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故乡的一片热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20
颗粒名称: 为了故乡的一片热土
其他题名: 记西魏村党支部书记邵玉兰
分类号: K820.8
页数: 7
页码: 169-175
摘要: 她,不是诗人,没有写过脍炙人口的诗篇。她,不是作家,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她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不穿军装的带兵人。她,智慧勤劳,无私无畏,用结实地脚步走过了62个春秋。在她身后的路上,留下了一个接一个的奉献脚印。她就是原德州军分区、地委、行署命名的“民兵带建最佳示范点”民兵连指导员,“国防后备力量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德州市“模范人大代表”,“样板小康村”西官道魏党支部书记——邵玉兰。邵玉兰的父亲和四个兄长,先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尾随渤海军区肖华司令员,奔赴了杀敌前线。再如北京广播器材研究所一辆大货汽车,不幸在104国道沿线的西官道魏村南出了车祸。
关键词: 德城区 袁桥乡 故乡热土

内容

她,不是诗人,没有写过脍炙人口的诗篇。她,不是作家,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她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不穿军装的带兵人。她,智慧勤劳,无私无畏,用结实地脚步走过了62个春秋。在她身后的路上,留下了一个接一个的奉献脚印。
  她就是原德州军分区、地委、行署命名的“民兵带建最佳示范点”民兵连指导员,“国防后备力量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德州市“模范人大代表”,“样板小康村”西官道魏党支部书记——邵玉兰。
  1935年4月,北国的初春,依然朔风正紧。一日,冉曦正红,在鲁北平原上的一座陈陋的矮屋里,传出一阵婴儿啼哭声,一个又白又胖的“千斤小姐”,落生到邵家。父母双亲这个抱抱,那个亲亲,都夸孩子灵俐聪明,洁白如玉,于是,为她取名玉兰。饱经忧患的父母双亲,为了让玉兰上好学,五、六岁就为她缝织了土布书包,送她上学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德州城。邵玉兰的父亲和四个兄长,先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尾随渤海军区肖华司令员,奔赴了杀敌前线。1943年10月,玉兰的三哥在一次战役中为保护首长,英勇牺牲。小玉兰满腔仇恨,把花书包一扔,与娘亲哭闹着要当兵,一心要象父兄那样,报效国家和人民。遗憾地是,邵玉兰到部队当女兵的夙愿未能实现。她18岁那年,风华正茂,勇敢地当了一名飒爽英姿的女民兵!挎上了五尺钢枪,和男民兵一样,摸爬滚打,投弹射击,拉练野营,在故乡的热土上,苦练杀敌本领,保家卫国。
  1956年10月,邵玉兰这个苦大仇深的女娃,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导岗位,担起民兵连指导员的重任。当时,她文化水平并不高,且未经历过军营生活,何谈带兵?又怎能降服贫穷这个“鬼魔”,战胜不测风云的天灾?这在当时简直成了四外八乡的一大新闻。社会上众说纷纭:有说“她少貌不压众,女人当不了家,会乱了套”。有的说:“她管人怕不成,为她操心道是真的”。她自己也感到压力重大,怕自己有负重托。邵玉兰碾转反侧,长夜不眠,心想,组织上让我担任党支部书记、民兵连指导员,这是党对自己的信任,是人民对一个共产党员的希望,怕困难不为志士,容逆言才算智人。她终于下定了决心,头顶困难上了任,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二
  邵玉兰一干就是40个春秋。为了故乡的一片热土,她从一位18岁的少女变成了六旬带兵人,她组织发动连队民兵,带头脱贫致富,兵民同步走上了小康路。一举成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文明村庄”和省级“明星村”,德州市、区两级“农村样板小康村”,德州军分区、地委、行署命名的“民兵带建最佳示范点”和带建达标单位。她本人也被授予“国防后备力量战线先进人物”,市、区两级“模范人大代表”。
  西官道魏是民兵连驻扎地,150座民兵住所一个标准,整个布局呈正方形。“军营”两侧,围织了花栏,营院内石坡鱼池,碧波荡漾,活蹦乱跳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向人们点头致意。宽阔平坦地环村柏油路两边栽种了国槐、法桐。在阳光照耀下,映出了一条银灰色长带,将营地、村庄、田野、乡村与城市,紧紧地系在了一起。绿荫下,民兵之家,院里院外,镶满了牡丹、月季、冬青、玫瑰、菊花。民兵住所里装上了程控电话,直拨国内外友人,为走出国门架起了一座空中彩桥。晚上,高悬的路灯将主巷和整个“军营”照得灿亮通明,让人觉得仿佛行进在都市街道上。在这里,无论你走进哪一家,鲜艳的美人蕉、夜来香,都会把你带进一个赏心悦目的殿堂。
