委会
  主任:刘兆水 张金旭 刘兆超
  副主任:王秀珍(女) 常桂圣 薛玉玺 赵艾荣(女) 邢宝升 杨希荣 翟德新 王春兰(女)
  红星人民公社革委会
  主任:张金旭 陈瑞祥 王殿顺
  副主任:张述茂 张之汉 王殿顺 郭秀芹(女)
  1976年10月至1987年10月,在此期间中,于1980年1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将红卫公社改为建设街道办事处,红星公社改为丰华街道办事处。
  1976年10月至1980年12月
  红卫公社革委会
  主任:刘兆超 杨希荣
  副主任:薛玉玺 杨希荣 赵艾荣(女) 邢宝升 刘观众 李恩实 赵明忠
  红星公社革委会
  主任:王殿顺 张述茂 刘登豹
  副主任:张之汉 邢宝升 田新海 金凤阁 石仲琴(女)孙元录
  1980年12月至1987年10月
  建设街道办事处
  主任:李恩实 张武杰
  副主任:赵明忠 刘观众 赵艾荣(女)赵玉荣(女) 路洪新
  丰华街道办事处
  主任:刘登豹 韩立功
  副主任:张之汉 田新海 金风阁 石仲琴(女) 孙元录 陈凤岐 赵月荣(女) 周淑德 孙庆华(女)
  为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经济,1987年以来,德州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在机构、人员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整。1995年2月15日,根据省、市撤销县级德州市、建立德州市德城区的有关规定,德城区对所属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又进行了全面调整。
  1987年10月至1990年3月
  建设街道办事处
  主任:张武杰
  副主任:路洪新 赵玉荣(女) 张海良 于华(挂职1989年5月任职)
  丰华街道办事处
  主任:韩立功
  副主任:陈凤岐 赵月荣(女) 孙庆华(女)尹国柱
  1990年3月至1993年1月
  建设街道办事处
  主任:张武杰 候学臣 吴建新
  副主任:路洪新 张海良 于华
  鲍怀军 张振兴 尉华
  丰华街道办事处
  主任:韩立功 伍新天
  副主任:陈凤岐 孙庆华(女) 尹国柱 徐长明 郁希宽
  1993年1月至1994年12月
  建设街道办事处
  主任:吴建新 董连水
  副主任:路洪新 张振兴 王宪清李荣元 沈秀珍(女) 盖学金
  郑继新 妥雄智
  丰华街道办事处
  主任:伍新天 郁希宽 董连水
  副主任:孙庆华(女) 尹国柱 徐长明 郁希宽 赵国义 吴海霞(女)时忠友 付忠革 翟胜魁
  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
  建设街道办事处
  主任:张国庆
  副主任:盖学金 李荣元 沈秀珍(女)郑继新 奚雄智 时忠友 谢连增 胡丽秀(女) 苗战
  赵泉源
  丰华街道办事处
  主任:董连水 王志 毕宜成
  副主任:翟胜魁 赵国义 吴海霞(女)田润民 刘吉祥 李晖 朱道斌 孙秋香(女) 徐才德 冷新京 孙巨义 武向阳 时忠友
  2000年6月,中共德城区委、德城区人民政府根据省政府关于调整德城区部分乡镇、办事处行政区划方案的批复,将德城区15个乡镇、办事处调整为3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据此,原建设街道办事处、丰华街道办事处调整合并为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
  2000年6月至今
  新湖街道办事处
  主任:毕宜成
  副主任:刘吉祥 郑继新 翟胜魁 孙巨义 胡丽秀(女) 徐才德 苗战 赵泉源 孙秋香(女)
  人大、政协
  人大
  解放后,德州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先后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49年9月建立,1951年后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6月27日,德州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民主选举产生了德州市人民政府。从首届人代会到1966年4月期间,共召开了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议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大会未能开成,被1968年的“革命委员会”代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得以恢复,行使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到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原建设街道办事处(旧城人民公社)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于1960年5月召开;1978年4月27日(红卫人民公社)举行了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出席德州市第七届人代会代表。
  原丰华街道办事处(红星人民公社)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于1978年4月29日,大会选举了公社革委会主任。1980年1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撤销公社革委会,建立街道办事处,属市政府派出机构,不再行使公社政府级权利,办事处行政干部由市委、市政府任命,不再由人代会选举产生。
  1987年7月1日,为加强基层人大工作,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根据上级部署,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研究确定,各乡、街道办事处建立人大工作联络室(简称:人大联络室,正科级单位)。1989年6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为统一全省人大基层机构名称,决定自1989年初全省各乡、镇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开始,撤销人大工作联络室,建立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正科级单位),设常务主席、常务副主席,下设办公室(副科级单位)。
  1987年10月至1990年3月
  建设街道办事处人大联络室
  主任:赵明忠
  丰华街道办事处人大联络室
  主任:(空缺)
  副主任:何德荣
  1990年3月至1993年1月
  建设街道办事处人大联络室
  主任:赵明忠 张林芝
  副主任:杨子秋
  丰华街道办事处人大联络室
  主任:陈凤岐
  副主任:何德荣
  1993年1月至1994年12月
  建设街道办事处人大联络室
  主任:张林芝 李凤芹(女)
  副主任:杨子秋 路洪新
  丰华街道办事处人大联络室
  主任:陈凤岐 徐长明
  副主任:何德荣 翟建国
  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
  建设街道办事处人大联络室
  主任:李凤芹(女)李荣元
  副主任:李福海 朱元山
  丰华街道办事处人大联络室
  主任:徐长明 高学忠
  副主任:田润民 冷新京 武向阳 朱道斌
  2000年6月至今
  新湖街道办事处人大联络室
  主任:李荣元
  副主任:时忠友 冷新京
  政协
  1949年9月26日,德州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1951年10月召开的德州市第二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开始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同时,选举产生了德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规定,于1955年11月29日,召开德州市政协第一届第一次会议。经过山东省委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德州市委员会。1990年1月,为加强基层政协工作,原德州市委、市政协常委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研究确定,各乡、街道办事处建立政协工作委员会。
  1990年3月至1993年1月
  建设街道办事处政协工作委员会
  主任:赵玉荣(女)
  丰华街道办事处政协工作委员会
  主任:(空缺)
  副主任:张学兰(女)
  1993年1月至1994年12月
  建设街道办事处政协工作委员会
  主任:赵玉荣(女) 路洪新
  副主任:刘新潮
  丰华街道办事处政协工作委员会
  主任:孙庆华(女)
  副主任:张学兰(女) 张炳文
  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
  建设街道办事处政协工作委员会
  主任:路洪新 时忠友
  副主任:王秀禄 王景雪(女)
  丰华街道办事处政协工作委员会
  主任:孙庆华(女)
  副主任:张炳文
  2000年6月至今
  新湖街道办事处政协工作委员会
  主任:高学忠
  副主任:朱道斌
  忆往昔 看今朝新湖商贸
  刘艳
  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地处德城区中心,紧靠运河东岸,津浦铁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早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较发达的工商业。起初,由于生产关系等多种原因,辖区内产业结构多为工商不分,自产自销型,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逐渐分离出了一些专门从事流通行业的商家。
