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足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44
颗粒名称: 历史足音
分类号: K295.2
页数: 74
页码: 1-72
摘要: 本篇记述了前进中的德城区,风雨同舟五十年的历史资料内容。
关键词: 文史资料 德城

内容

前进中的德城区
  张闵文
  悠久文明的古城
  德城区(原德州市下同),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从那时起,勤劳、智慧、朴实、勇敢的德城人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暑冬寒,栉风沐雨,用勤劳的双手,在野坡荒原上,求得衣食、生存,营造了美丽的家园。
  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既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也记载了后羿射日的史诗,这里曾经是“少康中兴”的舞台,更是董仲舒孜孜求学的所在,刘备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她忠厚、仁义的美好见证,御制“九达天衢石坊”显示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理位置,皇建“苏禄东王墓”印证了她的博爱胸怀与友好外交,“凤都”与“鸡城”的美誉又令她拥有了几分神秘与传奇。德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清以来就一直以“神京门户”“九达天衢”而著称。
  建国五十年来的德城,青春焕发,光彩照人,50万勤劳智慧的德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以不屈不挠、顽强奋进的革命精神,为古城添砖加瓦、增色争光,谱写了州城人民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篇章。
  德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即有史料记载,夏、商、周三代更有史料可查。自秦汉以来,便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州、县治地,秦并六国统一华夏,德州史称鬲县,延称至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鬲县为长河县。宋时,易长河县为陵县。元宪宗二年(1252)将陵县改制为陵州。明洪武七年(1374)改陵州为德州,并领德平、平原二县,隶属济南府。清雍正三年(1725)将德州改为散州。民国元年(1912)又改为德县,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德县解放,定为德州市。1950年曾一度取消德州市并入德县为城关区。1951年夏,恢复德州市。1995年,德州地区改为德州市,原德州市撤市建区,改为德城区至今。
  德州市德城区位于鲁北平原冀鲁交界处,是德州市政府驻地,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跨东经116°13′——116°25′,北纬37°19′——37°34′之间,西与河北景县、故城县接壤,北与河北省吴桥县毗邻,东与陵县隔马颊河相望,南与平原县、武城县相连。
  全区辖10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58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
  德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她北依京津塘,南靠省会济南,西临石家庄,东接胜利油田和沿海开发区,是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开放城市。京沪、德石铁路在此交汇,104、105国道,京福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是华北、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德城区通讯设施先进,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十分优越。
  德城区地属黄河平原,历史形成了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有京杭大运河,中有叉河,东有减河,三河纵贯全市,总长91公里,是农业灌溉及城市用水的重要资源。
  德城区为暖温带亚温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风向多西南,次东南,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雨雪较少。一般年平均气温13℃,极端高温43.4℃,最低气温-27℃,气温大于0℃的农耕期280天,大于10℃的作物生长期27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90毫米左右,其中70%集中在七、八月份。年平均日照2729小时,无霜期201天,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是华北重要粮食作物及蔬菜生产基地。
  历经几千年的沧海桑田,置于高科技快速发展中的德城区,不光拥有先进的现代文明,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点缀于现代都市中,这座历史名城更是别有一番风韵。
  德城历史悠久,古迹颇多。加之解放后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城市风景名胜更添新姿。
  苏禄国王墓 苏禄古国位于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国有东、西、峒三王,而以东王为尊。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三王亲率眷属及侍从前来我国友好访问,辞归途中,东王巴都葛·巴答剌于九月十三日病逝于德州安陵,讣告传京,明成祖朱棣亲撰祭文,于十月十三日以王礼葬于德城。东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10人留在德州守墓,钦定供给粮饷所需及祭田238亩,并明文永免赋税。至清雍正九年(1731),经东王八代孙温崇凯、安汝奇申请并获准,所有王裔加入中国国籍,现德城区北营村温、安二姓皆为其后代。永乐十六年(1418),明成祖朱棣为表达对东王的哀思,于东王墓前修祭庙,树御碑,立翁仲、石狮、石马、石羊,石豹等石雕,所有这些石刻文物,至今保存完好。自1977年起,山东省政府将东王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十年来,原德州市人民政府对东王墓进行了一系列建筑与修整。现已建成正殿,东西配殿,长廊、正门、牌坊、围墙和通往市里的北陵桥。经过整修,现王墓全貌既庄严肃穆,又清幽典雅,远远望去,十分壮观。1986年,为表达中菲两国人民的友谊,北京电影制片厂还以王墓为背景,取名《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拍成电影,1988年1月,国务院又将王墓升格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予读书台 德城西门外,有一董子读书台。董子乃西汉时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年一公元前104年),今河北省景县董古庄人,他自幼潜心研究孔子学说,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用,自此,以儒家学派为正统的局面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并把神、政、族、夫四权为一体,形成封建神学体系,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即使皇帝也系君权神授,对百官和平民竭力推行“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体系,以掩盖阶级矛盾的激化;其代表作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明弘治八年(1495)为纪念董子,在近董子台处兴修了董子祠八楹和厢房十二楹。明万历年间,德州知州马明瑞再修董子祠,并筑“柳湖书院”一处,其中珍藏了董子《春秋繁露》及诸子百家经典。
  董子读书台是一处既有祠堂又有书院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然而很可惜,这一全国闻名的古迹自民国以后,因连年战乱,无人维修,早已成为一片废墟而不复存在。为使这一文物延续后世,现省市政府已有意筹款复建。
  德州新湖 德州新湖原是位于市中心的一个废水塘。1979年,原德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投资在这里开辟风景区。当年便使用人工和挖泥船拓宽塘面,加深塘底,形成了一个面积178.5亩,容量45万立方米的水面,从此定名“新湖”。次年,市政府继续投资建设,四周筑起石砌护岸,建成了近水台,莲步町,购置了20余只游船,修建游船码头。同时,为美化新湖环境,又在湖的西南面筑起了人工石山,名曰“叠翠山”。山上修筑了隧道,幽洞,小桥和通往山顶的石阶;山顶有雕梁画栋,绿瓦飞檐的药王亭,叠翠山下有小花园,园内曲廊回转,水流潺潺,植满了各种树木花草。现在的德州新湖可谓山水相映,花木葱郁,景色十分秀丽,是德城最美的风景区之一。
  特产 德州土特产很多,当今最著名的有德州西瓜、工艺美陶和五香脱骨扒鸡。
  德州西瓜约有300年的种植历史。清康熙年间,在江南巡抚田雯的《古欢堂集广种瓜说》中即有“斑青更有西洋种,剖之如乳倾壶浆”赞美德州西瓜的诗句。德州西瓜汁多、皮薄、果肉细腻,纤维少,瓤脆甜,因而扬名省内外,远销东北三省。德州西瓜主要有喇嘛、犁皮、运粮子、五月鲜等20多个品种,近年来又引进了庆丰、旭东、蜜宝等新品种。
  工艺美陶系防古工艺品,雕刻细腻,型体端庄,古朴典雅,富有民族色彩和明显立体感。陶器有黑、红、黄之分,而以黑色最受称赞,在不同角度观赏,光彩煜煜,黑紫灰兰色色相映。目前花色品种有盒、瓶、罐、笔筒、挂盘等150多种。用此陶点缀家庭很是相宜,将其陈于室内,表观文雅大方,置于庭院,更显得浑朴隽永,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中国著名画家刘文西为美陶挥笔赞书“美的创造”。目前这些产品远销英、法、西德、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交会上甚为畅销。自1983年起,已列为定型出口产品,1984年获山东省全国旅游工艺品优秀奖,国家还数次以德州工艺美陶馈赠外国元首和友人。
  五香脱骨扒鸡已有70余年产销史。其特点,型体优美,熟烂脱骨,浓香馥郁,营养丰富。因制作以砂仁、桂皮等多种中草药为配料,故有理气、益肾、开胃之功能,不失为宴会和馈送亲友之佳品。德州扒鸡闻名遐迩,1950年运至朝鲜作为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要礼品,1956年在全国食品展览会上获得很高评价。以后,北京、青岛、大连等城市均派人来学习制作技艺。1981年在山东省同类产品评比中,被评为全省之冠,并获全国优质产品称号。此后,多家报刊争相介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把德州扒鸡搬上银幕,并于1984年载入全国食品年鉴。从此,德州扒鸡名扬国外,美国、日本相继来人考察。日本的《花好月园》杂志还以“老饕”为题作了详细报道。
  德城在改革,德城在开放。她用博大的胸怀及其崭新的面貌去回报党和人民的厚爱,她用优惠的政策和舒适的投资环境招俫外商,吸引一切外资促进经济的发展,她用发达的交通与通讯设施联系祖国及世界各地,她用繁荣的市场经济与正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商业、企业及个体私营业来回答时代赋与的命题。
  “千年古城儒风在,齐鲁明珠门扉开。”而今的德城,雄资英发、高楼叠起、仪态万千,已成为鲁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的中心。
  在州城人民的大胆开拓下,这颗璀璨的明珠必将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社会变革的成就
  社会主义改造,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而进行的一场改革。这场改革是从1951年秋至1956年底进行的。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后,德城区虽然实现了劳动农民土地所有制,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在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天灾人祸。如1948年运河决口,受灾村的不少农户为了渡灾湖口,违心地卖掉了刚刚分得的土地;而较富裕的中农则趁机发不义之财,造成农村新的两极分化。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路子。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原德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在组织农民向地主开展“雇工增资”、“减租减息”的同时,就在贫苦农民中组织过“变工队”(或称换工队)。参加“变工”的农户“互换互助、调剂有无”,既有利于贫苦农民之间的团结,也有助于发展生产。解放后,这种“变工”形式得到了充分发展,到1949年底,全区农民“变工”队发展到500余个。1950年春,人民政府号召农民在原变工互助的基础上,普遍组织劳力、农具、牲畜临时搭伙的小组。这种互助合作虽无长远生产计划,无固定章程,但也解决了一些单门独户无法克服的困难。是年,德州大旱,政府提出“不荒一亩地,不饿死一口人,互相帮助,共同渡灾”,这种临时性互助组发挥了很大作用。
  1952年春,各级政府在总结办临时互助组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帮助农民建立常年互助组。德州地委在城东郊宋官屯村和曹村分别抓了两个办常年互助组的典型。这就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宋官屯村王胜彬互助组和曹村的李荣魁互助组。这两个互助组的共同经验是:以贫雇农为主体;民主选好带头人;有长期规划也有小段计划;按劳计分,成果虽不统一分配,但年终结算时,按各户出工、出畜、出农具的多寡互相补偿。这些经验推广后,到1952年底,各村纷纷效法,建立起373个互助组,入组户数占总户数的35.7%。
