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历城 福祸话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670
颗粒名称: 黄河流历城 福祸话今昔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26
页码: 63-88
摘要: 黄河流经历城县境北边,自西向东蜿蜒流长十四公里,隔河与济阳县相望。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渊源。她那滔滔流水,犹如母亲永不枯竭的乳汁,不知哺育了多少英雄豪杰。从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的更朝换代,到“沧海变桑田”天翻地覆的变革,你,伟大的黄河!用后浪推前浪的锐利笔锋,公正地记录下人类历史的壮丽篇章。黄河,由于源远流长,特别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致使下游河底淤高,河槽变窄造成决溢泛滥的首要原因。这一切的一切,皆是黄河对炎黄子孙的恩赐。却置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了三省四十四个县,受灾人口达一千二百五十万,死亡达八十九万人。此次决口,使黄河改道南流长达九年之久。
关键词: 河流 人文地理 历城

内容

黄河流经历城县境北边,自西向东蜿蜒流长十四公里,隔河与济阳县相望。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渊源。她那滔滔流水,犹如母亲永不枯竭的乳汁,不知哺育了多少英雄豪杰。从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的更朝换代,到“沧海变桑田”天翻地覆的变革,你,伟大的黄河!用后浪推前浪的锐利笔锋,公正地记录下人类历史的壮丽篇章。
  黄河,由于源远流长,特别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致使下游河底淤高,河槽变窄造成决溢泛滥的首要原因。必然地给沿黄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再加之解放前历代统治者不去治理,任其大自然摆布。仅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六〇一年)开始至解放前两
  千五百年间,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解放后,全县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修堤筑坝,化险为夷:充分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建设引黄工程,灌溉、养殖、淤地、航运,变害为利。漫步历城县境千米河堤:大堤固如钢铁长城,黄水按人们的指点乖乖流去;堤外一片葱绿。荷塘、稻田、鱼池、林网,构成了一幅幅彩图。这一切的一切,皆是黄河对炎黄子孙的恩赐。
  为了使大家对黄河流经历城县境的历履有所了解,就我见闻记忆中的情况略述如下。
  一、历城境内黄河流路的变迁
  (一)铜瓦厢决口前
  从春秋战国到解放前的两千多年中,黄河改道达一千五百多次。其中,重要改道二十六次,内有九次改道流经大清河入渤海。
  (二)铜瓦厢决口、
  清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年)六月“下北
  兰阳汛三堡元工处所漫溢(即铜瓦厢决口)业已夺溜,下游正河断流……黄河先行西北斜注,淹及封丘、祥符二县村庄。复折东北漫流兰、仪考城及直棣长垣等县村庄,复分为三段……至张秋汇流穿运河,总归大清河入海。”《再续行水金鉴》即现行河道。
  (三)黄河夺大清河后,河道演变过程
  大清河原名济水,是一条运盐故道。一八五八年以前,大清河原宽不过十余丈,为地下河。铜瓦厢决口后,当时大清河河身宽三十余丈。大水河槽能容五、六丈,奔腾迅急,水行地中。这时由于改道不久,河水自由泛滥,流入大清河的水沙较少。因此,当时大清河的淤积问题并不严重。一八七五年以后,东坝头以下两岸堤防已初步建成,河道有了一定约束,进入大清河的水沙增大,河道淤积日趋严重。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历城以下河低岸高,水由地中行,苟诽盛涨足资容纳。说明这时河道虽有淤积,但仍是一条地下河。到一八八三年河身日淤渐高,不