  商会 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李树德编修的《德县志》中有关商会的情况有如下记载:
  “商会于清末成立,初设之时以南门城关帝庙为会址。其组织形式为正副会长及文牍、会计、庶务等员,凡商号入会者皆为会员。民国十八年改为委员制,有执行委员、监察委员。于执行委员中推选主席一人,均任期二年,期满更迭。又有候补执行委员、候补监察委员为递补缺额之设。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南门西空基建筑房舍为会址焉。”
  商会是各商号联合组织的一个群众团体,也是沟通政府与各商号之间的桥梁。成立之初,其组织宗旨及职责范围已无资料可查。但根据《商会法》之规定,商会之成立应以图谋工商业及对外贸易之发展,增进工商业之公共福利为宗旨,办理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的有关事项。但事实证明,旧商会除调处各商号之间的业务纠纷之外,其主要任务是替政府和军队征集各商号应缴之各捐税。“七.七”事变后,商会逐渐成为敌伪掠夺我战略资源的帮凶;军警、宪特对商民敲诈勒索的爪牙,也是官僚、劣绅、特务、翻译们特设的娱乐场所。一些商号被特务、翻译敲诈时,即托他们为其说合调解,他们实际成了敌伪搜刮我商号的帮凶。在他们的控制下,旧商会完全背离了《商会法》的原则,根本起不到扶植工商业的作用。随着德县的解放,旧商会彻底垮台。
  钱庄 德州在清末民初的钱庄,只经营存放款业务,其对象主要是商号,也吸收城市居民的存款。市民急需贷款时,则必须有殷实铺保或凭房地契约作抵押。
  德州最早的钱庄是德州大寺街(今辖区内新生居委会德中街)东平王家出资于道光元年间开设的“日升恒”、“日升长”两家钱庄,到清朝末年停业。民国建立后,又出现过几家大钱庄,都出钱贴子,拿贴子到本号兑换银元、铜元等硬币。由于几家钱庄乱发钱贴子,无力兑现,在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钱贴子被禁止,这几家钱庄也随之停业。
  在日军占领德州期间,当时辖区内还有一家银号,名大隆银号,经理王英才,地址在德州南门里街路东,于1942年开业,到1945年停业。银号以存款业务为主,外埠汇兑为辅,由于德州南北交通便利,商业发展甚快,坐商与行商的成交多由“跑合的”(经纪人)介绍。这些人熟悉情况,了解行情,与当地商号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时在市场上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跑合的成交一笔交易,一般由卖主付给百分之几的佣金,但买方需购紧俏商品时则由买方负担佣金。有时还“吃价”,但这种情况甚少。银号的业务还有汇兑,又分电汇、信汇、票汇三种,钱业大者与银行同,小者仅用票汇或代客商买卖汇票,汇水涨落不定,其手续费一千元需要五角。德州较早“跑合的”是容大银市的许永顺。容大银市开业于清朝光绪初年,经理许璞,地址设在德州喧哗角南路,东庆禅昌后院。开业之初,以熔化银子为业,即将散碎银子熔化后,铸成银锭子,多为当时的县衙及豪绅富户加工,从中收取手续费,同时经营零星银子的兑换业务。在1911年后,银元、铜元、制钱等硬币代替了银子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其熔铸业务停止。许璞死后,其子许洪伶担任经理,其业务转为代人办理汇票和现金的兑换,即银钱业的“说合人”,从中收取佣金,由店员许永顺到各商号和货栈招揽业务,到1937年容大银市停业。
  1945年日军投降后,德州解放在即,一些较大的商号由于不了解我党的经济政策,多数将资金抽调至济南、天津等国民党占领区。从此德州的银钱业随着货栈业的改行也全部停业。因行商的大为减少,“跑合的”也随之失业。
  典当业 典当业是旧中国商业中的一种特殊行业,其经营的方式为零星抵押借款、周转社会金融,与银号周转工商业资金有同样效能,为当时民间“借贷”的一种金融行业。德州的典当,详情无从考察。据一些老人回忆,德州原有三家当铺。有一家在城里喧哗角北路西,业主是河北省吴桥县张家洼的张家。字号是“德恒当”,它的资金雄厚,经营持久,其所在之街道因而称为当铺街(现为新生街)。民国十四年(1925)军阀混战,德州驻军六十二团战败后,勾结土匪“八王爷”进攻德州,进城后大肆抢掠,较大商号被劫一空,“德恒当”亦损失严重。至民国二十年(1931)左右,该当铺重新改组,经理张瑞颖,字号改为“裕鲁当”,于1937年迁到喧哗角东路北。“七.七”事变爆发后,该当铺将贵重物品迁至济南,侵华日军占领德州后,该当铺被日军查封,于1938年7、8月间,将当铺剩余的抵押品卖于同新成百货店,德州旧典当业彻底结束了。现今辖区内有典当行一家,即位于解放北路与三八路交叉口处南侧的德兴典当行。
  商贸、市场 早在明永乐年间,德州城南门外及运河一带就先后形成了马市、羊市、柴市、绸缎市、线市、米市、锅市等集贸市场,在新湖街道办事处境内的有北小市粮食市场、米市、锅市。现今由于城市建设等原因都已不复存在。米市街即为现在的工农一居委会,锅市为现今的小锅市居委会。
  清朝时期,辖区内有过城隍庙庙会,于每年农历腊月举办一次,会期1个月。会间万商云集,竞相推销自己的商品。特别是卖年货的,打把式卖艺的,算卦相面的,更增添了庙会的热闹气氛。1928年,德县县政府将城隍庙辟为中山市场,城隍庙庙会至此消失。
  清末民初,辖区内零售中心市场有两处:一处是桥口街,该街傍临“九达天衢”坊,又是县城中心。州道县衙及官僚乡绅多住在城内,因而较大商号多集中于此;另一处是城隍庙中心市场。
  1928年,德县县政府将城隍庙辟为中心市场,将84间房屋租给40家商号,综合经营百货、绸缎布匹、鞋帽、文具、五金、首饰、刻字、印刷、饭馆、茶庄、理发、照相等业务,遂成为全县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市场。
  建国初期公私合营后,人民政府建设了一批平房式零售门市,其中1960年,百货公司租用原德州展览馆开设百货第一零售商店,综合经营百货、文具副食品、针织品、棉布、服装、鞋帽、五金、交电、化工等项目,是德州市第一家大型零售中心市场。1966年,展览馆被有关部门收回,百货一零在展览馆东侧新建门市部。
  1978年后,辖区内各种体制的批发市场日渐增多。1990年,先后建成胜利街农副产品、东方红旅馆纺织品、城隍庙工业品等近20处集贸市场。
  目前的三八西路商业街,即原城隍庙旧址,于1995年辟为步行商业街。以这条街为轴线,南侧有城隍庙小商品市场、东方红布匹批发市场、经纬家俱城,北侧有迎宾大市场,是鲁西北、冀东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创一流业绩的迎宾大市场
  德州市迎宾大市场,地处辖区内光荣街、建设街、和平街三个街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交易活跃,知名度高,是市政府规划的十大便民市场之一,由新湖街道办事处投资4600万元,于2000年7月18日建成正式营业。
  迎宾大市场总占地面积35.5亩,总建筑面积3万M2,现有营业用房320套,大棚摊位400个,个体工商户800个,从业人员1500人,年交易额5亿元,实现各种税收250万元。
  市场开业以来,经济效益良好,名优品牌云集。许多客商纷纷在市场内建立办事处和直销网点,共引进百年糊涂酒、草原兴发等名优品牌80余个。(目前,市场内营业用房和经营摊位承租率已达到95%)。
  市场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优惠的政策和规范的管理。市场除对经营者的税赋及摊位租赁制定优惠政策外,还建立了物业、工商、治安队伍,从入场、安置、办证到日常管理实行一条龙规范扎口服务。并对市场内部分行划市,规划了农贸、水产、调料、酒水、副食品等经营区域,还对市场房屋进行统一定价、租赁,严禁乱收费、乱罚款、炒卖房产等不良现象,树立文明、整洁、规范的市场形象。
  2001年,办事处还将投资500万元,完成迎宾大市场三期工程,使迎宾大市场布局和规划更加合理完善。为把迎宾大市场建设成管理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市场进行不懈努力。
  蓬勃发展的城隍庙市场
  城隍庙市场位于德城区中心,座落于明朝末年古城隍庙原址。于1989年7月开始规划拆迁,至1990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市场为封闭式,阻燃玻璃钢瓦结构,经过十年的运行现已不能满足市场各个方面的需要,于1999年9月以来对城隍庙市场相继进行了改建、扩建一、二期工程,改建后的市场为框架式、全封闭结构,2000年8月城隍庙南区正式投入使用。营业面积2200M2,固定摊位4300个,经营房间190间。市场装有现代化监控系统和完整的通讯照明设备,配置齐全。该市场以批发零售小百货、小电器、小塑料制品、小针织、小文化用品等工业品为主,日交易额60万元,年交易额2.16亿元,日客流量平时2.5万人次,节假日3万人次。1993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199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并被定为全省规范化管理样板市场。由房管局投资1000万元改建的城隍庙西区已于2001年3月投入营业。由市财办投资2000万元的城隍庙北市场,将于2001年8月投入营业。西市场增加营业面积4090M2,北市场将增加营业面积4100M2。城隍庙市场将以优质的服务、规范化的管理笑迎八方来客。
  现在的城隍庙批发市场一派繁荣景象,购、销两旺,市场辐射二十余个邻近县、市及河北省等周边地区。城隍庙市场大力推行市场巡查制,通过实行市场巡查制规范了市场的交易秩序,净化了交易环境。
  市场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提高了管理水平,在服务上下功夫,想经营户所想,急经营户所急,处处想在经营户之前,充分让经营户体会到在市场内能够放心、安心的经营,使经营者感到市场就是自己的“家”。
  市场设立了消费者投诉台,当消费者在购物遇到麻烦时,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最终使消费者满意。州城人民也更加希望城隍庙市场在不断完善和规范中走向繁荣、兴旺。
  东方红布匹批发市场的演变
