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长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45
颗粒名称: 文史长廊
分类号: K295.24
页数: 13
页码: 151-162
摘要: 德州解放后,百废待举,千业复兴,制定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亦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城建部门接收的旧资料,残缺不全,不足为凭。所急需一份科学详尽的德州地形图,自己测绘,当时既缺少技术力量,又没有精密测绘仪器,困难重重,为此德州市人民委员会请求山东省建设厅支援。省厅便委派济南市城建局测量队来德帮助工作,尽快测绘出新德州市地形图。市人委在大礼堂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会,王树仁市长并致欢迎词。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测绘工作由市人委直接领导、市建设科具体负责实施。这只船主体部位采用上等红松木为主
关键词: 德城 文史长廊 文史资料

内容

德州市地形图测绘纪实
  孙寿昌
  德州解放后,百废待举,千业复兴,制定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亦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城建部门接收的旧资料,残缺不全,不足为凭。所急需一份科学详尽的德州地形图,自己测绘,当时既缺少技术力量,又没有精密测绘仪器,困难重重,为此德州市人民委员会请求山东省建设厅支援。省厅便委派济南市城建局测量队来德帮助工作,尽快测绘出新德州市地形图。
  一、组班子建队伍
  1956年7月由郑维民工程师为领队,率技术员李文治、于荣萓、梁立泉、于书典、王教介、韩传雨、王仲轩等同志,携带着精密测绘仪器,风尘仆仆由省城来到我市。市人委在大礼堂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会,王树仁市长并致欢迎词。之后将省城的同志们安排在市招待所(今区检察院处)一个独院内,当时办公和宿舍都是小平房。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测绘工作由市人委直接领导、市建设科具体负责实施。以省城同志们为主,配备学员20余名,为了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又由市公安局抽调张树林、陶立增两同志作保卫工作,由市建公司抽调田仲玉、谢××瓦工师傅和铁、木、壮工多名,这样一个由40多人组成的测量队伍建立起来了。
  二、定方案实施测绘
  测绘德州市地形图,以城市为中心,辐射所辖郊区各村镇,即东至白桥,西至坎台,南至黄河涯,北至二屯,方园直径约20多公里;以地形为重点,测绘地理全貌,即城市街道里弄,铁路公路、车站码头、河流水塘、桥梁闸涵、村庄林木、果园菜圃、沟渠塚丘……等地形地物,一一测绘。
  测绘前,由郑工程师带领所有技术员,助手学员,对城乡进行实地观察踏测,全面摸底,达到人人心中底数清楚,然后有步骤地进行测量绘制。第一步选定控制点,埋设测量标志。第二步用钢尺量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测出每一控制点的海拔高度,再测出点与点之间的角度。第三步用平板仪配水准仪或经纬仪,把每一控制点周围的地形地物,按比例测绘到图纸上来,然后晒图、制版、照像、印刷……经过多道技术处理,最后一张比例万分之一的新德州市地形图诞生了,这是德州有史以来破天荒的第一张地形图。
  三、条件艰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四十年前的五十年代,不仅工作条件艰苦,物质生活条件也差。省城来德帮助测绘的同志们就住在市招简陋的小平房里,休息睡硬板床,就餐吃大锅饭。本市抽调来的工作人员,更是不讲条件,不怕疲劳,精神抖擞,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测量工作中去。每当晨光熹微的黎明,便急速起床、盥洗,早饭后立即出发,在外一跑就是一天。饿了,啃个凉干粮,喝了,喝口凉开水,累了,踢踢腿,甩甩臂。晚上回来,个个土头土脑,仿佛从土中扒出来似的,你看我,我瞧你,互相哈哈大笑起来。
