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26
颗粒名称: 今古人物
分类号: K295.24
页数: 34
页码: 119-150
摘要: 武克明,原名联鹏,字腾九,原德县六区武庄人,生于民国三年。幼年在本村读书,十六岁考入德县职业学校。武性格开朗,平易近人,急公好义,颇具侠风。所长李鸣岐对其极为不满。国民党反动派丧权辱国的行径激怒了全国人民,到处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纷纷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由于德县国良党县政府及讲习所领导人的阻挠,未能如愿。二张表示大力支持,并承诺在本村发动青年参加游击队。1939年9月18日,在德具九区三保店成立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二游击大队”,兵源来自德县、吴桥、德平三个方面。
关键词: 德城 今古人物 文史资料

内容

武克明的一生
  张龙、魏国光、王学武、曹书元、孙象九
  武克明,原名联鹏,字腾九,原德县六区(今德城区抬头寺乡)武庄人,生于民国三年(1914年)。幼年在本村读书,十六岁考入德县职业学校(校址在英烈街)。武性格开朗,平易近人,急公好义,颇具侠风。
  旧社会,人们的头脑中,等级观念很强,城里人歧视乡下人,认为是天经地义。这种意识反映到学校里来,也是如此。城里出身的学生,看不起农村出身的学生,甚或加以凌辱,凡是遇到这种情况,武克明总是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受欺的学生鸣不平,因此,赢得了多数同学的好感,少年时期的武克明,既已崭露头角,不同凡庸。
  1931年,职业学校解散,武克明考入德县师范讲习所,任学生自治会主席。国民党德县县党部常委、所长李鸣歧为了培植亲信,决定吸收一部分优秀学生加入国民党,武克明便首当其选。武了解当时德县国民党内部,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排斥,腐败黑暗,莫可名状,因此,拒绝填表。所长李鸣岐对其极为不满。“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国民党南京政府,采取了丧权辱国的不抵抗政策,胡说什么“和平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非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顽固的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继续进行剿共的反动立场。国民党反动派丧权辱国的行径激怒了全国人民,到处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纷纷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北京学生赴南京要求抗日请愿团路过德州时,武克明带领师范讲习所的同学,到火车站欢呼迎送,以示支持。回校后,立即与“十二中学”、“博文中学”联系,要求三校联合,组织赴南京请愿团。由于德县国良党县政府及讲习所领导人的阻挠,未能如愿。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武克明愁思焦虑,忧心如焚,立志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当代左翼作家的文章及各种进步书刊,经常和张文德、曹书元等几位同学聚在一起,寻求讨论救国之道。后又接识了德县仓廒小学的校长王力泉(王是景县党组织派过来的共产党员),经常交换对当前时局的看法,王力泉对他给予诚恳地帮助和教育,使其对于共产党“对外争取民族独立,对内要求政治民主”的主张逐渐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并立志终生为之奋斗。
  1932年,武克明于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在德县六区王蛮街小学任教。在一次县教育科召开的小学教员会议之暇,由武克明倡议,成立了“师范校友会”,并制订了简章,武被推为主席。1936年,小学教员齐集于平原县进行鉴定,县教育科宣布:“考试完毕,都不要走,迎接省教育厅长何思源,听候训话。”武对此不满,考试一结束,便离去了。县教育科长梁赞忱恼羞成怒,开除了武克明的公职,后经“师范校友会”的努力,不久恢复了武的公职。
  1937年“芦沟桥事变”,武克明投笔从戎,跟着李玉双、宋达民在德县、吴桥一带农村进行抗日活动,宣传“抗日救国,人人有责”,解除农民“谁来就给谁纳粮,当个甩手自在王”的错误思想,动员民众一致抗日。1938年春,在吴桥县认识了王哲,一同参加了张国基的学生队,计有武克明、王哲、张文德、曹书元、王玉璋、张嘉澍、张立成、蔡元凯、梁丙寿、焦栋梁等人,因为经常生活在一起,无话不谈,获知王哲是共产党员,哈尔滨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后,才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吴桥县(他的姐姐家),待机寻找党组织。武不断地向王请教,以开阔自己的胸怀。为了扩大抗日力量,1938年春,武克明到鲁北军事重镇——德州城里,动员老同学出来抗日。先找到王桂馨(女)、郭兰珍(女),二人均表同意,约于某日上午在三音村西首(卫氏博济医院西南角)集合同行。不料郭兰珍的族兄郭长振(日寇特务)得知此情,报告给鬼子宪兵队,宪兵队将其逮捕(在今新湖东南角),郭虽备受折磨,但正气凛然,后经家里人花钱保出。不久,德县、吴桥、德平三县地方武装,组成了“冀鲁边区抗日同盟军”,下领八个中队(德平三个中队,吴桥两个中队,德县一个中队,宁津县两个中队),约千余人。司令徐仲扬,副司令曹镇东、张国基,参谋长李玉双,政治部主任宋达民,共产党领导的三十一支队派赵焕文为驻“抗日同盟军”代表,任政治部副主任。后赵焕文调走,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又派王宾三为驻“同盟军”代表。王宾三调走后,挺纵又派杨忠为驻“同盟军”代表。“同盟军”解体后,杨忠改为驻曹五旅的代表。