  到十年河道淤高三点七五米至五米,淤积已十分严重。从光绪元年至光绪二十二年,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大清河由地下河逐渐淤积变为地上河。形成自光绪八年桃园(原属历城县现属济阳)决口以后,遂无岁不决口的局面。
  (四)花园口人为决口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后,至一九三八年五月日本侵略军先后侵占了平,津、冀、鲁、晋等省市的大部地区。五月中旬日军以精锐部队急袭我兰封、归德,致影响徐州会战不利,策定豫东大军向豫西山地作战略上之转移。同时,决定使黄河决口,企图炸成大规模之泛滥,阻敌西进。却置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六月四日蒋介石电令陆军于中牟县赵口掘堤放水未遂。于六月八日,又在郑州市郊花园口扒堤放水。六月九日九时开始放水。时值天雨,决口愈冲愈大。水势蔓延而下,由中牟而尉氏、而扶沟、淮阳。由豫而皖而苏,奔腾直泻东南,淹没
  了三省四十四个县,受灾人口达一千二百五十万,死亡达八十九万人。此次决口,使黄河改道南流长达九年之久。
  (五)花园口决口堵复
  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日军投降签字后,蒋介石积极准备内战,阴谋以水代兵。堵复花园口使黄河归故,企图乘我措手不及水淹解放区。为此,国共两党进行了多次会谈。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五日,我解放区代表段君毅等在菏泽同国民党代表赵守钰会谈,明确协议:复堤修河截弯取直整理险工等工程完竣后,再行合龙放水。但国民党政府不顾信义,撕毁菏泽协议,提前堵口放水。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五日晨,花园口堵口合龙,黄河夺流归故。三月十九日水抵历城县河道。
  历城黄河概况
  (一)黄河堤防
  自铜瓦厢决口到同治初的十年间,统治者忙于对农民起义军的镇压,决口后黄水向
  四处泛滥。大抵只是劝谕各州县自筹经费,顺河筑堰,迂弯切滩,堵截主流以限制水灾的蔓延。故咸丰十年以后,自鱼山以下至海口皆经地方官劝筑民埝 自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决历城骚沟。光绪八年又河决历城、章丘、齐东等地。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决溢。修筑堤防已成为燃眉之急,势在必行。历城之黄河堤防开始于光绪九年,完成于光绪十年。当时堤防的标准是底宽八丈,顶宽二丈、高八尺。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由于连年军阀混战,河防无人过问。甚至人为地破坏残缺不全。河防工程多年失修,风雨剥蚀,再加之战争的毁坏堤防〓坝千疮百孔,残破已甚。根本无法抗御猛兽般的洪水,人们为河溢大灾周年提心吊胆。
  自一九四八年冬,济南、历城解放后,黄河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千米大堤才真正地得到了培修加固。使拦河大坝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黄河岸边;担负起捍卫沿黄
  人民生命财产的神圣职责。
  历城的黄河堤防,上起48+750(自郊区田庄为零的大堤桩号),下止于64十574,全长一万五千八百二十四米。按照黄委设计的一九八三年设防水位超高二点一米的标准,已于一九八二年完成。堤顶宽平工七米,险工九米。临河边坡一比二十五,背河边坡一比三,堤高九至十一米。可防御花园口站流量为二万二千秒立方米和经东平干湖调蓄由艾山下泄的流量为一万秒立方米的洪水。
  (二)河道及滩区
  现行河道自霍家溜险工开始,经云庄护滩工程,东北行六里,右岸为河套圈险工。折向北流五里是济阳县大柳树店险工;折向东流行四里,经秦家道口护滩工程至王家梨行险工,又折向北流行七里,经骚沟护滩工程出历城县至章丘县胡家岸险工。河道全长一万四千米。
  河道中,计有北河套、刘家、赵何、骚沟、大小四个滩区。总面积为三点一平方公
  里。其中耕地三千六百余亩。赵何滩中有一个村庄,叫赵何村。该村共有八十户人家,三百八十口人。
  (三)险工
  本县共有险工四处。即霍家溜、河套圈、陈孟圈、王家梨行。共有坝岸一百六十段。工程长四千七百四十三米。砌护围长五千一百七十四米。共有砌石坝七十八段,乱石坝八十二段。
