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掌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28
颗粒名称: 风物掌故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12
页码: 205-214
摘要: 相传很早以前,山西洪洞县有一苦儿,姓刘名治,自幼丧母。父亲外出经商多年不归,后娘视他如仇人,将其逐出家门。这天晚上,刘治又饥又渴,找水走到了赵王河畔,正想饮水充饥解渴,不料巧遇一投河寻短的中年女子。刘治人小心眼好,见人投河,忘掉了饥渴,一把救上了欲投河自尽的中年女子。到了明朝,朱元璋五儿燕王朱棣率兵北伐,沿途征集壮丁,这一带百姓深受其害,民不聊生。这时,侄姑刘村有刘某夫妻,心生一计,修筑地屋,一躲兵乱,二避蝇瘟,得以生存。三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不安,手工艺陷于衰微的状态。这件由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收藏的“三国白玉杯”甚称当时的珍品。
关键词: 德城区 袁桥乡 风物掌故

内容

地屋刘考略
  徐吉庆口述 袁书平整理
  相传很早以前,山西洪洞县有一苦儿,姓刘名治,自幼丧母。父亲外出经商多年不归,后娘视他如仇人,将其逐出家门。
  刘治拉着一根棍子,拿着一个大碗,要饭逃生,走乡串村,越州过县,来到了德州城东20里远的地方。这天晚上,刘治又饥又渴,找水走到了赵王河畔,正想饮水充饥解渴,不料巧遇一投河寻短的中年女子。刘治人小心眼好,见人投河,忘掉了饥渴,一把救上了欲投河自尽的中年女子。后来,这女子见刘治为人老实忠厚,心地善良,就以侄姑相称,在此兴村建屋,开荒种地,名曰:“侄姑刘。”
  到了明朝,朱元璋五儿燕王朱棣率兵北伐,沿途征集壮丁,这一带百姓深受其害,民不聊生。然而,祸不单行,侄姑刘一带又瘟疫四起,成群成群的红头苍蝇为害甚重,触人即死。这时,侄姑刘村有刘某夫妻,心生一计,修筑地屋,一躲兵乱,二避蝇瘟,得以生存。从那以后,侄姑刘便成了“地屋刘”。
  三国白玉杯
  “三国白玉杯”是采用珍贵的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洁白,素光无纹。玉杯的造型为圆柱体,直腹并有圆饼形高足。玉杯通高13厘米,杯口直径5厘米。玉杯做工精良,杯口、杯身、杯足均切削规整,析角分明,曲线优美流畅。杯体打磨抛光得十分细腻滑润,虽无任何花纹装饰,仍给人以高贵、精致、完美之感,它反映出当时工匠手工艺水平之高。
  三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不安,手工艺陷于衰微的状态。由于战乱,内地与西域的贸易中断,致使新疆的玉料在内地日见稀少,玉器制品也随之锐减,流传下来的精美玉器则极为罕见。这件由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收藏的“三国白玉杯”甚称当时的珍品。
  三国时期,社会推崇简朴的生活风气,当时文帝曹丕曾明令禁止过用“玉匣”即玉衣殉葬,以杜绝奢糜之风。此时工艺美术作品简朴、粗犷、豪迈的风格,也正是这一时期社会风尚的写照。在河南省洛阳市出土的这件三国时期的玉杯,则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与工艺美术风格。同时从加工制作工艺上看得出,其高超的技艺,已是两汉玉器雕刻工艺的残存,自此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精致的玉雕作品更为罕见。
  中国古代玉器自东汉以后,在其价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古时期只能用作祭祀、礼仪、殉葬的玉器,此时已经逐渐转向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玉器由政治化开始向世俗化转变,这件“三国白玉杯”的出土,正是反映了这种变化。因此,这件玉杯,无论从工艺价值上还是历史文化价值上,都具有特殊的位置。
  (摘自《人民政协报》)
  赵王河里寻水
  李氏口述 袁书平整理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执政年间,在黄河以北开挖了一条大河,命名“赵王河”(今马颊河故道)。
  到了明成祖永乐二年,山东大旱。这年,寸草不长,颗粒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饭的到处都有,饿死的尸骨遍地皆是。当时,在朝里做官的宋侍郎接到家乡百姓纷纷要求帮助寻水的信件后,连夜上书。不久,皇帝就派侍郎带上人马重返家乡,帮助百姓寻水抗旱,度过灾年。