  1953年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指出要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决议》精神指引下,全市农民除地主富农外大部分加入了互助组,同时还试办了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是在个体经济基础上,进行集体劳动的生产组织,生产资料所有权归个人所有,劳动成果不实行统一分配。但人与人、户与户之间,在劳力、蓄力、农具等方面,可更好地进行调剂和补充。常年互助组还普遍制订了生产计划,各组成员困难大家帮,灾害共同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然后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采取逐步升级的形式,实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翌年1月,在《决议》精神的指引下,农村形成办初级社的高潮。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原来的互助组全部转入初级社,一部分尚未入组的农民也加入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主要生产资料私有、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主要特征。初级农业社的规模一般二三十户,也有四五十户的,一村数社。社员民主选举社委会,设社长、副社长、另有会计、保管、计工员等。1955年底,全区发展到104个初级社。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决议认为,在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高潮就要到来,指出要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掀起农业合作化新高潮。1956年2月,中共德州地委向各市、县发出《关于抓紧办好高级农业合作社的指示》,全区掀起大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至1956年春播前,原有初级社迅速转为高级社,部分单干户也直接加入了高级社,德城区(原德州市)共建成高级社20处,入社农户5343户,占总农户的99%。其间由于要求过高,工作不细,个别地方违背了“入社自愿”的原则,出现过定指标、赶进度,强行要求农民入社的问题。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德城区对个体手工的社会主义改造是1954年春至1956年1月进行的。它是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互助合作道路,将个体手工业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运动。建国初期,全区有个体手工业户543家,从业人员1202人,分铁业、木工、棉织、榨油、卷烟、修车、成衣、印刷、刻字等19个行业,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1949年为59.7%,1953年仍占20%左右。手工业对全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有重要作用,但因生产资料私有,经营分散,技术落后,既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城乡居民改善生活的需求。因此,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1954年春,区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上采取首先建立手工业生产小组,再组建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最后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步聚上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这一时期,通过宣传发动,一批经营规模小、资金周转差的手工业户积极要求互助合作。1954年6月,由铁业、木工等手工业户共72人自愿组成了第一批手工业生产小组。到1955年冬,组织起来的手工业户共511户,占总手工业户数的94.1%,按行业共组成16个生产合作社和11个生产合作小组,固定资产金额24.13万元;从业人员1148人。1956年1月19日,组织起来的个体手工业者向党委、政府报喜,欢庆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胜利完成。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德州解放后,据1948年统计,全区有工商业户1650户,另有摊贩千余户。
  德城区对私营工业的改造在1948年即已进行。当时在发展国营公司和合作经济时,就对从事榨油、铁锅、水车及其零件制造业的私营工厂,实行了委托加工定货并统购包销。1954年10月1日,民丰铁工厂、巨丰锅店、益记工厂、恒德工厂、建鲁工厂、四金工厂、聚德号、益聚恒绸缎庄等10户参加合营,定名为公私合营建新铁工厂,是当时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5月1日,又有忠信锅店、同兴锅店、信诚工厂、同义公竹号、泰昌颜料店等私营厂(店)成立公私合营建中铁工厂。1956年1月,建中、建新两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德州铁工厂(德州齿轮厂前身);光明料器厂和同记油坊分别成立公私合营德州玻璃厂和公私合营同记油厂。至此,对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德城区的商业大体分货栈业、批发业、零售业几种类型。为引导这些私营商户走经销代销的道路,1954年前,政府已引导83家货栈组成私方联营的土产联营栈和货栈联营社,联营后便可互相监督,有利于为国营商业搞好经销和代销。对原有的私营批发商,在国营商业控制进货渠道的情况下,大部分转为工业、服务业,也有的转为零售商;对私营零售商和经营以粮油为主要原料的糕点、饮食、酱园业和粮油店,则组织其为国营商业经销代销。1954年,通过摸底排队,对有条件的私营商户,一律与国营公司签订了经销代销合同。到1955年10月,已有355户私商成为国营公司的经销代销店。
  1955年下半年,由于对私改造政策深入人心,一批私营业主纷纷表示愿意尽早实现公私合营。1955年12月6日,政府批准又一村饭店为公私合营企业。同年12月14日,土产代理业开始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至1956年1月20日,政府先后批准了18个行业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并按行业性质成立了百货、棉布、文化用品、五金、烟酒、茶食、福利、酱园、药材、杂货、竹陶、饮食、煤炭、旅栈共15个公私合营总店和医药、交电2个公私合营中心店;批准各粮油代销点为国营粮店,肉食经销门市部为国营肉食门市部。同时,政府根据政策先后批准了372户个体摊贩参加了公私合营。1月22日,原德州市工商业者举行盛大游行活动,庆祝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艰难曲折的进程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德城区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区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1957年,党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整风运动”、“关于继续组织党外人士对党政所犯错误缺点展开批评”以及“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全党整风开始。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党外民主人士,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批评意见和建议,态度是诚恳的,意见大多是正确的,对党改进作风、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密切党群关系,都是有益的。但是,在此期间,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借党整风之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了猖狂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对右派进攻实行反击。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反右派斗争,直到1958年夏才基本结束。
  从当时的情况看,对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进行反击,是完全必要的,不这样全国就会陷于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巩固。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员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德城区98个单位,10800人参加了党的整风运动,其中党员2287人,团员2012人。结果有226人被定为右派分子或反、坏分子,占参加运动人数的2.1%,其中党员39人,占党员人数的1.7%,团员29人,占团员数的1.44%;右派分子中有极右分子8人,占右派总数的3.5%。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错误所带来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它不仅使一大批知识分子、革命干部、爱国民主人士长期蒙受不白之冤,而且在理论上,经过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和八大二次会议,否定了党的八大关于国内阶级斗争和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否定了既反右倾保守又反急躁冒进的正确方针,而结果只准反右倾,不准反冒进。这就为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种下了祸根,使德城区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陷入长时期的“左”倾迷途。
  1958年至1960年,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大跃进”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进行的一次实践。结果表明,这一实践是不成功的,这种用“全民大办”一切事业的群众性的“大跃进”方式不适合搞经济建设,它造成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遭到了重大损失。
  总路线的实质是高速度。速度高于一切,速度就是一切。在这一基本思想的指导下,德城区和全国各地一样,也主观地提出了一些不可能实现的高指标。当时中央提出“在农业方面要求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在工业方面,要求15年内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产品产量上,赶上或超过英国”;“要求地方工业产值在五年内或更多一点的时间内赶上当地的农业总产值”;山东省委提出“苦干三年,改变山东面貌,争取五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德州地委则提出“农业一年过黄河,三年工业总产值赶上农业总产值”的要求。层层加码,层层拔高,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
  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原德州市提出了1958年的工作方针和任务是:以政治思想为统帅,以工农业生产为中心,带动其他工作前进。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原德州市提出了不可能实现的1958年的大跃进规划:工业总产值在1957年2340万元的基础上,1958年要增长到6251万元,比上年提高169%,争取翻两番;农业方面,粮田54151亩,保证单产500市斤,争取800市斤,比1957年翻一番半到三番,其中地瓜2万亩,单产5000市斤;棉田14000亩,单产皮棉100市斤,争取120市斤,比上年翻一番半到两番。另外还要求年终养猪达到每人一头,储蓄要求全年余额400万元,比1957年翻16番。
  在“大跃进”的气氛中,还出现了一些主观唯心主义的口号和顺口溜:“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干不到,就怕想不到”,“拼拼拼,干干干,俺也不是好惹的县,你说产一千,我说产一万”。浮夸风盛行一时,甚至原德州市委和市府也公布了一些谁也不相信的生产数字:胜利社种玉米2140亩,单产2212.5市斤,利勤社种玉米1070亩,单产2600斤,民主社种高梁1.07亩,单产10005市斤,和平社种棉花33.13亩,单产皮棉544市斤,其中有4亩单产皮棉1000余斤,庆丰社种地瓜1.3亩,单产72644市斤
  “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在当时已显露出来。德城区从1958年冬季起,市场上就出现了紧张情况,首先是猪肉、鸡蛋、食油、蔬菜、食糖等副食品供应紧张,逐渐发展到肥皂、电池、纸张、胶鞋等日用工业品,到1959年春,粮食供应也出现了紧张情况。面对日趋恶化的经济形势,干部、群众中已开始产生对“大跃进”的怀疑情绪,但这在当时被看作是“强调科学分析,而忽视了冲天干劲。这实际上仍然是右倾保守思想的反映”。
  纵观1958年至1960年的三年“大跃进”运动,在经济上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成绩,但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来看,它却是一次失大于得,欲速则慢的失败的实践。“大跃进”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作法都是错误的,它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是极其严重的。
  和“大跃进”并行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50年代后期全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它的主要表现是在变革生产关系方面盲目求公,急于过渡;在领导体制上实行“政社合一”。从而,脱离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现实水平,脱离了我国农民的意愿,给农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