“同盟军”司令部设在义渡口,政治部下设宣传科、宣传员计有武克明、王哲、张文德、曹书元、阎新生、霍永清、王玉璋、丁德臣、张立成、徐文成等二十余人,以司令部驻地义渡口为中心,南至兴安街、联五庄,北至鲍家、张家、郭园、小吕家,东至堤后刘、王囤家,西至时家、李家、赵家等周围几十个村庄,开展了抗日救亡的活动。当时,武克明、王哲、阎新生、曹书元四人在张家工作。经过一段工作,这个四十户人家的村庄,群情振奋,斗志昂扬,成立了农救会、民兵队、小学校、夜校等抗日组织。随着运动的发展,不失时机的进行了建队、建党的工作,经过阎新生介绍,先后吸收了张龙、张凤桐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队长,不久,又发展二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斯年秋,挺纵在乐陵成立了军政学校,“同盟军”决定保送武克明前去学习。武在去军校之前,就把打算在德县、德平两县边界上建立一支游击队的设想告诉了张龙和张凤桐,争取意见。二张表示大力支持,并承诺在本村发动青年参加游击队。经过一冬天的努力,动员成熟了张龙、张凤桐、张井宽、张立让、张立琛、张立冬、张书智、张立治、张立珩、张书荣等十人为参军对象。
  挺纵军政学校,下分三个大队,一是军事队,二是政工队,三是民运队,三个月结业。当时规定,凡是自动参加的,愿留就留,愿走就走;凡是友军保送的,一律回保送单位。武克明系保送学员,结业后愿意留下。而校方对他说:“你是‘同盟军’送来的,应该回到那里去。你的‘民先’关系(武在学校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已经介绍给驻“同盟军”代表杨忠同志了,你和他去联系吧。”武回到“同盟军”,和杨忠接上关系,便继续在“同盟军”司令部周围村庄活动。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同盟军”解体,武想回乐陵,正巧王哲从乐陵回到德县(王哲已和冀鲁边区党委接上关系),劝他说:“留下吧,我们一块工作。”武接受了王的建议,就在德县七、八、九三个区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开展了工作,先后发展了刘子光、魏国光、王学武、李书芳、李恩浩等十余人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武念念不忘地还是创建游击队,一九三九年春,武克明和魏国光一起到了张家,和张龙商谈关于成立游击队的问题。当武得知张家已有十名青年做好参军准备时,信心更强了,便着手进行筹建工作。六月,张龙带着张立让、张立治、张书智参加了挺纵五团一营三连(对外称三小队、连长由副营长吕光先兼),张凤桐、张书宽、张立琛、张立冬、张书荣六人,在家待命参加游击队。
  党的统战政策,原则是不在友军地区建立地下武装,武克明利用和国民党委任的德县县长李玉双的师生关系,在李玉双控制的地区建立武装,不但取得了李玉双的同意,还争取到李玉双给予的物资供应。1939年9月18日,在德具九区三保店成立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二游击大队”,兵源来自德县、吴桥、德平三个方面。当时只有两个班,二十多人,魏维祥(即张忠民)为第一班班长,吕永顺(即吕子诚)为第二班班长,武克明为大队长,王哲为指导员,谢元春为副大队长,郭德元(即曹书元)为管理员。11月,经“挺纵”同意,张龙带着张立让一同参加了游击队,张龙任民运组长。此时,武克明经王哲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4月上旬,国民党德县县长李玉双被其政敌暗害,4月16日,在德县九区翟家,以挺纵第二游击大队为基础,成立了德县抗日民主政府,游击大队(此时已发展到六十余人)改编为县大队,王哲为县长兼县大队长,武克明为县大队副大队长,张龙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郭德元为财政科长,崔振东为教育科长。不久,又设粮秣科,刘子光任科长。后县大队升级,武克明改任动委会主任,张龙为副主任。1941年春,武调冀鲁边区第二专员公署任秘书。1942年,德县环境恶化,武调回德县任副县长(县长张硕),经常带着一个排的兵力,与敌人周旋于公路、界沟、据点、炮楼之间(据点和炮楼,并非同一类型,炮楼规模小,只驻伪军,据点规模大,日伪军共同驻守)。某日夜,在西淋店伏击日军运输队,除给敌人以杀伤外,还缴获敌人一辆汽车,因我们当时无人驾驶,便一烧了之。1944年春,武被调胶东党校学习。1946年春,调至渤海行署任秘书。1947年,调至山东黄河河务局任工程处长。1953年,调至水利委员会水利学校(校址在河南郑州),任党委副书记兼校长。“十年动乱”期间被打成“走资派”,多次批斗,备受摧残,忧郁成疾,医治无效,遂于1972年9月13日逝世,终年58岁。半生风雨,含冤九泉,直到1974年2月28日始获昭雪,移葬于烈士陵园。
  鲁迅给许广平的文章评分
  鲁迅有一次对许广平的批评颇为风趣。当时许广平写了《罗素的话》一文,并求教于鲁迅。鲁迅以“拟给九十分,其中给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的几句议论二分。其余的八十五分,都给罗素”作答。批评许广平“偏懒”,大段抄录罗素的话,而很少有自己的见解,许广平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批评。
  (编者摘)
  在抗战时期牺牲的两位德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郭新中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无数的优秀共产党员、抗日将士、抗日干部、志士仁人和爱国民众,或壮烈地牺牲于抗日战场,或惨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法西斯统治,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洒尽一腔热血。他们是中华优秀儿女,是爱国主义的楷模。在德县,有两位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为抗日救国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位是王哲,牺牲于1942年;一位是张硕,牺牲于1944年。因他们牺牲较早,距今已达半个多世纪,其事迹鲜为人知。现仅据发掘的少量资料,简记如下。
