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路果飘香 勤劳为本富一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21
颗粒名称: 科技引路果飘香 勤劳为本富一方
其他题名: 记果树种植大户李士华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0
页码: 176-185
摘要: 李士华,是全乡有名的果树种植大户。说他是种植大户,不仅是他种的果树面积较大,而且采用科学管理、科学种植,产量高、收入大。他不仅靠自己的勤劳致了富出了名,而且带领全村以至全乡果农共同富裕,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赞。这一设想与李士华的想法一拍即合。李士华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带头。很快,全村栽植了优质短枝型苹果树苗150亩。1996年,在全市果品评比会上,李士华培育的艺术果获得二等奖。早在1995年,李士华就在书本和电视中了解到苹果套袋无公害,果面细嫩光洁,而贴字则能提高果品档次,深受市场欢迎,都能提高果品价值。
关键词: 德城区 袁桥乡 科技引路

内容

李士华,是全乡有名的果树种植大户。说他是种植大户,不仅是他种的果树面积较大,而且采用科学管理、科学种植,产量高、收入大。他不仅靠自己的勤劳致了富出了名,而且带领全村以至全乡果农共同富裕,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赞。
  1990年秋收刚刚结束,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士华,看着忙碌了一年的农民群众的收入不高,便筹划着农民致富的规划,一个问题引起了他的思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棉产量连年提高,过去做梦都想实现的“过黄河”、“跨长江”的目标,目前已都不在话下。但是,眼看棉花的经济收入逐年下降,农民种棉积极性严重挫伤,粮食单产在700斤左右徘徊,再要提高,幅度有限。作为一个远郊乡村,致富的门路在哪里?靠什么使农民富裕起来,共同奔小康呢?正当他苦苦思索的时候,乡里提出大力发展果树,推动农民致富的设想。这一设想与李士华的想法一拍即合。他立即行动起来,翻资料、找信息,外出参观,学习技术,通过向专家请教和学习外地经验,认定发展果树生产也要立足高起点,采用新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瞎呼隆。随即他就开始搞规划,做动员,把种植苹果作为全村农民致富的一个门路。为此,他整整忙了一个冬季。可是,现在都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种啥都由农民说了算,尤其是种果树,村里很少有人懂技术,如何使每个农户都能接受,把好事办好呢?李士华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带头。在第二年一开春,他除按规划在自己责任田里栽种了4亩,还把一户无劳动能力承包的2亩地也种上了果树,一下子就有6亩。很快,全村栽植了优质短枝型苹果树苗150亩。
  如今,这150亩果树大都接近盛果期,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心培育,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已开始回报果农的辛勤劳作。李士华的6亩果树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全村每人仅果树一项增加收入700元,真正实现了“要想富,多种树”的愿望。
  科技引路任驰骋
  人们常说:“科技是农民致富的金钥匙”,这话一点不假,李士华就是抓住这把金钥匙并走进致富大门的佼佼者。平时,李士华很少进城,进城必去的地方是书店,一进书店他就像进入了知识的宝库,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看到好的农业科技新书总是爱不释手,他家里至今有果树和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数百本,并且都已熟读数遍。他还定阅了《落叶果树》、《山西果树》等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各种科技期刊。这位新时期的农民,一有空暇就徜徉在农业知识的海洋里。与此同时,李士华还向外地学习、向专家请教,先后两次赴烟台、栖霞参观学习,取回真经。多次到泰安省果树研究所求教并与两位教授交上了朋友,从专家那里学到了不少真本事。
