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535
颗粒名称: 四门塔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8
页码: 54-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城县四门塔,未见于早期文献记载。青龙山南坡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石塔塔铭,称之谓“四门石塔”,四门塔的情况。
关键词: 历城县 四门塔

内容

四门塔,未见于早期文献记载。青龙山南坡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石塔塔铭,称之谓“四门石塔”,这是今天所知关于该塔的最早记载。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邢天佑所撰《〓赐神通寺祖师兴公菩萨道德碑》云:“神通道场,肇口朗公菩萨,……厥后,尸其位者匪一。久之,海公应世。圣凡同居,烛幽垠于重垠,示至理于昭口,寺东灵塔巍然尚在,里人仰慕,倚之为福者比比而然。”细审文意及四门塔位置,则该塔似与海公有关,但海公事迹亦不可考。
  关于四门塔的建筑年代,过去研究者一般都认为不会晚于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其根据是塔内有东魏武定二年造像题记。1972年对四门塔进行维修时,在塔顶内的一块石板上发现刻有“大业七年造”字样,
  始知该塔实建于隋大业七年。
  四门塔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单层塔,平面作方形每边长7、4米,通高15、04米,四面各有一拱门,故称四门塔。檐部挑山叠涩五层,塔顶为截尖方锥形,顶端有方形须弥座,四角置山华蕉叶,中央安置一精致的刹。塔墙厚0.8米,凿有简单的几何纹。塔室内中央有石砌空心方形柱,塔心柱与塔墙之间有石拱板和十六根三角石梁,四者一起,托住塔顶重量。整个形体,雄伟浑厚,线条简洁古朴,是单层塔的早期范例。
  塔内现存四座圆雕佛像,有须弥座,皆螺髻,面门盘膝而坐。北面佛像一手扶膝,一手扬起。其余三像皆双手叠置腹前。衣纹为阶梯形。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南北二像,面貌清癯,尤为精美。据《济南金石志》截:塔内有造像记两则,一则在南面佛座下,文曰:“武定二年,三月乙外卯十四日戊辰,冠军将军司空府前西阁祭酒齐州骠大府长流参军杨显叔,仰为亡考忌十四日,敬造石像四躯,顾令亡考生常值佛”。这块题记刻石,后为清末官僚端方勾结败类盗走,今已下落不明。另一则题文曰:“维大唐景龙三年岁次已酉七月戊午朔四日甲寅,比丘尼无畏,沙弥尼妙法,奉为已过,比丘僧思之,敬造弥陀佛一铺,观世音,大势至。二圣僧,上为国王帝王师僧父母,下及全家眷属法届苍生,咸同斯福”。此记刻石,也已丢失,下落不明。另外北面佛座上,还刻有明神通佛主持福胜宝山及禹城王贵、王凤、王禄、王俊等题名。
  塔后有古柏,其有九个主枝,人称“九顶松”。
  四门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破坏,解放时已残破不堪。因为塔墙和塔心柱下沉不均,致使塔身向西南倾斜十二厘米。东西墙面各出现两道裂缝,拱门顶部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和下垂,塔内三角石梁全部断裂。塔顶叠涩石和塔刹、塔檐,多已损坏风化,塔内佛座倾圮,佛像歪倒于地。为了保护古塔,解放后人民政府先后采取了抢救措施和维修加固工程,从而使古塔得到了妥善保护。
  抢修和维修工程共三次。
  1951年,山东省文管会首先对此塔作了加固处理,围绕塔身加了三道铁箍。塔内用石柱顶住断裂的石梁,同时整理了佛座,扶正了佛像。1963年济南市文化局又在塔的外围加了一道挡土墙,以保护塔基,防止往外滑移。1964年设置了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并建立了保管所,设专人负责管理。
  1971年至1973年,作了解放后最大的一次维修工程。首先在塔外围墙增建了九米见方的挡土墙,墙基周围砌筑了护坡石,进一步加固了塔基。同时对塔顶、塔身作了维修加固,塔顶和塔刹残碎部分全部更换新石。断裂石梁用环氧树脂粘接并穿钢筋加固;石拱板上浇注钢筋混凝土加固,檐口处加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和井字形拉梁,对外墙裂缝、垂裂拱门和佛座也都作了维修。另外还根据拓本重刻了东魏武定二年造像记,仍置于南面佛座之下。
  四门塔,我国现存的这座最古老的石塔,经过几次维修,巍然屹立在青龙山下,供人们游览和观赏。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出版者:历城县机关印刷所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历城县历史悠久的历城县,地处济南毗邻,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特别是近百年来,历城县人民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振兴中华民族,在同大自然和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数不尽的壮丽诗篇,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地名