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京为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37
颗粒名称: 一、入京为官
分类号: K825.6
页数: 3
页码: 141-143
摘要: 冯廷櫆,字大木。顺治六年生于山东德州城内一书香寒士之家,自幼天授奇颖,“读经史诸书,寓目不忘,义理了彻,别具会心,乡先达惊其才,咸称……奇童之号。长而好学,高才绝俗,诗文均超逸,不类凡响。”康熙十七年中举人,二十一年中进士,二十三年授官内阁中书舍人。西北边陲准噶尔部汗,噶尔丹策零,勾结沙俄,发动分裂叛乱,西北边境长期不得安宁。一代英主,康熙大帝,高瞻远瞩,首先缓和国内民族矛盾,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刚柔并举”之策。由于满洲贵族顽固的满汉畛域之偏见,最高统治者对满汉大臣官员,是有区别的。康熙二十六年,冯廷櫆奉旨赴湖广,主持乡试,在京期间之诗作,结为《京集》三卷,收诗232首。
关键词: 德州名士 冯廷櫆 入京为官

内容

冯廷櫆(1649—1700),字大木。顺治六年生于山东德州城内一书香寒士之家,自幼天授奇颖,“读经史诸书,寓目不忘,义理了彻,别具会心,乡先达惊其才,咸称……奇童之号。长而好学,高才绝俗,诗文均超逸,不类凡响。”(见《德县志》)。康熙十七年中举人,二十一年中进士,二十三年授官内阁中书舍人。
  大木入京为官,满清玉朝统治还不十分稳定:国内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刚刚平定,台湾正在收复。西北边陲准噶尔部汗,噶尔丹策零,勾结沙俄,发动分裂叛乱,西北边境长期不得安宁。国外沙皇俄国,不断派遣侵略军,以黑龙江地区为突破口,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而频频蠢动,内外形势非常险恶复杂。一代英主,康熙大帝,高瞻远瞩,首先缓和国内民族矛盾,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刚柔并举”之策。刚者:大兴文字狱,发现汉族士大夫有反满的文字,大加杀戮。柔者:开博学鸿词科,收揽笼络人心,授以官职,为清听用。由于满洲贵族顽固的满汉畛域之偏见,最高统治者对满汉大臣官员,是有区别的。满洲官员尽管颟预无知,而授以军政实权;知识渊博的汉族官员,徒挂虚衔。当时一般汉族庸官俗吏,除歌功颂德,俯首听命之外,为贪禄保位,竟对满人左右逢源,趋炎附势,更甚者不惜奴颜媚骨,阿谀奉迎。正直寡合的冯大木,目睹官场这种追名逐利之辈的卑劣行径,从内心反感而痛恶。他抱定置身浊流,不染其垢,不亢不卑,洁身自好的态度,公务完毕即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写作,研究学问。清代著名选评诗家沈德潜对大木赞曰:“舍人性孤,介不入大僚之门,官闲无事,惟枕籍书卷。”(见《清诗别裁集·冯廷櫆》)独与赵执信宫赞为契友(赵执信字秋谷,青州人,官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在一起作诗唱和。“德州冯大木先生,余与同举于乡,兄事之。及后同在馆阁,以诗相资也。”(赵执信《冯舍人遗诗序》)
  赵在他的《谈龙录》二十五年中说:“余昔在都下,与德州冯舍人大木(廷櫆)并得名,日事唱和。会有得诸葛铜鼓者,大木先成长句二十韵,余继作四十韵、盛传于时,皆为搁笔。”这段回忆是说当年俩人初入京师为官,正碰上一朝士得一铜鼓(古文物)许多文人学士围观,有人提议以铜鼓为题材,赋诗唱和。首先冯廷櫆提毫一气呵成作长诗四十句(即二十韵),继之赵执信展笔酬唱作长诗八十句(即四十韵)。在场的许多名辈作家诗人,都因难以超越而搁笔,泛泛者更是敛手咂舌,二人由此名噪京师。当时诗坛盟主王渔洋(士稹)看到冯赵二人唱和之《诸葛铜鼓长歌》诸什诗稿,优美绝妙,想把它编为《二妙集》行世,遭到冯赵的拒绝。因二人都不愿依附权威成名,故将《诸葛铜鼓长歌》诸篇什,在他们的诗集中芟掉,才没有流传后世,这是清代诗坛一大损失,惜哉!。
  康熙二十六年,冯廷櫆奉旨赴湖广,主持乡试,在京期间之诗作,结为《京集》三卷,收诗232首。1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选编了一些记述德州解放前后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章、资料,分为黎明前后、战地报道、今古人物、古迹寻踪、文史长廊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寿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冯廷櫆
相关人物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