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42
颗粒名称: 古迹寻踪
分类号: K295.24
页数: 14
页码: 151-162
摘要: 抬头寺,原名云游寺,曾名垂头寺,位于德城区抬头寺乡抬头寺村西。西傍滔滔漳水,南北系莽莽沃野。《长河志籍考》载:“抬头寺在黄河岸上,有村曰解家牌,有刹曰抬头寺”,“寺有白松二株,衙衙作虬龙形”,枝叶苍笼葱翠。该寺建筑雄伟,规模宏大,是德州境内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抬头寺始建何时,传说不一,一说建于唐,一说建于金,无史可考。“云游寺”因何更名“垂头寺”,亦无从查证。“垂头寺”改为“抬头寺”,不知起于何年,未知其因。为纪念这位勇敢、高尚行为的喇嘛,每年正月十三日佛门举行一次“打鬼”活动。德州解放后拆除钟鼓楼。
关键词: 德城 古迹寻踪 文史资料

内容

古刹——抬头寺
  田贵宝 魏秀山 李世明 王德起搜集整理
  抬头寺,原名云游寺,曾名垂头寺,位于德城区抬头寺乡抬头寺村西。西傍滔滔漳水,南北系莽莽沃野。《长河志籍考》载:“抬头寺在黄河岸上,有村曰解家牌,有刹曰抬头寺”,“寺有白松二株,衙衙作虬龙形”,枝叶苍笼葱翠。该寺建筑雄伟,规模宏大,是德州境内最古老的庙宇之一。
  抬头寺始建何时,传说不一,一说建于唐,一说建于金,无史可考。《德县志》载:“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抬头寺,故该寺始建于明代以前无疑。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不详姓氏僧人,一天涉足佇立于此,俯视粼粼黄河水面,环顾四周郁林,耳闻虫鸣鸟唱,河水潺潺,碧水林翠,实是一块宝地,决心在此建寺定居。于是,便四处化缘,八方求助,一直游化到云南等地,黎民百姓感其虔诚,念其志坚,纷纷施舍捐赠,聚银万两,运来此地,建成寺院,取名“云游寺”。
  “云游寺”因何更名“垂头寺”,亦无从查证。据明嘉靖五年(1526)重修该寺碑文载:“予尝闲观释氏西域记,有垂头寺。因昔贫士刮佛像面上泥金,刮者渐升而像颈渐高,手不能及其面。时贫士曰:‘世尊当能割肉喂鹰,投身饲虎,今何以神通之力吝泥面之金耶?’像闻此言,不渐缩颈,即垂其头,使得刮金去也。厥后再塑再垂,遂称垂头寺也。”
  “垂头寺”改为“抬头寺”,不知起于何年,未知其因。”碑文载:“相当创始之时,或因于欺凌,或处于低陋,如华阴县簿矮屋之下,故未敢称名。一旦清信归依,殿堂高耸,寺僧昂头出入而无低下畏缩之事,故称抬头寺也。”
  此寺坐北朝南,占地约二十余亩。寺内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两侧对称地分布着钟、鼓楼、配殿、僧舍等建筑。气势雄伟,肃穆庄严。
  山门(佛寺大门)是该寺的前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灰瓦顶,宽大古朴,踏步十二级,门高丈余,青砖红柱,朱门金环。前檐下悬有“抬头寺”三字匾额一面,字体端正,笔力雄浑。门内塑有两尊泥胎护法神像,俗称哼、哈二将。东曰“硬”,是马头金刚化身,手执金刚镢;西曰“嘎”,是金刚手的化身,手持三齿。山门外有一广场,据说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每年正月十三要举行一次“打鬼”活动,“打鬼”活动来源于西藏。相传西藏曾经有个暴君,是佛教的仇敌,他专门捣毁佛像,破坏佛寺,残害僧人,佛教徒对他都十分憎恨。当时有一喇嘛,在佛力的支持下,把他杀死,从此,佛教日趋昌盛。为纪念这位勇敢、高尚行为的喇嘛,每年正月十三日佛门举行一次“打鬼”活动。