  昔日经营惨淡的一家小型旅馆,如今已发展成为占地50余亩,容纳客户1100余家,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的鲁西北最大的专业性布匹批发市场。商品辐射河南、河北、东北、内蒙及周边县市。年交易额达10多亿元,上缴税费100多万元。
  德州市东方红布匹批发市场(原东方红旅馆)位于市区商业中心的东方红路西段,位置优越、交通便利。1989年,隶属德州市饮食服务公司的东方红旅馆有职工80多人、床铺156个。当时德州共有旅馆101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东方红旅馆在经营上陷入了困境,每月只能完成65%的营业额。然而,城隍庙市场的建设开发,给东方红旅馆带来了生机,从此跨出了由旅馆改市场的第一步。当时,德州市对外招商,使浙江、温州、江苏、河北等地的个体私营大户到城隍庙市场经营。经过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牵线搭桥,他们住在东方红旅馆。几个搞布匹经营的个体户,在此承包房间居住,逐步形成了小型布匹批发市场。它的形式,启发了旅馆管理层。东方红旅馆决定把经营方向由经营食宿转向市场开发,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协调支持下,终于使布匹批发市场有了合法地位。就这样,东方红布匹批发市场的第一个名称——德州市个体劳协服务中心就这样诞生了。
  1991年,德州市个体劳动服务中心加快了招商进度。黑龙江、浙江、内蒙等地的客商纷纷看好这里。不仅因为东方红旅馆西临火车站、南临汽车站,交通四通八达,而且该旅馆上宿下营的条件得天独厚。于是他们纷纷入驻,开始了初期的创业生涯。
  随着布匹批发生意的日渐红火,东方红市场的营业面积由原来的3000平方米增至1996年的5000平方米,整个东方红旅馆所有的房间及仓库、后院、西院平房被客商订购一空,而要求预订摊位的客商仍源源不断。此时,东方红布匹批发市场已初具规模,并更名为“德州市纺织品批发中心”。随着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旅馆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有了大的转变。于是,他们抓住机遇,于1996年提出了扩建东方红布匹市场的申请。在上级领导的大力关怀与支持下,申请报告于1997年被正式批复。他们采取自筹与贷款集资相结合,投资380万元,拆迁面积4.62亩,建成了面积2000M2、可容纳客户110家的东方红新区市场,房间摊位在建设之前就被抢购一空。1998年8、9月又投资30万元,改造了原红旗旅馆的房间,从东方红市场客户内和光明街市场又招商80余家搞布匹批发,并于10月8日正式营业,经营状况良好,从而在全市闯出了一条旅馆改建市场的新路子。
  为了培育市场、广引客户,市、区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市场管理层还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规范健全了各种设施,广播喇叭,消防器材,专业银行,保安、卫生室、美发厅、小卖部、浴室、餐厅、台球厅,一应俱全。市场内还设立了货物专业运输队,与外地市场托运处联营,凡是进入德州的布匹,均由市场托运处运输搬运,为客商提供了理想的经营环境。
  东方红布匹市场的成功运作,带动了市场两侧商业企业的发展。随着东方红市场名声的扩大、市场生意的红火,市医药部门于1995年借助东方红市场优势,审时度势,转轨经营,腾出闲散房屋,开拓了布匹经营的项目,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单位于1998年再次将平房仓库完全拆除,建成了近5000平方米的东方红东区市场。市五金站、商业局也同样借助东方红市场的优势共建了东方红布匹西区市场。市场建成后,与市场配套服务的餐饮、运输、旅馆等服务行业随之兴起,从业人员近万人,从而为社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东方红布匹批发市场的发展、繁荣不失为“三产兴城”的有力典范。以科学的管理为依托,必将更快更好的发展,为辖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纬家俱城
  经纬家俱城位于德城区市场西街5号,隶属于德州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是一家集家俱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专业大型家俱商场。经纬家俱城东连城隍庙小商品市场、西接东方红布匹批发市场,所处地域为德城区最繁华的商业经营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
  经纬家俱城的前身是1996年11月建成开业的西市街纺织品市场。1998年3月根据德州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城隍庙以西工贸市场的指示精神,决定对原纺织品市场进行拆迁、改建。1998年7月底原纺织市场完成拆迁任务,8月份经纬家俱城正式动工兴建。经过200多名建筑施工人员的连续三个月的奋战,于1998年11月底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建设。经纬家俱城占地面积7300M2,规划建筑面积10000M2,已建成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000M2,总投资300万元,是目前鲁西北地区单层营业面积最大的家俱商场。
  经纬家俱城一期工程建成后,于1998年12月16日正式营业。开业伊始,经纬家俱城就确立了“以中档产品为主,高低档产品为辅”的总体经营思路,坚持质优价廉的经营方针,注重开发广大工薪层消费市场,并取得很大成功。1999年,经纬家俱城在德州家俱流通业界率先推行了“统一服装、统一挂牌、统一收款”的三统一制度,制定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标准,并全面推行顾客购物全程服务,初步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和服务的标准化。经过一年多的经营运作,1999年共引进家具经营客户60余户,当年实现销售总额1500万元,同时解决了100余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进入2000年,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家俱流通市场,经纬家俱城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又迈出新步伐。在硬件建设方面,先后投资30余万元进行了院内路面硬化、大厅玻璃钢顶棚改造、大厅内部装修等工程,全面改善了家俱城购物环境。在软件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完善制定了《经纬家俱城管理规章》、《经纬家俱城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经纬家俱城文明服务规范》等十几个管理制度,全面实现了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引导广大营业员牢固树立“顾客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深入开展了文明服务岗位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文明服务标兵,由此全面树立了经纬家俱城良好的外部形象。同时,为广大顾客开通了质量和服务投诉热线,并实行了首问负责制和第一人接待制。针对家俱质量及售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如出现质量问题,三个月内包换,一年之内无偿保修;所售商品一律免费送货上门,按要求摆放到位。2000年,经纬家俱城的知名度迅速扩大,信誉度不断提高,已成为德城区乃至鲁西北地区较具影响力的家俱商场。2000年,经纬家俱城实现家俱销售额2000多万元,共安排了140余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充分发挥了再就业中心的吸附安置功能,减轻了社会负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经纬家俱城现拥有入场经营客户80余家,来自济南、淄博、天津、石家庄、北京、广东等地的三十多家名牌厂家已入驻经营,其中包括济南宗氏家俱、餐厅家俱、淄博凤阳家俱、浙江花为媒家俱和北京京通家俱等国内知名品牌,初步实现了“名店引名品、名品进名店”的经营战略目标。经纬家俱城经营种类齐全,经营范围涉及卧房家俱,办公家俱、客厅家俱、厨房家俱、儿童家俱六大系列三千多个品种,是目前鲁西北地区经营品种最全、知名度最高的家俱商场之一。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经纬家俱城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严格管理、热情服务、稳定发展、争创一流”的总体工作思路和要求。按照这个总体思路,2001年经纬家俱城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强服务。重点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力求稳定发展,并继续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上海方言救了陈赓
  1932年10月,陈赓奉党组织之命去上海治疗腿伤。陈赓在路上走了三四天,来到郑州,住进一家旅馆,遇见了一位黄埔军校的同学。这人是胡宗南部队的一个高级军官,见了陈赓就问:“你不是陈赓吗?”由于陈赓会讲许多方言,此时他急中生智,摇摇头用上海话回答说:“阿拉弗姓陈,阿拉是从上海来格搭做生意。侬格位长官记错人啦?”那人听到陈赓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以为自己认错了人,于是说:“可惜是你是上海人,我那同学是湖南人,跟你长得一个样子。”那人走后,陈赓立即离开旅馆。(周世军)
  摘自《趣味军事》
  腾飞的新湖工业经济
  高华