  (四)控导工程(护滩工程)
  控导工程计有云庄、秦家道口、骚沟三处坝垛三十段。工程长三千二百五十米,围长一千六百六十二米。
  (五)引黄虹吸
  自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先后在霍家溜、陈家圈、王家梨行兴建三处虹吸工程。并于一九六六年相应地修建了上述三处扬水站。虹吸工程均经过了改建。目前,共计有八条内径九百毫米的钢制管道。引水能力为八千流量,扬水站提水能力为九点七个流量。到
  一九八五年底止,共计引水约四亿三千万立方米。上述工程总投资额为一百六十万元。灌溉面积三万亩。这些水利设施,对于遥墙镇的稻改、养殖和沿黄人民的生活改善起了重要作用。
  三、历城县境内黄河河患
  铜瓦厢决口改道二十年后,东滩头以下两岸堤防初步形成,河道有一定约束。进入大清河的水沙有所增大,河道淤积日趋严重。到一八八三年河身日淤渐高。不到十年河道淤高三点七五米至五米,淤积已十分严重。从光绪元年到光绪二十二年,大清河由地下河逐渐淤积为地上河。形成自光绪八年桃园决口以后,逐无岁不决的局面。
  据史书记载:现行疆域中,我县境内历史上决口计十七次(含凌汛决口五次)。属于民堰决口者三次。灾情不大,旋即堵复。有的虽属临黄大堤决;口,但属于一般情况,堵复容易,灾情不重。如河套圈、姚庄、骚
  沟的几次决口仅用些秸〓堵复合龙,未及成灾。象这样的情况约计有十一次。情况严重成灾较大的是一八八九年正月二十日王家梨行决口。口门宽达一千零五十二米,深为七点五米,造成下游十一个县(历城、章丘、齐东、邹平、长山、高苑、青城、滨州,蒲台、博兴、广饶)被黄水淹没。陈孟圈村张继良、潘延新两位老人目睹此景,他们形容说:洪水呼啸而来,淹没了村庄和大地。举目望去,一片汪洋。孩哭、娘叫、狗咬、鸡鸣;水面上漂浮着衣物、家俱、牛羊、尸体。真是看不敢看,听不敢听。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树木有的连根拔掉。刹那间村庄良田尽成泽国。黑水湾一带水深竟达十四米。真可谓:黄水无情如猛兽、吞没黎民怎忍心。幸存者颠沛流离,衣不遮体,无食进肚,怜声吟吟,惨状难于言表。此次决口于当年春堵合。
  其次是骚沟与小沙滩决口。这次系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正月二十一日凌汛
  决口,口门宽约千米,水深三丈,受灾面积十余县(大体同王家梨行决口范围)。最后用秸〓双坝合龙,坝宽五丈,土堰子宽三丈五尺。
  四、历城人民治黄的伟大胜利
  (一)抗洪抗凌
  黄河各月的水情,自古常以季节和物候命名。出现洪水的时候称为汛期。有桃汛、伏汛、秋汛、凌汛等名称。这些名称沿黄人民至今仍在使用。
  解放后三十多年来,历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组成强大的人防大军,抗洪抗凌,英勇抢险,先后战胜了一九四九、一九七六和一九八二年大洪和特大洪水,安渡了三十八个伏秋大汛和凌汛,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一九四九年建国不久,黄河上第一次出现大洪水,从七月七日到十月四日先后出现七次洪峰。其中,第五次洪峰为最大。九月
  十四日花园口出现最高水位九十二点八四米,相应流量一万四千六百五十秒立米。二十二日到达洛口,洛口当时的水位为三十二点三三米(青岛基石)。超过民国二十七年最高水位零点二一米。流量为七千四百一十秒立米。至我县陈孟圈险工洪峰水位为三十点零七米(青岛基石)(注)当时我县堤矮坝薄,堤身隐患未及消除,大水到后全部浸滩。平工吃紧,险工告急。霍家溜险工下延,云庄出新险,边溜掏刷滩唇不断坍塌。陈孟圈第十四号、三十三号坝先后出现坍塌、掉膛;王家梨行险工溜势亦相应下延。自十二号坝以下五段出现根石严重走失;三十四号被溜冲坍塌。在这紧要关头,我县党、政、军领导同志亲临黄河防汛第一线,发动机关干部、厂矿工人及沿黄民工四千五百人上坝,抢险堵漏,巡堤查水、加高坝头、软料搂厢、抛石护根,挂柳护坡。奋战四十余天。共用石料四百五十立方米,秸草料十五万公斤,麻袋三千六百余条,草包三千三百个,柳枝一千七百五
  十公斤,木桩一千八百根。麻绳五百根。终于取得了这次抗洪斗争的胜利。
  一九五八年,黄河上出现了罕见的特大洪水。花园口最高水位九十四点四二米,流量为二万二千三百秒立米。到达洛口流量为一千九百四十秒立米,相应水位三十二点零九米霍家溜水位达二十九点七二米;陈孟圈水位二十八点七四米;王家梨行水位二十八点六一米。洪水到来后,全部漫滩偎堤。以洛口站为例,最高水位持续了六小时;三十二米以上持续了十六小时;三十一米(保证水位)以上持续了六十三小时。洪峰期间,临河水位与背河地面高差达六至七米。浸润线坡度变陡,洪水位超过保证水位一米多。有的堤段仅出水六十厘米。水压大、渗径短,渗水管涌、裂缝、陷坑等险情相继出现。只渗水管涌一项就有六段,长三千五百二十米。