  话说一天夜里,侍郎正为寻水犯愁,突然发现一个白胡子老头站在面前,告诉他:“赵王河本姓赵,找水先得找白鹤。”侍郎一睁眼老头没了,就这样,不知有多少回,白胡子老头每到三更天就出来,每次都重复说:“赵王河本姓赵,找水先得找白鹤。”侍郎想:白鹤哪里找?哪里又有白鹤呢?为这事,侍郎昼夜不眠,也不知有多少回熬红了眼。
  宋侍郎来到了家乡陵县,地方官吏为欢迎宋侍郎驾到,特意设宴招待。宴后,宋侍郎听说有一知县姓白名鹤。他不由想起白胡子老头告诫的话,顿时大喜。当晚,宋侍郎找到了白知县商谈寻水的事。白知县说:“回禀大人,这事你甭操心啦,水我去找,人也不要多,我自己就行。”侍郎觉得莫明其妙。
  第二天,白鹤知县真没带人马,独自一人领着侍郎到了赵王河河道里边。白鹤说:“侍郎大人,我拿镢,你发话,叫我怎么挖我就怎么挖。”侍郎说:“你往前走,不要回头看,走一百步,刨一镢,一镢就是一个黑龙潭,刨完十八下,赶紧上岸往回返。”“遵命。”白鹤说完扛起了镢,走出一百步,只见白鹤把镢轻轻举起来,重重落地,刨了一下,头也没回就大步流星地顺河往前走。不大一会儿,干枯了多年的赵王河又从河底冒出了清水,眨眼功夫水就涨满了河床,接着河水溢出了河道。白鹤知县却一去再没回还。据说当白鹤知县刨第十八下的时候,放心不下,回头顺河道一看,大水满河,已涌到了身边,宋侍郎眼睁睁地看着白鹤被大水吞没了。
  从那以后,众乡亲为纪念这位搭救穷人找水源献出生命的白鹤大人,每年二月二日这天,人们都抬着自己家的稀罕物和最好吃的东西到赵王河岸上供,据说白鹤知县后来变成了一条吉祥的小白龙。
  金猪尾巴
  袁氏口述 袁书平整理
  马颊河畔有个叫孝攒店的村。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有一个姓刘的财主,整天过着不劳而食的酒肉生活。
  有一天,刘财主起身五更,催伙计们下地干活。他忽然看见不远的地里有一群胖胖的小猪,浑身上下闪闪发光。刘财主是个爱财如命的家伙,一见了这些金灿灿的小猪就红了眼,恨不能一手全抓住,从此刘财主为得这些金猪,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可是,他往家圈,金猪跑;他往家叫,猪不听,急得刘财主胖胖的身体很快瘦得象条干巴虾。
  后来,刘财主真的想起了一条妙计。他拿出半升金豆,在一天夜里偷偷地跑去喂金猪。谁料想,金豆扔了不少,金猪却不吃。金猪不吃金豆,反而把金猪吓得四处乱跑,眨眼的功夫,金猪全不见了,刘财主撒下的金豆丢掉了。
  刘财主逮金猪的跷蹊事,传到了给他放羊的小羊倌耳朵里。这小孩人小胆大,机敏过人。一天夜里,刚过三更,小羊倌就只身爬起,扛上放羊的大鞭,悄悄地躲到了金猪时常出现的田埂上,等待金猪再次出现。
  说也巧,不到一个时辰,小金猪果真出现在羊倌面前。说时迟,那时快,小羊倌“刷”地一大鞭甩了出去,这时就听见“哇”地一声猪叫,一只小猪被羊倌的大鞭捋下了半截尾巴,金猪却全都不见了。
  天明了,鸡叫了。小羊倌刚想回村,发现不远的地方有一块耀眼的东西。小羊倌跑了过去,原来是一根折断了的金条。不久,小羊倌娶了媳妇成了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然,这个金猪尾巴的故事,从此也就传开了。
  战国玺
  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印章称玺。我国以玺作为权益和凭信的工具远在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因它具有取信的功能,所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战国玺可分为官玺、私玺、吉语玺、图象玺等,它使用的是当时诸国异文,但章法都刚劲有力,对笔划悬殊文字的搭配,独运匠心,能在不平衡中取得整体的和谐,反映了当时的风貌。
  战国玺制作精致,钮式多样,构思严密,为我国玺印制作提供了多方面经验,也为秦汉印章风格树立了坚实的基础,是历代篆刻家从事创作的重要依据,从而发展为富有民族传统的我国独特的篆刻艺术。
  晚清以来的《齐鲁古印拓》、《续齐鲁古印拓》、《印邮》、《古印偶存》、《十钟山房印举》、《伏庐玺印》等印谱中的玺印,都是经过多年抉择的精品,是研究玺印的重要资料。
  (摘自《大众日报》)
  选娘娘
  李秀兰口述 袁书平整理
  从前,有一个皇上,叫人们到民间给他去选娘娘。临行前,皇上告诉差役们要选怀抱凤凰骑土龙,人貌出众的娘娘。选好了回来有赏,选不好回来问罪,选不着一律听罪。为此,有的说给皇上选娘娘是一桩美差,有的说这事难办。抱凤凰骑土龙还得人貌出众,往哪找去。所以,想升官发财的差役们喜气洋洋;怕选不着或者选坏了回来问罪、罢官还乡的差役们愁眉不展。不管怎样,差役们还是抬着轿子从京城出发了。