  1958年9月9日,原德州市将原有的三个乡、20个生产合作社合并,建立了一个“红旗人民公社”。同时兴办了名不副实的图书馆、俱乐部、剧团、红专学校、农业女子中学、农业大学、妇产院、幸福院等,并从10月份实行了基本生活供给制、半工资制。在基本生活供给制方面,准备实行十二包,即包吃、穿、住、学、生、养、医、理发、葬、看戏、看电影、洗澡等,半工资制方面,按体力强弱、技术高低、劳动态度好坏评定五级工资。实际上,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和1959年“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造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的严重困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基本建设规模过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重工业内部比例失调,设备损失严重;工业和企业管理混乱,浪费惊人,许多企业的生产难以为继。面对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0年中的重要转变。
  德城区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对各项建设事业中出现的不平衡,本着瞻前顾后、积极慎重的精神,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了调整。第一,根据缩短基本建设和重工业战线,拉长轻工业和手工业,加强对农业支援的指示精神,压缩了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规模。在基本建设方面,认真贯彻了“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方针。基建投资有1960年的1929.5万元,逐步减少到1962年的98.45万元。对52个国营工厂企业,通过采用停、并、撤、转的方法,调整为24个。第二,在1961年调整企业下放人员的基础上,1962年和1963年上半年,继续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全部完成和力争超额完成精简任务的决定。两年多的时间内,德城区共精简下放国家职工21800人,减少城镇人口22900人,减少吃商品粮的人口23800人,其中回到农业战线的强壮劳力达12000人。第三,坚决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清仓核资的指示,对115家工厂企业和国家机关的物资、资金进行了清理、共查出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小仓库、小金库87个,清理出粮食21万市斤,棉布4.88万市尺,账外款项59万元。第四,按照中央关于加强财政金融工作的决定,加强了财政信贷的管理工作,货币回笼工作全面展开,消灭了财政赤字。第五,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通过抓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建筑安装造价、降低流通费用等工作,工商业亏损由1962年的17户减到1963年上半年的6户。
  在这一段时期,原德州市委和德州市人民委员会领导全市人民,依靠党的政策,积极贯彻和执行了“以自产自救为主,互助互济和国家支援为辅”的方针,向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60年底,认真贯彻了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政策“十二条”,组织了退赔兑现,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推行了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集体所有制,社员的情绪开始稳定;1961年通过“六十条”的贯彻,在分配政策、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逐步地进入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1962年初,又认真执行了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实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正是由于这些政策的贯彻和实施,有力地调动了当时广大社员集体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也有了相应的改善。
  1962年,在德城区有八万亩耕地雨涝成灾的情况下,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185万市斤,比1961年总产785万市斤增加了1400多万市斤。如果再加上社员自种自收的397万市斤,就比1961年增产了粮食1800多万市斤。以单产计算,1962年比1961年增产了42%,一部分生产队平均亩产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1957年水平。除粮食外,德城区的棉花也由1961年总产13.7万市斤,增加到1962年的154.3万市斤,增长13倍以上;花生由1961年总产3.2万市斤,增加到21.4万市斤;1962年郊区大牲畜3563头,比1961年增加15%;生猪存栏数也比1961年增长10%。
  总之,在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区人民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上下一心,团结战斗,1961年比1960年好些,1962年又比1961年好一些,到1963年上半年,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基础上,德城区人民又满怀信心地为争取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新高潮,而投入了新的战斗。
  正是全区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时候,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波及德城区。中等学校学生先后卷入运动,部分教师、领导干部被当作资产阶级学者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围攻。8月,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红卫兵组织蜂拥而起,并冲击党政机关。工厂、农村相继成立群众造反组织,踢开党委闹革命。1967年1月25日,原市委被26个群众组织联合夺权陷入瘫痪。随后,各基层党委相继被夺权陷入瘫痪。
  1969年原市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建立后,全市相继开展了“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运动和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运动。在“左”的思想和派性干扰下,造成许多冤假错案。
  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原中共德州市委领导全市人民深入开展了“批林整风”运动,积极进行了企业整顿,落实党的干部政策,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1974年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全市再次陷入混乱局面。
  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共产党员和基层组织对左倾错误进行了抵制,国民经济虽遭严重破坏,但仍有一定发展。
  几十年来,德城区的经济在曲折中崛起,经历了恢复发展,失误挫折,调整改革,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历程。德城人民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
  建国初期,德州经济比较落后,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原德州市工农业总产值1216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其中,工业总产值只有322万元,农业总产值894万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8元,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党和政府领导全区人民彻底完成了土地改革,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政府针对我区国营工业薄弱的状况,投资新建了一批全民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经济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032万元,比1949年增长3.3倍,平均每年递增14.2%,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7.2%。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财政收入状况迅速好转,1957年财政收入达到626万元,与此同时,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生活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1958年~1965年,是我区经济建设的起伏调整时期,这八年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间既有较大的失误,也有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当时由于在所有制变革上急于向全民过渡和经济建设上的急于求成,加之当时又遇到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不但没有实现经济建设的高度发展,而且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出现了我区建国以来历史上的国民经济的第一次负增长。工业生产从1961年出现下降,到1962年已下降到建国初期的水平。1962年以后,我区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积极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首先纠正在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克服“共产风”和“平均主义”,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精减职工队伍,有针对性地关、停、并、转了部分企业,扶持了一批基础较好的骨干企业。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全区经济形势趋向稳定,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571万元,比1961年增长54.6%,比1957年增长63%,其中农业总产值1459万元,比1961年增长四倍多,粮食总产量达到4216万市斤,增长四倍,工业总产值5112万元,比1962年增长57.4%,年平均递增16.3%。
  1966年开始的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刚刚摆脱了困境的原德州市经济又走上了艰难徘徊的路程。农业生产增长缓慢,多种经营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工业生产起伏不定,经济效益下降,消费品紧缺。但是由于全体人民的积极努力,使得“文革”对我区经济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原德州市的经济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9.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原德州市调整了经济工作布局,确定了以城市工作为重点,工业为中心,郊区依托服务于城市,城市支援农村,城乡同步发展的工作方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到1988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21.0837亿元,比1978年增长4.8倍,平均每年递增19.2%;国民收入7.7185亿元,比1978年增长5.5倍,平均每年递增17.9%;人均国民收入2625元,比1978年增长3.4倍,平均每年递增12%。其发展速度和水平是旧中国难以比拟的。
  工业:我区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在改造老企业,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建设新的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企业。自1978年以后对部分能耗高、浪费大、工艺落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进行了调整、关停,同时新建了一批轻纺、食品加工业等投资少、见效快的企业,还发展了一批和城市工业相配套,为大工业服务的乡镇企业,使我区的工业生产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电力、食品等企业集团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结构日臻完善的综合加工生产体系。到1988年,我区工业企业达到253个,比1978年增加44个,独立核算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7.0183亿元,比1978年增长3.4倍,全市工业总产值12.223亿元,比1978年增长3.2倍,比1949年增长375倍,平均每年递增16.4%。由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生产逐步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8年全市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每人18544元,比1949年提高2.4倍,比1978年增长28.1%;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347亿元,比1957年增长48.1倍,比1978年增长2.8倍。
