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煤的发明者郭文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80
颗粒名称: 蜂窝煤的发明者郭文德
分类号: K825
页数: 8
页码: 370-377
摘要: 据德州市物资志载:郭文德,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干部,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开明长者。德州市解放初期开创煤炭加工大煤球的人。他在开创加工大煤球中,得到了政府支持,帮助他做广告宣传,并为他开拓市场,使他的家庭工业社改为利民煤球厂。从此大煤球更加广泛地博得了德州市及邻县居民群众的欢迎和使用。建国前,郭文德在北京市南布巷子与友人合资经营新民布庄,因生意萧条,至1949年冬季已无力继续经营,只好申请停业。在办理停业手续期间,同仁们各自考虑自己以后的生活出路,以便养家糊口。1950年初,新民布庄正式停业。销售经济煤球必须研制专用的炉子以便配套。
关键词: 山东 郭文德 蜂窝煤

内容

据德州市物资志载:郭文德,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干部,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开明长者。德州市解放初期开创煤炭加工大煤球的人。
  他在开创加工大煤球中,得到了政府支持,帮助他做广告宣传,并为他开拓市场,使他的家庭工业社改为利民煤球厂。1956年随着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运动的到来,郭文德开创的大煤球加工业也由个体转为国营。从此大煤球更加广泛地博得了德州市及邻县居民群众的欢迎和使用。
  为了学习和发扬郭文德艰苦创业精神,现将其研制大煤球的过程分述如下:
  一、试制大煤球的动机和经过
  建国前,郭文德在北京市南布巷子与友人合资经营新民布庄,因生意萧条,至1949年冬季已无力继续经营,只好申请停业。在办理停业手续期间,同仁们各自考虑自己以后的生活出路,以便养家糊口。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萌生了研制大煤球的想法。当时北京市民做饭取暖都是烧手工制做的小煤球,夜晚用碎煤球末加水调和后将炉火土封住,再用火著在中间扎一小孔,这样可使炉火一夜不灭,第二天照常使用。有一天晚上他半夜醒来,看见炉眼中冒出旺盛的火苗,这一现象使他受到了启发。他想:一个煤孔的火苗就这样旺盛,如果把煤泥能制成有十几个孔冒火的大煤球火力岂不更旺?炉火是千家万户都离不了的。如果能研制出一种比小煤球火力旺盛,既省事又节煤的大煤球,一定能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那时个人的生活问题也能解决。想到这里他苦思冥想,反复考虑煤球的形状,制做方法等问题,兴奋得再也睡不着。此后他茶饭无心,反复考虑这个问题。
  有一次他与友人闲聊,谈起这个问题,友人说在日军侵华期间,他曾见过日本人用一种简易炉子焖饭,炉子如同香炉大小,下部有一寸大小的长方形小门能控制炉火的强弱,但对其内部构造及燃烧何物则说不清楚。根据这位朋友的提示,他对大煤球的试制有了初步设想。
  煤球的形状为圆柱形,径11.5公分,高10公分。按“井”字形设计12个孔,一个炉膛内能容纳两个煤球,上下对孔燃烧,其下部燃烧后的煤球能够在更换新煤时,从上端往下压,其下端炉灰即可落入底部,使更换后的煤球继续燃烧。
  煤球的形状确定之后,他又着重考虑制造工具的问题,然而当时既没有资料可查,又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用什么样的工具能生产这种煤球?真是一筹莫展。那时他忽然想到他舅父和表弟都是钳工,又都在天津的工厂里做工,如果找到他们也许有办法,于是他专程到天津向其舅父求教,并对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为便于他们设计模具,他把自己设计的煤球形状,通气孔的安排、规格等做了详细说明,但因当时天津市居民也是烧的小煤球或煤饼子,要制造这种新模具是没有资料可资借鉴的。他们虽经反复设计,先后试制了两套模具,都因不适用而失败了。