  测区不断地扩大,路程越跑越远,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凭两条腿跑。为了抢时间,郑工程师决定把宿营地搬到农村,把全队分成6个工作组,开展竞赛活动,这样不但减轻大家的体力消耗,工作进度大有提高。不管是骄阳似火,挥汗如雨;还是天寒地冻,手脚麻木,大家同心协心跋涉在广袤的原野里,意气风发,欢声笑语,乐在艰苦中。每逢阴雨、刮风、下雾,影响我们外出作业时,抓紧时间学习,由郑工程师亲自讲授《测量学》及有关技术知识,深入浅出,谆谆善诱,使工作队员学到不少知识。我们全队工作人员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支持,互相关怀爱护,亲如手足。
  1957年初夏,郑工程师和技术员们就要回省城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废寝忘食,工作学习在一起,大家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握手告别,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德州地形图的全部外业成果就拿到手,不能不说是个“奇绩”。
  测绘工作结束后,我被留在城建局市政工程管理科工作,那时市内街道大多是土道,一到雨季,泥泞难行,为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我们整天在搞改善旧街道路面工程。1958年春,市人委邀请天津大学建筑系沈教授来德帮助搞城市远景总体规则。德州与津大关系搞得很好,津大建筑系应届毕业生男女多人,也来德作为毕业实习基地。沈教授与应届毕业生为德州所编制的远景总体规划蓝图,就是依照我们测绘的地形图,作为第一手资料之规划依据的。
  光阴茬苒,日月如梭,四十个春秋过去了,如今德州宽阔的柏油马路,车水马龙,纵横交错。路旁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公园里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湖波荡漾、游艇点点……回忆住事,作为测绘德州市地形图之一员,将这页亲厉概况,记述出来,作为“德州发展史料”留为纪念吧。
  幽默笑话:医术
  一个医生的儿子从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到父亲的诊所行医。不久,医生出外度假,一月后归来,询问诊所及病人情况。
  “很顺利,爸爸。”儿子露出一副得意的神色说:“你记得那位琼斯太太吗!她的腰疼您医治二十年不愈,而我手到病除。”
  “知道了”。父亲沉着脸答道:“能干的儿子,你知道吗?是琼斯太太的腰疼才使你有钱上小学、中学和大学。我本来还打算让她再为你买辆新卧车的!”
  介绍进出德州港的几艘名船
  冯宝庆
  卫运河德州港历来就是航船汇集的主要港口。清末民初时期,卫运河上船只种类很多,其中有尖头对槽,齐头对槽,一身船等。就几艘命名船只来说,因其结构特殊,采用优质木料,船体主要部位别致,以及配有特制工具等而与众不同,“圆楼子”、“吊载”、“盖十帮”等船只享有盛名,在卫运河畔被众人颂扬,成为风格新颖屈指可数的名船。现根据各船特点叙述如下。
  “圆楼子”系江南运粮船中的一只名船。该船全部采用上好的柏木为原料,其船体形状和主要部位与一般“一身船”相同,不同的是该船的“楼子”是圆的。据父辈说,当时制造这只船,经过木工师傅精心设计,为使这只船展现别具一格的风彩,巧妙安排,特定制成长约7米、宽约5米、高约1.3米,弧形半圆式的“楼子”安置在船的尾部。呈现出特有的新颖艺术,壮观美丽,潇洒大方,这就是历史上的名船“圆楼子”。
  “吊载”江南运粮船中的一艘名船,系“一身船”,它能装载近百吨位。由于该船在航行当中经常拖带着一只装载30吨左右的小船尾随而行,故有“吊载”能拖带小船的独到之处,久负盛名。该船主人和船上主要船员,技术高超,操作精练,配合密切,指挥得当,不论是过浅滩、走险航,或是窜档入孔过桥梁,以及遇到恶劣气候变化之时,都凭素有的丰富经验,做到急中生智,行动果断,随机应变,处理一切险情,确保安全航行。该船不但有主船安全航行的能力,而且有拖带小船而行的本领,是其他船只无法比拟的,故以名船著称于史。
  “盖十帮”江南运粮船之一,在江南十帮船中不可多得。这只船全部采用红柏木质材料构成。拟定船只排好后,既可装货运输,达到舱不进水的成度。特定船缝之间采用“挤灰活”(即不捻缝)精细技术,使船体结构考研,光泽明亮,美观大方,不见缝隙的独居特色。
