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见曾与《〔乾隆〕金山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67
颗粒名称: 卢见曾与《〔乾隆〕金山志》
分类号: K825;K928.74
页数: 9
页码: 85-93
摘要: 清代学者卢见曾爱才好客,交往名士甚多,四方来访者甚众。校刊、补刊古著述多种,著有诗文六卷。尤以纂《〔乾隆〕金山志》十卷首一卷,为方志事业做出贡献。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又有澹园、渔洋山人、雅雨山人等称,山东德州人。州豪户多占水塘为田,见曾大兴劝垦。洋河自塞外入,经抚宁之东北境,康熙时河身东徙,至是水暴涨,啮且及城。见曾倡导筑坝挑引河,自是患遂息。兴扬州水利,遂习水患,又修秦淮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以备宸游。
关键词: 卢见曾 人物传略 德州

内容

清代学者卢见曾爱才好客,交往名士甚多,四方来访者甚众。校刊、补刊古著述多种,著有诗文六卷。尤以纂《〔乾隆〕金山志》十卷首一卷,为方志事业做出贡献。
  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雅雨,又有澹园、渔洋山人、雅雨山人等称,山东德州人。父卢道悦,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河南偃师县知县。著有《公余漫草》、《清福堂遗稿》。见曾于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六十年(1721)进士;雍正三年(1725)授四川洪雅县知县。邑庶而贫,狱讼繁兴,见曾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四年,以忧归,服阕(即守孝)。九年,补安徽蒙城县知县,迁六安州知州。州豪户多占水塘为田,见曾大兴劝垦。十二年,调亳州知州,州有龙凤沟已淤塞,见曾倡开之,水患遂
  除。卢见曾有《龙凤沟碑记》略云:“雍正九年,予以蒙城令代理亳州,已知其水患之可以除,卒卒未三月而去。又四年,自六安调治亳,乃得亲履其土,度其势而为之。始至则欲开梭沟,然梭沟有砂疆十里,不可以开,众议纷纭,莫之适从。予兴水利于六安,十之成八九矣,而调治亳;予除水患于亳,十之成又八九矣,而迁庐州。将行,皆眷顾依迟而不忍去,安得不惓惓焉?”十三年,擢江南江宁府知府,未逾月,调安徽颍州。颍有西湖,宋欧阳修尝筑塞白龙沟,注水湖中,灌溉腴田,以为民利。明季湖废,见曾欲复之,有人刁难。见曾对众曰:“盗湖为田,利止湖旁数十家耳。然水大至,荡啮害田庐。若复湖,则水有蓄泄,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众服,湖乃得复。见曾又葺欧阳修、晏殊、吕公著、苏轼四贤祠,以宋佥书赵令畴、明通判吕景蒙配享,示有功于湖者,不敢忘也,并于乾隆元年(1736)作《颍州重〓西湖记》。乾隆元年,擢两淮盐运使,淮商习骄蹇,疾见曾整峻,中以蜚语,遂被吏议。五年,奉诏戍台。九年,起谪戍,补直隶滦州知州。逾年,擢永平府知府。洋河自塞外入,经抚宁之东北境,康熙时河身东徙,至是水暴涨,啮且及城。见曾倡导筑坝挑引河,自是患遂息。见曾作《洋河筑坝挑引河碑记》。见曾短小精悍,有吏才,荐
  者谓“其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乾隆十六年(1751),迁长芦盐运使,十八年,复调两淮盐运使。兴扬州水利,遂习水患,又修秦淮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以备宸游。《〔乾隆〕金山志》就成于此时,后以告归。三十年,高宗(乾隆)南巡,赐御书“德水耆英”匾额,时年已七十六岁。见曾勤于吏治,所至皆有殊绩。爱才好士,亦是有名的。金农、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数十人,皆为上客。王昶称其爱才好士,百余年来所罕见。见曾一生著述丰富,计有《雅雨堂诗文集》、《雅江新政》、《出塞集》、《感旧集》、《金石三例》、《雅雨金石录》和《山左诗钞》等十余种,统称《雅雨堂丛书》。上著自刻刊行,校勘精细,受到藏书家的珍视。