  历史上的德州,伴随着大运河的开凿,至明永乐年间,已成为全国33个著名的工商城市之一。今新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即是原州城旧址,在漫长的古代,州城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曾创建了令人瞩目的繁盛的封建城市经济。
  本辖区内,早在宋朝就有了烧瓷手工业与红炉锻造业。德州瓷窑旧址在德城区原城内西北角(今德州市方向机厂一带),占地约8.7公顷,瓷窑中研制出的瓷器至今还留存相当多。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辖区已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行业——制硝业,只是当时制硝业尚未形成大的规模和覆盖面。自进入清朝以来,随着运河航运事业和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各种手工业也随之增多,有红炉锻造、制硝业、食品加工、酿造业等。
  单制硝行业就由明朝时期的10余户发展到清朝后期的30余户,硝的产量、质量远近闻名,当时辖区内就有24户熬硝户所产的硝专供清军使用,故有“城中三宝盐、卤、硝”之说。
  据1935年《德县志》记载:“毛硝以碱土制造而成者也。县境东、北两部地多洼下,夏秋积潦水,故成盐卤之地,每年春天经日光曝晒,则碱土浮出,刮去其土滤而煮熬则毛硝出矣”。辖区居民扫土熬硝以胜利街居民最多,已有数百年历史。清朝后期,清军指定白玉亭、侯君等熬硝户生产的硝专供清兵制造炸药使用,并指令他们,不准售于他人,违者必罚。解放后,国家采取对手工业扶植保护的方针,提倡并发动群众熬硝,继之熬硝业发展很快,硝卖给国家用以制作炸药、爆竹。硝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芒硝,化学名称为硫酸纳的水含物,是鞣制皮革、生产硫化碱的重要原料,此硝制作方法简单;一种是火硝,化学名称为硝酸钾,是制做火药的原料,可供军事、矿山、建筑部门使用。盐卤自销自用,盐可腌制咸菜,卤用于制作豆腐,泥土可托坯砌墙,群众称碱土全身是宝。
  辖区内制锉及铧店也比较有名气,由尹福寿独家制做的钢锉,其制做手艺高超,质量坚实耐用,颇受用户称赞,锉把上打印一“中”字商标,用户看了便知产家。他制做的锉由于质量好,销路广,除销售在本地外,还远销到黑龙江、山西等地。
  由栗建章、孙连福、许大章、谭跃忠、徐天奎、王瑞成合伙开办的信诚铧店,闲时雇工10余人,忙时雇工25人,主要产品有:铧头、炉子、小型农具,以后又增加翻砂铸件,生产牙板,供加工棉籽油使用。销往河北南皮、东光、连镇、故城、平原、禹城等地。
  红炉锻造历史久远,在辖区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唯有高树德经营的红炉颇有名气。主要产品有:铁铲、镰刀、菜刀等家用工具和部分农具小件。
  辖区制锅业始建于清朝中期。其中“民丰”锅店、“协昌”锅店各自独家经营,主要生产铁锅。
  建国前,辖区内未有大的工厂企业,各类行业大都是以手工业为主,小家小户个体经营,本利都不大。产业主要有三种经营方式,一是经营的产业由手工业者自产自销,独家经营,用工形式灵活多样,忙时多雇工,闲时少雇工,如熬硝业、铁器加工业、木器制作业;二是以经商的形式搞自产自销,如:糕点业、酿造业、酱菜业、扒鸡制作业;三是单纯的加工制作,如编织、刻字等行业。到建国前夕,辖区内共有红炉锻造业、木器加工制作业、食品加工业、酿造业四种类型14个制作店(铺),生产17种产品,手工业者130余人。
  解放初期,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的奋斗目标,原德州市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确定了工作的主要方针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制定了鼓励扶持政策,辖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恢复经济重建家园的工业生产自救热潮中去,在社会主义土壤的滋养下,辖区的手工业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揭开了辖区工业建设发展的序幕。
  1953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行公私合营,使手工业者共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是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运动。手工业对辖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经营分散、技术落后的诸多缺点,不但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更不利于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因此,在当时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到1956年,原德州市的543家个体手工业户全部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参加了工业生产合作社,共组成16个生产合作社和11个生产合作小组,从业人员达到1148人。在全市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大环境下,原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的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自愿组成互助组,1954年改为合作社。1956年,辖区私营工商业者联合向当时的市委申请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经市委批准,对私营工商业者的财产作价入股,使较大的工商业户加入到社会主义企业的行列。辖区内的“信诚铧店”、“民丰锅店”合营到德州齿轮厂;“振恒煤场”、“张广生煤场”合营到煤建公司;“东合成”、“聚兴东”等布店合营到棉布总店;点心铺、面条铺、米碾铺、磨坊、酱园等14个杂货铺分别合营到饮食服务公司、副食品厂、糕点厂。到1956年1月组织起来参加合作化的本辖区手工业户已达120余户,占总户数的98%以上。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使落后的生产力得到了初步的解放,合作化的手工业者的收入显著提高,合作化前全辖区手工业者的平均月工资仅12元,1956年达到30.50元,1957年又增加到37.30元。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处办企业、服务行业及街道生产在1957年以前是一无所有,到1957年,各街开始着手建服务性行业,公社创建了工业,当时的工业有衡器厂、木器厂,由公社统一组织领导工业生产。
  至1957年,对辖区内的私营工商业全部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处办集体所有制经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生产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社会生产力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原德州市及辖区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在“停产闹革命”口号的煽动下,辖区工业生产一度出现停滞、倒退的局面。自1970年底开始,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自觉抵制极“左”思潮的干扰,全辖区工业开始有所回升。又由于国家向地方下放了一部分发展企事业的权力,根据这种形势,在原德州市委的领导下,本市兴起了大办街道工业,兴办小化肥、小农机、小五金、小水泥等“五小”工业热潮,小工业开始大量涌现。原建设街道办事处辖区先后建立了红卫电磨面条加工厂,红卫机械修配厂(1978年改称为德州市电动工具厂),支农修配厂,综合厂,红卫服装一厂,石油加工厂,红旗布轮厂,铸造厂,红卫塑料厂,红卫油漆厂,红卫网套厂等11个工业企业,共有职工470人;原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先后组建了红星综合厂,童鞋厂,红星机械厂,红星商标印刷厂,防潮纸厂,红星晒图厂,红星五金厂,针织一分厂,制秤厂,红星木器厂等10家工业企业,共拥有职工1319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德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辖区工业企业认真贯彻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改革总揽全局,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积极、稳妥、协调地进行了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多方位改革,企业随之跨入了一个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阶段。期间,原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充实、提高和关、停、并、转,理顺了各种关系,工业发展很快,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6%。1988年底,处办厂、队企业11个,职工1062人,总面积10896.3平方米,主要机械设备307台,载重汽车5辆;流动资金543.8万元,工业总产值803.8万元,利税64.4万元。主要产品“月宫”牌童皮鞋、“花岭”牌女西服、“丽风”牌相巾布鞋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产品被销往全国各地。专用锁肖、錾子行销美德和马来西亚,为发展外向型产品创出一条路子。