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著名清官张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69
颗粒名称: 德州著名清官张海
分类号: K825;K928.74
页数: 11
页码: 106-116
摘要: 张海,字文渊,生于明宣德十年,卒于明弘治戊午年,官至兵部侍郎。张海因上疏揭发万贵妃之弟和太监汪直骄横不法的罪恶,及吏部尚书尹某的错误,“汪直用事”,“海以公事,往见不屈,”因此受到杖责。昌镇夷人,近来往到甘肃,况且现在永昌已被破坏得较为残重,身体强壮的人和较肥的畜牧已被抢走。帝以无功定罪入狱,后谪山西右参政。
关键词: 张海 人物传略 德州

内容

德州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特别是自明洪武以来,更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名人辈出。张氏家族有很多学者,也蜚声当时,张海则是其中成就最大的一位,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明史上德州籍的著名人物之一。
  张海,字文渊,生于明宣德十年(1435),卒于明弘治戊午年(1498),官至兵部侍郎。据《张氏族谱》记载,“祖鹏举,本北直隶顺天府(今北京市)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从居通州(今北京市通县)”。明洪武年间,皇帝下令迁移郡(明府之称别)“平民允实于平原”。“于永乐年间自通州迁山东济南府德州,入依仁二里一甲民籍,居住南门外平原岭下路东古槐堂”。
  张海“少游乡学,性敏而勤,才特著,在诸生中,
  岐嶷不凡,德器拔山”。虽出身德州世族,“父忠早卒,惟李母在堂,其年幼时家已破落”。学塾时,在经济上得其岳父潘士真之助,才得以专心文业。登科前,妻潘氏,“忧恐以沮丧志,乃竭力女红,以资新水,劳勤事纺,绩以供宾祀之奉”数年。天顺己卯(1459)年,山东乡试第一人。成化丙戌二年(1466)登进士第,授吏科给事中,进左给事中,再进都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污之声鸣,于谏垣文誉籍,籍动朝著,随被命辽东,核让钱谷”。擢顺天府丞,掌管京府政令,校理文册。岁巡所属县,观风俗讯囚,再擢太仆寺卿。此时,明朝衰落,皇帝昏庸无能,朝纲不正,国力衰退,尤其是宦官汪直专权,残害内外重臣,朝野上下缄口默言,朝正更加混乱。张海因上疏揭发万贵妃之弟和太监汪直骄横不法的罪恶,及吏部尚书尹某的错误,“汪直用事”,“海以公事,往见不屈,”因此受到杖责。后受命出任云南鹤庆府知府。在此期间,和他一起在朝为官的乡人,“也皆遭贬斥”。
  弘治元年(1488)三月,明孝宗朱祐樘继位,为振兴帝位,刷新政治,改弦更新,在用人上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整顿,斥逐奸邪,选用正直而又具有能力的大臣。下令吏、兵两部,把两京文武大臣,在外知府、守备以上的官吏姓名,全抄录下来,贴在文华殿的墙
  壁上,遇有迁罢的人,随时更换。多次指示吏部、都察院提拔罢免官吏的主要标准,是看此人有无实绩。由于朱祐樘注意任用贤能,形成了朝多君子的盛况,许多名臣“上嗣召还”。海为顺天府尹,“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令。”因政绩卓著,弘治二年(1489)拜兵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妻潘氏,也诰进为淑人,“从命夫班右,每当岁时,朝谒后宫,礼度雅重,妇林景范。”