  王哲
  王哲,原名王希贤,黑龙江省滨江县人。1936年前在哈尔滨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受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部领导。后哈尔滨中共党组织遭敌严重破坏,他因外出而脱离险境,免遭逮捕。1937年,到河北省吴桥县焦庄其姐姐家暂住。
  为实现抗日救国的抱负,1938年,王哲参加了国民党第二路军张国基部,因暴露了中共党员的身份,同年夏,遭到张国基等人的排斥,辗转到德平县抗日同盟军司令部工作。经与中共冀鲁边特委书记李启华谈话,接上了组织关系,留德平县开展抗日斗争,直接同乐陵中共党组织联系。1938年秋,中共乐陵党组只指示他仍回吴桥县张国基部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张未收留,他便在吴桥、德平、德县三县边界地区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冬,他与武联鹏等人在德县义渡口(今属陵县)建立了德县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他任大队长,武联鹏任副大队长,主要活动于德县二、六、七、八、九区和吴桥县北部、德平县西部地区。
  1939年9月18日,在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肖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指导下,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二游击大队在德县九区三宝店组建,武联鹏任大队长,王哲就任指导员。游击大队初辖3个班,共30余人,至1940年春,发展至100余人,有长、短枪100余支,主要在德县八、九区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斗争。1940年4月12日,德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德县九区翟家成立,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二游击大队改编为德县县大队,王哲就任县长兼县大队队长。
  在中共党组织和以王哲为首的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1940年4月下旬,德县成立了县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负责全县抗日战争中的动员工作,积极宣传、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在日伪对德县严密控制的险恶形势下,王哲等人率抗日军政人员,于同年5月迅速建立起德县八、九区抗日区政府。12月,王哲和副大队长武联鹏等指挥德县县大队,协同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教导营,在德州(德县)城北津浦铁路线上开展了破袭战,破坏敌人的电话线500余米。
  1941年5月,王哲奉调到冀鲁边一专署工作。同年夏,调任中共津南地委党校校长,后又调任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
  1942年春,王哲在日军的“铁壁合围”中壮烈牺牲于东光县砥桥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哲的遗骨迁葬于吴桥革命烈士陵园。
  张硕
  张硕,原名张文德,德县坡张庄(今德州市德城区抬头寺乡坡张庄)人。生于1914年。少年时期在本村和德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后考入德县师范讲习所。毕业后,留德县师范附属小学任教员。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德县后,为1抗日救国,张硕曾于1938年4月参加国民党德县县政府李玉双县长等人在德县八、九区组织的地方抗日民团。1938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兼三四三旅政委肖华,率旅机关及直属队东进冀鲁边区,抵达乐陵,组建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简称“挺纵”),10月,在乐陵县城创办了挺纵军政学校,张硕参加了军政学校的学习并在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底,张硕学习结业后留鲁北行政委员会工作。1940年下半年,调平原县抗日民主政府任秘书科长。1942年初,调冀鲁边二专署任文教科长兼专署干部训练班主任。1942年11月,调任德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
  1943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共冀鲁边二地委和冀鲁边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派张硕赴济南担任中共地下抗日领导工作,加入了“青年抗日联盟”(简称青抗先)。他以抗日救国、为党为人民多做工作的急切心情,到职后迅速投入了地下抗日救国斗争。1944年夏,他以青岛《新民报》济南分社记者的身份,化名王振亚,在济南秘密发展了26名中共党员,并成立了敌工组,设立了洛口联络站等中共地下抗日组织,积极地开展了地下抗日救国斗争。
  1944年8月,张硕拟返回中共冀鲁边二地委和第二军分区汇报工作。因叛徒告密,他和济南3个中共地下抗日组织的26名共产党员均遭敌人逮捕,被关押于济南“泺源公馆”。在狱中,敌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用尽了各种毒刑。张硕坚贞不屈,对党的机密守口如瓶,最后牺牲于敌人监狱中。
  幽默笑话:时间
  法官问被告:“您偷过手表吗?”