  一天,突然间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越下越大,路越走越滑。差役们抬着轿子给皇上选娘娘,连选带走,前后几个月的功夫,累得人们都精疲力竭,腰酸脚痛了。又赶上下雪路滑,差役们就在一个店前落了轿,准备避雪歇脚。
  这时,有一个十七、八岁的秃丫头抱着一只公鸡,身穿一件大红棉袄爬上店前的破墙头,只见她两腿骑着破墙头自由自在地在上边玩耍,嘴里还一个劲地乱嚷:“东来的风,西来的风,我给那皇上做正宫。”
  秃丫头这一嚷,提醒了京城来给皇上选娘娘的差役们。一人说:“这丫头是不是给皇上选的娘娘啊?”另一人说:“跑这么多地方没见过这样丑的丫头,况且还是个秃子。”“可不能这么说,皇上不是要怀抱凤凰骑土龙的吗?你看,她抱着鸡,骑着土墙。”“大公鸡就是凤凰啊?凤凰是一种庞大的鸟,没听说过百鸟朝凤吗,凤凰是鸟中之王,好漂亮唻!”“你们说怎么办?反正咱们从京城出发到现在还没给皇上选上娘娘。”差役们议论着,秃丫头在墙头上又嚷道:“东来的风,西来的风,我给那皇上做正宫。”这时,领头的差役说:“我去看看,要是行,咱就给皇上选上。”说着,来人就仔细打量着秃丫头。秃丫头没搭茬,仍然骑在土墙上自由自在地玩耍。来人问:“说话呀,姑娘。”秃丫头还是不搭茬,只是嚷:“东来的风,西来的风,我给皇上做正宫。”
  有一个差役说:“别搭理她了,弄不好是个傻子,选不着咱不选,反正不抬着个傻家伙进京给皇上做娘娘。”“那不成,皇上不是说了么,选不上娘娘回京问罪。”“选坏了娘娘咱也得一律同罪呀。”“我看着差不离儿,皇上说‘怀抱凤凰’,她抱的是公鸡,也讲得过去;‘骑土龙’,她骑的是一条土墙头。就是‘人貌出众’这个条件对不上茬,秃头丫头太丑,可也算‘人貌出众’啊。”差役们议论着统一了思想。接着过去几个人给秃丫头一商量,同意了。就看见秃丫头从墙头上跳下来,抱着那只鸡乐滋滋地上了轿。
  话说到了京城,差役们冒着风险把轿子抬进了宫殿。领头的差役回禀皇上后,皇上来到了轿前。真奇怪,皇上用手一撩轿帘,只见一个美貌出众的少女坐在轿里边,穿戴也变成了花花绿绿,只是秃头没有变。差役们见秃丫头变成了美女子,人人都觉得纳闷,又一想,甭管三七二十一,心里总算有了一点底了。
  秃丫头下轿后,立即叩拜皇帝,把头一低说:“小女子给皇上叩头。”皇上道:“赦你无罪,把头抬起。”这时,就见秃丫头把头抬起的时候,从头上落下了一只大银碗,只见秃丫头长满了黑发,变成了一个十分好看的美女。
  共和国第一大印
  人们都知道,共和国成立之时,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国旗、国徽、国歌。几乎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了自己的第一枚国印,这一方开国之玺的身世和命运鲜为人知。
  和历朝历代的国印不同,过去的玺都用篆书体,而新中国的开国之玺用的却是繁体宋字,字体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自左而右15个大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如今,这枚开国大印仍完好地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之玺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1949年6月,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今北京)正式成立。刻治国印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周恩来把办理国印之事交给了陈叔通。作为新政协筹委会常委会副主任的陈叔通工作十分繁忙,因此在策划、研制国印的过程中,常委会副秘书长齐燕铭,为新中国开国之玺的诞生付出了更多的精力。
  齐燕铭曾邀请京城治印名家同古堂的张樾丞老先生刻印。据张樾丞家人介绍,在共和国建立前夕,老人家铸治国印时是保密的,惟其儿子少丞、幼丞略知一二。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接二连三的“运动”,这段故事更无人知晓。1961年一代篆刻大师病殁于北京寓所。“文化大革命”中,张家数次被红卫兵抄搜,许多珍贵文物流失,张家对于国印这事缄口不言。
  镌刻国印有特殊规矩,刻完了不许打样留底,交活时印的四个角都要高出一点儿,待正式使用前磨平,算是启封。
  (摘自《光明日报》)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德诚区文史资料等情况。例如袁桥乡概况、政权建设、乡村往事、历史回顾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