  弘治六年(1493),吐鲁番第三次侵犯哈密,杀都督佥事阿木郎,俘新王陕巴。明廷得此消息,立即下令拘捕了吐鲁番在内地的使臣172人,关闭嘉峪关,断绝西域贡道,以示儆戒。张海在兵部聚议,吐鲁番入侵扰乱哈密屡次,现尚未恢复,为解决此事,朝议说:“哈密是连接通往西域的重要道路,自永乐皇帝朱棣时,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起用酋长,赐给金印,使之遮挡一方。今微弱不振,应当在文武大臣中,选一较有能力和名望者,前去治理。”于是皇上命张海率兵前往处治。抚之并赐之玺书。海至此言“近来夷狄不顾一切,欺侮边疆,不能防备抵挡,此时威严命令不通,致此”。始奏“调迁的分守副帅在此痛苦镇守,主要是因投书官三人耽误事情,这防备之事暂且不说,可防御抵挡当中的道路,应当先坚守我大明国土。如永
  昌镇夷人,近来往到甘肃,况且现在永昌已被破坏得较为残重,身体强壮的人和较肥的畜牧已被抢走。边疆群大,垂涎两路,实难防守。应选择有勇有谋者二人,各率领流动兵两千,相互联系和结合,在内没有什么担忧,慢慢谋取,那些在外的吐鲁番兵不足一治”。弘治八年(1495),张海率领甘肃巡抚许进,偕部将刘宁、彭清,率三千骑兵,分数道进军哈密,“急行军六天至哈密城下”,施行奇袭,守将牙兰逃走,哈密收复。由都督奄克孛剌管理哈密国各项事宜。
  在此期间,哈密“回回”和畏兀儿、哈剌灰一样成为难民,但三族仍保持着自己的建制。哈密都督奄克孛剌言于张海:“哈密以种类高者为根基,非根基正大者不能管摄其族类,请以回回都督佥事写亦虎仙及失伯颜答管回回,委畏兀儿知院南答及指挥使若木管畏兀儿,哈剌灰千户拜选力迷失、平章革失帖木儿及舍人迭失虎力管哈剌灰”。既然如此,“询谋群策筹画,计虑旦暮不遗”,于是张海“合众议,条上六事:”
  一、定酋帅。哈密依附在边疆,年久奉献,花费损耗,如近来断绝,不是永久的计策,今其地残破,相邻有劳苦的峪城,全部供给耕作所用农具、种子、粮食,派送哈密居住。特设酋帅一人,副帅三人(三个民族各一名),各给冠带,以主管整理镇摄。
  二、除乱本。哈密既弱,下人数叛,其主投顺上番(主要指回回都督写亦虎仙),以关心替乡的方法,在极短的时间内俘新王陕巴,占据哈密。现在他们的人都在此居住,一定前来察看,或充当贡使而入哈密,既然知道和认识他们,来时马上逮捕,以正其罪。
  三、访夷情。吐鲁番西距哈密七百里,通过翻译得知,他国城池倒塴,兵马不多,东胡仅依靠地势险恶,道路遥远,如有紧急事情,只能向北逃跑。在他们当中,应先用间谍加以破坏,待他们还没有省悟的时候,出其不意,突然出击。
  四、遏乱夫。吐鲁番多次受到朝廷的金赠之赐,他们的心意,已自高自大,对所赐物应该追还,仍闭关谷绝,不要同其来往,来者拘禁。他们的贡使,仅放一二返回,告诉他们的主俾,自去评细。既然计划追究,其一定前来,在险要的地方就此处理。
  五、固封守。甘肃面对边界设置镇守以来,台堡相接,勤为守望,虽有嘉峪关,驻扎军队狭窄不适合,应该增加整治筑建,致力坚固完好。再展城墙,筑建望楼,用做贡道大观。
  六、预调度。那些被擒的骑犯入侵边疆,时多在冬月,应当在缘边重要的地区,预先驻扎重兵若干,以便应援;可又必须预先练游兵若干,用以调动所用;需
  准备粮草若干,可给五年之需,就差不多了。有备而外患可免也。
  上陈六条,后由兵部集议,共同商量于朝,兵部尚书马文升认为,张海筹策得较为深远,计划安排得精辟详细,并非简略,赞叹“当时无人能和他比”,“辄覆奏行”。于是吐鲁番开始互相敬服,陕巴返回哈密,哈密也慢慢得以自立,“乃复修土,功以广戍,守伤兵器,以便战伐”。
  哈密既然收复,自以为没有什么事情,于是张海擅自还朝调养休息,在台阶遇见有些人言:“你疏经略,事目以上”。张海说:“吾昔已具奏矣”。官劾上奏他未等召见而返回,“海刚直扉同”,帝以其无功下之狱。遂落职山西右参政。他出使众多,功劳在外,今不发一矢,定罪入狱,与虏之乱,当蒙显擢,顾以微青去意,他虽不平,还是前往赴任。到此渐渐从事,从事不松懈,遮盖过失。弘治戊午年(1498),因病二次上书,恳切要求辞官归里。在得到恩准后,将要临行,于二月十六日突然故于官舍,终年六十三岁,“人尤惜之”。关于张海入狱降职的原因,除《墓志铭》记载的以上原因外,据《德县志》和《张氏族谱》记载,主要是因言“远方不可加兵,来则抚之,去则拒绝之”,“已得命闭嘉峪关,捕通番回夷数十人,分别诛遣,而还