  被告:“我根本不打算偷它,我只想知道时间!”
  “很好!”法官接着说:“我这就告诉您,6个月!”
  廉洁爱民的父母官——德县县长金荣桂在德二三事
  孙寿昌
  公元1911年,中华大地掀起了辛亥革命的狂飙,摧毁了满清王朝对中国长达267年之久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国、除旧布新、实行共和,德州改之为德县。
  金荣桂,字伯衡,辽宁盖平人。民国二年至七年(1913—1918)任德县县长。任期内为官清廉,关心百姓,办事认真,品行端正,政绩卓然,给州城百姓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民间流传着他的美谈佳话颇多,这里仅记述二三事如下。
  一、尝粥
  德县早年有民办官助的慈善粥厂三个:水馆驿粥厂,成立于清·同治元年(1862);北厂街粥厂,成立于清·同治五年(1866);济贫粥厂,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厂址设于柴市街东首药王庙内。民国六年运河决口,移至马神庙(今光明街小学)内。以上粥厂每年农历十月起,至逾年四月止,为放粥之期,隆冬州城,鳏寡孤独,残疾贫困者,清晨抱盆提罐,前去领粥,大人两木勺(两大碗),孩童一木勺(一大碗),小米稠粥,聊度寒冬。
  金荣桂县长,体察民情,常以微服明察暗访,不带随员,黎明独自到各粥厂观察并尝粥。按规定粥之稠度,以碗里插一根竹筷,不倒者为准。如发现米少粥稀,召集厂内董事,厂长及有关人员,温言训导,要体恤贫孤,勿假公济私。告诫扶老爱幼,是我国优良传统美德,初次过失可谅,下不为例。如果再次被金荣桂发现米少粥稀,立令传唤粥厂所有人等,一律上堂,董事厂长每人二十大板,其他人员十大板(民初县府仍残存前清旧刑)。这一打真管事,一则皮肉受苦,二则声名狼籍,从此各粥厂上下人等,小心翼翼,提心吊担,谁也不敢少米熬粥。州城广大贫苦百姓,有口皆碑:金县长关心民瘼,施政有方。
  二、叫栅栏
  从明清到民初,德县城凡通衢要道,为了夜间安全均设有栅栏,每晚二炮过后(约九点多钟)即关栏门,并有专人看管。金荣桂胆略过人,常夜晚单独外出查访,如遇歹徒,盗贼,不良之辈,悄悄跟踪,记下街巷地址,翌日命差役前去捕拿归案。堂讯后,如系不务正业、盗窃成性之徒;或惹是生非,横行乡里,欺压良善的无赖;或吃喝嫖赌,伤天害理的浪荡恶棍;或是杀人放火,祸国殃民,害群之马,亡命之徒,关进监狱,严惩不贷。
  若是家遭不测,天灾病患,难于活命糊口,或是年幼无知,被他人利诱,以训导为怀,教以作人之理,改邪归正,予以释放。如确系赤贫,指一明路,并给资本,谋一正业,养家度日。
  一夜,金荣桂独自在柴市街叫栅栏,看栅栏老人,姓韩名福荣拒而不开。金说:“请行方便,我有要事”。韩答:“什么要事,也得明天访。”金最后只好言明身分:“我是金县长,请开栅栏吧!”韩又答:“你是银县长也不开,这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懂吗?”金荣桂无法,只好退回绕道而行。
  次日差役来柴市街传唤韩福荣去县府,街坊邻里都为韩老头死脑筋,惹下大祸而捏把汗。大堂上金县长问了韩老头姓名,年龄,住址,职业,家中状况等,韩一一作了回答。金又问:“昨晚我叫栅栏,为什么不开?”韩道:“俺年老家贫,全街父老委我看守栅栏,一个心眼看好门,使大家放心。昨晚之事,贫老并不认识金县长,如有诈,侮之晚矣。”金荣桂听完,点点头说:“讲的不错,事无大小,认真去做才是,你家情况,我已知之。来人,给韩十块大洋,作为严守门户的奖励。”韩老头心情激动,老泪纵横,手托银两,一再向金县长拜谢,一步一回首地出了县府。
  三、泄水