  在这场严重的斗争中,县委、县府领导重视,指挥有方,措施果断。首先根据上级指示强化了防汛指挥系统,调集精兵强将充
  实各级指挥部。在市防汛指挥部的领导下,下设五个梯队。并将坝子梯队改为乡指挥部(包括现行历城全部管辖区)。下设四个大队(付家庄、霍家溜、陈家圈、王家梨行),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乡委书记和乡长分别任指导员和中队长,具体领导全县的防汛工作。在七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最高洪峰到达历城县境,从而在全县范围内确定以防汛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号召全党全民紧急动员起来,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全力以赴,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进行周密布置,昼夜苦战,保证战胜特大洪水。二十一日后,水位猛涨。省委书记舒同,省长谭启龙,带领市领导同志,昼夜巡视堤防,检查人力料物情况。各级党政负责同志也分作前后防两套人马,分工分段,专人负责。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干部排好一、二、三梯队分批上堤,按照防守责任堤段和群众一起巡堤查水赶筑土牛。最高洪峰到达的前一天,在黄河堤线上展开了紧张的防汛战斗。县、区、
  乡干部、群众队伍(包括职工、市民、学生、医务工作者)约计五万三千人(当时的全坝子防区),浩浩荡荡开赴河堤。防汛队伍从条条道路通向黄河大堤,距河一百六十里的柳埠、西营农民,一夜赶赴大堤。在短短的时间内,党政军民齐出动,四面八方战黄河。
  洪水到来后,堤线全部漫滩偎堤。堤根一般蓄水一至二米,深者三至四米。险工石坝,水位超出原石坝者占四分之一;水与坝平者仅占十分之一。平工大堤出水一般在一点二至一点五米,最低仅有零点六米,情况十分危急,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意志坚定,沉着应战。领导深入堤线,星罗棋布的防汛大军平均每公里有两千二百人他们按照大队、中队、排、班的军事编制,分段包干负责,密切协作,互相监督检查巡堤查水,抢修子堰,夯打查水子边,抢护险要堤坝,昼夜不息。白天望去人山人海,夜间看去灯火通明。人群、车辆川流不息,犹如不夜长城。在战斗中,全体指战员表现了让高山低头、
  让洪水驯服的英雄气魄。纷纷提出了“人在堤在”、“血可出汗可流,不战胜洪水不回头”、“水长一寸,堤高一尺”的豪迈战斗口号。战斗在巍巍长堤上的指战员,不顾风雨交加,不畏酷暑炎热,视洪水如敌寇,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战斗。用了一昼夜的“肉搏战”,将全线平工子堰,险工坝头,普遍加高一至一点五米。堤坝上发生的渗水、漏洞、管涌、蛰陷、脱坡、裂缝、根部走失等险情,都一一排除,化险为夷。就这样连续战斗了八天八夜,终于把洪水战胜了。汹涌的洪水驯服地流入渤海湾。这次抢险抗洪的战斗,至今还记忆犹新。确实是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人间奇迹。
  在防讯大军中,不但有青壮年,还有老年和妇女。甚至小脚妇女也上了堤,并且日以继夜,奋不顾身。团员和青年更是个个当先。他们的战斗口号是:“哪里有困难,交给青年和团员。”在激烈地抢洪抢险战斗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官兵表现尤为突出。他们以战顽敌攻堡垒的高昂情绪和敢打必胜的信心,在抗洪抢险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滩区村庄在大水到来之前,领导深入动员滩区与背河人民克服麻痹侥倖思想,大力协作,采取迁移与防守同时并进的措施。在堤防危急时刻,迅速派出抢救队,开出机帆船,开赴滩区抢救。按照乡片负责包干到底的原则(包抢、包运、包送、包安置),首先搬运灾民、粮食、农具和牲畜。其次,再搬运衣物及零星物品。在迁移工作中,抢救队员都以高度对人民负责和自我牺牲的精神,顶风冒雨,披星戴月,使应搬的灾民全部脱险,无一死亡。在安置中,各村都派大车迎接。主动让出房子,借用家具,使全部灾民迅速得当安置。群众异口同声地说:“千好万好还是社会主义好,爷亲娘亲不如共产党亲。没有党和政府的妥善安置,象咱这些灾民早离乡背景四处讨饭去了”。