  关于卢见曾的记载,除《清史列传》外,许多方志载录甚众。以《〔民国〕德县志》最详,是志卷十云:“卢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宗哲七世孙。幼从中州名儒高矩菴先生读,聪慧绝伦,学问具有根柢。学诗于王渔洋、田山薑两先达,益究精粹,山薑尝称之曰:‘吾乡后起,以诗名家者当在斯人。’……”由于他为官清廉,关心民苦,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受到清庭重用,百姓拥戴。《〔嘉庆〕洪雅县志》卷十称其“为政公慎勤明,甫〓任,即除不便于
  民者数十条,凡所举行皆餍人心。在官日,著有《雅江新政》一书,至今传颂。尤加意士林,建雅江书院,与诸生讲诵无间时,关于其地立望春阁、雅雨楼诸胜,后遂以雅雨自号。”又云:“著《雅江新政》一书,诸谳语皆可诵,尤切于地方者,莫如《详禁开矿》一启……完善其议,厥事乃寝。”《〔同治〕续天津县志》卷十一称其“乾隆十六年任长芦运使,创立问津书院,招集诸生,亲为课艺,优给膏火,培养人才,一时称盛。”《〔光绪〕永平府志》卷五称其“再起任邯郸,补滦州牧,创修海阳书院,寻升永平守。时永平文风不振,公于明武学旧基,创修敬胜书院,命名之义,盖取丹书敬胜怠语。以东邻太公庙也,设立学规,增置膏火,至今书院尚设主祀之。”此外,尚有《〔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光绪〕滦州志》、《〔乾隆〕德州志》、《〔乾隆〕六安州志》等多种志书有载。关于卢见曾的政绩直至今天,两淮盐民,仍念念不忘。1985年1月,德州市政协,曾收到江苏射阳县政协函件称:卢见曾未到任前,盐商们倚仗财势,勾结官府,巧立名目,侵犯“亭户”(后称灶户,即盐民)土地(盐池)所有权,广大贫苦盐民,备受其害。卢氏到任后,清理盐政积弊,以“灶属商亭,粮归灶纳”为主要内容的所谓“卢案”,肯定了盐民的土地所有权,并发给盐民凭证,
  百多年来,一直执行。到了民国年间,盐商们又想推翻前案,盐民们根据“卢案”,据理力争,又获胜利。贫苦的盐民,为了感念卢公,民国九年(1920)众人凑钱,修建了卢公祠,每年奏祀不衰。射阳县政协,为将这一史料征集完备,请卢氏家乡政协相助,提供有关资料。说明卢氏确为清代的清官。然而,不幸的是卢见曾竟遭到奸臣陷诬,告其贪污受贿,遭到抄家,遣戍(充军)乌鲁木齐。卢氏获罪原因,少有文献资料可查,只在《清史稿·纪昀传》中有简单的记载:“前两淮运使卢见曾得罪,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纪昀的女儿是卢见曾的孙子媳妇,预先暗地里通知卢见曾是有可能的。纪昀是乾隆的近臣,又是军机大臣,查抄决定是会早知道的,据传说,纪昀写给卢见曾一封含糊其词的暗示性便函,大意是年岁老了,又有钱,不必俭省,可尽量享受。在临抄家以前,纪又派一亲信,在亲信的右手掌心,写一“少”字,(手加“少”为“抄”字),面见了卢氏。此说未必可靠,泄密一说,载于正史,当不容置疑的。可是不久,卢的冤案得到澄清,纪昀官复原职,卢见曾降调为滦州知州。
  卢见曾“诗笔健拔,而词旨深厚,穷居塞外,有惓惓望阙之忱”,徐世昌此评切确。诗《赠秋玉》云:
  “玲珑山馆辟疆俦,邱索搜罗苦未休。数卷《论衡》藏秘笈,多君慷慨借荆州。”又有《赠祓江》诗云:“弓衣织遍海东头,博奥曾闻贯九邱。犹善遗编仍藻绣,更番频到借书楼。”卢见曾《渔洋感旧集小传》略云:“扬州藏书之多,无如(汪楫)先生及玲珑山馆主人。余每借观于二家,因题所写为‘借书楼’,赠其文孙祓江云云,赠秋玉云云。”《扬州杂诗》云:“一翦鹅溪万点烟,山青未了水潺潺。夫子亭上闻诗日,为说门生画辋川。”另云:“江南老掘旧风流,十载蕃厘一砚秋。石室他年传御榻,游人争上写经楼。”《过瀚海》诗云:“龙沙迴望更霑衣,树别兼旬鸟见稀。惟有顽山时外向,曾无活水不东归。氈屯大静笳飞怨,草铺镫昏雪打围。宵寐难成成莫醒,梦行定不背朝晖。”《留别扬州》诗云:“脱却银黄敢自怜?不才久在受恩偏。齿加孙冕馀三岁,归后欧公又九年。犬马有情仍恋主,参苓无效也凭天。养疴得请悬车日,五福谁去尚未全?平山迴望更关愁,标胜家家醉墨留。十里亭台通画舫,一年箫鼓到深秋。每年绛雪迎朱旆,转似青山恋白头。为报先畴墓田在,人生未合死扬州。长河一曲绕柴门,荒径遥怜松菊存。从此风波消宦海,始知烟月足家园。岁时社集牛歌好,乡里筵开鹤发尊。癡愿无多应易遂,杖朝还有引年恩。”袁枚《随园诗话》云:“卢雅雨先生