  1950年初,新民布庄正式停业。郭文德回到德州市住在北厂街他岳父家中。春节过后他仍继续寻找技术人员联系研制模具问题。后经亲戚介绍与建华铁工厂(现机床厂前身)的朱技术员相识。在朱技术员的大力协助下,经过反复试制,终于将模具试制成功。
  模具由三部分组成:
  (一)底座,24公分的方形铁板一块,中间按“井”字形焊接16毫米粗,25公分长的铁立柱12根,立柱顶端呈圆锥形,两侧各置约20公分的铁板一块,铁板距离略宽于圆筒,铁板上端做一凹槽。
  (二)圆筒及底盘,用内径约13及高约13公分的圆铁筒一个,外面中间两侧各焊接12公分长手柄一根,再用相同内径的圆铁板一块,上面按底座立柱规格钻12个圆孔当底盘。底盘下面焊接高约13公分的铁板两块,铁板底部略大于圆筒,把底盘放入圆筒内,在圆向下部焊一圈铁丝,使底盘不致脱落。
  (三)手把,在和底盘同样的圆板上均匀的焊上四根铁棍,上端聚拢一处,再焊上一个手柄套,套内装一木柄,大小以手握合适为度。
  老郭根据当时居民烧饭取暖的燃料是用砟末掺入适量黄土,加水和后摊成煤饼子的比例配制后,装入模具,左手握手柄,右手执铁锤,将配制的砟末,砸制出成形的大煤球样品。
  二、试烧过程
  煤球样品制出后,又开始了试烧工作。他使用家中盛粮食的瓦罐改做成一个专用炉,即在瓦罐下部凿一小炉门,里面用泥套成略大于煤球的圆筒形炉膛,炉膛的高度略高于两个煤球,下端略高于炉门的圆形灰膛。
  炉子制成后,他点燃了一炉火(两个煤球)进行试烧。初步试烧的结果是:炉火旺盛,耐烧力强,做饭、取暖比较理想,但问题是,上下两个煤球燃烧后结成一个整体,不能将下面的煤球,燃烧成灰落入灰膛,给增添新煤球带来麻烦。当时他认为这是由于土质不良和掺土比例不当所致。为此他先后选用粘土、黄土、砂土,掺土比例也由少逐渐增多,经过反复试验,结果都不理想,一是松散不能成形;二是燃烧成炉渣,将两个煤球结成一个整体。这时他真有些心恢意懒,进退维谷。他想:任何一项创新,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决不能被这种困难所吓倒。从初步试烧的情况看,大煤球比小煤球有许多优点,只是没有把炉膛下面燃尽的煤球如何与上面燃烧的煤球脱切,更换新煤球的难关尚未攻克。后来他想到石灰是粘性物质,于是他又开始了掺石灰的试验。经过多次配比,取得了合理的配料比数。试烧后不仅火力旺盛,而且煤球燃烧透彻,不留黑块,换煤球时用新煤球往下一压,灰烬即可落入灰膛,只要关好炉门,炉灰亦不飞扬,真是既方便,又卫生。至此老郭试制的大煤球终于成功了。
  在郭文德研制大煤球期间,街坊邻居见他制出的大煤球火力很旺,也向他提出试烧的要求。当时他也愿意听听大家试烧的反映。由于要求试烧的户太多,而“新式”煤球炉子无法解决,用瓦罐改制又太浪费,只好用16块砖垒一个简易炉子,经试用效果也很好。以后他又把炉子垒在一块大方砖上,这样可使炉子挪动。
  随着研究、改进,煤球的质量也逐渐提高,更多的人家包括市内的店铺也习惯于烧大煤球。至1950年6月,改烧大煤球的户已达60多户,他们共同的评价是:大煤球火力旺、卫生、方便、省煤。至此为他开业经营奠定了基础。
  三、正式开业
  (一)开业前的准备工作
  郭文德把煤球试制成功后,本想去北京开业经营,他认为北京城市大、人口多,有发展前途。那时他有朋友劝他说:“你在德州开业是‘人杰地灵’,遇事有朋友们帮忙,何必舍近求远外出谋生呢?”在朋友们的热心挽留下,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在德州市开业,接着遂托友人,在线市街路北租赁了房子,作为加工地址。
  开业之前为给产品起名字,他邀请了几位友人共同商议,有的人说煤球像藕节,可叫“藕节炭”;有人说像蜂窝,可叫“蜂窝煤”;也有人说大煤球方便、省煤,可以叫它“经济煤球”;还有人说干脆就叫“大煤球”。老郭认为当时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叫经济煤球比较实际,所以在申请营业执照和宣传时都用“经济煤球”这个名字。尽管如此,群众还是习惯叫它蜂窝煤或大煤球。
