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阳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123
颗粒名称: 七、行政区划
分类号: K928.2
页数: 2
页码: 74-75
摘要: 济阳置县以后的基层行政区划是乡、里、约。清末将个乡改为8个区,即城区、蒿庵区、景贤区、滨骇区、苍屏区、闻韶区、石门区,区下仍有156个约,另有49个官庄村未编入约,直属各区。民国十九年调整了区的范围,使各区的大小接近平衡,并改用序数命区名,即按上述各区排列的顺序分别改为第一至第八区。这一区划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抗日战争前的区乡并不包括今天的崔寨,青宁两乡,因为这一带在当时还是历城县地,到了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6月才划归济阳。至民国十七年时县政府将官庄村取消,令其赋役负担与一般村相同,并编为11个约,按其所处位置分别归属景贤、滨骇、苍屏、闻韶。
关键词: 行政区划 置县 济阳

内容

济阳置县以后的基层行政区划是乡、里、约。清代全县分东、西、南、北4个乡,乡下辖48个里,里下辖156个约。清末将个乡改为8个区,即城区、蒿庵区、景贤区、滨骇区、苍屏区、闻韶区、石门区,区下仍有156个约,另有49个官庄村未编入约,直属各区。民国十九年调整了区的范围,使各区的大小接近平衡,并改用序数命区名,即按上述各区排列的顺序分别改为第一至第八区。民国二十年将约改为乡镇。按当时的规定,一百户以上的街市编为一镇,不满百户的街市编为乡:百户以上的村庄编为一乡,不满百户的须联合其他村庄编为一乡。但在实施中因受旧习惯的影响及地理条件的限制,有些不满百户的街市和村庄也分别编为镇或乡了,因此乡镇很多,全县共计30镇、222乡。这一区划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抗日战争前的区乡并不包括今天的崔寨,青宁两乡,因为这一带在当时还是历城县地,到了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6月才划归济阳。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所谓官庄村。据资料记载官庄村的来由是,明初由枣强县向本县移民时,先来的占据了高原白壤地带,晚来的只好居于低洼之地。低洼处不但易涝,土质也不好,因此生产能力低下,群众生计艰难。后经官府查勘,对全县境内生产条件最差、生活最贫困的42个村庄,减轻赋税劳役,称之为“官庄”(村名不一定叫官庄)以区别于一般村庄。后来这些官庄的村落有所变化,旧村繁衍出了新村,所以到了民国时期全县已有47个官庄村了。由于人民群众的辛勤开发和自然条件的变化,官庄村逐渐改变了经济面貌,但赋役负担仍然较轻,于是一般村庄与其攀比,为此常常发生争执。至民国十七年时县政府将官庄村取消,令其赋役负担与一般村相同,并编为11个约,按其所处位置分别归属景贤、滨骇、苍屏、闻韶。仁风区内,全县即为167约。

知识出处

济阳文史资料

《济阳文史资料》

本书为济阳县的抗战史料,包括抗日战争期间的济阳县大队纪实、济阳掌故杂谈、义和团玉皇庙战斗始末、革命烈士陵园介绍、回忆与怀念苏耕夫同志、张子谦的起家与下场、英雄传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济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