  民国六年(1917年)秋,德县城南耿季庄处,运河决口,洪水如脱缰的野马,滚滚向县城倾泄而来(德县地形南高北低),古城四门屯闭,洪水之大,城垣仅露七砖。金荣桂带领军民,守险挡埝,以身作则,不遗余力。此时城内,民情鼎沸,特别那士绅头面人物,惊恐万状,纷纷求见金荣桂,诉说“城危旦夕,可恨宁(津)吴(桥)二县在城北筑堤打坝,阻水下泄,置德城老小於死地,请金公动用武装,果断处置,云云。”金荣桂劝慰大家勿急,宁吴二县亦是我们同胞,洪水无情,吞没那里都是天大的灾害,吾为一县之长,岂有不管之理,我已派人前去商谈泄水一事。城里头面人物又危言耸听地说:“城北长庄大堤上,吴桥派有武装,设铡刀一口,捉住所谓德县人立即开刀,金公若再迟延,德城就要喝汤喽。”金荣桂不厌其烦地又开导大家一番。次日他乘大木船两只,带上随员卫士,浮水去长庄察阅。也巧,这天天公发怒,狂风大作,波浪滔天,金荣桂在船上离长庄二三里之遥,便听到洪水激流之声,哗哗作响。此时,长庄的堤坝已被波浪冲决,如万马奔腾,向北涌泄而去。古城德县保住了,也避免了德县与宁吴二县一场流血械斗。
  四、募捐
  洪水过后,城外村庄田禾,荡然无存,灾民啼饥号寒,苦不堪言。金荣桂向省府详呈德县灾情之严重,请免田赋,发赈灾粮。结果田赋可免,赈灾无(钱)粮。金荣桂命文案订一大簿子,名“募启簿”,亲自带领县府几名能说善言的文职随员到地主、豪绅、富商、巨贾、官宦、望族之家,登门募捐。以一县之长的身分,言之以理,动之以情,饶以大义,当面挥毫将他们的名字及认捐款额,写在募启簿上。那些有钱有势者,看到县长亲自登门拜访,虽心中吝啬,但当面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捐大洋十元,二十元,三十元,五十元……。那些脑满肠肥的人物,谁不愿让县长亲手在募启簿上写上他们的名字,在名字下再记上个大数目字呢?金荣桂妙施小计,募款之数,大为可观,用这笔款子施济赈,舍棉衣,散籽种……。受灾百姓,绝路逢生,获得雪中送炭之惠。
  五、父子
  民国七年(1918年)春,一位银髯鹤发的老人,在德县火车站下车后,直奔县政府。金荣桂把父亲让到后厅,老人面带愠色,愤愤的问道:“荣桂吾儿,究竟还要不要家?你任县长几年,今天去信要钱,明天去电要钱,家里并不愁温饱,然而可有多少钱寄你?试问你给家要的钱和你的薪俸都弄哪里去了?几年来给你所汇之款,是卖了几十亩良田呵。你再当几年县长,老小就要乞讨度日了。人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父虽不让你学那贪官污吏,但也不能把家里的钱都赔上去,你你你……”。老人早已老泪纵横,说不下去了。
  金荣桂双膝跪到父亲面前,只说了一句话,“儿子为人,大人知之。”县长左右之友好幕僚,为此情此景所感动,随之亦跪到老人面前,纷纷说到:老伯息怒,县长平素衣食俭朴,无分文浪费,薪俸及府上所汇之款,几年来县长都扶孤济贫用了……。
  六、离德
  不久,金荣桂卸去德县县长之职。离德那天,素装便服一身,几只书箱,别无他物,一不乘车,二不骑马,缓步而行。县府上下人等,怀着惜别之情长队相送,从县府出朝阳门,经米市角西拐,过太平街,马家溜口街,直至火车站,所经街道,店铺商号,门前纷纷摆桌设案,满街茶酒飘香。金荣桂含笑拱手,与德城父老告别。全城百姓闻讯金县长离德,千家万户,男女老幼,十室九空,填街相送。特别是那些受金公教诲而改邪归正的浪子,跪在路前,痛哭流涕,感谢金公再生之恩。德城百姓遮道挽留的感人场面,实难描述。德县各界送金荣桂“万民伞”一顶,“万民匾”两块。绸伞周折的许多飘带上,写满了德城各界知名人士姓名。“万民匾”分别上书:“德威并举”,“民沾其惠”。万头攒动的人群,直送到金公登上北去的列车,依依不舍的人们,才慢慢散去。
  清代诗坛的一颗明星——德州名士冯廷櫆
  孙寿昌
  康熙初年,古城德州,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传统药王庙会的第一天。巍峨壮观的药王古庙前清和明媚,花红柳绿,气候宜人。庙会上摊棚林立,商贾云集,什样杂耍,应有尽有。善男信女,扶老携幼,或进香,或赶会,人山人海,热闹异常。会场边角处,人群围观一位鬻字老者,老人摆个地摊,当众书写唐诗、宋词、警句、格言之类的条幅文字,收取点微薄的纸墨钱。尽管如此,只有人看,没有人买。老人喃喃自语道:“天已中午,还没卖出饭钱,读书何苦哟!”