  过了山门,左、右有钟、鼓楼,方一间重层楼,对称而建。内有梯可登,二层四面开拱,单檐歇山灰瓦顶。
  天王殿在山门正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灰瓦顶。檐下门楣上悬“天王殿”横匾一面。殿内正中供泥塑贴金弥勒佛坐像,肚大躯肥,张口大笑,俗称大肚弥勒佛。弥勒像两侧的楹联书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满腔欢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弥勒佛背后,有泥塑护法神韦驮立像,据说,他是四大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中的首位者。殿东、西两则分坐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塑在殿堂东北角,身绿色,红须赤眉,双手持一琵琶,护持国土;西方广目天王,塑在殿堂东南角,身红色,青须长髯,右手缠绕一蛇(龙),左手捏一珠,以净天眼常观拥护北阎浮堤;南方增长天王,塑在殿西北角,身蓝色,红须赤眉,双手执宝剑,能令善根增长;北方多闻天王,塑在殿堂西南角,身白色,卷须曲眉,右手持宝伞,左手握银鼠,以福德之名闻四方。四大天王,均为木骨泥胎彩色塑绘,怒目圆睁,神色威严,身穿大红团龙团花袍,外罩金甲,双乳,肩头及脐处分有不同形状的兽头护饰,胸系勒甲绒绳,腰扎鲜红玉带,头戴云龙珍珠佛冠,足登麻鞋,脚下分有两个面目狰狞、形体怪异的泥胎塑像。据说,脚下塑像是兄弟八个,曾共同作乱,与四大天王为敌,战败后被踩在脚下。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为正殿。整个大殿建在高三尺的台基上,前有月台。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斗拱,高约三丈,凌空欲飞,六角棱花装修,旋子彩画,神龙盘柱,画栋雕梁。正脊中间置铜制鎏金宝塔。殿门前檐下悬蓝地金字“大雄宝殿”匾额。殿内主尊为三世佛,正中供释迦牟尼佛像,西供迦叶佛像,东供弥勒佛像。三世佛均盘腿跌坐在须弥座上,高约三丈,全身均系铜铸鎏金,神态奕奕,光彩夺目。每尊佛前各有一张供桌,再前,另有一张供桌,供案前设功德箱一个,黄缎拜垫一块,供香客焚香下拜。正殿东西分坐十八罗汉,泥塑贴金,喜、怒、哀、乐表情各异。正殿顶上的“藻井”都是彩绘图案,精工巧绘,金碧辉煌。佛像后有泥山一座,高接殿脊,泥山后为倒坐观音塑像,双手合十,面对后门。墙壁上绘神物仙景,奇兽珍禽,形象生动逼真。此殿是焚香拜佛之地,每年正月十五,众僧在此诵经,向佛求福,为国家和庶民祈祷平安。诵经时,有两名地位较高的僧人在殿内相对而坐,其他众僧按东南西分排盘膝坐在月台上,他们的坐垫也根据其等级各异。农历每月朔望,暮鼓晨钟,以示威严,附近村庄善男信女,闻声顶礼膜拜,祈求降福,全家平安。