  农业:建国以来,我区狠抓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我区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了一大步,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建国以来,我区为彻底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了农田水利灌溉条件,机电井到1988年达1335眼,引黄灌溉系统日臻完善,大大提高了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1988年,全区有效农田灌溉面积达15.4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7.6%,比1970年增加59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8年全区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7.3万千瓦,比1962年增长35.5倍,比1978年增长92%。农村用电量达2021万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三倍多。农用化肥施用量4694吨,比1957年增长二百多倍,比1978年增长90%。
  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我区还普遍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建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和科学服务机构。各乡还普遍建立了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各类农业科技人员达到几百人。在种植上普遍采用了优良新品种和科学的生产管理技术,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我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1988年,农业总产值达7340万元,比1949年增长5.4倍,平均年递增4.9%,比1978年增长1.3倍,平均每年递增8.7%。在生产得到了巨大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各业有了协调稳定的发展。到1988年,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5%,比1979年增长103个百分点。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5.5447亿元,其中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产值4.0515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73.1%,为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2.2万元,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
  商业:自建国至1978年以前,我区实行的是产品经济,这一方面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缺乏竞争意识,不讲求经济效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给整个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区商品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城乡市场繁荣,商业贸易兴旺的好局面。1988年商品纯购进2.7476亿元,比1978年增长3.6倍。各种轻工业、家用电器、日用化学品等商品也成倍增长,使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改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1897亿元,比1949年增长64倍,比1978年增长7.3倍。其中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为4.8835亿元,比1978年增长6.7倍。对农民的生产资料零售额达7962万元,比1978年增长7.5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商品购买力的不断增长,我区流通领域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多种经济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形成。国营商业继续担负着主渠道作用,集体、个体商业以及多种形式的联营商业也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商业的发展,活跃了市场,刺激了生产,满足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民生活: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使我区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深入发展,德城区不断增加了职工工资,调整了农副产品价格,城乡居民收入猛增,生产水平显著提高。1988年全区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达到1025元,比1978年增长2.6倍;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达856元,比1949年增长18倍,比1978年增长10.7倍。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了提高。198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达991元,比1978年增长2.7倍;农民的人均生活费开支达535元,比1984年增长12.2%。主要食品消费量也有了明显的增长。长期困扰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到1988年底,我区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6.5平方米。
  交通邮电:经过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区的交通运输邮电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到1988年,全区铁路、公路货运量达到1295万吨,客运量达到1242.6万人,比建国初期有了大幅度增长。邮电通讯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面貌焕然一新。1988年邮电业务总量达345.5万元,比1949年增长73.8倍,比1978年增长4倍。
  文教:随着对教育投资的日益增多,我区的教育工作得到了很大发展。1988年全区拥有各类学校204所,专业教师3424人,在校学生5.16万人,其中大中专院校9所,在校生5169人。学校教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全区学校危房已经绝迹。文化事业也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形势,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既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1988年,城区已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5个,其中影剧院两所,并有电视台和电台各一座。
  卫生:由于各项事业的协调配套,推动了我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技术队伍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1988年,全区卫生技术人员已达3017人,比1978年增长1.5倍,同时,医疗仪器和设备不断更新,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人民的医疗保健条件得到了保障,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
  负重奋起的辉煌
  1995年初,根据中央、省、地的决策,原德州地区改为德州市,相应的,原德州市撤市改为德城区。
  撤市改革之前的1994年,原德州市市委、市政府在原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提前一年达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强县市的八项经济指标。1994年,全市(原德州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54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37.6%。第三产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20.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2%;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包括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2.238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09%;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亿元,增长34.5%;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680元,增加5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8元,增加409元。由于撤地改市和撤市改区,原德州市的部分企业上划,德城区的经济基础有了较大改变,同时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事权的划分,德城区经济实力相对过去有所削弱,经济规模小、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今后经济工作的思路是:围绕发展财政经济和效益经济,以财政增收、职工居民增收、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发展工业,积极发展服务、加工、高效型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膨胀经济规模,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同时结合德城区的实际问题,区委确定了“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提高”的总要求。改区后的德城区肩负着重担,去迎接新的挑战。经过全区人民一年的努力,199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4.5亿元;出口商品供货总值达到1.5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8%;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完成“双基”任务;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初步开创了建区后经济工作的新局面,实现了“一年起好步”的目标。
  1998年德城改区以来遇到困难和矛盾最为集中的一年,也是德城区迎难而上、艰苦拚搏,各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这一年,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放开搞好、加快发展”的工作主题,高扬发展主旋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前进,促进了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工业立区、三产兴城、农业支撑、科技带动”四大战略,突出个体私营经济、骨干项目、市场建设、农业产业化、改革开放五大重点,加大投入,调整结构,经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92亿元,同比增长16.45%;地方财政收入1.0066亿元,增长28.26%;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增加242元;固定资产投入6.1亿元,超计划5000万元。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鸡、菜、花三大主导产业巩固提高,龙头企业、服务组织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城乡工业蓬勃发展,太阳能、玻璃钢、电子等五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皇明、科海、铁西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迅速膨胀,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场建设势头强劲,累计完成投入8000万元,新建、扩建、改造市场16处,装饰材料城、东方红纺织品、城隆庙市场被列为全市十大重点建设市场;个体私营经济迅速膨胀,试验区建设快速启动,进区企业32家,总投资近2亿元,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出形象。全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75万户,私营企业560家,实现总收入33.5亿元。尤为可喜的是,区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突破亿元大关,改区四年后首次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建国五十年来,德城区经历了一段很不平凡的历程。五十年来,德城区克服了重重困难,发展着、壮大着。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德城人民以自己的辛勤汗水和顽强拚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了。德城区正伸出双臂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如今,区委、区政府又制定出了更加宏伟的发展目标,力争用3——4年的时间在全市率先建成经济强区。德城人民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把一个文明、富强的德城带向未来,带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朱德曾在沪会晤孙中山
