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90
颗粒名称: 文化事业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3
页码: 20-22
摘要: 教育 解放前,袁桥乡教育极为落后。抗日战争前,除1921年德县于孝攒店设立第四高等小学外,仅有几所私塾。1946年6月,德县解放,人民政府在百废待兴之时迅速恢复学校,组织夜校午学,劳动人民开始有了受教育的权利。为解决财政困难,采取自力更生,村庄补助的措施,坚持办学,为建国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国初期,遵照“山东省教学研究会”会议精神,各村先后都办起了小学,同时也办起了识字班、文化夜校,掀起了群众性的扫盲热潮。计划生育工作,在抓好“三为主”的同时,强化“三结合”。1998年有3510对育龄夫妇落实了各种节育措施,节育率达93.4%,一胎出生率占69.5%,一孩夫妇领证报名643个。
关键词: 德诚区 袁桥乡 文化事业

内容

教育 解放前,袁桥乡教育极为落后。抗日战争前,除1921年(民国十年)德县于孝攒店设立第四高等小学外,仅有几所私塾。1946年6月,德县解放,人民政府在百废待兴之时迅速恢复学校,组织夜校午学,劳动人民开始有了受教育的权利。为解决财政困难,采取自力更生,村庄补助的措施,坚持办学,为建国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国初期,遵照“山东省教学研究会”会议精神,各村先后都办起了小学,同时也办起了识字班、文化夜校,掀起了群众性的扫盲热潮。到1950年又开办了高小4处,小学30处。1964年发展到小学67处,高小6处,民办、农业中学各1处。1978年全乡有中学5处,小学73处,在校学生3454人,教师15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现全乡拥有小学20处,在校学生388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1处,在校生945人,教职员工159人(包括民办教师57人)。1978年以来,向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88名;重点、普通高中57人。
  全乡学龄前儿童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也有了发展。1998年全乡有幼儿园10处,入园儿童350人,教师保育员13人;农民业余文化学校27处,业余技术学校42处,参加学习人数达3500多人。
  文化 解放前,全乡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只在春节期间有些传统节目,如高跷、旱船、跑驴、秧歌等地方曲艺演出,平日仅有盲人说唱。解放后,文化生活逐年发展,各村组织排演小型戏剧。自五十年代以来,广播、电影逐步普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户有了电视,文化生活日趋繁荣。到1998年底,已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各一处,文化室38处。
  1998年全乡业余作者48人,其中:业余美术作者4人,文学作者11人,戏剧作者4人,音乐作者8人,曲艺作者18人,摄影作者3人。自1978年以来,业余作者在全国、省级及其他报刊发表的小说、诗歌、故事、散文、剧本等40多件。袁书平搜集整理的《选娘娘》等5篇民间故事,1989年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卫生 解放前,全乡只有少数民间医生,人民缺医少药,病疫流行,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1958年在“公私合营”的基础上,成立了袁桥医疗诊所,当时有3名从业人员,租用民房三间。1961年购买民房五间,成立了袁桥公社卫生所,从业人员7人。1968年改为卫生院。经30多年的努力,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卫生队伍不断扩大,1998年全乡每千人有医务人员2名。建卫生室33个,有医生42名,儿童计划免疫率达95%以上,使常见病或多发病都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计划生育工作,在抓好“三为主”的同时,强化“三结合”。1998年有3510对育龄夫妇落实了各种节育措施,节育率达93.4%,一胎出生率占69.5%,一孩夫妇领证报名643个。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德诚区文史资料等情况。例如袁桥乡概况、政权建设、乡村往事、历史回顾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袁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