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武阁与陈洪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66
颗粒名称: 德州文武阁与陈洪谏
分类号: K825;K928.74
页数: 6
页码: 79-84
摘要: 康熙三十年德州朝阳门外,柴市大街东首,文武阁竣工落成。一位年逾花甲,玄缎小帽,长衫马褂,和蔼可亲,精神矍铄的老人前来登阁。霎时,木匠、瓦匠、石匠、铁匠、油漆匠、雕塑匠及众多平民百姓,都以尊敬爱戴的心情围上前来,迎接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就是告老还乡,兴建该阁的主人陈洪谏。黄绫包裹汉寿亭侯将军印。封建时代被视为主宰人世功名利禄之神,历代文人学子多虔信之,故“文武阁”之名由来也。后重修时一度易名“长生阁”,但民间仍沿称“文武阁”。陈洪谏赴任后巡视境内,体恤民艰,关心民瘼。江南布政使所辖的兴化县,地处苏北地区,是一深受黄、淮水患之害的穷县。洪水退后,陈洪谏劝导县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关键词: 陈洪谏 人物传略 文武阁 德州

内容

康熙三十年(1691)德州朝阳门外,柴市大街东首,文武阁竣工落成。一位年逾花甲,玄缎小帽,长衫马褂,和蔼可亲,精神矍铄的老人前来登阁。霎时,木匠、瓦匠、石匠、铁匠、油漆匠、雕塑匠及众多平民百姓,都以尊敬爱戴的心情围上前来,迎接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何人也?他就是告老还乡,兴建该阁的主人陈洪谏。
  该阁为二层建筑骑道门楼,下层青砖墩台,正中一城门洞,行人车辆门洞穿行。南北两端面西有砖阶上下,墩台顶端四周城堞垛口围绕。台上门楼一楹,砖木结构,四面廊厦,东西两檐,通安朱红木格棂门。内部当中有一道木雕花棂相隔,面东为泥塑彩绘关圣帝君坐像,左手托《春秋》,右手胸前捋须。两旁为周仓、关平站像,周仓双手扶立青龙偃月刀,关平双手托抱
  黄绫包裹汉寿亭侯将军印。塑技精湛,栩栩如生。面西为泥塑彩绘文昌神(梓潼帝君)坐像,右手提一朱笔,左手端一墨斗。封建时代被视为主宰人世功名利禄之神,历代文人学子多虔信之,故“文武阁”之名由来也。
  文武阁造型古朴,给人以“挺拔秀丽,小巧玲珑,风格独具”的美感。登阁视野开阔,极目远眺,令人胸怀舒展,心旷神怡。后重修时一度易名“长生阁”,但民间仍沿称“文武阁”。1939年,该阁被日伪拆除,系州城一大损失。
  一、兴水利除水患,造福百姓
  陈洪谏(约1629~1697),字宪宸,号觉菴,德州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初授四川峡江县令。该县土地硗瘠,洪水经常泛滥。水患之后,庐舍田畴尽毁,百姓食不果腹,苦不堪言,民生日蹙。陈洪谏赴任后巡视境内,体恤民艰,关心民瘼。他详勘地势,积极筹划,调度民工,兴修河渠,疏浚归流,引水灌田,化害为利,颇得民心。由于政绩昭然,“治水有功,升云南丽江府推官”(见《德县志》)。康熙七年(1668),清廷裁撤推官一职,陈洪谏改调江南兴化县令。
  二、七上血书求赈,为民请命
  江南布政使所辖的兴化县,地处苏北地区,是一深受黄、淮水患之害的穷县。清初黄河是夺淮河河道经苏北流入黄海的,淮河河道容纳不了两河之水,加上黄河泥沙淤塞,河床高于地面,一遇夏秋水涨,往往泛滥成灾。明末清初,战乱频仍,河防失修,为害愈烈。
  顺治帝在位十八年就有八年发生较大水患;康熙前十五年,几乎年年有水患,据文献纪载:
  △康熙七年八月十二日,河决桃源(今江苏泗阳南)黄家嘴,报闻。
  △康熙九年四月廿九日,河决归仁堤、高邮等以东城郭房舍尽毁。
  △是月,淮、黄暴涨,湖水泛溢,田舍被淹。
  △康熙十年十月廿七日,河决桃源(今江苏泗阳南)。
  △康熙十一年四月三十日,命侍卫吴丹、学士郭廷祚阅视河工,绘图进览。
  △康熙十二年十月初八日,淮扬地方清水潭石堤复决,黄、淮水势弥漫,高、宝等十八州县卫所受灾。
  (凡△引文见《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五卷)
