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发展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476
颗粒名称: 历城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发展纪实
分类号: R19
页数: 5
页码: 184-188
摘要: 历城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从1985年建院,在十余年中,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济南市精神卫生事业的奇葩。1991年,医院跨入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行列,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后,一直保持着这一崇高荣誉,1995年,院长赵圣春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医院每月两次免费用车接送家属来医院探视,拉近了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情距离,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为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更好地担负全区精神卫生工作的重任,97年7月,经历城区委、区政府批准,该院更名为“历城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纳入政府编制,并在全区组织了精神病流行性调查。
关键词: 历城区 卫生事业 发展

内容

历城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从1985年建院,在十余年中,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济南市精神卫生事业的奇葩。
  防治中心连续十年床位使用率保持100%,每年收入以10%的速度递增,固定资产比建院初期增加了20倍,床位增加了20倍,职工人数增加了5倍,1989年、199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高级职员萨托勒斯、卡特诺夫斯基两次来院考察精神社区康复情况,优美的治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治疗效果让严谨的精神病学专家树起了大拇指。1991年,医院跨入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行列,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后,一直保持着这一崇高荣誉,1995年,院长赵圣春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历城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前身是锦绣川乡卫生院,始建于1979年。对于当时的卫生院有人这样描述:“卫生院三大难,房破、人走、没有钱”。门诊量一天只有十几人次,入不敷出,陷入越办越难的恶性循环,医院职工托关系,找门子,想方设法地调走,最后只剩20余名职工。谈到当时的情景,赵圣春院长深有感触地回忆说:“医院面对着经费不足,技术薄弱,设备陈旧,人心思离,真让人心焦啊!”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1985年,新上任的医院领导班子,不等不靠,立足山村实际,大胆提出:敞开山门,破除封闭,引医疗技术这个“仙”,请技术专家这条“龙”,兴办特色卫生院,让绣川卫生院“灵”起来。当年,他们利用山川优美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同省精神卫生中心“攀亲”,与省级先进技术“嫁接”,成立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锦绣川康复医院。床位从15张扩展到100张。
  他们定期请专家、教授会诊,查房,讲学授课。注重制度建设,强化优质服务,根据精神病人复发率高,社会危害大的特点,创出“服务一条龙体系”。从病员入院到治疗康复直至出院以后都进行跟踪随访服务,及时调整用药剂量,防患于未然。医务人员对精神病人突然发病失去理智时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每逢病员生日,护士长做好生日饭,送上生日礼物,病员得到家庭式温暖后,激动得泣不成声。医院每周还组织病员一次郊游。锦绣川秀丽的山水陶冶了患者的心灵,实现了病人治疗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医院每月两次免费用车接送家属来医院探视,拉近了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情距离,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使病床使用率年年保持在100%。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递增。“要留住职工,更要留住职工的心。”这句话时常挂在赵圣春院长的嘴上。多年来,医院在发展医疗技术的同时,注意广开财路,吸纳资金,加快基础设施改造。1991年自筹资金40万元,兴建了1100平方米的门诊楼,投资10万元改造了食堂和澡堂,投资30万元用于病房内部设施配套。1985年以来,基础建设累计投资超过了百万元。改善了职工办公条件。医院先后为职工盖起了2000平方米的住宅。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免费供应液化气。改善和丰富了职工的生活。医院还招收培训了家属在农村的单职工子女,让他们担负起护理病人的任务,既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医院护理人员不足的困难。通过以上措施,让职工真正做到“爱医院、爱本职、爱病人”,提高了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医院的各项建设。
  在医院各项事业步入发展轨道时,医院领导班子没有陶醉,他们面对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冷静地思考着进一步发挥山美水美优势,培养医院新的经济增长点。1993年,他们针对社会老龄化,老年人越来越多的趋势,再度整修了门诊楼,配备40张高档病床,技术上依靠市里大医院,发挥环境优势,增添健身设施,成立了我市第一家集治疗、康复、托老、娱乐为一体的济南市老年人医院。成为我市社会医疗保障队伍中的先行者,也开创了乡镇卫生院兴办特需医疗服务的先例。前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同志在医院开诊仪式上代表省市区领导高兴地赞誉道:“你们的事业是造福老年人,支持中年人,鼓舞青年人的事业,这里将是老年人的乐园”。
  医院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防保事业的建设。连续多年全乡儿童进行了计划免疫“四苗”接种,接种率、合格率均为100%,列全区前列。1997年10月印度尼西亚卫生部代表团来该院考察计划免疫定点接种,科学的运作,规范化的管理,一流的接种质量,给外国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代表团阿比旦歌在留言簿写下了“为你们骄傲,为中国骄傲”。医院为全市、全省人民争了光。
  为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更好地担负全区精神卫生工作的重任,97年7月,经历城区委、区政府批准,该院更名为“历城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纳入政府编制,并在全区组织了精神病流行性调查。党委政府的重视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领导班子团结,职工心齐,攥成拳,抱成团,拼命地干。首先投资10余万元,为4个病房重新进行了内部装修,铺上地面砖,粉刷墙壁,把旧木窗换成铝合金门窗,增加了康复室器械,进行了外部绿化,为病人创造了个舒适的治疗康复环境。
  加大职工业务学习力度,通过技术练兵、理论考核等多种手段,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从1993年起,全院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有两篇被评为市优秀论文,在各类技术比武中有20人次获奖,1998年12月成功举办了济南市精神病防治工作第四届年会。从1985年到1998年的15年中,医院未发生一次医疗技术及责任事故。
  在深入进行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防治中心的领导及职工积极探索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大胆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在1998年推行了优质高效、低耗、竞争上岗、定岗、定员、定额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目标管理体制,使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吃大锅饭等消极因素得到了彻底地清除。运行一年来,成效显著,成为全区卫生事业单位中的标兵。
  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服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建立防治中心15年来,收到锦旗、镜匾50余件,收到表扬信近千封,收治的病人来自河北、河南、德州等市地,90%的病人来自市区、厂矿、事业单位。中央电视台、《大众日报》、《济南时报》等数十家新闻单位进行了报道,病人纷纷慕名而至。1998年5月份,某大单位建立了精神科,要把自己单位的病人全部接走,但女病人李晓玲,说什么也不回去,她说:“这里的环境好,服务好,医务人员待俺象亲人,要硬拉我回去,我死给你们看。”几句朴实的话语,表达出的是真实情感,代表了病人的心声。该单位领导感慨地说:“把病人放在这里,我们一百个放心”。
  由于体制转轨,一些国有企业不景气,职工的医疗保险无保证,有的单位长期拖欠住院费,在这种情况下,防治中心的领导为病人分忧,为社会解难,通过减免住院费,搞节能降耗,没有一个病人被送回单位。他们这一举动引起了强例反响。某单位的领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在市场经济中,你们宁肯少收入,也不弃包袱,让人敬佩,我们回去后一定要学习你们的这种精神,争取让我们的企业早日扭亏为盈,加倍偿还拖欠的住院费。”
  谈到防治中心以后的发展,赵圣春院长说:“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巩固已取得成绩,抓住机遇,奋力开拓,再用5至10年的时间,使床位、收入翻一番,把医院建设成为以防治精神疾病为龙头,康复、娱乐、托老为一体的花园式医院。”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书资料多为亲闻、亲历、亲见史料,有文章《闪光的历城 辉煌的成就》、《绿色长城展风采》、《军民共育文明花》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屈风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