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针王长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49
颗粒名称: 神针王长乐
分类号: K826.2
页数: 6
页码: 213
摘要: 王长乐,字仲三,济阳县垛石桥镇于良民村人。生于1887年,卒于1960年。他一生主要是用针灸为群众诊治疾病,医德高尚,针技高超,是当地久负盛名的针灸医生。一些久治不愈的顽症和疑难杂症,经他治疗,多见奇效。他先后在济阳县中医研究会、临邑县中医院等处当过针灸医生,所到之处,无不为其绝妙针技赞叹称奇。当地群众赞誉他为“神针王长乐”。王长乐出身于农民家庭。其父王永贵是一名乡村医生,经常针灸给群众治疗霍乱、牙疼、头疼等疾病。王悉心领会,反复实践,水平提高很快。经王先生针灸治疗几次,很快痊愈,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王诊断为癔病失语症。王先生为群众看病治病,从不收钱。
关键词: 山东 王长乐 针灸

内容

王长乐,字仲三,济阳县垛石桥镇于良民村人。生于1887年,卒于1960年。他一生主要是用针灸为群众诊治疾病,医德高尚,针技高超,是当地久负盛名的针灸医生。一些久治不愈的顽症和疑难杂症,经他治疗,多见奇效。他先后在济阳县中医研究会、临邑县中医院等处当过针灸医生,所到之处,无不为其绝妙针技赞叹称奇。当地群众赞誉他为“神针王长乐”。
  立志学医 虚心拜师
  王长乐出身于农民家庭。他9岁上学,读了10年书,19岁辍学务农。其父王永贵是一名乡村医生,经常针灸给群众治疗霍乱、牙疼、头疼等疾病。在当地虽不甚出名,但也很方便群众。
  王长乐从小亲眼看到小小的银针竟能为人们针治疾病,解除痛苦,受到很大启发。他又看到广大农村普遍缺医少药,贫穷落后,群众看病求医、吃药扎针都很难,他便下决心学习针灸,为群众扎针治病。后来父亲去世,他便在农闲时自学父亲遗留下的《针灸大成》。由于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明,又有文化,原先也常见父亲给别人扎针治病,所以很快学到一些基本的针灸知识和针灸方法。为了更快地掌握针灸技术和学到更多的医药知识,早给群众看病治病,他主动向本村中医刘文林学习请教。刘在村中开有“济生堂”药店,也是当地较有名气的针灸医生。王主动给刘家药店帮忙,刘见王勤奋忠恳,虚心好学,深受感动,便毫不保留地认真向王传授他多年的针灸经验和医药知识。王悉心领会,反复实践,水平提高很快。不久就能单独为群众扎针治病。
  王长乐并不满足于已达到的针灸技术水平,在看病实践中,他深深地体会到:还有很多疾病,自己无能为力。要把更多的人从疾病的折磨下解救出来,必须有更高的降服病魔的本领。因此,他除了自己认真学习研究针灸技术、虚心向本村和附近的乡村医生请教外,还注意打听寻找更大范围内的名医高手,以便学习求教。如:梢门乡肖家村的肖玉珂老先生,王就曾数次专程到他家拜访求教。肖老先生在针灸技术方面造诣很深。他见王谦恭忠实,聪颖好学,便耐心加以指导。王长乐虚心请教,细心体会,把肖老先生的一些好经验、好方法牢牢记住,认真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大胆发挥,加以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方法。他的针法特点,主要是按照宋人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取为主穴,多用重刺激手法(即泻法),并且常用温针或火针。体弱脉虚者,暂不予针,令服补养强身药,待气旺脉实,方施针术。所用银针也与众不同,其直径和重量远远大于一般银针,粗细相当于日常用的锥子针。他给人诊治疾病迅速果断,看准病情,找准穴位,即刻下针,大都立见奇效,往往几分钟内患者就满意而归。被他针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随之越传越远,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神针奇效 救死扶伤
  王长乐从医40余年,东奔西忙,救死扶伤,用他那高超的针技,治愈了千万个病人,救活了许多生命垂危的患者,他的一些动人事迹和精彩场面至今仍在人们中流传着。仅录几则,以飨读者。
  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济阳县委把一些机密文件存放在垛石桥区小开河村预先挖好的地洞内。以后,县委派人提取文件。由于时间较长,洞口一直密封着,造成洞内严重缺氧。民兵队长李乃奎把文件拿到洞口时,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救出洞以后,李仍然昏迷不醒,便派人去请王长乐。当时抢救民兵骨干是要冒风险的,王全然不顾,立即赶来抢救。这时李已昏迷一个多小时。经他反复针灸,李便慢慢苏醒过来。至今李乃奎还常向人们谈起这件事。