  朱德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1915年在云南参加反袁起义,1917年在四川参加反对段祺瑞的护法战争。1922年去德国留学。在启程去欧洲之前,朱德在上海会见了孙中山。这是他与孙中山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会见。
  在往后的年月里,朱德以深厚的感情忆述了与孙中山的会见。朱德说:
  “孙中山先生是个非常谦虚、诚恳的人。虽然被自己的部下出卖,离开广东,却还在筹划如何夺回广州,重新建立共和政权。他要我去打陈炯明,我没有答应。
  “我告诉孙先生,我决定到外国留学,在重新回到新中国的政治生活之前,要先会见共产党人,研究共产主义。省港大罢工的胜利和工人运动在中国的兴起,向我们证明,共产党人知道一些我们应该知道的事情。
  “孙先生对于共产主义没有任何偏见,可是问我,既然要留学,为什么不到美国去,美国没有封建背景,又有很多进步制度。我回答说,我没有可以在美国念书和久住的款项,而我愿意到欧洲是因为听说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最强大。
  “我还提醒他,美国也许对美国人很好,可是美国对于他为共和国而进行的斗争却从来不加援助。它只帮助和承认他的敌人。当然欧洲国家也是一丘之貉,但欧洲已经出现了新的社会力量。
  “孙先生同意我的意见。他谈到正在制定国民党的新政策,但是我那时并不知道新政策是什么。直到两年后,这项政策才明朗起来,他当时是在促成广东革命政府和苏联的合作。”
  (摘自《文荟》)
  风雨同舟五十年
  杜文祥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共产党为核心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市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12月,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确定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渠道,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事务以及群众生活、爱国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德州市德城区委员(以下简称德城区政协,1994年撤市设区,原德州市政协改为德城区政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方组织。1949年9月召开了德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规定,经过充分酝酿协商,于1955年11月召开了德州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德城区政协,在中共德城区委(原中共德州市委)的领导下,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在促进我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中,充分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政协在组织上和工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推动我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新的贡献。
  德城区政协的历史发展
  1949年9月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了共同纲领,组织了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颁布,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已经列入宪法并为宪法所代替,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它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
  德城区政协同全国、全省政协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由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到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过程。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号召,提议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中央的“五一”号召,立即得到我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积极响应。在中共德州市委的提议下,经过充分酝酿协商,于1949年9月26日召开了德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随之成立“德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代行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5年11月29日,召开了德州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它做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之后,继续发挥其历史作用。
  从1949年召开德州市第一届各代会至今,德城区政协历经50年,期间共进行了9次换届,它的历史发展,大体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德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期
  德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自1949年成立到1954年结束的5年中,历时两届,共召开了16次会议。自第二届一次各代会开始,代行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依照《共同纲领》进行各项工作。在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令,贯彻各项决议,团结、动员全市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劳资关系;投入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向政府反映人民群众的建议和要求,对发展我市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 德州市政协成立后的十一年
  1954年6月27日,经过普选产生的德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成为全市人民的最高权力机关,原德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使命已告结束。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规定,于1955年11月召开了德州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从第一届政协委员会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一年中,先后召开了三届委员会,委员人数逐渐增多,团结面不断扩大,体现了德州市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这期间,政协组织在团结全市各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深入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反对国内外敌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组织和推动各界人士学习时事政策,进行思想教育和自我改造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疯狂地破坏党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叫嚷“政治岂能协商”,诬蔑人民政协是“黑窝子”,政协委员是“牛鬼蛇神”。他们肆意践踏党的各项统战政策,对政协组织实行了“拆庙赶神”,一大批政协委员和各届爱国人士遭受打击和迫害,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在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下,德州市政协停止活动达十余年之久。然而,在这场浩劫中,参加政协的各界爱国人士,绝大多数经受住了考验,这是难能可贵的。
  第四阶段 新时期的德州市政协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我国进入了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和以改革、开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党的统战政策的落实,德州市政协工作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委会议的规定,自1980年5月到1993年1月,先后召开了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委会议。参加政协的委员人数,由“文革”前的99人增加到187人,代表界别由原来的14个方面增加到25个方面。
  第五阶段 撤市改区后的德城区政协
  1994年12月市改区后,原德州市政协变更为德城区政协,组织机构保留较为完整。这一时期,德城区政协积极围绕改区后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精神,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改区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开展产业布局、发展思路等方面的调查。各级政协组织充分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为开创建区工作新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与此同时,德城区政协认真贯彻全国政协《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坚持在参与中服务和在服务中监督的原则,努力探索参政议政的新途径,不断拓宽人民政协的活动领域,使政协各项职能的发挥更富有成效,推动了政协工作登上了新的台阶。
  政协各时期的重要活动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德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的规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生产救灾、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支援抗美援朝等各个时期和重大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49年11月30日召开的首届第三次各代会上,市政府发出了关于节约、互助、救灾的号召,成立了“生产救灾委员会”,通过了励行节约救灾,克服困难的决议。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节约开支,支援灾区人民的募集活动,这次活动,仅工商界即捐款1336.6万元((旧人民币)。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又发出了推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指示,德州市各界人民积极响应。市政府与各代会联合决定成立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推销委员会,副市长董焕章任主任,下设四个推销分会。1月26日召开的市各代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推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议,并根据渤海行署分配给我市的任务作了详细安排,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会后,在各界代表的宣传推动下,超计划18.5%完成任务。
  1950年以国营、私营工业及手工业为核心,组成了生产研究组,对全市生产单位的原料购进、产品销售及改进技术等给予指导和帮助,积极协调公、私营工业之间的加工定货关系,对促进德州市工业、手工业的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53年成立手工业研究指导委员会,协助手工业者解决产、供、销问题。教育和监督业主搞好加工订货,严守合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保障供给,为发展商品生产和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并派志愿军支援朝鲜人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于1950年11月4日发表了“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号召全国人民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1951年2月20日召开了首届八次各代会,成立了“抗美援朝运动委员会,作出了《广泛深入地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决议》。随之,各行各业及各界人民,订立了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增产节能、爱国卫生等为内容的爱国公约。全市开展了购买飞机大炮的捐献活动,总计捐款17亿多元((旧人民币,下同),购买“德州市号”飞机一架,慰问志愿军捐款30402150元,慰问信1256封,慰问袋1376个,捐献书刊8700册,救济朝鲜灾民捐献衣物折款21535600元。与此同时,为贯彻中央有关取缔反动道会门和镇压反革命的指示,德州市首届九次各代会上作出了开展取缔反动道会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决议,会后立即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宣传活动。1951年4月15日召开了800人参加的宣判大会,判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5月10日全市统一行动,逮捕了反动坛主76名,按照其罪行轻重,分别作出了处理。“镇反”运动至1953年8月基本结束。据统计,侦破杜希明反革命暴动案1起,逮捕反革命分子433名,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54名,判刑95名,交群众管制的107名,改造一般反革命分子688名,从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抗美援朝运动的顺利进行。