  人群中有一文质彬彬、英姿俊美的少年,他身材颀长,面颊白净,特别那双睿智的眼睛,炯炯有神。听到老人叫苦,向前施礼道:“老伯,晚生借您笔纸,涂鸦几字如何?”老人及围观者,都以惊讶疑惑的目光望着少年。老人沉吟片刻答道:“好吧,公子请——”。少年走到摊前,铺纸提毫,略一思索,笔走龙蛇,一挥而就:
  柴市东头古道场,
  乘春儿女竞焚香。
  茶坊酒肆芦棚下,
  高唱吴歈赛药王。
  写毕,少年向老人躬身道:“老伯,学生献丑,卖了它,您老用饭去吧”,言罢转身离去。众人看到条幅上笔姿秀雅,淳朴自然,诗句情景交融,生趣盎然,墨迹未干就纷纷嚷道:“多少钱?我要了!”“我要了,我出一吊钱!”“我出两吊,归我了。”……
  那题诗离去的少年郎,就是后来才华横溢的德州名士,清代诗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冯廷櫆。从此,奇童冯廷櫆的名字,不胫而走,远播四方。
  一、入京为官
  冯廷櫆(1649—1700),字大木。顺治六年生于山东德州城内一书香寒士之家,自幼天授奇颖,“读经史诸书,寓目不忘,义理了彻,别具会心,乡先达惊其才,咸称……奇童之号。长而好学,高才绝俗,诗文均超逸,不类凡响。”(见《德县志》)。康熙十七年中举人,二十一年中进士,二十三年授官内阁中书舍人。
  大木入京为官,满清玉朝统治还不十分稳定:国内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刚刚平定,台湾正在收复。西北边陲准噶尔部汗,噶尔丹策零,勾结沙俄,发动分裂叛乱,西北边境长期不得安宁。国外沙皇俄国,不断派遣侵略军,以黑龙江地区为突破口,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而频频蠢动,内外形势非常险恶复杂。一代英主,康熙大帝,高瞻远瞩,首先缓和国内民族矛盾,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刚柔并举”之策。刚者:大兴文字狱,发现汉族士大夫有反满的文字,大加杀戮。柔者:开博学鸿词科,收揽笼络人心,授以官职,为清听用。由于满洲贵族顽固的满汉畛域之偏见,最高统治者对满汉大臣官员,是有区别的。满洲官员尽管颟预无知,而授以军政实权;知识渊博的汉族官员,徒挂虚衔。当时一般汉族庸官俗吏,除歌功颂德,俯首听命之外,为贪禄保位,竟对满人左右逢源,趋炎附势,更甚者不惜奴颜媚骨,阿谀奉迎。正直寡合的冯大木,目睹官场这种追名逐利之辈的卑劣行径,从内心反感而痛恶。他抱定置身浊流,不染其垢,不亢不卑,洁身自好的态度,公务完毕即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写作,研究学问。清代著名选评诗家沈德潜对大木赞曰:“舍人性孤,介不入大僚之门,官闲无事,惟枕籍书卷。”(见《清诗别裁集·冯廷櫆》)独与赵执信宫赞为契友(赵执信字秋谷,青州人,官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在一起作诗唱和。“德州冯大木先生,余与同举于乡,兄事之。及后同在馆阁,以诗相资也。”(赵执信《冯舍人遗诗序》)
  赵在他的《谈龙录》二十五年中说:“余昔在都下,与德州冯舍人大木(廷櫆)并得名,日事唱和。会有得诸葛铜鼓者,大木先成长句二十韵,余继作四十韵、盛传于时,皆为搁笔。”这段回忆是说当年俩人初入京师为官,正碰上一朝士得一铜鼓(古文物)许多文人学士围观,有人提议以铜鼓为题材,赋诗唱和。首先冯廷櫆提毫一气呵成作长诗四十句(即二十韵),继之赵执信展笔酬唱作长诗八十句(即四十韵)。在场的许多名辈作家诗人,都因难以超越而搁笔,泛泛者更是敛手咂舌,二人由此名噪京师。当时诗坛盟主王渔洋(士稹)看到冯赵二人唱和之《诸葛铜鼓长歌》诸什诗稿,优美绝妙,想把它编为《二妙集》行世,遭到冯赵的拒绝。因二人都不愿依附权威成名,故将《诸葛铜鼓长歌》诸篇什,在他们的诗集中芟掉,才没有流传后世,这是清代诗坛一大损失,惜哉!。
  康熙二十六年,冯廷櫆奉旨赴湖广,主持乡试,在京期间之诗作,结为《京集》三卷,收诗232首。
  二、校士于楚
  大木离京赴任,象鸟儿飞出樊笼,挚友赵执信等,怀着激动的心情给他饯别送行。执信将一个用锦缎做的精美袋子送给大木,鼓励他多写诗,写好诗,将袋子装满,语重心长,谆谆叮嘱。大木经直隶(今河北)、河南,入湖北,抵武昌。一路之上饱览了村镇城关,名胜古迹,高山大川。祖国的大好河山,无限激动的心情,使他灵感闪耀,诗才喷涌,写下了大量真切感人、情浓意远的诗篇。如《出都》《良乡道中》《过真定》《冯唐墓》《邯郸道中》《汤阴》《荆卿故里》《许昌怀古》《郾城怀古》《谒诸葛公祠信阳渡淮》等。