1988年底童皮鞋产量达57.8万双,布鞋42.4万双,服装4.2万件,木杠秤2627只,专用锁肖216.3万只,导纱钩、板88.8万只,糕点9.38万公斤。从此,处办企业由过去的单一型逐步向综合型、外向型全面发展。同时,街道生产也在街道居委会组织下成立并发展起来。街道生产属集体经济实体,生产指标由街道自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街道生产项目曾受到限制或停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街道生产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1988年街道生产网点达到53处,从业人员达到294人,经营项目有扒鸡加工、糕点加工、酱菜加工、来料加工及花圈加工等24种。其中制做扒鸡的有桥口街和工农街2个生产组,职工25名,制作工艺保持了回民传统方法,桥口街设在车站的“德盛斋”扒鸡店,是德州扒鸡行业名店之一,自古以来就享有很高的盛誉,产品久销不衰;桥口街、工农街各有回民糕点生产组1个,职工17人;桥口街酱菜厂拥有职工10名,产品有面酱、醋、酱油及各种咸菜,1988年生产面酱7000公斤,各种咸菜10万公斤,酱油6300公斤;另外,还有工农街电磨组、和平街弹花组、解放北纸盒组、吕家街面条加工组及旭升街、光荣街的花圈组等,收入各自不等。街道生产虽然规模都不大,但由于它的建立,不仅解决了闲散居民的生活收入问题,同时为搞好居委会各方面的工作奠定了经济基础,为无业人员和家庭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开展经济工作,全处处办企业普遍实行了厂长(经理)责任制,厂长(经理)有权制定生产方案和安排一切生产任务,有权管理一切财物、有权处理违纪职工、有权制定分配方案;把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效益紧紧连在一起,执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劳多得、浮动工资和奖金相结合制度。经过十年改革,辖区工业发展很快。截止1988年底,对11个处办企业通过招标、答辩、签订承包合同、法律公证等形式对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办事处加强了对所属企业的监督与协调,帮助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建立和完善了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员承包风险抵押金制度,变一人承包为全员承包和层层承包;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上项目,旨在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企业发展的后劲,先后对电动工具厂、石油加工厂、第一服装厂、第二服装厂、油漆美术厂、综合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仅1988年投资达89万元,全处处办及居办企业共完成产值473万元,完成销售收入547万元,实现利税56万元,其中实现利润31万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推动下,辖区工业经济在历经20多年的发展后,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工业生产逐步由建国初期的以手工业为主、产业经营方式单一的作坊式生产向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产业多样化发展。
  德州市电动工具厂是六十年代末在一无设备、二无工具、三无资金的艰难情况下,由最初的5个人自带工具组建起来的,其前身是红卫机械修配厂,建厂初期只是进行一些小型的维修和加工业务,以后的几年时间内,通过职工们的辛勤劳动,生产逐年递增,资金逐年积累。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单靠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该厂于1971年初改建扩建了现有厂房,新建了翻砂车间,引进了设备,广纳贤才,当年即开始生产八尺皮带车床及6250车床产品。1978年该厂更名为电动工具厂后,为适应市场的发展,该厂在产品更新换代上下功夫,在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的支持下,经市电刨技术鉴定后,试制成功了回DB-80/2手提式木工电刨产品,于1979年开始批量生产,年生产能力2000台。
  产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该厂积极按IS09002的质量标准,对工厂进行严格的质量体系管理,推行“三不”原则,即原材料不合格不进厂、零部件不合格不装配、产品不合格不出厂。经常聘请高级工程师给全厂职工上课轮训,强化了职工“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
  在电动工具厂的发展历程中,充满着艰难与曲折,该厂职工凭借着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经过数次技术革新和改造,使企业产值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递增,1985年共完成销售收入94.38万元,比1975年增长71.6%;实现利税5.2万元,比1975年增长63.6%。
  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前进,就象逆水行舟,必须不断增强竞争能力,要保持实力地位,就要有过硬的产品。因此,该厂1999年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超深钻探技术实验室合作开发研制出了薄壁金钢石钻头系列产品,该产品主要应用于高速公路、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基础设施建筑的各种管路和各种装修材料的钻孔,建筑物件的采样及旧建筑的翻新改建等,应用面极广,市场前景广阔。
  经过全厂职工3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电动工具厂已成为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木工工具专业生产厂。厂区占地3600M2,建筑面积3200M2,现拥有职工168人,工程技术人员20人,各种设备C602车床、套管车床、中频电炉、压力机等共70余台套,拥有资产650万元。生产的喜工牌双重绝缘电动工具产品通过了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的安全认证,拥有长城标志使用权。同时,还获得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颁发的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与2000年顺利通过了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850万元,利税80万元,产品有部分出口。
  德州市红星机械厂始建于1966年,占地面积10582平方米,现有总资产814万元(净资产478万元),其中机器设备100余台套,具有机械加工、冷镦、冷拔、冲剪、折弯、板金、热处理、电气焊等设备技术条件。现有在职职工150人,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1023万元,利润11万元,税金57.8万元,利税合计68.8万元,人均创利税6622.52元。主要产品是拖拉机配件——悬挂总成、机罩总成、挡泥板总成、锁肖总成、高强度T型罗栓和各种规格的双头罗栓、肖轴等。产品主要销往德州、潍坊、泰安、临沂、长春、天津、邯郸、西安、开封、银川、淮阳等三十余家工厂企业,锁肖总成曾销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该厂是市级“文明单位”、市级“管理示范”企业、市级“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和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2000年6月行政区划以来,合并后的新湖街道办事处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针对行政区划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主题,团结带领全处干部职工,振奋精神抢机遇,自我加压求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创了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截止2000年底,辖区内工业有服装加工、食品加工、木器加工、煤球加工、广告牌匾制作、摩托车及家电修理、印刷等近20个行业、509家个体工商户,是1988年的二倍多,处办及私营企业发展到67家,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销量,其中德州市红星机械厂、德州市电动工具厂位居榜首,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辖区工业从业人员达到近3000人,实现产值24186万元,工业增加值653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5126万元,实现利税1220万元,上交税金438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投入7822万元,其中技改投入6767万元。