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民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46
颗粒名称: 刘惠民传略
分类号: K826.2
页数: 6
页码: 189-194
摘要: 刘惠民,名诚恩,沂水县胡家庄人。刘氏8岁就学于近村西泉庄“黄山公校”,16岁因病辍学。刘氏少年即立志学医,以济世活人。适有同邑廪生李步鳌氏在邻村开业行医,刘便就舍求教,听讲、辨药、涉猎医籍,甚得医旨之奥。几年后用于临床,每获良效。时值乡村流行疟疾,他在一本《海上验方》中发现一个治疗疟疾的验方,经试用,效果甚捷。从此便坚定了他学医的信心和志趣,遂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20年代曾远赴奉天,在民初名医张锡纯先生创办的“立达中医院”学习并工作。两年后,考入全国名医丁仲祜(福宝)主办的“上海中西医药专门学校”,修业期满。时值事变,返归故里,行医为业。经刘惠民诊断处方服药后,病愈。
关键词: 山东 刘惠民 医学

内容

刘惠民,名诚恩(1900—1977),沂水县胡家庄人。刘氏8岁就学于近村西泉庄“黄山公校”,16岁因病辍学。刘氏少年即立志学医,以济世活人。适有同邑廪生李步鳌氏在邻村开业行医,刘便就舍求教,听讲、辨药、涉猎医籍,甚得医旨之奥。几年后用于临床,每获良效。时值乡村流行疟疾,他在一本《海上验方》中发现一个治疗疟疾的验方,经试用,效果甚捷。从此便坚定了他学医的信心和志趣,遂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20年代曾远赴奉天,在民初名医张锡纯先生创办的“立达中医院”学习并工作。两年后,考入全国名医丁仲祜(福宝)主办的“上海中西医药专门学校”,修业期满。时值事变,返归故里,行医为业。
  30年代初,刘氏与赵恕风氏办起了沂水县乡村医药研究所及中国医药研究社。自1934~1937年,主办《中国医药杂志》月刊。在刊物上广登全国名医论著,阐发中医理论。医药研究所招收学员36人,并编写出版课本,其办学宗旨,在所编《伤科学课本》前言中阐说甚明:“培植是项(中医)专门人才,而供国家之急需……伏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有明训,是凡为国民者,对于祖国各有重大责任在焉,……研究非常时期之救护学识,予为来日之大难,与全国总动员前途,裨益匪鲜,现本班规模虽小,是亦救国之微意耳……今为国难最严重之际,不得不如是之急就也。……并请我国医药界诸位同志,……共赴国难,以救危运,是为深幸。”
  “七七”事变后,1938年,刘氏参加了八路军,奔赴抗日第一线。当时任鲁中八路军二支队医务处主任。后被派回地方工作,在许家峪村,以人民政府的很少拨款为基金经营中药铺。后又转到沂南界湖办“山东大药房”并任副经理,对外收费为群众治病,对内实行极原始的公费医疗。在此期间曾任山东省卫生总局临沂卫生合作社社长、鲁中南新鲁制药厂经理、沂水县参议员。为适应战时需要,积极改造中药剂型,亲自刻制压药片的木模,教药剂人员打药丸,没有粉碎机,就用石碾,将中药碾成粉末,制成成药,以便应用。当时的常用制剂有疟疾灵、金黄散、救急散、救急水、牛黄丸、益母膏等。到全国解放前夕,已制出成药近百种。
  全国解放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刘氏在济南办起了中医诊疗所(后改为济南市中医院),成为山东第一个公费医疗单位。此后又成立了山东省中医院(任院长)、山东省中医研究所(任所长)。刘氏热心中医教育事业,早在20年代创办“沂水县张村医药研究所”附设医校,就对中医办学作了大胆的尝试,成为我省医学教育的先行者之一。1955年组织了中医研究班,使省内中医耆老、有识之士,荟聚一堂,对中医学术进行研讨,对中医事业提出规划。在此基础上,又先后举办了1957、1958、1959、1960年四期省内进修班,使大批中医工作者得到正规学习和训练。刘氏于1955年加入中华医学会、中医学会,山东中医学会成立后,出任理事长。1958年任山东中医学院院长。为开展学术活动,发展医学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对于继承祖国医学,刘氏治学态度严谨。早在30年代便大量购买“上海千顷堂书局”为主出版的中医书籍以及各种中医刊物,藏书甚多。后经日寇劫掠,荡然无存。刘氏在学医、行医60多年中,刻苦钻研祖国医学典籍,上自《内》、《难》、《伤寒》,下至历代大家名著,尽皆阅览。对民间实用的中草药,注重调查研究。沂水一带有很多洋金花(白药,状若喇叭),群众有掺烟吸止憋喘者。刘氏对其反复研究验证,终于查明了治病原理,扩大了适应症范围,规定了一般用量,使这味平常的草药,在治疗胃脘痛、气管炎、肺气肿等病中,发挥了良好作用。再如,酸枣仁一药,古今医家单剂用量极少超过15克以上者,近代更有学者提出,本药如一次用量超过50克,即有发生昏睡或昏迷,乃至中毒的危险。刘氏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查证和实践,证明酸枣体不仅是治疗不寐之要药,并具有滋补强壮作用,久服能养心健脑,安五脏,强精神。一般成人用量可在30克以上,甚至可多达50~90克,无任何副作用。
  1956年,毛主席在青岛,因患重感冒,初治无效。经刘惠民诊断处方服药后,病愈。毛主席赞扬说,近30年没吃中药了。这药很好。1957年又跟随毛主席去莫斯科,一方面作考察学习,一方面担负卫生保健工作。后来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外省其他领导同志诊病治病,这是他一生努力学习中医所做的贡献之一。