  朝”。帝以无功定罪入狱,后谪山西右参政。
  张海为官三十二年,在封建时代的官吏中,是比较正派的。他素刚直,居谏垣,亢直敢言,不辱君命;居官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掌握原则,不徇私情;建言疏章,多出他手,数因灾异,陈时政得,公事填委,裁决无滞;性更廉洁,周贫济困,个人无所营树,虽为兵部侍郎,从不傲气凌人,谦虚谨慎,不以功臣自居,不贪位恋爵,是明代著名的清官。清初学者程先贞,对他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有诗为证:“从来御外侮,薄伐出吾境。况彼两虎争,我宜示之静。奈何左右袒,万一辱威猛。闭关养全力,群醜焉能骋。张公身见点,抗言如星炳。”
  张海不但政绩显著,而且豪迈而有气节,“喜文事,擅长诗文,酷好吟咏,篇章甚多。”为明代诗坛上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著有《诗文集》三十一卷,“晚年自焚其稿,《广川人文初搜中》存数十首,得於其族人参政大业处。”时人评其诗云:“诗文超逸,不类凡响,注重音调,讲究词藻。”“其词调之刻露似鸟佛。态息之清超似陶令,意之绵邈寄托遥深似商隐。”观其格阔,颇似高启,“天子称其才,压翰林不虚也”,评价甚高。今观其诗,似有过誉之处,纵览《遗诗》,就其明诗人中,居上流,是唐诗宋词在明代的继续和发展。
  他从小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幼养成建功立业和廉明正大的秉性,就其诗体而言,多为七绝、七律、五言,就其内容有记事、咏物、记游、怀古、悼亡、题赠、答送等。内容“直而不野”,抒情“婉转附物”,或惆怅切情,慷慨以任气,磊落以长思。形式多彩纷呈,律畅弦诸,既有李白、杜甫诗律之美,又有明代气息。象那“圣主恩同天地深,采衣不惜费黄金。开君日日披图册,多少孤儿在羽林。”毫无顾忌地抨击现实,一针见血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又如《送刘孟元》:“先生鹄立海东头,簪笔十年侍冕旒。官好却从安处退,名芳偏向去时留。半亭杨柳蓟门晓,一棹芦花湘水秋。我望白云不归去,月边分得望云愁。”语言粗犷而不庸俗,节奏跌宕而畅达。再如《春日偶成》其一:“呼童多买杏花酒,张翰早晚之江东。有好兴来时举盏,且图一醉批东风。”其三:“半夜烛花一穗开,相看应恐笑非才。明朝需问江南信,北鹰新从月下来。”上首写来潇洒脱俗,下首言词婉转自如。还有“镇日无人疑竹扉,自将滚滚认天机。顿於风歇花初露,狂似春残絮乱飞。门外僧归双履冷,池边鸟宿一支稀。侯门笑拥貂裘饮,曾念关霜生铁衣。”写得哀痛悲切,正如杜甫《春望》一般心情。
  张海之诗,最能代表风格的是他的《秋江送别》迴
  文诗。诗文:“何如帐别此停舟,滚滚长江一送秋。荷盖翠藏秋鹭宿,树烟浓对晓山幽。歌来暗想花惊眼,赋罢新愁月过楼。波浪碧摇帆影碎,乡情正是可人游。”倒过来仍成一诗:“游人可是正情乡,碎影帆摇碧浪波。楼过月愁新罢赋,眼惊花想暗来歌。幽山晓对浓烟树,宿鹭秋藏翠盖荷。秋送一江长滚滚,舟停此别帐如何。”真是山水有意,泉林多情,诗人如痴如醉,物我两忘,有超脱尘世,留恋忘返之意。景情融合在一起,相而折迴,乃是真情之自然流露,无怪时人评曰“非有纵横之才不可为矣”。象他这样的迴文诗,远之不言追朔,可在明代诗人中,还是不多见的。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一生最得意的是“以七言绝句自负,自少到老”其中佳篇不少,因晚年自焚其稿,加之都未刊行,故而立之年前诗稿无存,现仅有不惑之年后的遗稿数篇,仅举二首为例:《清明》“痛大如天未天涯,痛将麦饮洒昏鸦。几年不见清明日,来扫白杨树底花。”《过张尹宦舍》“下马堂阶日已斜,吏人都侯退堂衙。黄鹂欺得陶潜醉,吓落门前五树花。”此二首皆有清奇之妙,语言抒情意在言外,韵味无穷。