纳入办事处“一把手工程”管理的重点工业企业达44家,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4972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42万元,实现利税316.2万元,上交税金260.1万元,分别占全部工业经济总量的8%、20%、21%、26%、59%,占有很大比例,是办事处工业发展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加快工业发展是振兴全处经济的希望所在,是实现赶超目标强化税源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因此全处上下齐动员,掀起了“比查订干,大上工业”的热潮,把工业发展摆到了突出的位置来抓,实行“科技带动”和“名牌”战略,把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做为投入重点。电动工具厂筹资480万元,在研制出建筑工程用钻机系列产品后,又成功地研制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薄壁金钢石钻头,该厂被办事处授予2000年“科技进步企业”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深入进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搞好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大大增强了企业活力,工业生产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按照“优化环境、建设载体,政策引导,利益驱动”的原则,修订完善五股力量带动创办领办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结合社区服务,兴办民营企业项目,形成了“千军万马闯市场、波澜壮阔干民营”的强大声势。在城区发展空间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办事处党委以工业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投资350万元,在德城区天衢工业园内征地116.2亩,共引进企业8家,总投资1345万元,入园企业达到5家,至2000年已完成投资1170万元。工业园实行高起点引进,制定经济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采取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走出去招商等多种方式进行引资。办事处专门成立工业发展协调委员会,下设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园区建设的筹备机构,搞优质服务、规范性管理,下派三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常驻工业园,为入园企业排忧解难,全力帮助企业办理项目立项审批、工商税务登记等事宜,提供全方位服务。工业园的建设和开发可以说是给办事处工业发展提供了一块新的用武之地,膨胀了经济载体,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过去的一个时期,经过全处上下的不懈努力,新湖街道办事处的工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新世纪新起点,尤其是行政区划后,新的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全面实施工业“一把手工程”、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千方百计加大工业投入、全力推行对外开放,努力开创新湖经济的新局面。
  新湖饮食服务业的兴起
  王丽萍
  建国前,新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和原丰华街道办事处),饮食服务行业发展单一,历史上除名老字号“鸿盛楼饭庄”规模较大外,其它则多为风味小吃,规模小,分布分散。食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则以个体手工作坊为主。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辖区内饮食服务行业微乎其微,食品加工业仍是作坊式小规模经营,且品种单一。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和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建置后,处办饮食服务行业有所发展。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饮食服务行业才蓬勃发展起来。截止2000年底,辖区内饮食及服务行业已发展至2070家,从业人员达5824人。生产销售总额达21315万元,实现利税1705.2万元,分别占全辖区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的34.8%和38.3%。
  饮食业
  周二灌肠 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当时,只有周景文独家经营,制作工艺及配方保密不外传,只传到其后到周加林第四代,再没续传。这可以说是新湖街道办事处饮食文化记入史册的最早记载。
  德州羊肠 德州羊肠属独有的一种风味小吃,制做方法更是独特:将新鲜羊血倒入盆内,拌以葱丝、姜末、细盐、五香粉、芝麻香油、豆粉,搅成糊状,用漏斗灌入生羊肠内,用麻绳将羊肠两头扎紧,下清水锅煮熟,捞起,放入筐内。卖时下热汤锅,随卖随下,一手拎起锅内羊肠,一手拿刀向碗里一块一块割切,随后再盛上勺高汤,撒上香菜(芫荽)末,胡椒粉,食之便可。真是又肥又香,不咸不淡,营养丰富,当菜当饭,经济实惠,物美价廉,品尝便知,名不虚传。
  据传最早德州二郎庙角东赵九家的羊肠最好。至今街头仍卖有“赵家羊肠”,但是否确系赵家真传,已无从考据。现在,辖区内小锅市的羊肠小吃业成为羊肠制作中的极品。
  扒鸡 德州扒鸡古往今来享有很高的盛誉。建国前辖区内制做扒鸡的有6家,多数沿用祖传佐料配方加工制做。办事处建置后,扒鸡制做业有了较快发展,延续到现在,已发展至45家。其中“德盛斋”扒鸡店制做的扒鸡,具有脱骨、色黄、肉烂不腻、味美可口、用料讲究等特点,产销量居首位。
  酿造 解放前,辖区内从事酿造业的有7家,主要加工制作各种咸菜、酿制酱油、醋、白酒等食用品。其中“李记酱园”规模最大,忙时雇工40余人。“永和”酒店,又名“山泉涌”,由刘俊青兄弟二人经营,长期雇工8名,酒作坊在解放德州时的战争中被破坏。解放后,桥口街的“德庆园”清真酱菜厂发展较快,截止2000年底,已有职工11人,固定资产35万元,年产酱菜160吨,实现利润11.8万元。
  糕点制作 建国前,比较突出的仅有“双合成”糕点铺和“元昌斋”糕点铺。这两家糕点铺制做的糕点,花样齐全,工艺独特,享有较高的信誉。桥口街、工农街各有回民糕点生产组1个,职工17人,产品较单一,仅有4种,1988年总产量1万公斤,总收入2.3万元,利税达1.7万元。后因种种原因,工农街糕点生产组停止营业,同时,桥口街糕点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现在的“京德穆斯林糕点厂”。到2000年底,该厂有职工6人,糕点年产量16吨,总收入7.2万元,实现利税1万元,品种花样也明显增多,有蛋糕等12个品种。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德州市建新食品厂。该厂于1986年建厂,原址在新湖街道办事处建新街,主要产品有各种饼干、糕点、面包等。建厂初期,品种较为单一,规模较小。其后不断壮大,发展到现在,厂址已迁至天衢工业园区,厂房12间,建筑面积1500m2,固定资产达120万元,职工人数由最初的3—4人发展至40人,品种也由最初的十几个增加到现在的面包干点类、油炸类、西餐类等七大类,品种一百多种。2000年全年产量达24万斤,销售额120万元,实现利税6万元。下设米西尔西餐厅和建新糕点门市部,经销自产的各种糕点类食品,并在本市各大商场内设有专柜,既方便了市民生活,又打开了市场销路。
  小吃制做及屠宰业 所谓小吃制作,主要指烤烧饼、炸油条、猪、牛、羊肉熟制品。屠宰业早期主要集中在小锅市和桥口街,因是回民集居地,居民以牛、羊肉为主要副食,多数居民自古就有宰杀牛羊的手艺。现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大,屠宰业品种更多,分布更加广泛。
  服务行业
  浴池业 历史最早的当推晚清时期部国栋在原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桥口街开设的“山泉池”,邹晋在大西门角开设的“裕德池”,该街也因此而得名叫“塘子街”,即原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和平街。此外较早的还有1927年李自珍开办的“清莲池”,1928年陆振河开办的“新华池”,及1938年马家大井开办的京式“颐园池塘”。办事处建置后,浴池行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迅速发展壮大,卫生设备及服务规模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修理业 起源最早的修理业已无从考据。现在,有记载的已是办事处设置后,当时从事手工修理制做的有6家11人,主要经营项目有:白铁皮加工水桶,烟囱、修理自行车、摩托车、收音机等。发展到现在,修理业已达283家,从业人员增至472人,经营项目也有所发展扩大,如新增的电视机、微机修理,手机维修等。
  托儿所 最早只有吕家街、建设街、桥口街、建新街(当时叫跃进街)等4处,保育员10人,人托儿童达108人。现在,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教事业也有了飞速进步。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辖区内托儿所、幼儿园已发展到34处,师资队伍发展壮大至92人,且师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入托儿童数量明显增加,入托儿童近1200人,这极大地方便了街道居民生活,为年轻的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资金投入及设备经费明显增加,共达120多万元。