  转运扬州,以渔洋山人自命,尝赋《红桥修楔》四章,一时和者千余人,余俱未见,而先生原唱,余亦不甚爱诵也。及其致仕,《留别扬州》诗,竟成绝调,真所谓欢愉之词难工,感怆之言多妙耶?其词云云。呜呼!后公果将杖朝矣,乃竟不得考终。余弔之曰:‘潘岳闲居竟不终,褚渊高寿真非福’。《列子》云:‘当生而生,福也;当死而死,福也。’其信然欤!”卢氏《承恩出塞留别扬州诸故人》诗云:“解网纶言下九阍,孤臣犹在识天恩。三年便许朝金阙,万里何辞出玉门。沙暗阴山秋猎壮,雪明瀚海夏裘温。多情应信扬州日,直送征轮到塞垣。”《送司空还山》诗云:“贺公矍铄据归鞍,不死龙沙风雪寒。到此纔知臣罪重,余年敢忘主恩宽。已无绿水疑巢父,容有苍生望谢安。帷幄边机重召对,汉家振旅不为难。岂应闻喜转生悲,无奈恩深重别离。亿万人中曾识我,五千里外更依谁。荒烟爨冷分甘地,胡拍声残祖道时。此去桑榆但寻乐,不须帐触寄相思。”卢见曾《渔洋感旧集小传》注称:“胶州高西园凤翰画、书、诗擅三绝之技,为歙县丞。余转运扬州日荐之,旋与余同被逮,抗辞不屈,事因得白。以病废右肱,乃运左腕作书,益奇绝。然竟以穷饿死。余哭以诗云云。”袁枚《随园诗话》云:“咏古诗有寄托固妙,亦须读者知其所寄托之意,而后觉
  其诗之佳。卢雅雨先生长不满三尺,人呼‘矮卢’,《题李广庙》云:‘明禋自有千秋貌,不在封侯骨相中。’”足见卢氏之诗,多有寄托之情,“词旨深厚”。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雅雨堂刻本,由卢见曾撰《〔乾隆〕金山志》十卷首一卷,是著名的山志。金山古名泽心山、氏父山、获苻山、伏牛山、浮玉山、龙游山、金鳌峰、金鳌岭等,原屹立江中,清道光中始渐与长江南岸陆地相连,风光秀丽,景色优美,上有金山寺、妙高台、“天下第一泉”等名胜。金山志书,始于明永乐间寺僧惠凯之《金山志》;明正德间,张莱以金山、北固山、焦山合撰《三山志》,笔虽雅洁,而失之太简;正德时又有郝子高、释智宜、胡经同撰《金山志》,略嫌繁芜;清康熙二十年(1681),住持释行海撰《金山游龙禅寺志略》,内容不仅于释,也多涉山;康熙五十九年,寺僧明诠、实雄又撰《金山新志》十六卷,向称明晰;乾隆初年,刘名芳也曾撰有山志,务在增广。乾隆二十七年,卢见曾于两淮盐运使政务闲暇之际,取裁诸志,核证群书,补缺订讹,编成是篇。卷首有序、凡例、宸翰、金山图;卷一山水、卷二碑刻、卷三方外、卷四杂识、卷五~十艺文,括有赋、诗、诗馀、敕谕、碑记、序跋、书、赞、铭、文、状、志。《宸翰》收有清圣祖、清高祖的诗、文、书、
  画等;《山水》于所记古迹、胜地、寺宇,凡今昔改易者,悉详加证验,备考兴废之由;《杂识》载方言、诗话、轶事、异闻、上稽史乘、旁采说部;《方外》所收高僧,有事迹可传者方予登采;《艺文》非可以表现山水之胜,古今异观者,概不问津。所录文献,各据原文,并注出处。如有异说,又附考证。体例较谨严,搜罗也颇宏富。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行,由释秋崖撰《〔光绪〕续金山志》二卷,乃继《卢志》而作。秋崖住持金山江天寺历三十年,以《卢志》去当时已130余年,虑年久之后其间种种史事湮没,遂博采群书,搜罗碑碣,以五年之力续成此编。《卢志》所载住持止于法乳(大清临济下第三十三世),《续志》则增补以下各住持,而止于显然(大清临济下第四十二世),可补旧去之不足。金山有志并可有续志,卢氏之开创之功不可抹煞。
  山志是地方志中专志里的一种,其特定内容是记有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名山,这些名山具有开发历史悠久,风景佳丽特点,封建帝王封禅之所,佛教、道教胜地、文人学士吟咏之处。卢氏《金山志》正体现这种特色。这正是卢氏为方志事业所做的贡献。当书一笔!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分为州城往事、人物春秋、名人轶事、乡匪土霸、乡庵村庙、名老字号、风物民俗、民间传奇、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文章20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桂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卢见曾
相关人物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