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漕运及德州北厂仓储水旱码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64
颗粒名称: 明清漕运及德州北厂仓储水旱码头
分类号: K295.2
页数: 9
页码: 199-207
摘要: 明成祖在元大都旧址上大规模地重建宫城,并诏告天下,定北平为京师,北京随着大明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明朝衰亡后,满清入关取而代之。悠悠五百多年岁月、拥有百万人口的繁华帝都、加之拱卫京师及北疆的几十万军马,所需口粮和备战备荒之储备粮,全赖京杭大运河南粮北调这条水上通道。明朝沿河由南而北设置了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然后到达通州的漕粟转运仓口基地。德州是距京师最近的一个咽喉仓储转运基地,由于漕运的繁忙,亦给德州带来空前繁荣,德州北厂就是漕运仓储的所在地,笔者撰此史料,以飨读者。元末明初,狼烟四起,连年战争,漕运荒废,河道淤塞,无法通航。饭庄内,其可谓香飘四溢,令人馋涎欲滴。
关键词: 漕运 德州 明清史料

内容

明成祖在元大都旧址上大规模地重建宫城,并诏告天下,定北平为京师,北京随着大明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明朝衰亡后,满清入关取而代之。悠悠五百多年岁月、拥有百万人口的繁华帝都、加之拱卫京师及北疆的几十万军马,所需口粮和备战备荒之储备粮,全赖京杭大运河南粮北调这条水上通道。明朝沿河由南而北设置了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然后到达通州的漕粟转运仓口基地。德州是距京师最近的一个咽喉仓储转运基地,由于漕运的繁忙,亦给德州带来空前繁荣,德州北厂就是漕运仓储的所在地,笔者撰此史料,以飨读者。
  一、罢海运粮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著名的粮仓,每年皇家巨额征粮北运。元末明初,狼烟四起,连年战争,漕运荒废,河道淤塞,无法通航。明永乐元年(1403),成祖命平江伯陈瑄与都督佥事宣信二人皆充总兵官,率舟师由海道运粮四十九万石于辽东至北京,以补北方军储不足。但海运非常险阻,时有倭寇海盗骚扰,海上风暴无常,浪涛如山,海船损坏,束手无策。当时一艘大海船运粮千石,用船工及官军百人之多,从江浙运至北京三年才运二次,费时费工、花费大、危险多。
  到永乐九年(1411),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发山东、徐州、应天、镇江,民工三十万疏浚会通河。会通河系元代旧交通要道,自山东济宁至临清四百余里,河道淤塞、岸狭水浅、不能载运。宋礼因地制宜,用时七个月,会通河成,南与江淮河全部修通。为此宋礼建议造河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渐增至五百万石。于永乐十三年(1415)成祖命罢海运。
  二、明代漕运
  罢海运后,明初定漕运“支运法”。凡江西、浙江、湖广、江南之粮,运至淮安仓;江北各地漕粮就近交仓。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临清,临清到德州,德州到通州,四大节段,节节递运,每年四次,可运五百万石,此种漕运方法,名“支运法”。
  宣德六年(1431),又实行官军兑运民粮,规定各地百姓可运粮到附近的府、州、县,水路兑给卫所官军,由官军运往京师,此法名“兑运法”。如有不愿兑于官军者,仍可自运赴仓口交粮,听其自便,自是“兑运”者多,“支运”者少。
  成化七年(1471),又改“兑运”为“长运”。即由官军负责漕粮江南至北京的全部运输办法,名“长运法”。十年后,又交由淮、徐、临、德四仓支运。多年来,各种漕运办法反复并用。据《德州志》记载,当时德州仓口辖兑六十九个州县,其中二十四个县,直接将粮食交到仓口,可见德州仓口之繁忙。
  成化年间,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公干回京,船经德州,河道被“联樯密于指”的漕船所堵塞,无法通过,身带公文,心情焦急,公差在外,少惹麻烦,谨慎警惕,勿失态貌,耐心等待,终会过去,写下了《德州舟中》的诗篇,“出逢漕舟来,入逢漕舟去。联樯密于指,我舟无着处。沿流或相妨,百诟亦难御。有如暴客至,中夜失所据。平生凡几出,苦口戒徒御。忍后莫争先,宁缓勿求遽。今兹畏简书,刻日觐当宁。而况河防严,衣冠重相惧。危坐郁成晚,少寝警达曙。萧萧傍水村,隐隐隔城树。缅怀古贤哲,高卧得深趣。愧我行路难,推篷赋长句。”诗人面前,满河皆是满载粮食的漕船,桅杆象手指似的密集,若想争先通过,实在太难了,这就是明代德州仓口码头繁忙真实生动的写照。
  三、清代漕运
  1644年满清入主中原,初、中叶漕运沿用旧制,仍由河运。皇帝亲自任命“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均赏二品顶戴,前者专职负责修堤筑坝,疏浚河道,以利通航之河防事务。后者专职负责漕粮运输事务。从康熙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时言:“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柱上,至今尚存,倘河务不得其人,一时漕运有误,关系非轻”来看,清比明更重视漕运。1748年乾隆皇帝东巡驻跸德州,看到“巨艘列河干”的漕运繁忙景象,作《过运河》诗一首记之。诗曰:海运便而险,河运艰而平。舍便宁就艰,计划真老成。疏导想前规,转输达帝京。我来渡浮桥,汹涌闻波声。岸傍柳已绿,渚畔禽争鸣。一派江乡景,谋目恰称情。巨艘列河干,截粮罢长征。酌兹损益道,念彼独茕氓。乾隆就非常赞赏河运,赞赏按从前规矩办事,艰苦点把粮食安全转运到京师,这样才是老成的计划。