  1956年,王长乐参加了在长清县万德镇召开的省中医代表会。各地名中医都介绍了经验,王介绍了针治面部神经偏瘫(简称面瘫,俗称吊斜风)的经验。当时万德干部疗养院住一位聊城地区的地专级干部患面瘫,8年未愈,住院疗养。派人将他接到会场,经王扎百会、合谷两穴位,当即将面容纠正过来,全场叫好。事后省卫生厅曾两次派人来济阳(当时王在济阳中医研究会工作),动员王长乐先生到省城工作,他因年老体弱,都婉言谢绝了。
  1955年冬季,临邑县一位干部,年近60,患面瘫数年,嘴歪眼斜,口水直流,不能工作了,便离职休养。经王先生针灸治疗几次,很快痊愈,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据一位离休干部回忆:1940年,因家境贫寒,无力交纳苛捐杂税,母亲借得银元一枚,当面交给伪保长。伪保长欺其妇道,几天后硬说银元是假的。母亲有口难辩,气倒在地,昏迷不醒。全家悲痛万分,火速请王先生诊治,只一针,便苏醒痊愈。
  1950年,城关镇一农民,年仅40,患中风不语症,卧床不起,先后请数人医治,均无明显疗效。最后请王先生针灸百会、涌泉等穴位,一小时左右患者开始说话。后每天针一次,3天便能下床。又加服“地黄引子”十余剂,能拄杖行走,言语如常。
  1956年春季,省直机关一位领导干部的16岁男孩,在中学读书,突然失语。在济南市多方求医,都未见效,父母都很焦急,后打听到有个神针王长东,便专程来济阳求医。王诊断为癔病失语症。这一次,他一反常态,并没有立即下针治病,而是大声批评训斥患者(病人耳杂不聋)。患者的母亲听不下去,含着眼泪跑到门外站着,父亲如坐针毯;孩子又哭不出声,又说不出话,急得直淌眼泪,头上直冒热气。这时只见王迅速对准患者的百会、哑门等穴就是几针,只听见“嗷!”的一声,孩子哭出声来,随即言语如初。全家高兴得热泪盈眶。王笑着说:刚才训斥孩子,是为了配合治疗,不如此则不能见奇效,全家欣然而归。
  1957年,王先生的次孙刚满18岁,突然咽喉肿疼。在家医治五天,仍然不见好转,渐至咽喉肿闭、食水难进。乃送到县城,王诊为喉痛,病热危重。他速将纱布垫塞牙间,使嘴张大,令人扶着头,勿使摇动。然后取了银针,缠于竹筷一端,向咽喉促块深部连刺数针,放出脓血粘液碗许。患者顿时呼吸畅通,摆脱险境。又连续服用清热解毒汤药,三剂而愈。
  1958年,王应邀出席聊城地区中医代表会。会议期间,他当众表演针治面瘫。嘱咐患者(一位干部)手拿一面镜子自照,待嘴眼转正时,即叫停针,否则会歪到另一边去。患者遵嘱照办,果然当即痊愈。观者无不称奇叫绝。
  1956年,王因针灸技术高超,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省卫生先进工作者,领取了省长赵健民签署的奖状。
  胸怀宽阔 医德高尚
  王长乐先生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凡是接触过他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其原因不只是他的医术精湛高明,他那高尚的医德,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同样使人感动,令人难忘。王长乐22岁时,就能单独为群众针治一些小病小疾。他有吸烟和饮洒的习惯。但他很快觉得这样不行,一是酒后可能误事,再者,会给病人亲属增加麻烦和不必要的花销,于己于人都无好处。这年他为了彻底戒掉烟酒,参加了“戒烟酒会”。从此与烟酒没了来往。
  王先生行医几十年,不论白天黑夜,道路远近和天气好环,只要有人求医,便立即动身,从来不摆架子,不讲条件。特别是一些穷苦人家有病人,只要来叫,王先生便赶忙出诊。没有车辆接送,就步行。路途近的,看完病后就回家吃饭。既使在患者家中用饭,也只吃些家常便饭。
  王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恩怨。一般群众有病,他随叫随到。一时不睦者,也毫不怠慢,而且倍加主动耐心。他常说:“为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之理,凡是生病之人,谁不想赶快把病治好,别人谅我,我也保证谅人。过去有些言差语错,小是小非,怎能总放在心上。人家不计前嫌,来求我看病,这是莫大的信任,理应毫不怠慢,尽心尽力。”
  王先生为群众看病治病,从不收钱。他除了以针灸给群众治病外,还常配以艾叶、蜂子窝等土方偏法。这样既能治病,又可以减轻群众的负担。有人劝他:你何不趁出诊之际,自制些膏丹丸散卖卖,赚些大钱。他说:“行医是救死扶伤,需讲人道主义。本来针灸一下就能治好的病,何必再吃药花钱?为人一辈子,不能办亏心事。”
  1958年济阳并入临邑县。王长乐调临邑县中医院工作,1960年病逝于临邑县中医院。时至今日,神针王长乐的事迹仍然在人们中间传颂着,大家都为我国的针灸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感到自豪。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益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长乐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