  “后方”各级组织和广大人民,在县委、
  县府统一领导下,把战胜洪水列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积极投入了支援前线的斗争。银信、商业、财贸、物资等部门,提出了“一切为了防汛”,“要钱有钱,要物有物、随要随到”的响亮口号。在坝子防区四十八华里的堤线上,即准备了柳枝一百三十九万公斤,石头近四千立方米,麻袋二十二万三千条,席子四千四百领,抬筐一千三百个,铁丝八千九百公斤,铁锹一千张,草包二万七千二百个,电石一千二百公斤,大绳八百八十公斤,木杆三千条,担子三千条,大小汽车、拖拉机、摩托车二十一部,发电机十部,粮食十一万多斤。总之,备足备齐了防汛抢险应用的物品,从而保证了五处险工(包括付家庄)十四处险情的抢险胜利,保障了沿黄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九七六年,出现七次洪峰,其中最大的是第五、第六两次。第五次洪峰时,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为九千零二十秒立方米;第六次洪峰时,洪峰流量为九千四百秒立方米。
  两次洪峰相隔很近(花园口站相隔一百一十小时),致孙口以下汇合成一个洪峰,于九月五日二十时到达洛口站,洪峰流量为七千九百秒立方米,洪峰水位三十二点一四米,高出一九五八年最高洪水位零点零五米,成为解放以来的最高洪水位。
  第五、六次洪峰的特点是:水量大,水位高,持续时间长。洛口站水位在三十二点一米以上持续达七小时;三十二米以上持续达五十六小时;三十一点五米以上持续一百四十三小时;三十一米(保证水位)以上持续二百四十五小时。
  在第五、六次洪峰期间,我县堤防经受了高水位、长时间的严峻考验。情况基本是好的,没有出现很严重的险情;但有些堤段,堤身断面单薄,浸润线不足,渗水部位有所抬高,渗水程度加剧,渗水管涌险情不断发生。最严重的堤段有秦家道口和骚沟两处。这两个地方除渗水外并伴有管涌三处十个。渗水共有七段,总长三千四百六十米;陷坑
  一处;堤防裂缝两处;〓坝裂缝十八段,最长者达二十四米(王家梨行二十三号坝);〓坝折陷十段。上述险段均已抛石抢护,抛石最多者如王家梨行二号是一百零四立方米。全汛期共用石料五千五百立方米。
  在县委和县府的领导下,调集了三千四百六十人的堤防大军。及时设防,严密防守,认真巡堤查水。对上述险情均作了发现及时,抢护及时,措施得当,因而确保了堤防的安全。特别对滩区赵何村的群众及时进行了搬迁转移,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夺取了防汛斗争的重大胜利。
  一九八二年,伏汛共计出现四次洪峰。其中以第二次为最高。八月上旬,黄、沁并涨。黄河花园口站八月二十二日时洪峰流量达一万五千三百秒立方米,洪峰水位九十四点四四米。流量虽然比一九五八年大洪水少七千秒立方米,但由于河道淤积,水位却比一九五八年高零点零五米。花园口以下至孙口河段一般比一九五八年最高洪水位高出一米
  左右。其中开封柳园口至范县刑庙河段高出二米左右,形成历史最高洪水位。经过三十万军民的日夜防守,并采取破除滩区生产堤,运用东平湖老湖区分洪等措施,削减了洪峰,保证了安全。
  八月八日六时洪峰到达洛口,流量为六千零四十秒立方米,水位三十一点六四米(低于一九五八年零点四五米)。洪峰于八月八日十八时到达历城县霍家溜,险工水位为二十九点七六米(高于一九五八年零点零一米)。二十时到达历城县王家梨行,险工水位为二十点八八米(高于一九五八年零点二七米)。这次虽然高于一九五八年洪水位,但大堤比一九五八年长高了三米多;又由于上游采取了滞溜分洪措施,从而保证了黄河的安澜。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根据水情予报,估计会全部漫滩,故决定全面设防。共计上了一百零五个基干班,一千四百人。经过八天的严密防守,对出现的霍家溜、三十七、三十九、四十一号坝掉蛰和三处险工发
  生的二十段根石走失,均及时进行了有效地抢护。共计抛石一千零二十四立方米,抛柳石枕一百余米。从而稳定了险情,取得了黄河防洪斗争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凌汛是由于冰凌流淌不畅抬高水位而造成的汛,故称凌汛。我县境内历史上虽有五次决口,但自解放以来,在我县境内未有造成重大威胁,故不赘述。