  1951年11月,市人民政府和市协商委员会,遵照党中央关于开展“三反”运动的指示,组成了“三反”运动检查检举委员会,决定在机关、工厂、企业中开展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随着“三反”运动的开展,党中央提出在工商界中开展以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为内容的“五反”运动。1952年1月中旬,开始在全市工商界中进行“五反”运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在2月份召开的德州市第二届各代会第二次会议上作出了“深入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决议”,成立了“五反”运动指挥部。随着运动的逐步深入,大多数工商业者在党的政策感召下,主动作了坦白交待,并能检举揭发其他人的违法事实。由于个别工作队执行了“左”的路线,致使一些工商业者在交待问题中编造了一些假情况,给最后的核实定案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德州市人民政协成立的十一年
  德州市政协从1955年11月正式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一年中,始终重视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对我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54年6月27日,德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使命已告结束,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也不再代行地方委员会的职权。经过一年多的组织筹备,正式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德州市委员会。
  德州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55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市委礼堂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共德州市委书记张龙同志代表市委对本届委员会所作的工作建议的报告;听取了提案审查委员会关于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选举了本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常务委员。
  1959年9月23日至25日,德州市政协召开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由市委书记常玉同志致开幕词,王树仁市长作政治报告,市委统战部王振华部长作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了德州市政协第二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常务委员,有20位委员和5名列席代表在大会发言。讨论通过了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提案审查情况报告的决议;关于深入贯彻八届八中全会精神,继续开展反右倾、鼓干劲,掀起增产节约运动新高潮的决议。
  1964年2月召开德州市政协第三届委员第一次会议。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张玉贵同志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选举了本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常务委员;通过了关于在全市各界人士中深入开展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决议。
  德州市政协从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一年中,无论在列席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委员会和市政府召开的有关会议,就人大、政协的人选进行协商;协助党委和政府推动社会力量,密切联系各方面人士,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意见和提出建议方面,还是在协商和处理人民政协内部和党派、团体之间的合作问题;组织各界人士为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工作中,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1952年党中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德州市根据这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按照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采取初级形式的工业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商业委托经销、代销;小手工业,小商小贩合作的形式,逐步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改造。1954年初,有部分手工业户开始组成合作社(组),个别工商业户分别被纳入了经销、代销、并店、联营及合营的道路。1955年冬,首先有土产、茶叶、棉布等三个行业,被纳入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1956年初,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已经成熟,全市有19个工商行业,586户,1099名资方从业人员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7年下半年,深入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始了整风反右斗争。为了加强对运动的领导,市政协会同市工商联组成整风领导小组,组织140名工商界人士进行整风学习。进而,在知识分子中开展了“破权威”,在工商界人士中开展“交心”运动。在这些运动中,一部分人鸣放了一些错误言论,说了一些过头话,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是完全必要的。然而,由于当时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把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致使4名政协委员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误解了一些同志和朋友。后根据复查,证明是错划了,并已全部改正。
  组织政协委员及有关人士学习时事政治,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发扬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优良传统。1956年建立了由5人组成的学习委员会,并建立了以工商界人士为主的中心学习小组,坚持每周二半日学习制。1957年组织政协委员和工商界人士100余人,划分8个学习小组,主要学习了《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献和时事政治。为了加强对各界人士的思想改造,1958年秋,在市东郊建立政治学校一处,占地30亩,自建房舍30余间,由中共德州市委书记常玉任名誉校长,市政协副主席许效农、汤金波任副校长,市委统战部杨桂庭驻校具体领导。参加学习的成员主要是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中的工商界、旧知识分子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每期轮训50人,学期3个月,坚持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政协委员达到了提高认识,端正思想,增强团结,发挥作用的目的。
  德州市政协的恢复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内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党的工作着重点的战略转移,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中共德州市委的领导和关怀下,德州市政协于1980年得以恢复和发展,至1993年先后召开了四、五、六、七届和八届一次会议,政协工作日益活跃。政协的恢复和发展,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帮助和团结各民主党派,落实委员政策和其它方面的统战政策,促进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0年5月19日至24日召开德州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共德州市委副书记王善文致开幕词;政协副主席赵洪珍同志作关于市政协恢复工作以来的情况和今后任务的报告;列席了德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成师农主任所作的德州市革命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审议了德州市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收支预决算的报告。本届政协共召开四次全体会议,二十二次常委会议。
  德州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4年5月25日至30日在新湖饭店召开。中共德州市委书记尚荣华在会上讲了话;市政协副主席作关于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列席德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并审议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及其他报告;会议选举了本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通过了大会政治决议和其他决议。本届政协共召开四次全体会议、十六次常委会议。
  1987年5月21日至26日,德州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德州军分区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157名,市直各部、委、办、局及驻德省政协委员列席了会议。会议由市政协副主席卫恩亮同志致开幕词,中共德州市委副书记庞曰岭在会上讲了话,市政协副主席孙英俊作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列席了德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王富昌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德州市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及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草案)的报告。会议选举了第六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通过了大会决议。本届政协共召开三次全体会议,十七次常委会议。
  德州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0年3月26日至30日在市委礼堂召开。政协副主席曲宝安致开幕词,副主席魏俊杰作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提案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学习委员会工作情况的报告(书面);学习了中共中央〔89〕14号文件和《全国政协章程》;列席了德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德州市政协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通过了大会决议。本届政协共召开三次全体会议,十六次常委会议。
  1993年1月8日至12日召开德州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四大精神和市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会议听取并审议了赵恒祯主席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列席了德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市委书记蔚立臻到会讲话,提出了政协今后工作任务;选举产生了政协德州市第八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通过了德州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本届政协共召开五次全体会议,二十八次常委会议。
  1978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人民政协第二部章程,选举邓小平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这次会议,是一个发扬民主的大会,是一个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来共同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大会。会议对于发展我国革命统一战线,活跃国家的政治生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会议之后,各级政协工作逐步恢复。