  正殿月台前,左右各立石碑一通。东为明嘉靖五年(1526)立,碑面刻“古刹抬头寺重修记”文,此碑现存抬头寺村。西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王坤庄(今抬头寺乡)王增禄重修此寺记事,此碑现只存一半,且碑文已不清楚。碑南有东西两座对称配殿,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单檐歇山灰瓦顶,东供关武帝,西供六祖爷。
  正殿后是观音阁,也称千佛阁。阁为二层建筑,硬山灰瓦顶,面宽七间,前后廊,檐下金柱装修,无匾额,外围走廊护以栏杆。阁上阁下有很多神像,有大有小,有坐有立,龛内神像小巧玲珑,雕工精细,多为木雕,少为铜铸。阁内存有佛经一部,共八箱,箱高七尺,长五尺,宽三尺,“昔王元美为家难北来,不敢诣阙侨寓于寺,取寺中藏经阅之,凡三月几遍,命胥史钞数箧而去”(《长河志籍考》载),后清朝德州大寺借去四箱,其余四箱于民国后陆续消失。
  佛阁前有一月台,台下左右对称布置东西庙房二座,面阔各五间,进深各一间,前出廊,单檐硬山灰瓦顶。东为送生娘娘,为求生子嗣之处;西为插花奶奶,是求医天花之所。东接僧房若干,独院一座,供和尚居住。
  该寺后阁,太平天国时拆毁。德州解放后拆除钟鼓楼。1954年拆除正殿,其余建筑渐次拆除,至此,抬头寺全部殿堂均告无存。
  沧海桑田,几经多变,一代名寺,已成虚墟。为不使湮没,今走访老人兼查史籍,仅述梗概以志之。
  附:《古刹抬头寺重修记》碑文
  古刹抬头寺重修记
  赐进士出身奉议大夫户部浙江清史司郎中林下宝坻牛鲁撰。
  朝列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前礼部郎中广右岑业蒙
  钦依汉经厂书文兼古杭虎跑住山金陵方吉书
  於戏,否而复泰,乾坤循环之理也。苟微人生厥中恭赞乾坤之道,虽泰亦否也。德州城距东南二十里古黄河东岸,旧有村落曰解家牌,即古凌州之聚,古有梵刹曰抬头寺,旧志湮废,不知创始于何时。我朝成化十八年,否极而泰,则有檀越善士董安等募众善缘,重修殿宇。至政德九年,住僧失续,以缺焚修,而善士董荣等延清京都净土寺天真法嗣沙门德寿号南峰为住山,复修禅堂、两庑、三门、方丈、庖廋、井泉等设及铸造佛菩萨等像,集诸弟子朝钟暮鼓,协力焚修。上以祝
  圣寿于万年,下以祈民福于一境,或说无为之法,或传无尽之灯,而能遵我太祖旧制,刀耕火种之例,以资四事之需,遂成禅林。视彼骤兴而不古者,有司乌能存耶,有司即能存矣,佛殿僧房即已修矣,乡之善士王安砻坚珉思载其绩,南峰遣其弟子圆普来求予言。
  於戏,予尝闲观释氏西域记,有垂头寺。因昔贫士刮佛像面上泥金,刮者渐升而像颈渐高,手不能及其面。时贫士曰:“世尊当能割肉喂鹰,投身饲虎,今何以神通之力吝泥面之金耶?”像闻此言,不渐缩颈,即垂其头,使得刮金去也。厥后再塑再垂,遂称垂头寺也。今谓抬头寺者,予未知其因矣。想当创始之时,或因于欺陵,或处于低陋,如华阴县簿矮屋之下,故未敢称名。一旦清信归依,殿堂高耸,寺僧昂头出入而无低下畏缩之事,故称抬头寺也。予冀居是寺者,苟能读佛之书,行佛之道,不以贫苦改其志,不以富贵荣其身,则虽终日低头,而乡人必仰瞻也。苟或重夫外而轻夫内,虽车马昂头,使人避道,则乡之识者必时所而下视矣。予以是为记,寺僧宜懋之,以图否而恒泰也,毋使泰而恒否哉!
  大明嘉靖五年孟冬十月吉旦立
  幽默笑话:罚款依据
  达拉斯因骂别人是猪而受到法院的传讯。最后判决结果是罚他100美元。
  “这太不公平了!”达拉斯满腹委屈地大叫起来,“我前几天骂人家是猪,只罚我50元,今天为什么罚这么多?”没等达拉斯说完,法官振振有词地喝道:“难道你不知道猪肉已经涨价了吗?”
