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司靠他支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23
颗粒名称: 这个公司靠他支撑
其他题名: 记袁桥建筑公司经理王树森
分类号: K820.8
页数: 5
页码: 186-190
摘要: 他说,从年轻就爱这一行,一干就是几十年。别看干行,让他说可说不了。要写,就写他们公司的团结力量和他对职工们的感谢。我尊重他的意见。可是事实告诉我,支撑这个公司的主将是他。1976年5月16日,袁桥公社建筑队成立,8个人,6把瓦刀,白手起家。到年底,增加到62人,当年完成营业收入6万元,上交公社利润5千元。同这些变化相联系的是一个人们不很熟悉的名字:王树森。王树森1940年出生在德州东郊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在物资局干维修到承揽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工程,无一不是靠王树森的品性和人格。乡政府考虑到他们跑业务,决定给辆车,王树森坚持不要。采访结束了,王树森起身要送我,我把他按回椅子上。
关键词: 德城区 袁桥乡 王树森

内容

他一再对我说,成绩是大家的。他说,从年轻就爱这一行,一干就是几十年。别看干行,让他说可说不了。要写,就写他们公司的团结力量和他对职工们的感谢。
  我尊重他的意见。可是事实告诉我,支撑这个公司的主将是他。
  1976年5月16日,袁桥公社(当时属陵县)建筑队成立,8个人,6把瓦刀,白手起家。到年底,增加到62人,当年完成营业收入6万元,上交公社利润5千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建筑队沐浴着改革初期的春风,如鱼得水。到1980年底,固定资产达到5万元,上交利润1.2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到1992年10月袁桥乡划归德州市时,已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12万元,年营业收入160万元,上交利税4万元的规模,企业名称也由建筑队改为袁桥第一建筑公司。
  1996年到1997年底,公司固定资产达到21万元,年上交利税35万元,取得德城区优良工程公司资质证书,成为袁桥乡的龙头企业。
  同这些变化相联系的是一个人们不很熟悉的名字:王树森。
  王树森1940年出生在德州东郊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没上几年学就下了关东。在苦水里泡大的王树森立志要学习一门手艺,练就一身本领。他看准了瓦工这一行。
  生活的坎坷,磨炼出王树森坚强的意志。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钻研技术,学习做人。从此就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记得哪位哲人说过:性格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一半。建队之初,王树森就表现出他在这方面的个性。当时任村支书的孟庆海兼任建筑队一把手,因村里工作脱不开,王树森带着6名工人,6把瓦刀,借了一辆木头小推车,闯进了德州市。
  也许就是这胆略和魄力,使他成为建筑队的领头人、支撑者。然而,刚毅、求实、纯朴、诚恳以及言而有信则是他和他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奥妙。
  从在物资局干维修到承揽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工程,无一不是靠王树森的品性和人格。他没有多少文化,说话直来直去,从小崇尚做一个正直、厚道、共得住的人。的确,王树森凭着他的憨厚豁达,闯进了德州建筑市场,立住了脚跟。先后完成了物资局下属各公司工程、区工商局工程、十中宿舍楼及德州商场工程。现在,仍有上百万的大工程正在洽谈中。
  他象一块强力磁铁,把班子成员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不停地释放着能量。前几年,公司每年都有农转非的指标,可他都让给了其他同志,并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盖房安家。赵培玉的孩子上学遇到了难题,他让女儿帮助跑,直到办成,赵师傅一家颇为感动。
  有人说他是“大款”。可王树森最不愿别人这样说他,凡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不容置疑地说:“我不是大款。”因为在他眼里,“大款”是指那种暴富后骄横的,喜欢斗富、摆阔、动辄挥金如土的人。这些年来,王树森和他的建筑公司是挣了钱,但他从不乱花,从不摆阔。至今,公司驻地还是租用的长青街居委会。乡政府考虑到他们跑业务,决定给辆车,王树森坚持不要。平时用车全是租,他说,这样费用少得多。
  对公与私,王树森有严格的界线。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均在市里,而且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不知道的人,一定认为他凭自己的能力和关系把儿女们迁进德州市并逐一安排的。事实确非如此。作为父亲的王树森,对孩子只有严格的要求,简单纯朴的教导,他只要求他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孩子们争气,都凭着优良的学业考进相应的学校,而且学有所成。他的女儿在丈夫单位分到一套住房,要铺地。有人说,你爸爸是建筑包工头,这点活还成问题!可是女儿深知爸爸的禀性,她自己买了地板砖,与爱人和弟弟一趟趟运到楼上。只是请了爸爸公司的两名师傅给铺了铺,最后还交了工钱。
  王树森说:“我不懂得什么境界、觉悟,更深的道理我讲不出来,我就觉得,只要是个单位,就得象那么回事,只要你是个单位的头,说话办事就得让下面服气。”言简意赅,掷地有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年春节,王树森回家,过了正月十五回公司,一扎就是一年。夏天的中午,他也从不睡觉,他说:“工人们不分昼夜地干在工地,一旦有问题找我,我正睡觉,不象话。”王树森干了大半辈子建筑,其他同志多数都盖了新房,可他家仍是旧房子,有时下雨还漏。这,也许你不信。但确是如此。
  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终于使他积劳成疾,病倒被送进医院。人们络绎不绝地去看他,大家多么希望他早日出院啊!公司离不开他。然而,大家又多么希望他能多休息一会儿,他太累了。
  出院后,他的腿不象以前那样灵便了,走路受到限制。但是他仍坚持在公司上班。该跑的业务坐上出租车照样跑,该把关的他也必须亲自去看看查查才放心。
  王树森的妻子是个贤淑能干的女人。她爱丈夫,也理解丈夫。她拼命地种地,拼命地干家务,为的是替丈夫分担一些,让他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快一些。但有时,她也玩笑地埋怨王树森一句:这个家你是不要了,光要你的公司吧。每当此时,王树森会象一个开心的孩子狡黠地笑笑:都要,当然都要。确实,家和事业都是他的寄托。妻子务农治家的能力,他从内心感到钦佩和自豪,儿女们的进步一样使他欣喜若狂。
  采访结束了,王树森起身要送我,我把他按回椅子上。会计张学敏跟着我送出门,站在居委会的小院里对我说:“要按现在王经理的岁数和身体状况,该休息了,我们这一伙的愿望也是如此,可是他坚持要上。从实际讲,我们这个公司这些年真离不开他,完全靠他支撑着!”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德诚区文史资料等情况。例如袁桥乡概况、政权建设、乡村往事、历史回顾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牛振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袁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