  易淤易决,易决又易迁的黄河,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黄河泛滥、漕运阻断,朝廷震动,急得康熙帝提笔把“三藩、河务、漕运”三大事记在宫中大柱上,以经常提示勿忘,并数次命两江总督、江宁巡抚,河道总督及京中侍卫、学士等高官大吏,前往会勘河工。这些大僚你来我往,走马灯似地下来看一看,问一问,哪个真正关心百姓的疾苦?!陈洪谏面对连年受灾,一望泽国、饿馑遍野,啼饥号寒,嗷嗷待哺的灾民,作为他们的父母官,忧心如焚。然而想到自己仅一七品官耳,没有资格在官至极品、封疆大吏面前议政的权利,最后决定甘冒丢掉乌纱帽之险,毅然刺指,血书上呈,为民请赈。一上不报,二上不报,再上不报……,陈洪谏七上血书,终于感动大吏,许发粟赈济,灾民赖存,活者甚众。
  洪水退后,陈洪谏劝导县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在灾情万分严重的情况下,高官过境,接来送往,陈洪谏“自捐千金供支应,毫不累民”(见《德县志》)。在封建官僚群中,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这样“慷慨任事,所至以才干称”(见《德县志》),实属难能可贵,百不挑一,真可谓贤令也。
  “后历任江西抚州同知(知府的佐贰),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府,陕西神木道(台)”(见《德县志》)。
  三、为家乡修阁楼,慷慨捐资
  陈洪谏做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官,年老致仕,回到久别的家乡德州。他热爱家乡人的淳朴,更热爱德州这座古城。归里后,他没有像那些庸官俗吏那样,忙于置田产、修宅院,过养尊处优的寓公生活,而他想的、做的,是为家乡父老称颂的事。州城朝阳门外有两大通衢要道,一条南通济南府,南关大街南首,明代建有一座骑道门楼,名曰玉皇阁,非常壮观;另一条东通武定府(今惠民),东西走向的柴市大街东首,亦应建一座骑道门楼才相得益彰,增添州城的壮观雄姿。为此,陈洪谏亲自查看地形,丈量基地,与知州会商,设计绘图,购置料物,招募工匠,并慷慨捐资,随宜掰划,加紧施工,一座崭新的“文武阁”骑道门楼于康熙二十八年筹措,三十年告成。阁外断桥圮路,一并修整,州城百姓有口皆碑而感颂之。
  结束语
  陈公洪谏,为官清廉,一身正气,情操高尚。他做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官,任职谨慎,性格刚直,为人淳厚,最高也不过熬到个四品道台,但他却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关心民瘼,
  爱民如子,名载史册,功垂后世。那些权重一时的大僚,只知骑在黎民头上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欺压良善者,若与芝麻官陈公相比,真是相形见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陈公仙逝,传之不朽,虽死犹生,重如泰山。而世上那些视财如命,一身铜臭的贪官污吏,虽家财万贯,死后如荒烟腐草,湮没无闻,实如一鸿毛耳。孰得孰失,历史是公正无情的。陈公洪谏不愧为后世作人的楷模,仕子的榜样。
  我国书籍之最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最早的断代史史书是《汉书》。
  最早的词典是《尔雅》。
  最早的诗歌集是《诗经》。
  最早的小说是《搜神记》。
  最早的总结性药物著作是《本草纲目》。
  最早的农业专著是《齐民要术》。
  最早的传记体史书是《史记》。
  最早的有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是《史通》。
  最早的字典是《说文解字》。
  最早的长诗是《离骚》。
  最早的医学书是《黄帝素问》。
  最早的植物学书是《南方草木状》。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分为州城往事、人物春秋、名人轶事、乡匪土霸、乡庵村庙、名老字号、风物民俗、民间传奇、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文章20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寿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陈洪谏
相关人物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