  1995年果树开始进入结果期,精心培育了4年的果树眼看有了经济收入。可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广大果农的面前,这就是周围各地栽种的果树大都进入盛果期,产量高、来势猛,对于起步较晚的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但是李士华心里有数,早在发展初期对这个问题就有一定预料,并在农业科技的宝库中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确定了依靠科技进步指导果树生产发展的路子。他着重抓住了三手。一是:采用新技术,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促进果树早结果、多结果、结好果。在管理上,对追施肥水,病虫害防治,嫁接修剪,都采取新技术新方法,多法并用,综合施治。虽然果树品种是短枝型,结果期早,但是,也存在旺长不结果或结果少的问题。他在采用刻芽、环剥、拉枝办法的同时,采用喷施〓多硝唑的方法,以增加果枝,提高结果率,果农们戏称这种方法为“内外科结合,中西医并用”。同时,他还掌握果树不同生长时期对肥水的要求,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同时,适时加施微量元素,叶面喷肥等技术以增加果实成色,提高产品品级。总之,他能根据苹果生长发育的要求和出现的问题,随时采用相应的方法措施,以提高品质和产量。李士华的6亩果树,每亩产优质果4000斤以上,比常规的管理方法高出1000斤左右。二是:在品种选择上,做到了产量高,品质好,品种多。在原来引进多个品种的基础上,通过向专家请教,引进嫁接了提前三个月成熟的“早捷”新品种,初步形成了品种的系列化,适应了市场供求的不断变化,使整个果树的结果期早中晚都有。现在他栽植的果树,从6月份“早捷”上市到9月份“红星”成熟,再到11月份“红富士”采摘,做到半年内月月有果,随时都有鲜果投放市场。今年6月份,他的“早捷”苹果在德州铁西批发市场就被抢购一空,每市斤单价都在1.4—1.45元。三是:根据市场需求,精心培育了高档果。李士华在新技术的运用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得心应手。他努力避开大路货充斥市场且卖果难、价格低的难题,通过向书本和专家学习,反复试验,在全乡首先成功地开发了纸袋套果和果面贴字新技术,深受市场欢迎,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普通果每市斤单价在0.5—0.7元,套袋果每斤卖到1.4—1.6元,艺术贴字果则每斤再加0.4元,并且非常好销,大都远销北京四道口等高级市场。1996年,在全市果品评比会上,李士华培育的艺术果获得二等奖。1998年9月份“德州市’98经贸洽谈会”即将在德城区举办,洽谈会组委会指名李士华及其所在乡村的贴字艺术果参加大会展销。李士华充满信心地分析:洽谈会上,不仅会有一批产品成交,而且通过洽谈会,他的艺术果会名声远扬,带来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
  汗水洒满致富路
  有人说:“科技和勤劳是农民致富的两只翅膀”,那么,在牢牢抓住科技这把“金钥匙”扇动起科技翅膀的同时,另一只强大的翅膀李士华是否也扇动起来了呢?这位精明能干的农民是不会放弃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勤劳本色的。其实,李士华致富的过程就是艰难创业的过程。目前和他一起过日子的只有5口人,二儿子开一辆中巴出租车,女儿在北京打工,还有患病需要侍奉的老母亲,家里的6亩果树和10亩粮田全靠他和爱人两人管理。虽然他当了多年的支部书记,可从来不叫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一是自己劳动惯了,二是现在依靠科技种田,凡事讲究个细心,别人干不放心。因此,事事须躬亲。这就忙坏了夫妇二人,用“起早贪黑”,“放下耙子就是扫帚”的说法,已不能足以反映出当今有文化、有技术农民的全部内涵。这是因为,他们还必须懂现代农业技术,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和握有灵活的信息,才能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一试身手。
