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故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755
颗粒名称: 辛弃疾故里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6
页码: 101-106
摘要: 辛弃疾故里在历城区东北的遥墙镇四风闸村。1140年民族英雄杰出的词人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22岁在家乡聚义两千余人抗金,率众参加农民耿京领导的天平义军任掌书记。23岁他奉表南归,北返途中得知耿京被叛徒杀害,辛弃疾率五十骑闯入有五万重兵的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押往建康正法,南宋朝野为之震动。南归后,辛弃疾梦寐以求的是反抗民族压迫,致力统一祖国。1207年,辛弃疾壮志未酬含恨病故,终年68岁,葬于江西铅山阳原山麓。1989年历城区政府公布“稼轩故里”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辛弃疾故里这一义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全区干部、职工,以及分处全国各地的历城籍老干部热情赞助,已捐款30余
关键词: 辛弃疾故里 名胜古迹 历城区

内容

辛弃疾故里在历城区东北的遥墙镇四风闸村。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民族英雄杰出的词人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幼承祖训,矢志报国;少怀壮志,才华出众。22岁在家乡聚义两千余人抗金,率众参加农民耿京领导的天平义军任掌书记。他曾单身独骑追诛窃印投敌的叛僧义端。23岁他奉表南归,北返途中得知耿京被叛徒杀害,辛弃疾率五十骑闯入有五万重兵的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押往建康正法,南宋朝野为之震动。
  南归后,辛弃疾梦寐以求的是反抗民族压迫,致力统一祖国。他上《美芹十论》、进《九议》,全面论述治军恢复大计;在历任地方官吏时,创建“飞虎军”,实行“宽征薄赋”,“以工代赈”,“弹劾污吏”,政绩显著。但是由于南宋朝廷腐朽偏安,辛弃疾报国无门,反屡遭弹劾罢官。南归的40多年中,他被迫居家赋闲20余年。
  辛弃疾将满腔悲愤化作词章,以“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之势,创作长短句六百余首。在词作中以炽热的爱国热忱,反映了尖锐的斗争生活,他与苏轼共创豪放派先声,在词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1207年,辛弃疾壮志未酬含恨病故,终年68岁,葬于江西铅山阳原山麓。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辛弃疾在祖国历史上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其墓地被列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他曾定居过的八都乡被命名为稼轩乡。近年来,先后在济南、海南、江西等地召开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
  为了纪念先贤,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几百年来,历城父老早有修缮辛弃疾故里的强烈要求,特别是近几年,已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建议的重点。
  根据上述情况,中共历城区委、历城区政府作了大量准备工作:1989年和1995年先后3次派人去铅山考察、学习;1995年10月,历城区和铅山县签订友好区(县)协议,决定共同努力为弘扬辛公的不朽业绩,促进改革振兴作出积极贡献。1989年历城区政府公布“稼轩故里”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底,区政府要求有关单位提出修缮“辛弃疾故里”的方案。为了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搞好修缮规划,1995年12月18日在四风闸村召开了镇、村干部、老农座谈会。68岁的任廷连说:“修缮‘辛弃疾故里’是庵村老百姓多年的愿望,也是有实际根据的。庵村村南自古以来就有辛家坟,是辛弃疾祖坟,(据清辛启泰《辛稼轩年谱》:“其五世祖叶维系唐大理评事,由狄道迁济南。”)该坟地多年来无人侵种,由村里代纳钱粮,村人俗称‘舍地’。”另据任风山(已故,去世时90多岁)讲:“村里原有‘稼轩故里’石坊,辛家坟地内曾发现石人头。”当地群众都知道这里是“稼轩故里”,1946年曾更名“稼轩乡”。
  1995年12月13日又召开专家研讨会,参加会议有的原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王思礼,济南市博物馆文物专家于仲航、王建浩(上述三位专家在1961年负责创建位于大明湖西南岸的“辛稼轩纪念祠”,现均离休了。)专家们都曾到四风闸村考察过,对修缮“辛弃疾故里”十分赞同,都说:“早在60年代,原山东省副省长余修前往四风闸考察时,就有此设想。历城办这件事很好,实现了大家多年的宿愿。”于仲航建议要突出特点,在故里上作文章。王建浩详细介绍了当年在四风闸考察的情况,强调要尊重历史,保存原貌;会后他提供了坟地、堂基等照片和当时记录坟地面貌的工作笔记。王思礼建议去外地名人纪念馆参观,希望周密规划,以利于集中管理和方便游人参观。同时到会的山东文物保护中心古建工程师黄国康提出:建筑风格要仿宋,以与时代吻合。