  以上三艘名船,均系当时江南运粮船中的名船。1855年(咸丰五年)黄河改道,截断京杭运河,三只船运粮正达通州,因此没能返回原籍,而在天津至河南道口镇一段运输航行。到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漕运废止时,这三只船的主人将船卖掉,尔后携带家眷返回故里。其中的“圆楼子”、“吊载”两只船卖给了河南养船大户王氏家族,“盖十帮”一船卖给了山东临清养船大户唐氏家族了,此后,三艘名船归王、唐两家继续在卫运河上运输使用。“七·七”事变以后,由于日本侵略者施行“三光”政策,王、唐两家生活困难,家境衰败,无奈将这三只名船在河南新乡等地拆毁卖掉。
  “楠木卡子”(俗称硬木卡子)该船是天津卫的一只名船,尖头对槽,载重100吨。这只船主体部位采用上等红松木为主料,选用上好楠木作配料,制成5寸高、4寸厚的“卡子”镶嵌在船舷(即大腊)周边上。楠木木质坚硬,既有保护(大腊)边沿少受腐蚀作用,又有防备外来船磕碰和摩擦的效力。船体呈现出黄(红松木)、紫红(楠木)三种颜色,格外美观好看,当时在卫运河上行驶的船只中独一无二,别有一番英姿风貌。“楠木卡子”船是天津黄家船厂设计制造,船厂黄掌柜和木工滑师傅表现出高超的造船工艺。船主人冯起发(我的祖父)不惜投入重金制造了这艘驰名于卫运河畔的“楠木卡子”船。
  “大红桅”该船是一艘尖头对槽船,载重100吨,也是天津有名的船,因该船桅杆木料与众船不同而得名。这只船的大桅是采用进口的檐木为原料,桅长约七丈,桅根直径一尺三寸,桅稍直径约六寸。檐木既坚硬,又富有弹性,色泽紫红、光滑明亮,是做船桅的上好木材。当时,“大红桅”是卫运河上独居一格的名船。船主人周廷芳爱桅如宝,保养船桅以桐油为主料,加香油、鸡油、鸡血配制,调和成紫红的涂料,再选用上好的红布做抹布,蘸着调好的油料着力往桅上涂抹,使檐木桅经常有其光泽明亮,耀眼夺目的特色。周廷芳的檐木桅堪称卫运河上的一绝。
  “三十二道箍”系德州的一艘名船,载重125吨,是一齐头对槽船。船主人叫刘殿功,他的船桅是用约七丈长的一根杉木制成。在桅的顶端(俗称桅稍)往下约两丈处,用一寸半宽、三分厚的三十二道铁箍紧紧箍住,增强了桅的力度和耐摩性,同时更显威武高大,三十二道箍也就成了该船的美名。可惜在日伪时期,船主人因家境贫寒,父亡所迫,在天津将船拆毁卖掉,把久负盛名的“三十二道箍”大桅,也给其父做棺材用了。
  “大将军柱”(俗称大将柱)是一只齐头对槽船,载重120吨,系天津北河的一只名船,船主人叫赵宝泰。由于他船上安装了一对特制的大将柱,而船得其名。“大将柱”(系船头拴系绳索的木桩)采用上好的槐木为原料,雕制成约七尺长的大将柱,将柱分脑袋、身子、爪子三部分。脑袋呈平顶圆型,高约一尺半、直径约一尺半,身子长约一尺八寸园型,爪子长约三尺七寸成方型。这对“大将军柱”,做工精细,活像庙宇里的“哼哈二将”神像一样,挺立在船前的小面梁上,格外显耀,素负盛名。
  “万年青”是一只尖头对槽船,载重110吨,原系天津杨柳青朱家的一只船。因为船主人爱好养花,特在船官舱的后边常年摆放着四盆“万年青”花儿而得名。到了民国初期,这只船卖给了天津养船大户冯起泰使用。冯家也同样在原地方摆设四盆“万年青”花儿,仍保持原来的特色。后来因兵荒马乱战争所致,摆放的四盆“万年青”就不复存在了。时隔几年以后,船主人又请来著名木工师傅在该船官舱雨档板(即围墙板)上,刻制了形像逼真的四盆“万年青”花,代替了原来养植的“万年青”花,保持了“万年青”船的特征。
  “大金刀”是一只尖头对槽船,载重130吨,也是天津卫的一只名船。船的主人叫祁德金,因为该船上有一特制工具叫“棹头”,独具一格。此工具好似一把“大金刀”,该船由此而得名。“棹头”采用上好樟木制成,长六尺、宽一尺二寸、厚二寸半,上面刻有花鸟鱼虫图案,前半部刻有“二龙戏珠”透明雕塑,活像三国战将关云长手持的那柄“青龙偃月”刀。名船“大金刀”还流传着一段故事:据说在民国初期,“大金刀”船在西河(即子牙河)运输时,船来到捻子桥村,不慎将桥右侧桥墩碰倒。村里人当时把船拦住,非让船主赔钱修桥不行。就在这时候,村里走来一位老者,劝解说:“船行至此将桥碰坏是天意,快放船走去就是了”。村里的人们还不肯放行,老者又解释说:“你们不听我言,可到桥东首观碑文铭记,碾子桥(即用碾子搭成的桥墩),后来讹传为捻子桥,兴建本来不牢靠,又选错建桥位置。碑文记:待到一船行到此,一刀劈开碾子桥。大家不信,可先看那碑文的记载”。大家随着老者来到碑前,看后果真如此,只好将“大金刀”船放行。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选编了一些记述德州解放前后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章、资料,分为黎明前后、战地报道、今古人物、古迹寻踪、文史长廊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