  早在1995年,李士华就在书本和电视中了解到苹果套袋无公害,果面细嫩光洁,而贴字则能提高果品档次,深受市场欢迎,都能提高果品价值。于是就开始试着采用这项新技术。可是夫妇二人都是年过半百的人,整天在地里摸爬,累得精疲力尽,一天也就套1000多个,他们愣是干了半月,将能套的3万个果子全部套上。如果遇上乡里开会或公事外出,他就凌晨早起或中午加班赶出一天的活,就这样4年以来他们坚持采用这一技术。在果品上贴字可是吃苦忙活的事,开始实行这一技术时,李士华每晚在电灯底下,先用厚橡胶刻出印模后,再用废旧报纸刻字,往往忙到深夜,然后将字用浆糊粘在将要着色成熟的果子上,可是面粉浆糊和化学浆糊都不理想,不是脱落就是撬边,字迹模糊,效果很差。当时还没有现在所采取的胶带贴字技术。李士华就苦思冥想地黑白琢磨,如何将字粘的牢靠耐久,不怕风吹雨淋……。他想到防治棉花蚜虫时,向茎杆上涂药用聚乙烯醇粘合剂能使药剂在作物上长期不掉,他将这种粘合剂稀释后一试,操作又快粘的又牢,又经多天的观察,效果很好。后来,他与乡果树协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制造了电脑设计、机器剪字、采用不干胶作为粘结剂的专利技术,这一贴字技术由他起步研制,推广到全乡。如今,跟着他学的果农都采用了胶带技术,而他仍然携夫人一丝不苟地用他的“老”法。他这么做有他的道理,这就是费用低下又不伤害果子。去年底,李士华从村党支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他便有更多的时间在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果园里辛勤耕耘,细心描画。
  惠泽乡里同致富
  李士华致富不忘乡亲,先富不忘群众,他致富的过程也是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创业过程。他有了技术从不保守,有了好信息从不对群众保密,而是千方百计地透露传授给群众。整个果树培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大都是由李士华首先学习,外出请教,加上认真钻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个人的果园里试验,试验成功再传授给群众。每一个新品种的引进,每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是李士华带领群众共同发展的真实例证。他在传授技术的过程中,因文化和接受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一些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他利用党支部的有利条件,用喇叭广播,在田间地头传授,对一些文化低、技术差的果农,他用的最多的方法是直接到农户的果园里直接传授,手把手地教。对有文化的青年他就向他们推荐自己购买或订阅的书籍报刊。现在,在他的组织培养下,村里已有3名果树技术员。当他了解到“早捷”苹果成熟早、着色好,是一个很有市场前景的新品种时,在他自己引进嫁接的同时,也为其他果农引进接穗,有些果农掌握不了嫁接技术,他除了示范传授外,还亲手为他们直接操作。对一些起步晚的,他则从自己的果树上采下接穗,然后用芽接或枝接等不同的方法,保证他们都能成功地培育出这一新的品种。如今全村已有20多户栽种了李士华引进的“早捷”苹果。前几年村里出现了果树大量落果,烂果的问题,眼看快采摘的果子落的满地都是,又红又大的苹果几天内就烂掉,到手的收入白白丢掉,群众心疼,李士华心里也急。他急着到处请教想办法,终于逐步摸索出了一系列防烂果、落果的技术措施。对炭疽病、霉心病和轮纹病等造成烂果的三大病害,采用花期防治的方法,从根本上防止了烂果的产生。对落果的问题则在采摘前一个月和半个月分两次喷施不同浓度的〓乙酸,有效控制落果发生,并很快传播给群众,使一度想砍掉果树的农民又看到了希望,保住了全村这一主要经济作物,也保住了农民的金饭碗。
  苹果丰收了,当地的果品市场也趋于饱和了。卖果难又成了农民的一大心病。其实李士华也早在思考这个问题,他通过自己销果的渠道和信息,把北京四道口果品市场的客户请到了村里,由他安排吃住,帮助群众收购果品,很快在本乡李庄村形成了果品购销市场,畅通了与北京的供货渠道,尤其是李士华以及由他带动的全乡各村果树大户的套袋果和贴字艺术果,深受北京超级市场的欢迎。到1997年已有北京的7—8家客户被吸引到德州腹地的袁桥乡,不仅收走了本村的优质果,连全乡其他村的一些高档果也形成了北京客户的抢手货,一下子解决了全乡销果难的难题。
  李士华富了,也有名了,有功了,当他在村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乡里当即把他聘任为“德州市东达果业开发公司”副经理,使他更加专心致志地在他热爱的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德诚区文史资料等情况。例如袁桥乡概况、政权建设、乡村往事、历史回顾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春晓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袁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