  看车组、花圈组等其他服务性行业 看车组、花圈组较早的有旭升街、光荣街等4处。此类服务性行业在经营体制上没有什么大的变革。后来,随着居民住所集中性的加强,看车组数量、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现在规模较大的有北园小区看车组3个,进步街、东升街联合看车组等。花圈组已发展至28个。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它新生服务性行业,如服装干洗、皮衣翻新,打字复印等迅速发展起来,这不仅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更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饮食服务业
  历史上新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规模大的饮食服务行业较少,德州名饭庄鸿盛楼可以说是早期饮食服务行业的代表。
  德州鸿盛楼饭庄建于民国十五年,座落于州城内宣哗角(今新兴街东首)西南角,掌柜(经理)系名厨张鸿林(北厂村人)、于盛(南门西街人)二人。鸿盛楼前身为“德盛楼”饭庄,开业于民国初年,于盛独资,后因军阀混战,入不敷出,于是与张鸿林合伙开办,仍用德盛楼旧址,取名“鸿盛楼”。
  鸿盛楼座西朝东,门面三间,后座南北房各三间,西楼二层六间,门首悬挂匾额一块,黑底金字“鸿盛楼”,门前立一竖匾,两面题字,西北为“鸿盛楼饭庄,包办酒席,如意小吃”,西南为:“鸿盛楼饭庄,南北大菜,任君选择。”字迹优美,系清末拔贡李承训所书。新开业的鸿盛楼面貌一新,饭菜更是讲究色、香、味、形、火候具佳。荤素制作:煎、炒、烹、炸、馏;烧、烤、焖、炖、蒸,身手不凡,风味独特,与众不同。不但包办海参鱼翅、猴头燕窝,高级大件宴席,而且也欢迎个人随意点要小吃。鸿盛楼门前呈现一派“闻香下马,知味停车”、车水马龙、食客盈门的兴隆景象。
  鸿盛楼从1926年开张,到1946年停业,二十年间,饭菜质量始终是“鹤立鸡群”,并得到四方美食家的称赞,可谓“驰名南北”,成为当时一个特定时代饮食文化的缩影,而1935年张鸿林进省府晋见南京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因厨艺出色受到何奖赏的故事,更是被传为佳话。
  建设街道办事处与丰华街道办事处相继建置后,饮食服务行业又有了新的发展。较早的街道居委会经营的饭店有13家,职工258人,经营项目局限于供应早点小吃,如油条、豆汁、火烧、老豆腐等。此外,仅有各种炒菜和酒类,主食则多为包子、馒头、水饺。进入八十年代,饮食服务行业发展较快,到1988年年底,新增的原建设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东升饭店、进步饭店、市府饭店、育新饭店、勤奋饭店、新兴饭店等处(居委会)办饮食服务行业发展起来,产值达78182元,利税17170元;其中桥口街、工农街经营的两个回民饭店规模较大,营业收入占办事处所辖饭店总收入的60%。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建设进一步放开搞活,饮食服务行业更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辖区内一些高档次、大规模的饮食娱乐服务行业迅速发展壮大,如美丽华大酒店、新湖饭店等闻名州城;集饮食、服务、娱乐于一体的大酒店,已成为现代城市文明与饮食文化的代表。同时,一些中低档次饭店及小型饮食服务行业也快速发展,其经营模式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处办集体所有制形式,个体及私营经济迅速发展,所占比重明显提高。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办事处辖区内饮食服务网点已达1532家,实现利税275.76万元;其中个体私营饮食服务网点已有1072家,上交利税172万元,占整个辖区饮食服务行业的62.4%,其中鑫泰实业有限公司是辖区众多饮食服务行业中的佼佼者。
  鑫泰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广告制作、餐饮、客房装修、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处办饮食服务行业。公司始建于1996年底,下设广告公司、鑫泰饭店、商贸公司、装修公司和电脑培训中心等。截止2000年底,公司拥有注册资金50万元,固定资产130万元,流动资金57万元。
  公司前身为鑫泰广告公司,最初成立于德州市青少年宫,主要以广告业务为主,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注册资金由1996年的3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万元。员工队伍不断壮大,现已发展到120人,员工素质也不断提高,其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70%,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占30%。
  下属商贸公司主要经营酒水批发业务,是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在德州市的总代理,通过借助于广告公司形成全面启动格局,2000年销售额已起过40万元。
  集餐饮、客房、娱乐为一体的鑫泰饭店是面向州城不同层次消费公众的中、高档饮食服务型行业。餐饮方面,鲁、川、京、粤四大菜系,各类佳肴皆具,价格便宜,配之以地方名吃及传统菜的保留项目,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前来品尝。客房部服务设施齐全,大都按星级酒店标准配置,价格则面向一般消费者,服务方面坚持热情周到的原则。2000年12月28日投入运营的微山湖渔馆,正以特色的餐饮和优质的服务迎接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渔馆全体员工本着“好上更好”的宗旨服务于州城人民。
  鑫泰实业有限分司,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崛起的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经济实体,公司的企业精神是:开拓创新,竭诚服务,争创一流;其目标是:为德州经济的腾飞贡献力量,为自己的发展壮大不懈努力。
  话居民生活 看新湖巨变
  王丽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辖区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全面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讲,已开始由温饱型消费结构向小康型消费结构转变,生存消费比重下降,发展和享受消费比重上升;消费支出中,吃的比重下降,用、穿、住、行比重上升;低档消费比重下降,中高档消费比重上升。这种转变,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并在潜意识中习以为常。然而,当我们回首过去不禁如梦惊醒:这“历史”也许并不漫长,而这发展变化却是巨大的、本质的。追今抚昔,无疑给人一种凝重的、苍桑的历史感和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感。
  解放初期,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逐步安定了城市居民生活。1952年,原德州市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均工资379元,经过对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城市居民生活得到一定改善,1957年,职工年均工资513元,比1952年增长35.4%。“大跃进”及“文革”时期,由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强调高速度、高积累,加之自然灾害和频繁的政治运动,城市居民生活无显著改善。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辖区(原建设街道办事处和原丰华街道办事处)居民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随之发生明显变化。截止2000年年底,辖区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5288.98元,比1990年699.89元增加4589.09元,增长655%;辖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0.26元,比1990年的1357.19元增加4893.07元,增长360%;人均消费性支出4936.62元,比1990年的1019.53元增加3817.09元,增长384%。
  辖区居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职工标准工资增加;二是职工奖金收入大幅度增长;三是职工的工资性津贴收入增加较多;四是职工从工作单位得到的其它收入增多。
  在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其收入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工资性收入比重下降,非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长期以来,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职工的工资收入,非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很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工资性收入比重下降,非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辖区居民的收入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已成趋势,但工资性收入依然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体。