  销售经济煤球必须研制专用的炉子以便配套。他根据自己用瓦罐试烧的经验设计了一种瓦罐炉。形如圆筒,直径20公分,高37公分,瓦罐下部有通风口,封火时有专用的瓦片将通风口堵严。其加工的单位是由七里铺村的窑户给烧了几个样品,在进进试烧后,由于火力太旺,瓦罐被烧裂。为了对瓦罐进行加固,在瓦罐外面又加上三道铁箍,再从底部沿两侧增加一道铁箍,上端各有小孔,拴上铁丝当提系。改进后的瓦罐炉不但不怕炸裂,而且还能随意挪动。用火时敞开炉门,不用火时换上新煤球,将炉门关闭,炉火可持续24小时不熄。瓦罐炉试制成功后,开始了加工订货,与煤球同时销售。
  (二)正式生产经营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即向市工商科申请营业执照。字号是“郭文德家庭工业社”,于1950年10月1日正式开业。
  开业之初,有些人还不了解经济煤球的优点,而更多的人还不知道有生产这种煤球的厂家,所以销售量很不理想。为了打开销路,他采用了广告宣传实物示范的方法以扩大影响。他首先在电影院(现曙光电影院处)里作广告,即在影片放映前先放映一幅幻灯片,幻灯片上面画着一个人指着一个瓦罐炉,上写:“还是经济煤球好!”画面上还画着火苗上升状,炉上放一把水壶,壶中冒出的水蒸汽把壶盖顶起,表示火力旺盛。炉旁画几个经济煤球的式样,并用文字说明经济煤球的优点和郭文德家庭工业社的地址。
  实物示范就是让群众观看煤球和炉子的优点。每天下午五点多钟,他把燃烧着的煤球炉提到南门城洞子内,此时出进城门的人很多,借助门洞内比大街上光线稍暗的有利条件,显示出炉中的火苗闪闪生辉,城门洞内也一片辉光照人。他趁机向围观的人宣传经济煤球的优点;第一,火力旺,20分钟可蒸熟一锅馒头或窝窝头;第二,价格便宜,每个煤球重2斤4两(原16两称),只卖五分钱,五口之家每顿饭烧一个煤球,一日三餐烧三个煤球只化一角五分钱,比自己买砟末和煤饼子并不贵;第三,方便卫生,用火时敝开炉门很快即可做饭,不用火时把炉门堵好,可24小时不灭,换煤球时封好炉门无灰尘飞扬之弊;第四,备有专用炉子,使用方便,为了推销煤球,炉子按成本价销售。
  通过宣传,经济煤球的声誉逐渐传开,销量也与日俱增,当时仅靠自己生产已供不应求,因此他请来了两位亲威帮忙,以后又雇用了两个临时工。随着产量的增加,晾煤球的场地也不敷应用了,因此于1953年初迁至南门东街营业。字号改为“利民煤球厂”。此时已有生产工人10余人,日生产煤球5—6吨。
  在此期间曾发生了一次意外事故。1953年冬,全市连续发生了几起煤气中毒死亡事故。一时谣言四起,都说是因经济煤球所致。政府对此十分重视,马上勒令郭文德停止营业,同时将煤球送市卫生局化验。经化验结果表明:煤球本身并无毒气,分析死亡原因是因为新建的房屋潮湿,门窗紧闭,空气不能流通,造成屋内缺氧,煤球不能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气体,而造成中毒死亡。事故查清后,政府又许可他继续生产经营。
  由于社会上需求量大增,自1952~1955年,德州市又先后增加了王立廷(柴市街)、大众合作社,魏之祥(旭升街)、王汝芬等生产经济煤球的厂家。
  四、公私合营后的发展
  1956年初,随着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煤炭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成立了公私合营德州市煤炭总店。总店下设煤球加工厂,由郭文德负责管理。合营后的煤球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1956年冬,聊城地区派人来学习制作经济煤球的技术。老郭认为帮助兄弟地区推广经济煤球,既方便群众,又节约煤炭,是利国利民的事。在领导的支持下,他把生产过程,料物配方和工具实物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并派熟练工人李志同志去聊城具体帮助生产。以后又有滕县、峄县等地的同志来德学习,他使他们满意而归。
  1961年煤球厂安装了煤球机,一切粉碎、配料、成型工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从而提高了产量,解放了生产力,同时结束了手工砸制大煤球的历史。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关家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郭文德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