  德州市政协自1980年5月重新恢复工作以来,在中共德州市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针,选好角度,发挥优势,认真履行政协的主要职能,积极地为德州市的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及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增强团结。落实政协委员和有关方面人士的政策,对于拨乱反正,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爱国统一战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落实政策,重点是纠正“文化革命”期间造成的假案错案和解决十年浩劫的后遗症问题;原则是政治上搞错的要平反,经济上受损失的(如被挤占房屋和查抄财物)适当退还或补偿;生活上有困难的要酌情照顾。根据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的讲话精神,从1983年11月份开始,市政协会同有关部门就我市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落实政策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期间,先后对5名错划右派进行了平反;落实原工商业者政策6人,恢复职务的8人;赔偿“文革”中被查抄财物的3人,补发被扣工资的3人;落实知识分子待遇的5人,落实台胞、台属、侨眷政策12人;为2名下放农村的阿訇办理了复职落户手续;对在文革中被挤占私房的5人,作了适当赔偿,落实政策工作至1985年底全部结束。这一工作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方面人士的关系,提高了党和人民政府的信誉,调动了各方面人士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积极性,对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围绕中心,积极开展协商监督、参政议政。德州市政协在广泛开展各项活动中,始终把履行主要职能作用作为中心环节,把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作为协商、监督的主要内容,并在实践中逐步向经常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至八届二次会议,共举行16次全委会议,82次常委会议,列席市人民代表会议、常委会议若干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及广大政协委员,紧密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德州市的政治、经济;国家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建言献计,有效地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各级政协和政协委员的积极性,中共德州市委以(1984)第98号文件批转了市政协党组《关于政协委员“知情”》的五项措施的报告;1986年中共德州市委转发了市政协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更好地为四化服务》的报告;1987年中共德州市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意见》、德州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加强市政府各部门与市政协各委员会、工作组联系的通知》。以上报告和意见,明确规定了政协组织及政协委员在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方面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把政协的职能作用和政协的工作纳入了党政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
  办理好委员提案,履行人民政协职能。办理委员提案是政协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了解各界代表性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和要求的一个重要渠道。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设提案审查委员会,为了加强对提案工作的领导,自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开始,增设提案工作委员会,成为政协机关常设的办事机构。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以来,委员们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结合德州市的具体情况提出积极建议和意见。据统计,自四届一次会议到1994年3月召开的八届二次会议共收到委员提案1143件,所提提案涉及德州市政治、经济建设;科教文卫体;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法律;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城建环保;工商税收;金融物价;统战政协;民族宗教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其他问题。提案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多数提案案由清楚,分析入理,建议可行,质量较高。这些提案,为党和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拓宽服务渠道。人民政协荟萃了较高层次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具有人才济济、联系广泛和身份超脱的优势。1980年市政协恢复工作以来,始终围绕服务于“四化”和“三个有利于”的方针,注意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政协委员,立足于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创造条件,面向社会,开展了技术咨询、科技论证、牵线搭桥、讲学办学等项智力服务活动,受到社会的赞誉。
  市政协工作组的建立,始于四届一次会议,建有学习指导、调查研究、科技教育、对台宣传、文史资料等五个工作组;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按界别划分为十三个工作组;五届一次会议改建为十个工作组;六届一次会议开始设十二个工作组。各工作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专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打破陈规,面向社会积极开展活动,特别是在经济咨询、科技教育讲座、进行专题调查、反映社情民意、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智囊团”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各专门委员会和政协工委工作持续活跃,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市政协八届一次全会后,各专委、工作组和政协工委快速启动,正常运作,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和任务,通过联系走访委员、组织委员视察调查、推动委员学习等形式,以其小型、快捷、求实为特色,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这些活动,既有效地扩大了委员知情渠道,丰富了协商监督内容,又实现了政协工作与专委、工作组和工委的衔接,推动了政协工作深入开展和全面活跃。
  注重委员学习,加强自身建设。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政协组织和委员发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传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自身建设中突出地抓了委员学习,把学习始终摆在首位,认真组织,倡导自学,并总结积累了许多好得学习方法和经验。自四届一次全会到八届二次全会期间,市政协组织委员先后学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全国人大五届会议精神;《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改草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文选》;中共十二大、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等一系列文件和文献。学习中,注意学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激发委员的学习热情,提倡理论联系实际,重在提高认识,增进共识。通过学习,委员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得到更新,同时,增进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团结与合作,为人民政协履行基本职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多年来,市政协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立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调整统一战线各方面的关系,协调政协内部合作的重要事务,密切了与政协各参加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使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民主局面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各级政协组织还通过参加一些必要的宗教礼仪活动、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委员、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扶持发展民族经济,扩大了与少数民族、宗教界的联系。在政协的各项活动中,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也都表现出很高的参政热情,敢做诤友,敢讲真话,做了大量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为保证全市经济发展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撤市改区后的德城区政协
  政协第九届德城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8年1月20日至22日在区委礼堂隆重举行。这次会议是在全区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中共十五大精神为指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德城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王肇建同志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报告认真总结了政协八届委员会特别是撤市改区后政协的全面工作。听取审议了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列席了德城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李艳华到会祝贺并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九届区政协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
  1994年撤市建区,这对德城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事权的重新划分和企业上划,削弱了德城区的经济实力,财政状况趋于紧张,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面对新形势,区政协在区委的领导下,重新调整了工作思路,利用政协的各种优势,强化自身职能作用,同党委、政府一道,共同面对全区的现实,以政协方式和特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全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区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以后,区政协从解放思想、增进共识、提高水平出发,以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紧密联系全区工作的实际,采取主席会、常委会、委员学习组集中学习,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势,组织委员学习。九届一次会议后,针对换届以后新委员多的现实,组织了全员性的统战理论、政协知识的培训,使委员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增进了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任务、作用和主要职能的认识,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利用例会组织委员就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要形式。通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和完善,到区政协九届委员会,已基本形成了全委会议总体协商、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专委会议对口协商的议政格局。区政协八届四次全委会上,委员们围绕全区“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100多条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九届一次全体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全区“解放思想、放开搞活、加快发展”的主题和“突出个体私营经济、农业产业化、企业改制、市场建设、对外开放”五大工作重点,提出了几十条意见和建议,为区委、区政府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几年来,区政协的领导除了参加全区一些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之外,还积极参与了协调农业和农村工作、民族宗教工作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有的还参加了城乡建设的领导工作,有的承担区委分工的某些单项任务。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创造条件,面向社会,开展了技术咨询、科技论证、牵线搭桥、讲学办学等项服务活动。广大政协委员在履行职能的同时,立足本职工作,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展现了政协委员的风采。