  根据调查研讨,区文化局起草了“辛弃疾故里”修缮的总体规划,本着“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尊重史实”的原则,最终在四风闸建成集宣传教育、旅游观光、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活动中心。
  总体规划经1996年历城区第三次区长办公会审核批准;区十三届人代会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决定将修缮工程列为历城区政府1996年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1996年3月组建,历城区“辛弃疾故里”修缮工程筹委会,聘请古建专家黄国康进行工程设计,经区领导审查,三易图纸,最后审定。于1996年5月9日举行隆重的“辛弃疾故里”修缮工程奠基仪式。
  目前修缮工程全面铺开,环绕“辛家坟”已栽种侧柏200棵,按照1961年5月28日王建浩同志调查记录,对墓地内大小11个坟头培土复旧,还将竖立“辛弃疾祖茔碑”,说明坟地由来及保存、恢复经过。
  整个建筑位于四风闸村东南,总面积29亩;其中建筑面积4000平方公尺,绿化、停车场6000平方公尺。
  沿着村东公路,有新修的大道西向,直达坐北朝南的“辛弃疾故里”建筑群。当人们从南面进入,首先看到的是巍峨壮观的石牌坊,它的样式是根据群众回忆设计的四柱三门石坊,石坊正门的横额上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的“辛弃疾故里”5个大字。
  穿过石坊是仿宋六角碑亭,踏上石阶走进碑亭,会见到在高大的石碑正面上方是按照铅山辛谱刊载放大刻制的“稼轩公遗像”;下方碑文是“辛公稼轩名弃疾、字幼安,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卯时出生于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村。”
  石碑背面撰刻有铅山辛谱刊载的《宋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稼轩历仕始未》,该文详实地概述了辛弃疾经历,由我区著名书法家李恭临书写。
  走出碑亭就可望见雄伟的辛弃疾塑像,塑像高2.8公尺,底座高1.6米,由我省著名雕塑家张玉林设计。在百花争艳的花坛簇拥中,辛弃疾的塑像头戴儒巾,身披战袍,内穿护甲,腰跨宝剑,昂首挺胸,目视远方,象是在了望金戈铁马的沙场,运筹策划,整装待发。塑像用我区锦绣川乡特产的“绣川绿”花岗石雕刻,整体设计较好地再现了青年辛弃疾胸怀壮志,意气风发的英雄形象。
  瞻仰辛公塑像后,从仿宋的山门进入第一进院落,迎面正北是三座展室,正中的主展室将集中展示辛弃疾英雄豪迈的一生。该展览已于1996年4月12日在历城区博物馆(仲宫)展出,整个展带长62公尺,总计展版46块,其中有我省著名中青年国画家多人通力创作的反映辛弃疾生平的国画佳作,并有珍贵历史照片、手迹30余幅,还展出有学术专著、稼轩词多种版本等77件。这个展览综合运用书法、绘画、摄影、木刻、雕塑等造型艺术手段,内容集中、浓缩、形象,取得良好收效。江西省铅山县人大副主任张明正看过展览后说:“参观这个展览既是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又是一次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主展室两侧是书画展室,将展出我国当代书画家有关辛弃疾的书画佳作。
  展室东、西两边厢房是小卖部,茶社等服务设施,游人在这里将会买到精巧的纪念品。
  在展室后面的第二进院落是一组典型的仿宋民居,这里将再现辛弃疾故居,运用彩塑形象地反映“聚义抗金”、“幼承祖训”等历史画面。
  在民居院落外面东西两侧将仿建“铅山瓢泉”和“带湖植杖亭”等景点,使游人领略辛弃疾南归故地。
  在第三进院落内坐北朝南正中是二层小楼,楼下是多功能活动室,可供召开会议,学术交流;楼上设画室,为稼轩书画院的书画家提供吟诗作画、切磋技艺的场所。小楼两侧是资料室和接待室。
  为了向游人介绍辛弃疾词作,同时展现我国书法艺术成就,在石坊内,碑亭、塑像两侧将修建碑廊,集中展示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以及当代全国各地书法名家的辛词书法佳作碑刻,这些书法作品将用我区特产“济南青”大理石雕刻,书法爱好者到此将流连忘返。
  修缮辛弃疾故里这一义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全区干部、职工,以及分处全国各地的历城籍老干部热情赞助,已捐款30余万元,目前工程进展顺利,不久将来,即将全部建成向国内、外游人开放。

知识出处

历城名胜古迹

《历城名胜古迹》

本书记录了历城区的名胜古迹史料,分为古迹篇、名胜篇、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篇,其中包括了千年古刹——神通寺、济南最古的道教宫观——华阳宫、洪家楼天主教堂、党家庄清真寺、老寨清真寺、天齐庙、云雾润蒸华不注、幸福柳、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关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