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旱馆驿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60
颗粒名称: 德州旱馆驿概述
分类号: K295.2
页数: 7
页码: 165-171
摘要: 德州旱馆驿,座落于德州城朝阳门外,四牌楼东税务街东首路北,现第五中学校址处。始建于明洪武九年,其建筑古朴,历经多次修葺,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馆驿”为我国封建时代朝廷与地方,边疆大吏之间,传递诏书,谕旨,奏折,军报,密札……等公文官函,系官设供驿使中途打尖、寄宿、换马的场所。据《后汉书、西域传》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从汉代至清末,这种专差快马,奔驰传述俞令、书信的驿递制度,沿用了二千多年。据《德县志》载:“德州旱馆驿,明洪武九年置安德马驿于南关,安德水驿于西关。”
关键词: 旱馆驿 德州 史料

内容


  德州旱馆驿(即安德马驿),座落于德州城朝阳门外,四牌楼东税务街(现前进街)东首路北,现第五中学校址处。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其建筑古朴,历经多次修葺,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馆驿”为我国封建时代朝廷与地方,边疆大吏之间,传递诏书,谕旨,奏折,军报,密札……等公文官函,系官设供驿使中途打尖、寄宿、换马的场所。据《后汉书、西域传》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从汉代至清末,这种专差快马,奔驰传述俞令、书信的驿递制度,沿用了二千多年。
  据《德县志》载:“德州旱馆驿,明洪武九年置安德马驿于南关,安德水驿于西关。”《大明会典》卷一四五曰:“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并递运所,以便公差人员往来。其间有军情重务,必给符验以防诈伪。至于公文递送,又置铺舍,以免稽迟。及应役人等,各有事例。”文内云“会同馆”是在北京、南京所设的豪华馆舍,有天下首驿之称,负责接待各地王府公差,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以及外国朝贡使客,在京寄宿的住所。水马驿才是遍布全国驿传的网点,据史载:明初南京与四方边陲重镇,有水陆驿道十二条,共长达十四万三千七百余里,有驿站一千九百三十六处之多。明代的驿传制度,大致每隔六十里或八十里便设一驿站,以京都为中枢辐射全国,形成一个驿递网,由兵部车驾清吏司管辖;省级驿传主管部门,则属于按察使司的驿传道。但是还必须接受布政使司及所属府、州、县行政机构的监督、“稽核”。省级的主管官员是按察副使或佥事,驿站官员为驿丞(无品级)则直接由州县负责任免。
  公差驿使之身份凭证,明初颁发“符验”,它是一块织锦,上有“皇帝圣旨,公差人员经过驿分,持此符验,方许应付马匹”等字句,织锦符验上还印有两匹备好鞍的马。到了嘉靖朝又改为印在纸上的公文勘合,上面详细开列乘驿人员姓名、职别、到达地点、往返日期,及应得夫马车船廪给等内容。还有一种兵部与各边总镇而用的“火牌”,即“火速”、“火急”之意,是专为飞报边患、暴乱等重大军情而用的。万历年间,火牌又改为纸印的“火票”,随着明王朝官场的腐败,驿递制度也是弊窦丛生,高官大吏将驰驿人员收买,营私舞弊,以公济私,禁令松弛,驿递冗滥。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由兴盛而走向衰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明朝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驿递制度还是可取的。它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清光绪六年(1880)八月十四日,清廷允准李鸿章奏设南北洋电报(架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当时电报只供官用,紧要公文仍派专差经由驿站传送。李鸿章命他干儿子盛宣怀任“总办”,这是我国利用现代电讯之始,而驿递与电讯同时并行了十六年。德州则到了光绪二十二年(1898)才设立邮电局,专差快马的驿递制度才完全废弃。昔日那身背黄包裹、扬鞭飞马的公差,鸾铃哗哗作响,尘土飞扬,行人急忙让路的场面,便一去不复返了。
  二