  他的近体诗,以五律、七律最多,多为咏物、题画、饯行赠别,“五言逼真谢鲍”,“七言全傲杜韩”,象《题杨太守竹梅二图》“一管凤凰竹,洒湘风雨秋。虚
  心清到骨,不是觅封侯。谁剪梅花时,亭亭冰雪姿。清香飘不到,宜入岁寒时。”写来清淡自然,雅致新颖。在七律诗中,表达他政治态度之作的有,如《送胡尚明省亲光山》、《送刘孟元》、《送赵方卿同知广州》、《送陈民〓知鄢陵》、《送孟壁同知成都》、《送刘训术还禹城》等,这些人中,有因文字牵连而归,有因政治不得意,受排挤而外仕,张海皆赠送以诗表示同情或留恋,或对明廷政治不满。在《送孟壁同知成都》诗里说“独占才名二十年,关中人物许谁先。轮蹄久惜攀花别,铜虎祈分宰府权。林曲双瞻天尺五,剑门西去路三千。明朝应有音书至,二月燕南雁过前。”诗里暗指受压制的苦闷心情和有才干而不得重用的心情。继之,又愤然写下《吟人》一诗,“只有吟人不自由,无聊且上翠云楼。临风偶推出佳句,弄月仍还来旧愁。十嶂柳眼莺唤起,半春花梦鸟吓林。多情浓似池塘草,犹为王孙绿满州。”
  在其遗诗中,人生过客的思想也很突出,特别是怀友、寿挽诗表现的最明显。如《怀宋民表》“落落思君意不任,蓟云燕树晚阴阴。论文久贞一尊酒,明月常悬千里心。终日嚣尘侵白面,何人交通重黄金。春光又过看花眼,催取流莺吓上林。”可见对其怀念之深。再就是《寿张大伸》“一嶂云屏尺五天,薰风吹入绮罗
  筵。长生不限三千岁,初度才逢六十年。短发长惊头上雪,高名独步饮中仙。黄眉知有真消息,只在瑶池青鸟边。”再在《挽张公睿尚书》诗里,写出了他不但是“洛阳才子旧知名,玉笋班头列上卿。”的国家栋梁人物,而且还评写了他“云外履声辞酒杜,月边山色冷诗盟。”那“花残绿野吓莺合,两泣白杨宿草生”的情景,观之使人心酸,可“独有回朝牌一片,龙光夜夜照佳城”之感,也由然而生。
  综观张海之诗,不仅才力高,而且取材丰富,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值得继承和研究的。
  中国的别称
  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才开始用“中国”作为国名简称的。
  在历史上,我国有过这样一些称呼:华夏、诸夏、中华。公元前二千年居住在我国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族,最早进入了阶级社会并建立了国家。“华夏”既是这个民族的称呼,也是当时最早形成的国家的称呼。“华夏”也叫“诸夏”或“中华”。
  九州。传说上古时大禹治服了洪水之后,把天下划成九个州,于是“九州”也就成了我国的代称。“九城”、“九有”、“九土”、“九区”等,都是从“九州”派生而来的。
  赤县、神州。“赤县”又称“赤县神州”。古人说赤县神州内分成九州。可见这一称呼是“九州”的别称
  汉朝以后,唐、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是以各自的朝代名作为国名的。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分为州城往事、人物春秋、名人轶事、乡匪土霸、乡庵村庙、名老字号、风物民俗、民间传奇、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文章20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田贵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海
相关人物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