  (二)石化险工,加固堤防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工程的基本建设。除正常的岁修加固外,曾先后多次根据全国统一规划标准进行了大堤加培,整险加高,秸〓石化,固定河槽,控制流向等工程。
  一九四九年大洪水后,在经济恢复时期,对黄河大坝进行了修整。超高按超出一九四九年洪水位一点五米,顶宽按六至七米。照此标准全面地进行了加修,于一九五二年完成。
  从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八二年,共进行了
  三次大堤加培工程,共加高了四点七米,帮宽了二十六米(平均数)。在复堤同时,还狠抓了消灭隐患工作。对存在于堤身内部的隐患,采取了锥探灌浆,彻底翻修,抽槽换土,引黄淤背等加固措施。从而巩固了堤防,增强了抗洪能力。
  从一九五〇年起,我县大规模地开展了秸改石、干砌改浆砌的险工改建工程。到一九五三年全部实现了石化。自一九七四年起,又将所有石坝实现了加高改建。至一九八五年底近期内拟改建的已全部完成。动用石料三万四千立方米。
  五、变害为利
  (一)稻改
  黄河流域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沿黄人民大力兴建各种农田水利工程。在全国水利高潮的推动下,我县在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先后设建成霍家溜、陈孟圈、王
  家梨行等三处虹吸工程。一九六六年又增建了三处扬水站。设计引水量八个流量。控制灌溉面积三万亩。
  长期以来,遥墙人民为了摆脱碱涝灾害,认真总结五十年代后期以排代灌的教训,并找到了“碱随水来,碱随水去,碱地生效,引水种稻”的道路。一九六五年复灌后,首先选择了北河套村进行稻改试验。这年试种的八百七十亩水稻喜获丰收。单产五百斤。并且出现了一些亩产千斤的高产地块。十年九不收的碱洼地变成了丰产田。
  试点村一年大翻身。由过去的三靠队变成了余粮队。通过试点,为大面积改种水稻奠定了基础。使稻改工作在沿黄迅速铺开。一九六八年种水稻一万三千三百五十七亩,一九八〇年增加到三万亩。单产七百零五斤。一九八二年亩产达八百斤,比一九四九年的亩产不足二百斤正翻了两番。
  (二)淤地改土
  在长期同黄河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认
  识到黄河有害也有利。她既可引起盐碱化,但又可用来灌溉洗碱,还可以放淤改土。利用高水位含沙量大的机会,放淤灌溉。每灌溉一次,就可落淤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几千亩荒碱洼通过一个汛期,放几次淤就可以初见成效。连淤几年就可彻底改变面貌。
  一九八〇年第一期淤改工程,国家投资十五万元。在遥墙镇的小杜家、李牌、六合一带包括六个村,四千五百口人,在汛期引黄河水放淤改土。实际淤地二千亩。其中落淤五至十厘米的一千亩。淤区受益村生产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取得了改造土壤和粮食丰收的双胜利。放淤前平均亩产二百斤;淤改后亩产提高到四百斤。共计增产约二十万斤。从而改善了群众生活,为发展沿黄生产树立了榜样。如小杜家村,原有七百亩沙黄地。历年最高亩产只有二百斤。经过淤改种水稻。当年水稻亩产达四百多斤,小麦亩产达三百多斤。扩大了复种面积,每亩年产量提高三倍以上。
  三十多年来,国家用于历城河段的(长三十二华里)的投资约一千二百万元。历城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为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巍巍长堤,凝结着历城人民的血汗;滔滔黄水说不尽历城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今天,我们可以站在黄河大堤上,面对滚滚东流的黄水,骄傲地自豪地说:黄河,黄河,终于被我们驯服了!

附注

注:文中引用高程,除注明者外,全系大沽高程。 楚珍锡:我县董家镇人,是我县老河务工作者,现在历城黄河修防段工作、工程师、县政协委员。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包括《忆抗战时期历城的公安工作》、《位卑未敢忘忧国》、《访江希张先生》、《江希张》、《胜利先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楚珍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