  大木走出宫墙禁苑,接触到社会现实,开阔了视野。了解和关注百姓疾苦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如他在《郎陵行》诗前小序曰:“郾城以南数万里,庐舍萧条,野田不治。访之士人,盖数十年于兹矣,夜抵确山,感而赋之。”面对村舍破败,田园荒芜,诗人愤怒写到“朝廷重稼穑,特设牧民吏。厚以赐复恩,重以荒田议”“岂知群有司,相视等儿戏”“荆榛翳邱陇,瓦砾罗市肆”“惜非事农桑,怀此终河试”,诗人疾呼你们地方官,拿着皇家的俸禄,不关心民瘼,不问农桑,田野荒芜到这个样子,是干什么的?唉!可惜自己不是管农业的官,心情焦燥,又有何用?。
  到武昌,典试完毕,大木与文人学士游览名胜古迹。“榜既发,暇与诸名流载酒支筇登黄鹤楼,俯瞰江汉之流,远眺内方大别诸名山,南望潇湘洞庭,慨然遐想,赋诗百篇。”(见《德县志》)。登黄鹤楼,他用七言歌行体写出了《黄鹊矶》,读后令人目眩心骇,峭拨奇险,气势雄浑。观汉水江岸‘镇江铁牛’,写下了《铁犀行》。诗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叙事状物,借西汉平帝元始二年,黄友国献犀牛之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不附流俗,独辟蹊径,起伏跌宕,气势磅礴。赵执信评大木诗曰:“古体取法青莲(李白),极之昌黎(韩愈),眉山(苏轼),比兴深切,风格超峻,以余力为奇情险语,迈古骇今。”(见赵执信《冯舍人遗诗序》)。沈德潜评说:“为诗清警绝俗,泳古尤佳,山左中尤娇娇者。”(见《清诗别裁集·冯廷櫆》》)。大木在楚期间,是他创作的高峰,得诗百篇,收获最佳,结为《晴川集》一卷,收诗90首。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京师发生了一桩轰动全国的所谓“国恤中宴饮观剧案”。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著名戏剧家洪升招来戏班在家中演出他的新作《长生殿》传奇,很多名人都前去观看,被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元文得知,便嗾使给事中黄六鸿向康熙告发,说在孝懿佟皇后新丧不久,国服未除,在国恤中宴饮观剧是大不敬罪。这一状惹的皇帝大怒,结果洪升被抓进监狱。释放后被革去国学生籍,连看戏的四十多位官员也被削官革职。赵执信也名在其中,丢官后赵便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而远在武昌的大木闻之心中非常难过,出京时友人的送行鼓励,仿佛眼前。自己才华横溢的挚友,遭到如此残酷的打击,使他更加看清了官场的腐败,仕途的险恶,人生之艰难。最后毅然将诗稿《晴川集》寄给赵执信校阅。赵用长诗的形式,为大木诗集写了跋诗:
  《题大木所寄晴川集后》
  前年送君往武昌、赠君束锦充诗囊。
  男儿手持三寸管,取快正在江山长。
  鹦鹉洲边久留滞,身骑黄鹤追凤凰。
  归来烂漫出妙句,颇疑胸已收三湘。
  我时纵观屡击节,顿从尘垢生清凉。
  矧今削迹处穷谷,远寄无异琼琳琅。
  楚骚风流日凌替,吾道欲付多岐羊。
  巨手有力惜不用,蚕丛路塞谁开张。
  渔洋诗翁老于事,一一押视海鸟翔。
  赏拨题品什六七,时放瓦釜参宫商。
  苏门上客虽旅进,未许与子为秦黄。
  兹集评点信精神,莫遣流辈轻料量。
  传声吠影两无当,口似昭旷心苍茫。
  我昔有志峻格律,失足罗网缘傍伤。
  人谓意气定衰减,讵知胆力犹坚刚。
  会与五岳果夙约,独乘莽眇游五方。
  他年自携三万首,要向君论雁抗行。
  执信对大木取得的成就,给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出当时诗坛上许多不循正路的作家,没有真才实学,只好依傍宗派门户,把粗制滥造的坏作品也充斥诗坛,我有意整顿诗风,提高诗歌创作质量,然而遭到小人的毁谤陷害。如今在这僻远的乡下,只有将我的诗歌和创作理论,来影响他人吧……。
  三、离鄂返都