  德州旱馆驿座北面南,砖木结构,山门三楹。前檐中间是壹拾五尺宽的券门,券门左右为正园形花窗,门前砖阶五级、左右设置五尺高、朱红木版栅栏护卫(其形式与水馆驿山门相同)。入山门前行约三丈处是座砖木结构,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三间“骑道二马殿”,行道从中间穿过,左右两间各有一匹,泥塑彩绘的高头大马,一红色一黄色,塑技精巧,栩栩如生,故名曰“二马殿”。此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邑人石云倬捐建的(石云倬,字天章,德州枣市街人。清康熙朝,授御前侍卫。历任平凉游击、凉州参将、庆阳副将、江西南赣总兵、浙江、福建提督。雍正九年(1731)授西路副将军,对当时防御沙俄东侵,起到一定的作用。详见《德城文史》第十四辑70页)。
  步行出二马殿前行,便是后大殿,砖木结构三楹,前廊明柱,前檐通按朱红长木格棂门,台阶高约1米,进深约8米,长约15米。殿内塑有一尊关圣帝君的坐像。大殿前东西各有厢房6间,均砖木结构。院内有古槐三棵,枝繁叶茂,传说为唐代所栽。东厢房南山处,有座四条砖柱砌成的钟亭,亭内悬挂古钟一口,高约2米,直径约1米,何年所铸,不详。西厢房南山处,有一随墙便门,可通西跨院。东西厢房为明清两代专供驿使打尖、寄宿的居所。到民国初年,德州慈善界曾捐募款项为基金,于东西厢房设立“济贫工厂”,招收城内无家可归的青少年,授以染织技术,有木织布机10余架,使孤贫儿获一技之长,将来自立,后因亏损终而关闭。
  三
  西跨院宽阔,东西约40米,南北约50米,院内建有南北厦房各三间,俗称“南禅堂”、“北禅堂”。两禅堂之间,紧贴西围墙,建有座西面东的“串堂官厅”三楹,青砖台阶高约1米,官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造型雅致,明代风格。官厅是驿丞接待地方官员、士绅、看戏的地方(明清两代,馆驿每年古历五月唱戏,古历四月二十八日,为道教药王爷生日。药王庙赶会唱戏,四至五天,散会后,戏班再移馆驿唱两天),到民国六年(1917)大运河决口,洪水将馆驿西跨院泡倒。民国十年该街富户牛协臣家开设“祥和酒店”,于西跨院旧址修盖土房10余间,做为祥和号的酿酒作坊。直到1947年运河又决口,房屋坍塌,再无修复。
  四
  光绪二十二年旱馆驿废弃后,常年锁闭,后来州署命道教药王庙接管,因馆驿并无财产和收入,只是空荡荡的两所年久失修的古建筑院落,加之药王庙自己有庙产、有收入、很富裕,本不愿接管。药王庙道长赵巧练便把“旱馆驿”又送给了南关街“玉皇阁”庙接管,因两庙同属一道派,“玉皇阁”主持道士——周同真,是药王庙道长赵巧练的徒弟,无法推辞,免强接受。起初玉皇阁派一姓祁的道士来旱馆驿看守,初一、十五收取点寥寥的香火钱,后来祁道士也不来了,道教自动放弃了馆驿,又常年锁闭起来,这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到民国初年,忽然来了个苦行僧,人们叫他“武禅”(因他会武功),了解到馆驿常年锁着,并无出家人主持,便找该街街长张仁说项,住了进去。这位武禅和尚想结束自己苦行僧生涯,将这旱馆驿作为自己的“修法归宿地”,便不辞劳苦,到处募化,艰苦积累。几年后,积了一笔可观的款项,便将岁久失修的三楹后大殿翻新重修,并收了徒弟,定居旱馆驿。
  民国十年(1921)德州大旱,武禅和尚在旱馆驿扎起了祈雨天台,他上到天台上祈求上苍施降甘露,三天三夜废寝忘食,结果也未感动天公,他感到辜负了德州百姓,有失脸面,便悄然离德去了天津,再没返回。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城东郭家庵迁来和尚四人:觉明、觉和、能言、能文,他们住进旱馆驿,做小生意,磨香油维持生活。后来觉明、觉和、能文都走了,只剩下能言一人主持旱馆驿,以卖香油为业,直到1946年德州解放回藉。日伪统治时期,曾在旱馆驿设立伪警察所,后日伪感到不安全,时间不长即撤走。以后伪县府教育科又在旱馆驿成立“关帝庙小学”(初小)。日寇投降后不久德州解放,该小学与马神庙小学合并,名为“育才小学分校”。1947~1948年,连续两次大运河决口,旱馆驿所有建筑均被洪水泡倒,仅剩下山门和后大殿。1972年修建“德州市第五中学”,山门和后大殿被拆除,德州旱馆驿这所已有五百多年的古建筑,不复存在了。
  附言:写“德州旱馆驿”这篇史料,困难很大,笔者走访了许多老一辈知情者,这里应特别一提的是;税务街年已97岁高龄的杨文茂(1993年病逝),给予很大帮助,在此深表对亡友的怀念。此文错讹难免,请知情者斧正。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本书复设了《古今人物》、《古迹寻踪》、《历史足音》、《春秋随笔》、《名老字号》、《文史长廊》等栏目,续写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珍贵资料,又展示了德城区政协与广大的政协委员,不负历史重任,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动德城区两个文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而风雨同舟的历史画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寿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