  孙公庙
  赵宅乡辛庄
  孙公庙,又称孙公祠、万松观,系后人为纪念战国时兵家孙膑(齐国〈今山东阳谷东北〉人)所建,但始建年代无考。据现存碑文载,唐、宋、明、清四朝代均有重建和翻修。至抗日战争前,该庙宏伟的建筑保存完好。1942年,日本侵略军把该庙内的道士赶走,修建了据点,并把庙内珍贵物品盗走,孙膑墓也因日军挖堑壕而遭到破坏。1946年,在破除迷信时把庙内所有神像拉倒。1948年,建农场时将前后阁及东廊房道士院等拆除。1978年,陵县修建大礼堂,因缺木材,将孙公庙大殿拆掉。自此,孙公庙的建筑全部拆掉,成为一片废墟。
  孙公庙原占地千余亩,雇长工20余人,骡马成群,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两大观(北京的薄易观和今赵宅乡的万松观)之一。该庙系一建筑群体,有大殿、山门、前后阁、道士居室、学校及孙膑墓等,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佼佼者。
  大殿孙公庙内的主建筑,长约15米(三间),宽约12米(进深三间),高5米余。起脊宇宙,单檐歇山顶。大殿前面为木刻花棂节扇,内有两行16根明柱,雕梁画栋,奇异非凡。顶悬两块横匾:《正大光明》(窦光乃书),《同心老会》(刘墉书)。大殿正中塑有孙膑坐像,两旁侍立二童子,左者双手捧印,右者手执拂尘。坐像前8员大将分列两旁,手执兵刃,雄武异常,据说他们是孙膑的好友田忌、田婴、袁达、独孤陈等。孙膑坐像后有观音菩萨像,山墙上绘有栩栩如生的彩绘壁画。大殿东侧有龙王庙和钟楼,西侧有牛王殿和鼓楼。
  山门山门系青砖拱成,中山门深约15米,宽约4米,高约6米,两侧山门略小。中山门上悬《武清公祠》匾额一块。山门下有10米左右的砖砌台阶。山门后(大殿前)竖有2根8米余的旗杆,并有石碑两通,碑上记载着施主的名字、施舍的款项及重修庙宇的费用金额。另有石牛一头,高约1.4米,长约1.3米,为立姿。雕刻精细,形像逼真。传说该牛是原来孙膑所骑之牤牛,孙膑死后,这头牛站在墓前,不吃不喝,头不抬眼不睁,天长日久,这头牛变成了一头石牛,即现今保存之石牛(此牛现存河北吴桥杂技大世界院内)。
  前后阁大殿后建有前后二阁。前阁是三间二层楼阁,上层是泰山圣母像,下层是送生娘娘像,过去多有在此拴娃娃者。后阁也是三间二层楼阁,上层是鬼谷子(孙膑的恩师)和墨翟的塑像,下层是玉皇大帝像,有四大执绋躬立两旁,周围是二十八宿。院内有东西两厢房,东是八仙殿,西是阎王殿。
  孙膑墓山门南是孙膑墓,系圆形土冢,四周修有八卦形围墙,高约5米,北面墙高约8米,是与山门相对的影壁。墓地原有苍松翠柏,远远望去,尤如林海。墓南左右坑塘两个,水清凉,澄彻见底。
  道士居室大殿西有两个院落,每个院落都是三进院。一个院落的前院是小学。后两院建有楼阁和厢房,前楼为道士、住持住所和客厅,后楼为道士安置主盒的地方。另一院落为佣人住所及饲养棚。
  孙公庙远近闻名,孙公庙会遐迩四方。过去,每年农历正月15、3月18、8月28,都办庙会。庙会期间,百里之遥的善男信女,穿红挂绿,粉饰打扮,前来焚香供祭。艺园荟萃,商贾云集,场面之宏大,人数之众多,贸易之畅盛,气氛之热烈,为世人所仰慕。但孙公庙全部建筑被拆除后,孙公庙会也自然停止了。
  1995年,村民自发恢复庙会,农历3月14日至19日,6天庙会热闹非凡,有商人、艺人、香客和观光者,每天达1500余人,孙公庙会成为商贸集散地。
  “中堂”的来历
  影片《垂帘听政》中,人们称肃顺为“肃中堂”。“中堂”是什么意思呢?
  清政府时,“大学士”乃是空名,为了满足大学士对权力的要求,往往管一个部。
  清朝的京官,一般有一满、一汉,就座时,分东西坐,当中是空的。如有官部大学士,他便坐在正中,两旁由满汉尚书陪坐,满汉四侍郎,在下面分两旁坐,所以大学士俗称“中堂”,后来,“中堂”成了一种尊称,只要是大学士、协力大学士,不论是否管部,人们都称“中堂”。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选编了一些记述德州解放前后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章、资料,分为黎明前后、战地报道、今古人物、古迹寻踪、文史长廊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