  是啊,西官道魏民兵连驻扎地,在山东省德州市来说,是数得着的小康明星村。可历史被阻碍的太久了,摸索了20年,动乱了10年,徘徊了2年,它早已不耐烦了。1978年以后,党的富民政策如同澎湃的黄河,席卷着我们广大的国土。邵玉兰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她带着希望和追求从困惑中走出来,似一只奋飞的雄鹰,拥抱着民众。她千方百计为兵民牵来了高压银线,带领着民兵,用双手墩出了埋在地下的甘泉,搓起了一座引黄电灌站,使自来水流到了每个民兵的庭院。干枯多年的盐碱地和西官道魏民兵,尝到了母亲乳汁的甘甜。以井保丰,以河补源的夙愿得到了实现,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公共积累年年增加,人均收入步步增高。西官道魏一跃成为德州市“民兵带建达标单位”,富裕村、小康村。在原来为“0”的起跑线上,发展到了今天的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全村138个民兵家庭,120户有了致富门路,搞畜牧、养殖和运输“三产”的人数占连队民兵总数的89%。1994年,西官道魏村,国民生产总值120.68万元,人均占有2305元;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351.3万元,人均占有6702元。
  三
  人常说:知足者常乐。邵玉兰却乐而不知足。为了彻底改变西官道魏民兵连队面貌,抓好新形势下的民兵工作,她独自一人,到外地参观考察,取经访谈,亲自绘图画样,建起了一所较高水平的全民国防教育学校。又投资40万元,建起了民兵之家、民兵会议室、连队办公室、图书室、俱乐部、民兵娱乐中心。为了配齐教学用具,她亲自为学校购置彩电、录像机、放像机、电化教学片、桌椅。改变了民兵教育条件,实行了电化教学,成为山东省最早试用电化教学单位,受到了德州地委、行署、军分区和山东省委、国家教委领导的好评,并多次受到表彰。
  为让故乡的热土变成金,故乡的兵民更豪杰,她还在民兵连队中开展了“五爱”教育和“兵民共建双文明”活动,办起了科技、文化、普法、人口学校。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治安、邻里纠纷、“军嫂”不睦等社会隐患。全村30年来无刑事案件发生,无赌博、无上访、无聚众斗殴现象。
  民兵刘福增,原是民兵连里的捣蛋鬼、淘气包。民兵连集体学习,他不是迟到就是缺席,即便是参加连队学习,也时常瞅着当“官”的不注意,溜之大吉。指导员邵玉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想,这样的民兵若不及时帮助,不但“瞎”了他个人,而且还会影响连队其他民兵。于是,邵玉兰三番五次地跑到福增家,和他促膝谈心,与他母亲共同做福增的工作,并帮助福增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通过谈心,玉兰摸到了福增后进的根底,劝说刘福增参加了连队民兵开展的“自尊、自爱”活动和普及法律知识教育课,与他结成了帮教对子。
  通过一系列帮教活动,邵玉兰用她那火热的心肠,熔化了一颗颗冰冷的心。民兵连队里团结友好、积极向上、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好人好事、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上面叙述的浪子刘福增,在邵玉兰的帮教下确实回了头。有一次,福增在马颊河里冒着刺骨的冰凌,从河里救出了一名不慎从桥面落水的妇女,不留名,而他却差点冻僵了身体。当落水妇女家人跑来答谢时,人们才知晓是刘福增干了一件舍己救人的好事。再如北京广播器材研究所一辆大货汽车,不幸在104国道沿线的西官道魏村南出了车祸。有图财的个别群众,非但不管,且还哄抢车上的物资。刘福增等民兵见状,一边阻止,一边组织民兵抬受伤者截车,护送到州城医院治疗,并将满载无线电原件和广播器材的货车,簇拥着推进了民兵连大院保护起来。后来,北京广播器材研究所领导为重谢该连民兵,专程送来了两千元酬金和镶有“人民忠诚卫士”的牌匾。民兵指导员邵玉兰,惋言谢绝了京方酬金,只留下一块充满兵民团结如一人的热情横匾。民兵们手捧横匾,感慨万千……。
  西官道魏,这个中国军营找不到的民兵连队,在指导员邵玉兰,连长刘吉胜的领导下,实现了民兵工作新突破,像奔腾的黄河水,带着一片热土上的故乡情,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滚滚流去;像黄河岸边升起的一颗星,凭借着太阳的光芒,在无垠的天空中闪烁、争艳……。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德诚区文史资料等情况。例如袁桥乡概况、政权建设、乡村往事、历史回顾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袁书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袁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