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537
颗粒名称: 千佛崖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7
页码: 63-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城县千佛崖是山东地区唐代石刻造像艺术的主要遗存。南北总长65米,有大小造像二百二十躯,造像题记四十三则。
关键词: 历城县 千佛崖

内容

千佛崖是山东地区唐代石刻造像艺术的主要遗存。南北总长65米,有大小造像二百二十躯,造像题记四十三则。其中有纪年的题记十则,包括唐高祖的武德(公元618——626年)、太宗的贞观(公元627——649年)、高宗的显庆(公元656——661年)、永淳(公元682——683年)和睿宗文明(公元684年)等五个年号,另有五则是后人的题名或重修题记等。造像主要集中在千佛崖的南半部,多为坐佛的形式。
  从有纪年的造像题记和造象分布的情况来看,千佛崖大约是在唐朝第一个皇帝李渊的武德时期开凿的,到高宗时,达到了它的最盛期,至睿宗文明元年,已近尾声,恰好在武后帝以前的六十多年内。因此,千佛崖可以说是唐代初期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一部编
  年史。现在让我们从它的南端开始,对这一处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石刻艺术的画廊,作一简单的巡礼。
  南端第一窟,是千佛崖最著名的南平长公主显庆三年造像窟。窟内刻坐佛一躯,丰满的面型,显得秀丽而安详;口角眉梢,微微透露着笑意,衣纹细密,刀法流畅而柔和。显然,这一佛像是出于一位雕刻艺术的高手。
  南平长公主是太宗的三女,高宗的姐姐。按当时的惯例,皇帝的姐姐应当称为长公主。南平长公主的丈夫刘玄意,当时任齐州剌史。齐州治所即在今济南。她在这里造像为已去世八年的太宗皇帝祈福。
  同年,刘玄意也造像一龛,位置在千佛崖中部偏南的地方。佛龛有造像题记一则。并刻有竹节状门楣,外有力士、狮子守护,龛内佛像一躯,垂腿而坐。
  南平长公主造像窟往北,依次有两个大窟,即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和贞观十八年
  (公元644年)僧人明德造像窟。显庆三年窟迎门一尊大佛像,即明德所造。窟内壁上还有一些零星小佛龛。
  贞观十八年窟内的两尊大佛,也是明德所造。脸形上广下收,与显庆时期丰满圆润的面容颇有不同。该窟内及其上方和左右侧,罗列着许多小窟和佛龛,是千佛崖造像最丰富多采的地方。
  贞观窟稍北的石壁上,有武德时期僧人沙栋造像记一则,字迹娟秀可爱,是书法艺术的上品。可惜剥落太甚,不能通读。题记左边的一些小型造像多已残毁。在它的左前方,有一躯面容清癯的大型坐佛,窥其风格,当属这里的早期作品,但是否即武德时期沙栋造像,也还难以确定。
  千佛崖中部悬崖,有一群体造像,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共三十五躯。
  千佛崖北部造像稀疏,最后是两座大窟,南面的大窟,窟门中间有一石柱,迎门有两躯大佛像,北边大佛高2.8米,南边像高
  2.65米。系唐太宗第十三子赵王福于显庆三年为太宗所造。其题记云:“大唐显庆三年,行青州剌史清信佛弟子赵王福,为太宗文皇帝敬造弥陀像一躯,愿四夷顺命,家安国宁,法界众生,普登佛道。”四周佛像十九躯,有刘操、王玄亮等题记。窟门中间石柱上小型造像,为永淳二年史同、王方等百余人所造。
  北端最后大窟,造像六躯,正中大佛,高2.65米。
  这里的造像题记,多数还有六朝书法意味,笔划遒劲有力,可供研究书法者参考。
  雕造佛像是南北朝以迄隋唐时代佛教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宗教家的说法,造像是一种力量功德,生者借此可以摆脱苦难,免灾获福,死者得以超度,获得美妙未来。这对于当时社会不同阶级都有极大的诱惑力。享受人间容华富贵的统治者,期望他们的富贵尊荣长存不衰,由他们永远主宰世界。而对于遭受阶级压迫、无力摆脱苦难的
  劳动者,似乎由此也可以得到“解脱苦难”的一线希望。至少精神上暂时得到某种安慰。止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了风蘼几百年凿窟造像的狂热。毫无疑问,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艺术家们,是怀着无比虔诚从事创造的,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技巧,倾注进了没有生命的岩石,创造出了庄严肃穆、姿态优美的宗教艺术形象。直到千百年之后,它们的艺术魅力仍然吸引着人们。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出版者:历城县机关印刷所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历城县历史悠久的历城县,地处济南毗邻,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特别是近百年来,历城县人民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振兴中华民族,在同大自然和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数不尽的壮丽诗篇,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