  刘氏对病人不分贵贱尊卑,一个炊事员,一个饲养员,一个普通农民,都细心诊视,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他晚年患有严重疝气,仍坚持应诊。
  刘氏研读了大量的医学经典名著,在临床中又做了大胆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因而对内、外、妇、儿各科许多重大疑难病理病机、临床诊治,甚有经验。
  刘氏对外感疾,主张治感需急治,贵在迅速祛邪,邪去体自安,如将军之挥戈退敌;治内伤宜周全缓图,根据病情或攻或补或两者兼施,千里决胜,如宰相之运筹帷幄。刘氏认为外感热病概属伤寒,故治多遵《内》、《难》,取法《伤寒》,按六经辩证,用三阳经治法。受张锡纯氏影响,认为生石膏善清气分之热。又能辛散解肌,故治外感发热多用生石膏。此外,治外感重视地理、气候、体质差异。如春季喜用葛根、薄菏,而麻黄用量较少;夏季喜用香薷、滑石;秋季喜用麦冬沙参;冬季多用姜、桂、麻黄;治南人常用豆豉、苏叶、荆芥轻清表剂,即用麻黄量亦小;小儿易动肝风,故用钩藤、薄菏等以清热、平肝、镇惊。
  刘氏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多有发挥,认为肝、肾、脾、胃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神经精神系统有密切关系,故治多用滋肝补肾、健脾调胃等法。运用酸枣仁镇静安眠,养心健脑,是其突出的经验。对神经精神疾病,虽偏滋补,但不拘泥;如遇实症或虚实夹杂症,便大胆地应用大攻,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1956年,刘氏曾治一名47岁秦姓男子,病人精神抑郁日久,后突然僵卧不起,神识朦胧、两目凝视、表情忧郁、缄默不语、拒不进食、大便不行、形体消瘦、气息低微,一派虚羸症象,西医诊为“癔病性木僵”,经刘详析症候,在清热豁痰,理气开窍的基础上加入承气汤峻下阳明热结而奏效。
  刘氏擅长治疗月经病、先兆流产及不孕症。他认为月经病病因虽多,主要由于肾气不足或神志不遂,以致冲任不固,或气血失调所引起。治疗则循“治妇人病,当先明冲任”的原则,辨其寒热虚实,以定温清补消。刘氏特别注重调补肝肾,实则为调冲任。同时根据“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的理论,常以疏肝调郁、理气和血等法结合应用,多获良效。刘氏以为不孕证与月经病密切相关,诸因引致月经不调,也就致不能摄精受孕。治疗多以调理脏腑冲任为中心,以见症不同,选用滋肾养肝,补气养血,温肾暖宫,疏肝解郁,健脾化痰等法。方用毓麟珠、泰山盘石散、苁蓉菟丝丸、五子衍宗丸、开郁种玉汤、紫石英丸等加减化裁。刘氏运用圆活,多奏奇效。
  刘氏对高血压、冠心病、肝炎及肝硬化腹水、偏瘫、脑炎后遗症、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小儿疳积等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对应用马前子治疗痿证和胃下垂、罂粟壳治疗慢性泄泻和慢性咳嗽、羊睾丸治疗性神经衰弱均有独到创见。
  刘氏一生诊病,辨证务求准备,用药大胆灵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刘氏一生忙于诊务,著述较少。据查,1936年为培养国医学员,编写课本一套,计有《伤科学读本》、《中西混合解剖生理学概要》、《中西药物学概要》、《中西诊断学概要》、《战地临时救护医院组织概要》,以上诸书皆刊行于世。1959年撰写《麻疹和肺炎的防治》小册子,内部发行,流行于世。“文革”中,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屡受批斗。这期间,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进城后积累的典型病例一万余份,进行了分类总结,写出了《中医经络学选要》、《中医诊断学选要》、《中医方剂治疗学选要》、《中医妇科学选要》、《中医伤寒病学选要》、《中医儿科学选要》、《中医外科学选要》、《中医电子诊脉仪学》等初稿。1971年恢复了他党的生活和职务,但身体却不行了,多在家休息或住院。实际上在家也无法休息,病人络绎不绝,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将以上稿子再加修改。1976年出版的《刘惠民医案》,是由医案编写小组根据部分病例进行修改整理的,初稿形成时,他本人已无力校阅审定。有的地方虽还不尽理想,但基本上体现了刘氏的医疗特点和风格。《电子诊脉仪学》至1973年已作了四次修改,但未能出版。
  刘氏于1959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等职。
  1977年10月28日,由于患多种疾病久治无效,刘惠民在济南去世,享年77岁。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建全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惠民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