  德城区政协在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区委、区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些关于政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文件,使政协工作逐步走上了“两化”建设发展的轨道。政协八届一次会议后,区政协就制定了《政协常委会工作规则》、《专委会工作通则》、《提案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工作制度。1996年初,区委批转了《政协德城区委员会关于贯彻全国政协〈规定〉的实施意见》,1997年5月,区委召开了“全区政协工作会议”,区政府转发了《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政协履行职能的决定》,这一系列文件的制定贯彻,有力地推进了全区政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进程。区委、区政府对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都坚持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定期到政协的会议上通报情况,专门听取政协工作的汇报,专题研究政协工作;对来自政协的提案、建议及调查报告认真对待,及时处理,为政协实施民主监督提供了方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区政协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服从党的领导,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及时向党委请示报告,重要会议和活动请党委同志参加指导。做到思想上与党委同心,目标上与党委同向,行动上与党委同步。
  50年来,德城区政协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德城区委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德城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德城区政协也一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政协德城区委员会历届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名单
  德州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
  德州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55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委员49名。会议选举产生了德州市第一届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21人、主席1人、副主席5人。
  主席 张龙(兼)
  副主席 张金城 许效农 王玉铎 张洲堂 孙鲁川
  常务委员 曲魁生 马元岭 杜敏(女) 朱允忠 鲁守仁 耿秉珍 王慰候 李伯言 曹学纯 汤金波 雷福堂 杨景山 卢锡三 张泰泉 张宝魁
  德州市政协第二届委员会
  德州市政协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59年9月23日至25日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委员90人,缺席9人,列席28人。会议选举产生了德州市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33人、主席1人、副主席6人。
  主席 常玉(兼,1963年1月免职) 张龙(兼,1963年1月任职)
  副主席 张金星 王树仁 王振华 许效农 张洲堂 孙鲁川
  常务委员 彭长海 马挺军 毕庶华(女) 李开顺 夏尚志 苏云峰 姜汉明 栗淑兰(女) 费振耀 王强 石怀芝 庄忠道 曲魁生 李枢 李伯言 励润章 卢锡三 赵树桥 耿秉珍 曹万增 曹学纯 汤金波
  张宝魁 张丽君(女)贾秩仙 雷福堂
  德州市政协第三届委员会
  德州市政协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64年2月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99人。会议选举产生了德州市第三届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33人、主席1人、副主席7人。
  主席 张龙(兼)
  副主席 张玉贵 周国栋 张洲堂 许效农 孙鲁川 贵席珍 贾金声
  常务委员 马挺军 彭长海 范玉华 赵树桥 栗淑珍(女)苑化隆 杨秀岩 魏寿坤(女)费振耀 汤金波 曹万增 励润章 卢锡三 庄忠道 石建民 耿秉珍 张云 石怀芝 贾秩仙 李伯言 夏尚志 曹学纯 裴少春 张宝魁
  德州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
  1980年5月19日至24日,召开了德州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委员102名,缺席14人。会议选举产生了德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会主席1人、副主席6人及常务委员36人。
  主席 王善文
  副主席 赵洪珍 冯板岑 孙湘波 汤金波 赵树桥 李庭孝
  常务委员 李光华 王 昆 孙承教 夏文耀 魏寿坤(女)李希增 张善和 甄克新 赵树荣(女) 费振耀 魏俊杰 张洲堂 王新华 庄忠道 陈玉田 石大有 孔毅 洪玉堂 石怀芝 包新生(女) 张立(女) 太树人 裴少春 田富振 奚汉祥 李敏(女) 王秀兰(女) 肖旭 马春波
  德州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
  德州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4年5月20日至25日召开。出席会议委员110人,缺席8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五届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35人、主席1人,副主席6人。
  主席 尚荣华
  副主席 彭长海 车存志 李庭孝 庄忠道
  卫恩亮 魏俊杰
  政协五届四次会议增选孙英俊为副主席
  常务委员 王兆勃 王政忠 王俊峰 王孝同 方向明 马春波 太树人 刘世业 田富振 包新生(女) 帅能休 刘莉(女) 宋秀华(女) 呼乐山 洪玉堂 陈玉田 林哲平 张洲堂 张立(女)赵书杰 宫殿臣 高建中 奚汉祥 夏文耀 崔源赢 曹希芳(女) 费振耀
  德州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会
  1987年5月21日至26日,召开了德州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委员157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六届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33人、主席1人,副主席5人。
  主席 贾玉水
  副主席 孙英俊 曲宝安 卫恩亮 魏俊杰 张海潮
  常务委员 王凤兰 王兆勃 王进修 王肇建 马金义 方向明 刘莉(女) 刘世业 庄德明 杜兰香(女)
  呼乐山 郑洪周 洪玉堂 赵书民 赵志毅 赵新生 张汉民 张洪英(女 )张援邦 徐晖 宫怀三 宫殿臣 高仁人 阎书章 常立泉 童宝禄 薛建国
  德州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
  德州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0年3月26日至30日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185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七届政协委员会主席1人、副主席5人、常务委员37人。
  主席 赵恒祯
  副主席 曲宝安 卫恩亮 魏俊杰 潘义勇 程世昌
  常务委员 马龙河 马金义 马振东 于志刚 王杰 王兆勃 王肇建 尹世林 方向明 刘世业 刘德隆 安春文 沈鑫 李文勤(女)杜兰香(女) 谷汉章 吴金华 张洪英(女) 张援邦 呼乐山 罗维章 钟峻 赵书民 洪玉堂 徐晖 徐源信 高仁人 阎桂芳(女) 童宝禄
  满存继 薛建国
  德州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会
  政协德州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3年1月7日至12日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187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八届政协委员会主席1人、副主席6人、常务委员37人。
  主席 赵恒祯
  副主席 李桂兰(女) 禹惠祥 卫恩亮 魏俊杰 潘义勇 张海潮
  常务委员 马云魁 王文海 王忠营 王春晓 王晓建(女) 王惠萍(女) 王福队(女) 尹世林 刘旺 刘文胜 刘玉梅(女) 许宏均 孙秀兰(女) 李书河 李国琳(女) 沈鑫 张洪英(女) 罗维章 郑茂侠 房朝文 封月萍(女) 赵增助 夏传波 徐晖 徐源倍 高仁人 康文廷 阎书章 童宝禄 薛建国
  德城区政协委员会
  根据国函(1994)132号文件关于“撤销县级德州市,设立德州市德城区”的批复决定和中共德城区委的意见,经政协第八届德州市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主席会议研究,并提交市政协八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决定:
  一、政协德州市委员会自1995年3月22日起改为政协德州市德城区委员会;政协德州市德城区委员会延续政协德州市委员会的届次。
  二、原政协德州市委员会的委员为政协德州市德城委员会委员,其常务委员为政协德州市德城区委员会常务委员。
  三、原政协德州市委员会的各专门委员会、办公室为政协德州市德城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其组成人员和工作人员为政协德州市德城区委员会办事机构的组成人员和工作人员。
  四、原政协德州市委员会的乡、街道办事处工作委员会,为政协德州市德城区委员会的乡、街办事处工作委员会;其主任、副主任为政协德城区委员会乡、办事处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德城区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政协第八届德城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6年3月10日至13日举行,是撤市设区后,德城区政协召开第一次全委会议。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区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列席了德城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补选了王肇建同志为德城区政协主席。
  德城区政协第九届委员会
  政协第九届德城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8年1月20日至22日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委员164人,缺席8人,会议选举产生了德城区第九届委员会主席1人、副主席6人、常务委员34人。
  主席 王肇建
  副主席 李桂兰(女) 曹淑珍(女) 孙振声 郑德州 郝淑贞(女) 程建闽
  常务委员 马元增 马洪生 邓广义 王春晓 王晓建(女) 王惠萍(女) 王增琛 代丽英(女) 刘英(女) 刘兆恩 吕振 任天锦 朱全军 曲明杰 孙洪岩 张伟 张喻(女)
  李国杰 李衍林 陈洪桥 贡晓华(女) 杨清洁 赵志毅 房朝文 郭强 郭青松 屠彤
  我军的第一个航空队
  我党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就有了创办人民武装航空力量的设想。当时孙中山先生提出“航空救国”的口号,创立了广东航校,并抽派一些学员到苏联学习航空,其中就有部分学员是共产党人。但我军真正拥有自己的第一支航空学员队是在抗日战争期间。
  抗战初期,新疆军阀盛世才骗取了苏联的援助和支持。1937年3月陈云同志在担任中共中央驻疆代表时,与盛世才达成协议,借助苏联援助盛世才的武器装备,组织入疆的数百名红军西路军战士成立“新兵营”,学习各种军事技术。同年11月陈云同志回到延安,又向党中央建议,挑选一批年轻且有一定文化的红军干部到新疆边防航空队学习。于是党中央从延安抗大、摩托学校及“新兵营”共挑选了44名干部,组成我军第一支航空队,于1938年春进入新疆边防航空队学习。
  文化水平很低的“泥腿子”一下要掌握现代化的航空技术的确困难重重。他们上第一堂课《飞机原理》时,一位姓王的教官首先询问每个学员的学历,当他发现没有一个是中学毕业生时,便讥讽道:“象你们这样低的文化,还能进入航空界!”说完把讲义一夹就走,再也没有上过课。但是我军学员毫不示弱,拚死攻读,最后几乎每门课都压倒了盛世才属下的那些纨绔子弟。
  随着战局的发展,盛世才撕下假面具,暴露反共真面目,1942年7月悍然逮捕了我党驻疆代表陈潭秋及毛泽民等同志。我军航空队学员也被监禁近四年。直至1946年6月,在党中央、周恩来及张治中的援救下,才获释返回延安,并于同年8月成立了延安航空队。
  (搞自《长江日报》)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本书复设了《古今人物》、《古迹寻踪》、《历史足音》、《春秋随笔》、《名老字号》、《文史长廊》等栏目,续写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珍贵资料,又展示了德城区政协与广大的政协委员,不负历史重任,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动德城区两个文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而风雨同舟的历史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