  康熙二十九年,大木任满返都,趁机他又饱览凭吊了沿途和京畿的名胜古迹,寺庙古墓,先烈祠堂等。写出许多感怀诗,如《野望》《北平城》《西城别墅》《重过内黄》《宝莲寺》《东方朔庙》《乐毅墓》《平原君墓》等。特别是《南将军祠》一诗,用怀古的形式,歌颂了安史之乱殉国的南霁云将军“南八故是奇男儿,烈节堂堂勒史传”“古来不乏观危时,世上几许偷生汉”“回看二十四郡人,降幡偏竖河北岸”,诗人高度赞扬南霁云为国捐躯之奇男子,他那英烈气节载入史册。古往今来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又有多少人为了苟安而偷生?当时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波及大半个中国,那些归降敌人的旗幡,曾遍立黄河之北。大木凡怀古诗作,都以爱憎分明的思想表现之,这是他与众不同之难能可贵处。期间所写诗作,结为《雪林集》一卷,收诗73首。
  四、辞官归里
  回京后,大木仍于馆阁任中书舍人职,整日里面对公文书簿,往来函札,缮写不完的文书诏令,诰敕文牍。囿于宫墙禁苑之内,好象投入樊笼的鸟儿,满腔才华横溢的青春热血,渐渐耗干,满腹报国为民的才干,不得重用。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压抑苦闷的心情,使他焦燥,忧虑,不安。他在《岁暮书怀八首》中说“我生渐与老为邻,虚负须眉著此身”“十丈愁围拔不开,小窗破闷有谁来?交疏那能长探病,奴去方知不爱才。白面耻谈天下事,黄金空吊昔王台。苦心一寸何曾试,况复年华取次催。”“十年尘土老京华,冷淡心情只忆家”“此生不愿侏儒饱,赢得飘摇似转蓬”,来抒发心中的愤懑及报国之志无望,他感到仕途渺茫,壮志破灭,厌倦了官场,回家饿肚子,也不吃嗟来之食。于康熙三十二年决然辞官离去,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德州,以诗书自娱,居家诗稿结为《曹村集》一卷,收诗101首。康熙三十九年,诗人一夕忽卒,年寿仅五十有一。殁后家境窘状,惨不忍睹。在京为官的同乡谢重辉(字方山,德州人,官刑部郎中,诗人,著有《右村集》七卷)回乡怀念故友,经冯宅,作诗一首记之:
  《过大木宅有感》
  风掩蓬门旧宅荒,就中何处最凄凉。
  停车不见吟红药,驻马惟见种白杨。
  栋宇凋残〓向秀,图书零落感文昌。
  可怜满箧雕龙赋,末得生前动汉皇。
  荒凉的庭院,残旧的老屋,藏书零乱,满箱没梓行的诗稿,再也听不到那吟诗的声音了。一代名士、诗人,才名虽高没有得到满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尝识和重用,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孤高的心灵在悲凉中逝去,他过早的离开了人间。呜呼!悲夫,惜哉!
  王士禛说:“馆选不得与,以中书舍人终,近日才士之厄,未有如大木之甚者,”(见《渔洋诗话》卷下)
  赵执信说:“先生才浮于位,年不副名,谈者咸以为憾。”(冯舍人遗诗序)
  结束语
  大木在清初诗坛上是位颇有影响的优秀现实主义诗人,以“新妍峭蒨,神韵冷然,清警绝俗,咏古尤佳”而著称。殁后诗稿散佚,后经先生裔孙德培搜辑得五百篇,奉遗集走五百里(德州至青州)请祖友赵执信为之序,才付梓行世。这就是先生给后人留下的一分宝贵遗产——《冯舍人遗诗》六卷。赵执信在序文中说:“先生冰雪之文,皭然出风埃之表,方将羽仪六经,传之不朽……”。由清代诗坛泰斗王士禛为大木先生撰写了《墓志铭》(收入《带经堂集》),《冯舍人遗诗》集收入《四库全书》。
  民间各业崇拜的祖师
  我国民间各行各业,都兴将本行业创造发明的机智人物奉为祖师爷,千百年来设坛祭祀崇拜,形成风俗。今辑录部分如下:
  理发业祖师——吕洞宾
  裁缝业祖师——轩辕氏
  蚕丝业祖师——缧祖
  织布业祖师——黄道婆
  火腿业祖师——宗泽
  木匠业祖师——鲁班
  竹匠业祖师——泰山
  酿酒业祖师——杜康
  中医业祖师——华佗
  茶叶行祖师——陆羽
  染坊业祖师——葛洪
  豆腐业祖师——乐毅
  造纸业祖师——蔡伦
  铁匠业祖师——李老君
  中药行祖师——李时珍
  梨园祖师——唐明皇
  评话祖师——柳敬亭
  占卜业祖师——鬼谷子
  星相业祖师——柳庄
  风水业祖师——刘伯温
  制笔业祖师——蒙恬
  制伞业祖师——鲁师
  (编者缉)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选编了一些记述德州解放前后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章、资料,分为黎明前后、战地报道、今古人物、古迹寻踪、文史长廊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