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538
颗粒名称: 辛弃疾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5
页码: 69-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城县辛弃疾,初字坦夫,改字幼安,自号稼轩。公元1140年5月11日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1207年9月10日病逝于江西铅山县’享年六十八岁。
关键词: 历城县 辛弃疾

内容

辛弃疾,初字坦夫,改字幼安,自号稼轩。公元1140年5月11日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1207年9月10日病逝于江西铅山县’享年六十八岁。
  靖康之难,中原板荡。赵宋小朝廷追随南飞的鸿雁一迁再迁,岁岁称臣纳币,偏安东南一隅;北中国大片的锦绣河山呻泣颤栗在金人的铁蹄之下。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有将相之才的爱国政治家辛弃疾,就诞生、活跃在这样一个“号泣动于乡里,嗟怨盈于道路”(《金史·兵志》)的多难之秋。
  受时代熏陶和家庭教育,辛弃疾少怀报国壮志,常以收复山河为己任。他不但熟悉文韬武略,而且留意山川形胜,思考攻守路线。为人昂臧磊落,赤胆忠心,剑气书香,萃于一身。二十一岁时,举旗招兵,组织起一支抗金义军,后并入耿京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并说服耿京投归南宋。当耿京为叛徒谋害、义军溃散时,辛弃疾义愤填膺,亲率锐骑五十突入金营重围生擒叛匪张安国献于宋廷,一时震惊朝野,被任为江阴佥判,从此南下任职。这一壮举,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直到晚年,还在《鹧鸪天》词中激动不已的追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辛弃疾不顾职位卑微,不断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经过填密考察因而切实可行的抗金复国的方针和谋略,其中以《美芹十论》和《九议》最为详明剀切:重民心向背,知敌我虚实,论攻守形势,陈屯田方略,显示了辛弃疾过人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可惜君昏臣庸,无人理睬;报国无门,辛弃疾只能在下级官员的平庸生活中郁积着忠愤,消磨着年华!只能在词中抒写这种“却将万字平戌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悲愤!
  主战主和,势难两立。终其一生,辛弃疾一直为权贵所嫉,难以施展鸿图。但他对每一个可以富国强兵的机会,都不曾轻轻放过:复兴滁州,江西救荒,在湖南创建“飞虎军”,兵精粮足,威震一方。所到之处,风行雷厉,打击豪强,解民倒悬,留下不少佳话。
  对于朝廷的昏庸和自己的处境,辛弃疾的认识日见清醒。怀着“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沁园春》)的孤危忧惧之感,在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置设田亩,构亭筑榭,插花护栖,以为隐居休憩之所。1181年后,他横遭诬陷,投闲置散,中间几度起用,不久均被免职,直到赍志以殁。二十多年间,他虽一直流连于带湖、瓢泉之间,吟咏山水鸥鹭,描摹农家闲趣,留下不少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词作,但始终没有忘怀国事;“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国事蜩螗,忧心如焚,这种爱国热忱的抒发,始终是辛词中的最强音。据说临终之时,犹自大呼杀贼。英雄虽去,浩气长存,亮节高风,青史永垂。
  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一向是苏(轼)辛并称,开一代词风的大家。
  豪壮是辛词给人最突出的感受。他面对河山残破,满目疮痍的现实,不屑萎蘼之声,满怀着挽狂澜于既倒,重新收拾祖国江山的壮志豪情。
  忧愤,是贯串辛词的另一重要主题。故国陆沉生民涂炭的悲愤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忠愤的灼痛着他的心灵,交织成他精神上的最大苦闷。唯其能把个人的悲剧和民族的沦亡、人民的灾难融为一体,这种忧愤才积郁着足够丰富深刻的历史内容,折射出动人心魄的时代光彩。
  辛弃疾是词坛高手,才气纵横,善为沉雄悲壮、千回百折的长调,其描摹自然风光和农村情趣的小令,也清新可读,充溢着松
  林明月之美,豆麦蕴藻之香;又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感受,给人以思之弥新的启示。不拘成语、诗文、百姓口语,皆能点化入词,顿生光耀。
  辛弃疾的政绩和文彩,将永远写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不但为齐鲁增色,尤其替华夏争光。
  摘自《齐鲁贤哲》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出版者:历城县机关印刷所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历城县历史悠久的历城县,地处济南毗邻,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特别是近百年来,历城县人民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振兴中华民族,在同大自然和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数不尽的壮丽诗篇,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

阅读

相关地名

辛弃疾
相关人物
历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