  在工资性收入中,标准工资所占比重下降,奖金、津贴所占比重上升。由于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职工工资性其它收入迅速增加,使职工标准工资占货币收入总额的比重下降,奖金、津贴的比重上升。在改革过程中,为更好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国家曾对物价有计划地做了几次调整,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辖区居民实际生活费收入较十年前仍有明显增长,并且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住、用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吃、穿的递增速度。
  衣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穿着观念也不断更新,人们的穿着消费由“单一低档”向中档及高档多样化发展。2000年辖区居民人均用于穿的消费支出564.82元,比1990年的143.87元增加420.95元,增长292%。人们穿着消费的特征是:
  进一步趋向高档。人们对穿着用品的消费已由御寒的满足转向饰美的追求,而且服装档次进一步提高。七八十年代人们极难买到的呢大衣和毛料服装已普遍进入平常百姓家。
  服装趋向成衣化。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居民货币收入的增加;二是省事方便、节约时间;三是各种款式的呢大衣、羽绒服、茄克服的流行;四是中高档成衣服装的质量、价格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内衣外装化。由于紧身服装能表现青春活力和线条美,引起了多数青年人对针织内衣的偏爱,内衣外装化迅速崛起。人们对毛衣、毛裤及各类运动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内衣需求大增及内衣外装化的主要原因。
  食 食品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民以食为天,食品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解放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人为吃饭生存而劳苦奔波。解放后,居民生活虽有所改善,但三年自然灾害,又一次把人民带入疾苦的深渊。“文革”期间即使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极度匮乏,一切生活用品都实行凭票供给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迅速发展,饮食服务行业也随之发展并不断壮大。居民饮食变得丰富多彩,过去令居民望之垂涎的鱼、肉、蛋、水果、蔬菜类等副食品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膳食结构得到改善,由“主食型”向“副食营养型”转变。辖区居民人均消费副食品、烟、酒、糖、茶及其它食品量成倍增长,而副食品的支出占到食品支出总量的一半以上;粮食支出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副食消费成为辖区居民食品消费的主体。
  副食的消费品种增多,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多年来,辖区居民的副食消费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消费量较少,而且品种单一,以猪肉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农贸市场的开放,市有关物价部门先后开放了鲜菜、肉、禽、蛋、鱼等副食品种的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使市内市场货源充裕,品种齐全。
  住 解放前,辖区居民居住环境恶劣,除地主、资本家、官僚、乡绅及小业主住宅条件较好外,贫苦市民住宅均为低矮土房或棚屋。建国后,住宅建设以公建为主,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进入八十年代,公建、私建住宅发展迅速,公建住宅以砖混结构单元式楼房为主,私人住宅多为石基础、砖木结构红瓦房和砖混结构二层住宅楼。到2000年年底,辖区住宅建筑面积已达112.9万m2,人均达15.3m2,其中房管局直管公用住宅4.8万m2,私人住宅108.1万m2,并且已形成规模并配有物业管理一条龙服务。同时,房地产开发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截止2000年底,辖区内房地产开发公司已达11家,均具备承建现代化高质量建筑的设备和能力。现在,辖区新建的富荣街住宅小区、北园小区、丰华小区、天衢小区、建新小区、广川小区、康乐小区、聚源小区、育新小区、胜利小区、和平公寓等14个居民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达70多万m2。
  行 解放前,车辆稀少,交通不便,一般居民出门全靠步行。到70年代,自行车开始流行并逐渐普及。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摩托车开始进入工薪家庭,个人拥有普通汽车的数量有所增加。九十年代后,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摩托车普遍流行,州城街头电动自行车、出租轿车明显增多,成为州城大街小巷交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州城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其它耐用消费品 随着冰箱、彩电、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数量的增加和逐步普及,空调、微机等高科技耐用消费品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辖区居民的总体生活质量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居民也必将以崭新的物质和精神面貌、满腔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创造更富有的物质财富、描绘更美好明天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康熙严惩贪吏
  康熙皇帝自幼熟读儒家经史,对历朝兴衰存亡的教训留有深刻印象,又经过他自己的思考和消化,形成了鲜明的吏治主张。他说:“国家若要治好,为官都先要奉公守法、清廉不贪。大官作小官之表率,京官做外官之楷模。大官守法,小官自然清廉,此乃‘源清流洁’;大官不廉,小官必然贪婪,可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此乃千古不变之理。”因此,除了平定判乱,巩固边疆之外,他把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整肃风纪、惩治贪官上。他在晚年总结自己治国之道时说的唯一的一句话是:“治国之要,莫过于惩贪;致治之道,首在惩戒贪蠢。”
  康熙亲政不久,便下令全面考核文武百官。于是,一些贤臣竞相上书皇帝,反映中央大员的不廉情况,并指出:民间疾苦起于知县、知府,而知县、知府不廉常由督抚贪酷造成,督抚贪酷的根源又在中央部院大臣。为此,他决定先对大臣晓之以理,并安排日程分别召见部院衙门大臣,又命外省总督巡抚轮番进京晋见。康熙亲自训饬,望大臣们体贴圣心,廉洁自爱,报效国家,并告诫他们交往须检点,不可贪污受贿,如有发现,决不宽恕。但仍有一些封疆大吏胆大妄为,置若罔闻。山西巡抚穆尔赛贪酷无比,民怨很大。康熙立命心腹秘密前往太原调查取证。尔后,又故意询问内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勒德洪:“山西抚臣穆尔赛为人居官如何?”勒与穆是狐群狗党,平时勒私受穆诸多好处,因而极力褒奖:“穆为人谨严,官声颇好。”康熙当场出示穆贪污罪证,勒呆若木鸡。康熙当即下令将穆逮至京都,由九卿公审,各省督抚旁听。最后,康熙钦定:“穆尔赛立斩,勒德洪降职两级。”接着,召见旁听督抚,规劝各位为官务要清廉。
  从1690年开始,康熙用了7年时间,3次率军亲征叛首噶尔丹,平定叛乱,巩固了西北边陲。之后,他听到各地百姓因官员横征暴敛而纷纷造反时,愤怒地对朝臣说:“我痛恨噶尔丹,只是更痛恨贪官污吏。今噶尔丹已平,如再将贪风荡涤殆尽,吏治清明,便心满意足了。”他一再表明,定要像剿灭噶尔丹那样狠杀贪官,安定民心。康熙先从中央大员和地方督抚入手。刑部尚书齐世武在审案中受贿三千两而枉法,兵部尚书耿额借拨付军饷之机,贪污一千两,二人均处以绞刑。紧接着被处死的是四川布政使卞永式、巡抚能泰。太原知府赵诒,在征收赋税时,私加税项,强行征取,得银十七万四千两,却因事发,被处以死刑。临刑之时,吩咐家人将他埋于那个藏银的银窖里。在惩贪的同时,康熙又用心扶持清贫廉洁之官。于成龙、傅拉塔清正廉洁,康熙对二臣提拔重用,树为百官之楷模。对敢于揭露贪官的郭琇,他亲笔题词,激励监察官吏无畏工作。(何宏祥罗琳)
  摘自《联合日报》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记述的是新湖街道办事处位于德州市德城区西北部,地处鲁西北冀鲁交界处,为德州旧城区的全部。东依德城区东地街道办事处,西与运河街道办事处隔河相望,南接新华街道办事处,北与天衢街道办事处接壤。辖区南北最大纵距3.7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75公里,总面积10.3平方公里,人口74519人。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