  明清漕运政策所不同者是,明让军队参与漕运,而清让帮会参与漕运。清廷利用“安清道”担任漕运任务,安清道徒标志,以青布包头,又名青帮。他们把同一地区的漕船,编为一帮,船数一百、八十不等,由帮头负责,最兴盛时达到四十八帮。青帮组织严密,帮规很严,传道收徒,按规定的字辈向下排,执行封建家长式统治,违犯帮规,严惩不贷,如犯了欺师灭祖之罪,可处以死刑(捆在铁锚上用火烧死)。让帮会负责漕运,以汉治汉,既安全又省心力,这是清比明聪明之所在。
  到了道光六年(1826),江南漕粮又改为海运,江北漕粮仍由河运。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决口,运河水道阻梗,河运即衰。同治十一年(1872),轮船招商局成立,河运全部停止,从此漕运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四、德州仓储
  德州仓储设在城西北方,紧靠大运河东岸的北厂街。据《德县志》载:金天会七年(1129)在此设仓,名“将陵仓”。元至元三年(1266)改“将陵仓”为“陵州仓”。明永乐十三年在“陵州仓”故址建“广积仓”,亦叫“水次仓”,以备淮安、徐州、临清、德州,起运南粮赴通州。明宣德五年(1430),河南、山东之粮皆运于德州仓。
  从以上记载看,德州其地理位置对漕运是何等重要,先后有金、元、明、清四个王朝,历时七百多年利用德州仓储转运。明初“靖难之役”爆发,建文二年(1400)五月初九日,燕王军攻占德州,获北厂仓储军粮一百多万石,可见这里仓廒储粮之多,规模之大。经过明末战乱,到清初德州仓口还有仓廒一百二十多间。全盛时期的明代,仓廒建有二百余间。
  德州仓储,明代派一名都督率军驻守护卫。建文元年(1399),韩观都督就驻德州护卫仓储,靖难爆发,降于燕王。清代则将管理漕运的官府衙门,设驻德州,如:山东督粮道库大使署,济南粮捕通判署,粮道行馆等。乾隆二十四年(1760)将临清仓归并督粮道仓管理,督粮道署设驻德州,因此故有“临德二仓”之名。
  五、北厂水旱码头
  北厂座落于州城西北方向十里处,紧靠大运河东岸,沿着新月形弯曲的河岸,由西南街、东北街所组成,这就是明清两代有名的漕运仓口及水旱码头。
  河道内,舟樯如林,密密麻麻;满载粮食的漕船、南货北运的商船、竹篷瓦盖的客船、画舫舷窗的官船,联接如指,衔尾相随。无数道跳板将船与码头衔接起来,装卸漕粮及其他货物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肩抬人扛的脚夫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西南街以东,东北街以南,是一片宽阔的仓廒区。山东、河北、许多州府县的农户,赶着驴、牛、马、骡子车,推着独轮车,满载粮包前来德州仓口,交收运官员验收。车马行人、密密杂杂,万头攒动,好象一个庞大的粮食集场。
  步入街内,两旁茶棚酒肆,店铺栉比,幌子醒目,酒旗高挑,冲天招牌,什么水果店、南纸店、茶叶店、竹货店……物品琳琅满目,品种具全。那些大大小小的饭食铺子,小称饭馆,大称饭庄。进饭馆打尖用饭的交粮农民、装卸车船脚夫、衙门差役兵卒、小商小贩、过往的行人,花钱了了,经济实惠。进出那些大饭庄的,就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了:有升、迁、调、补的过往官员、南北的富商大贾、考取功名的文人学士、游山玩水的豪绅名流、骚人墨客、公子阔少……等。饭庄内,其可谓香飘四溢,令人馋涎欲滴。在明清两代,德州酒席,素有“闻香下马,知味停舟”之说。
  除此之外,德州北厂还建有:
  龙王庙(又名大王庙)。依次设有山门、大殿、后阁,砖木结构,古朴雄伟,内供龙王爷塑像。龙王是船户虔诚信仰的主神,凡在德州码头装货启航前,到龙王庙许愿,卸货返航回德,来庙还愿,香纸供果,顶礼膜拜,香火常年不断。香烟缭绕磬声铛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泰山奶奶庙。传说:泰山碧霞元君为大姐,德州南关玉皇阁外,泰山行宫所奉云霞元君为二姐,北厂奶奶庙所奉琼霞元君为三妹。每年旧历正月十三日,北厂奶奶驾去南关行宫给她二姐拜年,神龛起驾,前有旗、牌、伞、扇仪仗队,乐队,鼓乐齐鸣,非常隆重,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异常,香火常年不断。
  关圣帝君庙(亦称关老爷)。内供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字云长,是也。德州人最崇拜关公,大街小巷、城内城外,关老爷庙大大小小不下几十座之多。佛道两教共奉,烟火之盛,使诸神侧目。
  天后宫(亦称海神娘娘)。此庙不大,香火寥寥,系道光年间,州城满洲营武状元昌伊苏镇台(湾)归里后所建。后来由于北厂人民反对,此庙迁到城内。
  结束语
  历史上的漕运与德州仓口水旱码头,是举世周知的,虽有记载,简而又简。当时漕运繁忙如何?德州仓口码头风貌如何?笔者参考了《德县志》、《历代诗人咏德州》,《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四卷明朝部分,第五卷清朝及近代部分和几年来学习积垒的资料素材、史料翔实、文笔简洁,才画出这幅图卷,导引读者做一番画中之游。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本书复设了《古今人物》、《古迹寻踪》、《历史足音》、《春秋随笔》、《名老字号》、《文史长廊》等栏目,续写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珍贵资料,又展示了德城区政协与广大的政协委员,不负历史重任,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动德城区两个文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而风雨同舟的历史画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寿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